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八五三章柳如是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八五三章柳如是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电报,殖民政府与本土是没有办法联系的,出了问题只能依靠总督临机决断,每个总督的能力大小就直接决定着这个殖民政府的走向和结果。

事实上,在大明进入大航海时代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与欧洲各国相比,大明最大的优势就是数量极大。

就像现在华安已经尽可能的分散远征军舰队,寻找失散舰船的下落。然而,作为大明远征军的旗舰苏烈号,身边分别跟着“甘宁”号、“凌统”号、“庞孝泰”号、“曹继叔”等四艘主力战舰,十六艘飞鱼战舰,六艘运输船,这些战舰最小的排水量也有超过五百吨,最大的如苏烈号排水量在一千五百吨左右,哪怕是运输船也有八百吨。

可是,在葡萄牙人看二十多艘战舰挂满了气死风灯,在远远望去,仿佛如点点星光,看上去异常震撼,这样强大的实力征服整个斯里兰卡是足够的。至少说,葡萄牙人是没有力量可以抵抗的。

也幸亏,现在包括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都非常清楚,大海已经不是从前的大海了,能不招惹大明人,那就不要招惹,得罪他们的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经过与葡萄牙人的交谈,华安这才知道果然有远征军船只漂到了锡兰,在天亮之后,跟随了葡萄牙人的带领下,华安与赵云峰、马成功等人相会合。

结果是相当不错的,毕竟赵云峰和马成功是属于分别两艘船,虽然船没了,火炮却没有丢,损失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华安同样也接到了在周围海岛上发射的信号,陆续有失散的船只被找到。

相比陆军装备,海军其实是吃钱的大户,一艘主力战舰,差不多相当于吃掉一个骑兵团,如果是对比陆军步兵,差不多相当于半个旅。

尽管全氏大明国内对于裁军的呼声很高,全旭却一直保持着强军路线,对于眼下的大明陆军而言,其实十六个主力师,九十六个旅,五百七十六个团其实并不算太多,因为毕竟防御的领土面积实在太大。

问题的关键在于,吃够了没兵可用以及有国无防的大亏,全旭坚持不会同意削减部队的编制,不过,在现有情况下,全旭并没有扩大自动武器的装备。

比如说,装备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在全氏大明的枪炮局,有后世的样枪模版,加上购买的生产线,仿制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可是,自动武器消耗子弹实在太快了,如果这次装备的是自动步枪,一个弹夹三十发子弹,最快十秒钟就可以打完。

在后世,天朝是采取钢质的子弹壳,然而在这个时代,钢制子弹壳的技术还不成熟,只能采取采购或生产铜质子弹。

为了节约成本,无论是陆军和海军士兵在军事演习或训练中,一定要收集所有的子弹壳,用来复装弹药,如果在战斗中,当然这一点要求不是那么死,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子弹壳或子弹丢了也就丢了,毕竟人命才是最宝贵的。

自动武器对于子弹的需求大,对于后勤的补给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一点,那就是采取义务和志愿兵役相结合的兵制,每个适龄百姓都需要参军,在部队服役三年,随后退伍复员。

义务兵的成本比较低,训练水平也不够,所以义务兵组成的部队,原则上只用于本土防御,不会用于境外作战;

志愿兵,也就是职业军人是以军人为职业,平时接受严格训练,一切都用最高标准要求,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发挥最大作用,和义务兵相比,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战斗力更强,维持部队的成本当然也就更高。

退伍士兵自动转为预备役,这样以来,大明拥有大量的兵源,一旦战争需要扩军,预备役士兵只要进行一个月或三个月的训练,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士兵。

另外就是大量的退伍兵进入民间,民间的战斗力也极速提升,在江南或江淮地区,情况还好点,在天山省、瀚海远、安东都督府辖区内,几乎近八成的男子,都进行过军事训练,他们手中还拥有武器,遇到突发事件,拥有着绝对的自保能力。

军队不仅仅是全旭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军队,现在大明帝国的繁华就只是空中楼阁,得不到任何保证,都不用说欧洲人,就算是大明周围的游牧民族,就能把大明人的生存空间挤压的一丝不剩。

全旭基本上采取巡视的模式,治理国家,因为科技的作用,无论全旭在不在京城,他都可以接到京城的消息,也可以接收到全国各地的消息。

起初,苗氏感觉全旭就是一个普通人,身上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气质,这种气质让苗氏感觉有些不安,似乎全旭应该是一个大人物。

可是,随着苗氏跟着全旭一路南下,全旭既不像普通的生意人,也不像官员捏着架子,他只是带着几个孩子,走街穿巷,与普通百姓喝茶聊天。

但是,全旭每天都会把自己锁在马车里,一待就是一两个时辰,这让苗氏有些好奇,当然苗氏也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全旭不告诉她的事情,她也不问。

苗虎子也成了全旭的孩子,现在全旭带着五个孩子走在街上也不会引人注意,大明的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生得自然也多了。

五个子女是大明现在最正常的情况,有的夫妻可以生出一个加强连,就像现在跟全旭聊天的中年男子,种植甘蔗园,纳了十五个妾,生了一百零七个孩子。

全旭冲其竖起大拇指:“真能生!”

“托万岁爷洪福,俺老汉生一个儿子,他老人家给俺分一个儿子的地,俺要不多生儿子,可对不起万岁爷!”

全旭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呛着,合着是自己的原因。

全旭假装不解的问道:“可是分的地都在海外,不是人离乡贱吗?”

“什么人离乡贱,我大儿子在辽阳,二儿子在瀚海,三儿子在吕宋,四儿子、五儿子在红河,他们难道不是我儿子吗?”

老汉振振有词:“儿孙自有儿孙福,老汉可管不子那么多了!”

其实如果不加限制,大明的人口会逞爆炸式增长,这年头没啥娱乐项目,夫妻俩晚上一关灯就那么点事,哪怕是自然生育,也能保证大明的人口增长。

全旭自然不准备限制人口增加,对于全旭来说,人口永远是不够的,在后世有一句话说,只有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华人或华侨。

全旭决定改一改这个说法,那就是只要有人的地方,那就是大明的地方。

欧洲人人占领了很多地方,比如美洲和非洲,回为他们的人口少,很快这些地方就被独立,脱离了本土。

全旭就是一个劲儿移民,再加上大力鼓励生育,特别是像新华省,每个月的人口移民就会增加三五万人左右,这还是有意放缓了移民的速度。

北非那边也移过去了一百五十万人,其中全部都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少年和孩子一般不进行移民,主要是在国内的氛围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

全旭在南京城外玩了十几天,这才抵达南京。

比朱明时期相比,南京已经萧条了很多,毕竟,决定经济基础的还是消费人群,在之前的南京,士绅是消费的主力军。

现在江南士绅被全旭抄家,然后迁徙到了新华省。当然,从前的南京经济是畸形的,以吃喝和青楼为主,现在则是以刺绣、成衣加工为主。

随着江南士绅被抄家,这些青楼也没有了往日的金主消费,他们的生意也一落千丈,很多青楼被迫转行,有的成为了女容培训中心。

专门培训女子持家理财,毕竟如果在此时,不识字生活会非常不便利,而男子大都在外,主持家业的还是女子。

这些青楼女子就充当先生,教导女子学习识字,算术,查看账本,经营之道等等,也有的改成了绣庄或成衣店。

南京城最大的变化就是成立了江南大学,这个江南大学是大明第一家私立大学,就像东林书院一样,也是私人建立。

这一点全旭倒没有一刀切,事实上欧洲的大学很多都有政治背景,比如牛津大学,就是因为当初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之间发生了一点不愉快,然后英格兰国王将巴黎大学中的英籍学者召回,不准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工作,所以才有了牛津大学。

江南大学就是江南一些投靠全旭较早的商人,他们随着接触全旭的时间更长,在这一次的大清算中,却不在清算之列,于是就捐款成立了这样的大学。

本来,他们是想让朝廷管辖,委派院长。

只不过,全旭并没有将这个大学接管,而是直接让他们按照原本的模式进行发展,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全旭也想看看,官办大学和私办大学到底哪个大学更好。

“兄台,你也是准备报考江南大学吗?”

全旭回头,紧紧观察了片刻,就发现对方是女扮男装。虽然说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也非常瘦,可是打着耳洞,身材瘦小,却胸肌发达,那就说明问题了。

“足下是……”

“在下浙江柳如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