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七七一章贬尽朱氏皇族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七七一章贬尽朱氏皇族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虽然汉武帝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两汉、隋、唐三代都没怎么拿儒家当回事,这时执行的还是外儒内法,百家依然兴盛,只是披了一张儒家的皮而已。

真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从宋朝开始的,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崇文黜武。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就越来越匮乏,到了明朝,更是一地鸡毛。

全旭可以搞到很多先进的武器,包括坦克、装甲车、甚至远程火箭炮、导弹,可问题是,操作这些武器,需要高素质人才。

这就需要精通高等数学,力学、工程学,这样的人才,放在大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顶尖的宝贝人才,怎么可能舍得拿过去当一名普通的士兵?

哪怕为了自身保持强大,全旭必须废除朱氏大明的那一套科举考试制度,在辽东建立成熟的三级教育,继续推行,每个镇设立一座小学,一个县城设立可以容纳全县中学生的中学,这种事情就没有必要强制性标准了。

比如说现在的北镇省,总人口不到十万人,至于像金州中学就多达五十七所,大学还有五六所,地方的差异,别说现在,就算是后世也没有办法完全统一。

教育的投入,也是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小学和中学,由府县共同出资完成,按照七三比例,大学则需要中央与省按照七比三的比例出资完成建设。

全国允许私人助学,但是不允许私人办学,各地的族学和私塾,全部取缔,只能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

所有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至少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假如一个地方人均收入是五十两银子,那么老师的收入至少是六十两。

当然,在大学方面,这就需要私人出钱了。在大明各省大学学习完成以后,还有一个机会开始进学,那就是考取大明皇家学院。

皇家学院是帝国最高学府,在那里面出来的人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那就是:科学家!每一个科学家都是帝国的瑰宝。

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搞教育改革,当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死计硬背了。

全旭将组织人才从古代典籍中摘取精华,同时汲取西方文明的精萃,融荟贯通,编写新的教材,以后学生要学的东西就有点儿多了,除了识文断字遣词造句之外,还要学习数学、音乐、书法、几何、历史、外语、天文、地理,体育和思想教育也必不可少,而且还有军训。

军训从小学开始,每个学期开学后,将为期十天的训练,而中学生的训练则是二十天,大学生则是一个月。

到了大学之后可供选修的课程就更多了,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有法学、商学、军事学、医学、物理、化学、建筑学、农业学等等,就算没考上大学的,读完高中也可以去当老师,或者进职业学校学上一技之长。

全旭与墨铧就墨家思想进行了微调,比如说,兼爱非攻,前提是同族兼爱非攻,我们是要以理服人,但是,胡人能算人?

关于儒家学说,要改回原来的,像何以报怨?不再是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等等,

这一条一出,举国震动,不知道多少士绅捶胸顿足,大呼华夏礼仪尽废,国将不国,更不知道有多少学子跳出来示威,甚至以死威胁。

全旭的态度很坚决,想死没有人拦着你们,我就是要这样干,不服气的可以造反!先问问帝国皇家陆军的枪炮同不同意。

关于文官官制和教育的改革来得非常撤底,可以说是一剂虎狼之药,药效极其猛烈,对于沉疴难起的大明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如果能扛住这剂猛药的副作用,前途无疑是非常光明的,而扛不住,就彻底完蛋了。好在现在大明已经被打烂了,而且有人成心要将那引起坛坛罐罐砸得更烂一些,将这张满是污迹的纸撕个稀巴烂然后换一张白纸好重新作画,也就不怕什么猛药了。

在全旭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失败”这两个字,只有早一点成功和晚一点成功,失败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晚一点成功而已。

他们根本就不畏惧这种翻天覆地式改革所引发的动荡,有十几万新军在手,谁骨头痒了只管跳出来好了!

经过一轮激烈的唇枪舌剑,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框架基本上敲定了。

全旭其实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并没有太缜密的布局能力,凭能力而言,他并不算英明神武,或者智商多么高。

他只是中人之资,如果没有挂逼,他其实什么都不是。

在这个时候,唐王朱聿键带着一百万两银子,来到京城。

他的本意是捐给全旭,毕竟这段时间全旭花了不少钱,又是打仗,又是兴建道路、沟渠、修建学校,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全旭在看到唐王朱聿键的同时,终于忽视了一点忘记的事情,那就是关于大明的藩王制度。

全旭答应了崇祯,可以放过崇祯一家子,可是没有答应一定要放过他们这些朱氏藩王啊。

大明的藩王,也是大明朝廷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首先是数量太多,多到皇帝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亲戚,多到藩王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子女。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真有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止一位藩王请求朝廷派官员到他们府上登记户籍,帮他们弄清楚自己那一家子到底有多少人。

明朝宗室外延大。周、汉、唐诸朝,宗室出五服之外就不被列为宗室了,也就是说上不了皇室的家谱了,而明朝则不然,即使出五服也仍然得到皇室的承认。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其次,明朝爵位全部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余子全部为郡王,这就叫世袭罔替。而宋朝、唐及大部分朝代是降爵制度,比如宋朝,亲王嫡长子降爵成为郡王,余子降两级成为国公。降爵制度的好处是有爵位不断降级,最后与平民无异。

最后明朝宗室保底爵位是奉国中尉,这是最可怕的!

也是世界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的!奉国中尉的子子孙孙永远都是奉国中尉,正五品,由国家供养。奉国中尉的百子千孙,千秋万代都是奉国中尉爵位,这就是一个呈几何式增长的有爵位的皇族人群,奉国中尉生奉国中尉,奉国中尉又生奉国中尉,无限循环……

对国家的负担也会越来越大。不能这样搞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怎么负担的起?人家科举仕子辛辛苦苦考试又有多少能得到一个奉国中尉的爵位的官职???

那些不怎么受庞的藩王还好,了不起一块封地十几万两白银就打发出去了,没多大的事,但是像福王这种受庞的藩王就要命了,就藩的时候万历一口气给了他四万顷上好良田,三千引盐引,还有向山林水泽征税的特权,至于封赠的金银珠宝到底有多少,可能连万历自己都不清楚。

盐引啊征税啊什么的也就算了,关键是那四万顷良田,实在太吓人了,河南的官员扒拉扒拉了好几个月,哭丧着脸上奏朝廷说整个河南的良田凑起来都没有四万顷这么多。

万历无奈,只好打了个五折,两万顷好了,可即便是这样,河南还是不够,没办法,万历年,福王朱常洵的王庄高达1.9万多顷土地。除了河南的地几乎被搜刮殆尽外,又将湖广的4485顷零50亩土地给予了兼并,这样才凑够了两万倾。

即便是这样,这些蛀虫还是不满足,他们被剥夺了从政经商的权力,一天到晚除了提着鸟笼去听戏之外就只剩下干女人玩命造人了。

造人运动好啊,既可以愉悦身心又可以增加收入,每多一个子女朝廷就是多给一笔银子,这哪里是生孩子,分明就是生钱啊!

老朱家个顶个的能生,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子女封藩,两百多年后,已经是百万不止了,大明根本就养不起这么多皇亲国戚啦。

在全旭看到朱聿键,一脸认真的道:“朕要削藩,你有没有意见?”

朱聿键听到这话,脸色一呆,他现在能怎么说?

朱聿键忐忑不安的问道:“不知陛下如何削藩?”

全旭淡淡的道:“大明的藩王,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当的对吧?既不能参加科举,也不能当官,不能从事,不能经商,就是一台生育机器,忒没意思了,朕的意思是,从今往后,大明所有的藩王一视同仁,愿意从军,就可以从军,想要从政,那就可以从政,没有任何阻碍!”

朱聿键深吸了一口凉气,大明的宗室虽然没有后世所说的百万之众,从朱元璋开国开始分封十九子,至崇祯朝为止,大明的宗室共计约六万余众。

这一口气将六万余朱氏皇室,贬为平民百姓。

事实上,全旭不仅仅是贬为百姓那么简单,而是要抄家,然后再分给他们按照规定的土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