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六九一章称孤道寡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六九一章称孤道寡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这事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让崇祯看清了这帮文臣真正的嘴脸。

全旭把从关宁军抄家的账本,以及私通建奴的信件交给崇祯之后,崇祯皇帝就在朝会上大骂关宁军误国,辜负了他的信任。

文武百官翻了一个白眼,关宁军通敌,向建奴倒卖军械和物资,甚至向皇太极购买人头,向朝廷邀功请学赏。整个建奴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皇太极对内部也是心狠手辣,处理了不少人,这些人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把首级卖给了祖大寿,变成了关宁军军的军功。

这些事情,文臣集团是非常清楚的,辽饷就是文臣的钱袋子,一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这可是关宁军与文臣集团之间的默契。

崇祯皇帝反而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还这么激动,用得着吗?

这是大明公开的秘密,全旭知道,曹化淳知道,连孙承宗也知道,卢象升也知道,整个大明朝无论忠奸,都知道这个问题,可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提出来,只有全旭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温体仁躬身道:“陛下,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祖大寿忠勇为国,定然不会做出这么卑鄙的事情!”

“误会?”

崇祯皇帝听到这个奇葩的理由,更加怒不可遏:“误会?朝廷发给关宁军的新式火铳两千余支,出现在不儿罕山的战场上,被天雄军从战场上缴获,还能有什么误会!?”

温体仁不以为然道:“陛下,关宁军与建奴大战小战无数,在战场上遗失几件武器也再所难免,?再说,也就区区两千支火铳,能有多大的用处?臣以为武威侯反应太过激烈了,这种小事,小惩大戒一番便可,何必大动干戈呢?”

杨嗣昌急忙道:“臣附议!水至清则无鱼,真要彻查,九边将领和官吏没几个是干净的,如此大动干戈,反而寒了三军将士之心,臣认为……”

崇祯皇帝发出一声咆哮:“你们知道那帮猪狗不如的东西,利用通敌卖国走私赚了多少钱吗?武威侯只是抄了关宁军的几处产业,就抄出了一千多万两银子!”

朝堂之上一阵哗然,大家都知道关宁军很富,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这么富!

仅仅是抄了他们在祖大寿的产业就抄出了近一千多两银子,差不多顶了大明一年的税收了,那要是九边将领的所有产业都给抄了,那得抄出多少?这绝对是一个可以把人吓出心脏病来的数字!

温体仁知道崇祯动心了,他昂然出班启奏:“陛下,武威侯所制之火枪巧夺天工,威力绝伦,实乃镇国利器,关系着大明江山社稷的安危,该死的武臣竟敢将它卖给建奴,可见他们已经利欲熏心,丧尽天良!对这等丧尽天良的人,万万不能手软,老臣请陛下下旨,九边将领抄家灭族!”

马上,几十名官员急切的叫了起来:“对,一定要将他们抄家灭族,让他们知道背叛大明的下场!”

“还要把满桂、孙传庭、洪承畴等凌迟处死,把他们的妻女送到教司坊!”

“不仅是三边,所有武将都有罪!臣认为此事必须严查严办,发现有跟建奴勾结的一律抄家灭族,绝不姑息,以儆效尤!”

果然什么大道理都不如银子好使,听说仅仅抄了祖大寿的产业,便抄出了近一千多万两银子,实际上还要多,全旭上报的数字缩水了,文武百官顿时眼珠子都红了。

操,老子当了一辈子官,辛辛苦苦的捞钱,才捞了多少钱?

你丫一个操持贱业的武夫居然攒了这么多钱,还不拿出来孝敬我们,这绝逼不能忍了!没什么好说的,抄丫的家!不抄不是人!

一向喜欢内斗的文武百官这次空前的团结,为了大明江山的安危,为了维护正义,为了还大明军民一个朗朗乾坤,最重要的是为了大捞一笔,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员不分老幼不论党派,戮力同心,团结在了大发横财的大旗之下,以空前的效率达成一致。

抄,大抄特抄!

让他们不满的是,崇祯竟不相信他们这些君子,众君子自告奋勇要主持抄家大事,都让崇祯给拒绝了,理由是一事不烦二主,既然这事是全旭捅出来的,就全权交给他来处理好了。

说到底,还不是怕他们中饱私囊,假公济私?

好吧,其实他们打的就是假公济私、大捞一笔的主意。

当全旭接到让他调查大明所有将领的旨意后,全旭忍不住地翻了一个白眼,这真是扯淡了。

三边总督范围内的将领与建奴已经没有直接接壤的领土了,全家军的第六师现如今控制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以及土默川西北部,等于说相当于控制了后成的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基本上不存在里通建奴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以抄家的目的去抄大明武将的家?

这简直就是自毁长城,在这个时候,陈继盛的身体出现了极度恶化、以毛承禄为首的东江军将领、像耿仲明、孔有德、李成九等人立既前往辽东,希望东江军可以接受全家军的整编。

面对东江军的投诚,全旭并没有像以前一样遮遮掩掩,而是大方的接受了,东江军的将领给他们两条路,一则继续从军,那必须进入辽东军事学院进行脱产两年的学习,学习合格之后,他们将会按照学习成绩,重新授予军衔。

要么就是退出军队,成为一名普通的百姓,不过他们作为军官,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优待,比如说东江军的副总兵级别,就像现在的毛永禄,一次性发放五万两银子的安家费,至于像耿仲明、孔有德这种参将级别的将领,则是一次性三万两银子,游击将军则是一万两银子。

东江军现在有一正一副两个总兵,八个参将,包括三十余名千总,一百多名把总,就算全部收编东江军,那些军官全部退役,累计花费差不多八十万两银子,对于全旭而言,这只是一笔小钱。

不过,肯定是有些人是不愿意退出现役的,比如说毛承禄、陈光福、苏有功、耿仲明等人。

收编东江军的谈判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下完成,孔有德提出退出军队,他在朝鲜发现了一个铁矿,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开发,差不多一千余名东江军将士还有四千余名朝鲜人负责开矿,每年可以获得十余万两银子的收益。

在退出东江军后,孔有德成立东江联合钢铁公司,他以东江军的大小军头,包括自己本人,李九成等人以退役为条件,从全家军获得了十七万两银子的安家费,随后以铁矿作为抵押,向全记银行贷款三十万两银子。

东江联合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全记以三十万两银子占股百分之三十,东江军将领占股百分之五十,东江军将士占股百分之十五,还有百分之五的股份免费的形式送给了毛承禄。

说实话,作为三顺王的尚可喜、耿仲明,在这个时空,他们根本就没有来得及造反,历史上他们造了大明的反,也是因为走头无路再转投皇太极,特别是毛承禄,这货就是一个彻底的倒霉蛋,背锅侠而已。

尚可喜、耿仲明、毛承禄、苏有功、陈光福等将领,以校官的身份,进入了辽东军事学院高级班进行脱产学习,而东江军五万四千余人马,经过裁撤老弱、伤残、缩编成三个旅,两万七千余人,部队番号分别是全家军第五十八旅、第五十九旅,以及第六十旅,与全家军第五师,成立全家军新编十八师,以全家军乔孟恩担任少将师长。

第十八师,调往吕宋,准备在吕宋整训三个月,作为南下棉兰老岛的主力师,与此同时,关宁军士兵和其家属,也大都分批迁徙至吕宋、台湾、琼州府,分散安置。

辽西的人口锐减一百三十余万人,这些人留下的空缺,则让辽东百姓以及关内新移民填充,这个名目被全旭称为“腾笼换鸟”。

在崇祯八年十二月上旬,全旭准备离开了北京城的武威侯府返回辽东。

崇祯打着探望八妹的旗号,前来武威侯府。

临行时的时候,居然带着太子和坤兴公主。

崇祯皇帝比两个月前更加憔悴了,人也瘦得几乎脱了形。在支开了朱微媞和周皇后之后,崇祯望着全旭道:“朕这段时间一直在反思,这个天下到底是怎么了?”

“那么陛下想清楚了吗?”

“没有!”

崇祯非常光棍:“这满朝文武,朕治不住他们!”

全旭坐下来笑道:“陛下,可还记得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自然记得,战国时期,列国征战,血流漂杵!”

“没错!”

全旭接着道:“周天子拥有西六师,东六师,共十二师,天子直系军队为十二个师,然而当时,大诸侯最多可以保留两师,而小诸侯只能保留一个师,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并没有挑衅周天子的本钱,列国也能保持着基本上的和平,国家也可以保证稳定,可在周昭王时期,楚国楚国的不断强大,开始蚕食江汉地区的诸姬封国,威胁周王朝南方地区安全,于是周昭王时期三次兴兵讨伐楚国,但是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第三次还死在汉江上。在周昭王死后,周朝失去了西六师,全国开始失控了。”

崇祯隐隐有些明白:“你是说,在建奴造反,朝廷胜少败多,朕就对天下失去了控制?”

“其实并不是,局势失控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陛下,这个根子埋在了英宗皇帝身上,当年土木堡之败,朝廷二十万大军尽没,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失控了!”

全旭淡淡的道:“二十万精锐大军,又有靖难元勋之一的英国公张辅,也先区区三万人马,能打赢大明二十万精锐吗?”

崇祯正准备辩解,全旭打断了崇祯的话道:“陛下想说准备不充分……或者组织不当,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大明那土木堡之前,文臣还有声音,还能光明正大的议事,在对朝廷政策有自己的发言权,但是,在那个事件之后,文臣开始凌驾皇权之上,大明已经埋下了现在的因果!”

崇祯盯着全旭:“朕信任你,可你就是这么回报朕的?”

“陛下真正信任臣吗?”

全旭淡淡的笑道:“你还是真正信任的是文臣,信任他们,你知道建奴是怎么起来的?你怎么关宁军是怎么起家的吗?你知道晋商通敌卖国,文臣在里面充当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你知道关宁军为什么通敌卖国吗?”

凭心而论,祖大寿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像后面他一样,他一个只属于边关男儿的千古名将英雄梦。纵横辽东数十年之久的李家铁骑在清军的攻击之下覆没,关宁军收拾李家铁骑的余烬,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之下崛起,祖大寿逐渐高升,成为关宁军的四大名将之一。

然而问题是,那些文臣在干什么?

一次次出卖了明军,其中也包括了关宁军,祖大寿真正的脱变是在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之后,他发现自己就是一颗可怜的棋子,于是他开始脱落了。

因为发现,他只有堕落了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他不再敢离开关宁军的老巢宁远城。

全旭给崇祯敞开心扉,告诉很多崇祯之前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不相信的事情,大明错就错在无底线的透支政府的信用。

在大明随便问一个百姓,他们不相信当官的是好东西,对官员阶级彻底失去了信任,对于朝廷失去了信任。

崇祯犯了多少个错误,全旭一直没给他说,说了,就怕崇祯恼羞成怒,现在全旭也不担心了,他的隐匿也没有意义。

现在大明所有的官员都知道全旭开始图谋大明的天下,不少文官或者是科举不得志的人,涌向辽东。

虽然全旭不用科举取士,他在辽东以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基础教育,大学毕业了以后,才能成为预备官员。

读书人一看,好嘛,这简直就是府试、乡试、会试的翻版嘛。

至于考试的内容,大明以理学八股文取士,全旭以科学、格物、取士,会写文章只是一部分成绩,想要从中学考上大学,必须学会数学、物理、生物、社会学、格物学、几何,这种知识既庞又杂,对于读书人来说,那根本就不是事。

反而更加公平一些,几篇文章取士,其实这种读书,更加枯燥,也让人想要崩溃,理学盛行几百年了,能出的题目都已经出现了,只要能考上举人,那么水平相差几乎非常相近,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运气成份。

这不像理科,答案是一就是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文章的好坏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等全旭与崇祯聊了两个多时辰,中间换了三壶茶,最后,崇祯皇帝掏出一份圣旨,只见这份圣旨上,既有崇祯的玉玺,也有内阁首辅温体仁的签押、也有兵部、礼部尚书的联名,这说明这是一道正式的圣旨。

圣旨的意思是,加封全旭大明渤海国王,安东都护府大督护,开府仪同三司,世袭罔替等等。

崇祯此时也知道,他既治不住满朝文武,也治不住全旭,朱慈烺将来想要坐稳江山,必须获得全旭的支持。

打压全旭,现在成了一个笑话,对于全旭只能笼络。

如果太子可以得学到全旭治理地方、行军打仗的本事,那么他有机会夺回大权。

临行的时候,周皇后这才知道崇祯把太子送给了全旭。

周皇后有些不舍,可是她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崇祯这个皇帝已经坐在火山口上,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好在是,全旭把关宁军收拾了,大明可以不收辽饷,崇祯还有可以卧薪尝胆的机会。

周皇后对眼圈发红的太子道:“你就跟在渤海王身边好好学习,一定要听他的话,认真学,这对你将来有好处,知道吗?”

朱慈烺眼泪都要下来了:“母后,儿臣舍不得你……”

周皇后怜爱的抚摸着他的头,说:“母后将来有时间了会来看你的,好不好?”

小孩子容易骗,朱慈烺用力点了一下头。

他虽然舍不得母后,但也知道,身上的责任。

全旭封为渤海王的时候,全旭撇撇嘴道:“陛下,这个王,臣不喜欢,能不能换个封号?”

崇祯盯全旭:“你想要什么封号?辽王?”

“不不不,渤海太小,辽王也太小!”

全旭道:“封国号为商吧!”

崇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计较,他已经破格给全旭封王了,又是送太子,这既是人质,就是为了卧薪尝胆。

“准了!”

崇祯九年元月十六日,全旭正式成为商国王。辽东政务院改为商国政务院,全家军则更名为商军,全家军总参谋部,更名为商国总参谋部。

全记银行,更名为商国银行。

朱微媞为商国王后,

二娘辛圆,为商王左侧妃。

三娘汤红衣,为商王右侧妃。

全景慕为青河郡主。

全景阳则为长平公。

沈明泽担任商国国相兼政务院院长,朱寻担任政务院副院长兼法相,负责法务部事务。

李信担任政务院外交部部长兼纪律检查部部长。

陈应调回辽东金州,担任政事院商务部部长。

袁世卿调回辽东金州,担任民政部部长……

全旭没有大赦商国,而是颁布商王令:商国臣民,永不加赋!

PS:这次回来没敢发朋友圈,也没敢告诉任何人,结果下午出来还是碰到了熟人,晚上更新被迫耽误,我先学学怎么直播,然后准备一下,直播打嘴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