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不嫁教书匠 > 第276章 冬天里的春风

不嫁教书匠 第276章 冬天里的春风

作者:姝娟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3:27 来源:笔趣阁

2014年冬。

窗外枯黄萧瑟,教学楼里热火朝天。

有一部分人忙得焦头烂额,更多人冷眼旁观。

忙得焦头烂额的人喜形于色。

红梅坐在电脑前,一遍遍修改表格。

大家桌上的电脑都换上液晶屏幕了,三十多台同时上网,网速依然很快。

她的手边放一堆证件:

教师资格证;

毕业证:中专,大专,本科;

荣誉证:学校骨干,县级骨干,市级骨干;校级先进十多本。

教学成果:省级论文,合出一本书;

职称证:三级,二级,一级。

而她正在填表是要定副高级。

填表都是量化打分,班主任额外加分,加五分,她有幸当过一届。

每项她都不缺,综合评分名列前茅。

看着表格,她才发现自己履历表如此丰富。

表上每一笔都是汗水凝结。

参加工作以来,她埋头苦干,给荣誉就接着,不给也不争抢。

要求文凭达标她就去函授学习,要求写论文她就认真交“作业”。

收获证书一本本,往家里一放,从没想过这些本本会给她带来什么。

而这些本本也真没给她带来什么,除了累就是花钱花时间。

她的劳动在岁月里被忽略,她的青春在岁月里流逝。

突然之间,国家要给老师们定级,定高级,级别与工资挂钩,千元之差。

这些本本有了用武之地。

大家也都把各种证书亮相,此时不亮更待何时?

填表极其严格,所有证件上的年龄必须首尾无缝衔接。

她的履历表光明磊落,只需实事求是便可,自然而然无缝衔接。

很多人不是这样,各种原因吧,他们的年龄混乱不清。

证件年龄与身份证不符合,急得抓耳挠腮。

而更抓耳挠腮的是那些冷眼旁观者,他们没填表,各种原因导致没有填表资格。

这些人或者工龄少,或者除了年龄大是特长,什么证书都没有。

比她还大几岁的小鲁,依然是中师文凭。

她和小鲁常年搭档,小鲁公认的“奸”:从来没划过题,没出过卷,别人有题她借光,别人没题,她挺着。

在红梅寒暑假函授学习时,小鲁在家办班,省了学习钱,挣了巧钱。

这就是聪明人的算计,可是定级时失算了。

一向算计得失的小鲁,觉得亏大了。

“定完高级,新工资元旦开始兑现,而且几年前就该定高级,所以还有补发工资,还有档案工资,总之拖欠的钱都兑现。

大家好好干吧,感谢国家终于关注乡镇老师们,高级名额侧重农村。”

一向惜字如金的会计在工作群里通知。

大校长接着说:“今年是清查历史遗留问题,这波高级定完,下波实行新标准:退休一个高级,竞争上来一个新高级。

也就是说,拔出萝卜才有坑,以后定高级难于上青天”。

这就是“过了这村没这店”,这就是机遇,机遇给有准备的人。

人们的心态向来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涉及到利益,有的人当面锣对面鼓互撕。

各种心态穷尽其极。

她都不忍心看小鲁愁眉苦脸,她又想起一个人,那个以另一种深刻不能忘记的人---唐老鸭。

照这条件,唐凤枝肯定靠边站。

那么,他呢?

他肯定在填表!

他有资格填表,他没资格谁有资格?

别溜号!

她警告自己。

不填表羡慕填表的,可是填表的到后期也要崩溃。

每次递交资料二十多页A4表格,一个字不合格,打回重填。

一向沉稳的会计,把证书一摔:我不填了,我不定了!

闹心时真有这种反应。

经过多次大反功,一周后每人的资料袋终于交上去,大家眼看着干事用车送走了,送到局里,省里来专家组审核,不合格打回。

被打回就再没机会了。

所幸,沙塘子三中没人被打回。

十二月来了,落雪频频,好事连连。

第一波补发到账:一万三

第二波补发随后:两万一

第三波补发压轴:四万

大家看着短信通知的数字,才相信,那顿忙碌的回报如此神速。

夫妻都是老师的组合双双定上副高的有好几对。

获得补发就是双份。

他们曾经因为都是老师,那些年压薪时可惨了,他们看上去像缩水的茄子,蔫蔫的很可怜。

风水轮流转,现在看他们,是令人羡慕的组合。

在乡镇生活,一对教师之家,月收入过万,那不是小康吗?

这波高兴刚过,会计在工作群里通知:

元旦后普调工资,副高是400元

会计调侃一句:手腕子是不是累到了?

超了,她轻松反超闻立。

终于,教书匠的工资超过了铁路工人。

她那一代教书匠忍悲含辱的时代终结。

新一代的女老师们,再也不会排队嫁铁路工人了,铁路工人再也没那底气,随口一张:娶个老师吧!

他们没点本事娶不起了。

她记得二姐刚从南方回来时说:

国家这艘巨轮太大,调转方向需要时间,等着吧,教书匠的春天即将到来。

自那后,她等了将近20年,春天终于姗姗来迟。

其实,大家工资提上来后,水平依然很一般,觉得幅度大,是因为基数太低,也因为,大家容易满足。

苦惯了!

但这就是进步,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春风吻上了大家的脸。

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她“有钱”了,有这么多钱,一定要用到刀刃上。

干点啥呢?

买房子!

对房子的渴望是她年少时开始的追求,鸟儿尚且有巢,人怎能没房子?

她要给云飞准备一套房子。

家有儿子,不给儿子准备房子咋结婚?

不要批评女方现实,她当初不也现实吗?

没有房子在婚恋市场选择会打折的,她不想让儿子委屈。

全款肯定不够,贷款!然后用公积金还。

她主意一定,就开始做功课。

对“房地产”陌生的她,开始研究人口流入流出,研究热点城市,研究地段。

都整明白后,摸摸口袋,她那点钱不够热点城市一平方,两平方。

就连本市好地段她都买不起。

她们兄弟姐妹都有买房经验,给她各种建议。

在她只顾陪读这几年,哥哥和姐妹们变化太大。

哥哥不养鸡了,但从事养鸡行业。

是养殖公司的技术员,公司配有专车和司机,他每天很忙的。

他到各养殖户家给技术指导,兼职兽医。

近年来省会大面积扩城,新区崛起一座座新城,哥哥在北城一口气买下三套房子。

两个孩子每人一套,他自己一套。

但是他依然在村里他的青堂瓦舍里住。

开门就是花草,抬头就是蔬菜果树,再往远看,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这里当他乡村别墅般。

大姐早就不在烟摊卖烟,经营一家小超市。

超市上面有三套房子是她的,都在一栋楼里,分别是四楼,六楼,八楼。

她说:两儿子住我跟前,哄孙子方便。

真是想的美,住一起矛盾多大啊!

而且她大儿子随工程队在外跑,青海,四川,山西,会回来住她准备的房子吗?

二姐提醒她,但老大是谁?听不进去。

妹妹在二姐家附近买了一套,但她一直在沙塘子住,沙塘子的房子也是楼房,孝顺的妹妹为了照顾老父亲,迟迟没搬家。

但她女儿上初中时她肯定得搬家。

那时,她们姐妹真正到市里当邻居。

她们一家是农村人进城的典型代表。

他们在那个土屋长大,从那个小村走出来,住上高楼大厦,当起了城里人,这是当年不敢想的。

这就是:个人命运是与社会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命运决定个人命运。

筛选一遍后,她决定把房子也买在北城,站在哥哥家楼上能看见她买的小区。

她买衣裳总在打折区扒拉,买楼房时大方了一把,买的是著名国企楼盘。

马路对面是一所九年制学校在建。

交首付时,除了补发钱,她又拿出那本存折,那上面的存款,她终于还是取了出来。

那是沙塘子卖房款2万3,这笔钱几次来回,来自于房子,用于房子,最后它又发挥作用。

她的心愿是:云飞不管扎根哪里,房子买好后就放在那,作为后方的一个窝,他在外面累了回来时有个窝落脚。

就这么简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