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六七零章为官之道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六七零章为官之道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大明的读书人被人尊敬,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读书人的地位高,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迷信因素。

古人认为认为读书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是不能得罪的。他们把读书人视为神明,毕恭毕敬,连土匪山贼对他们都很尊敬。

劫匪们多出身草莽,他们对读书人存在深深的敬畏,要是有个读书人愿意留在山寨入伙那是烧高香的事,读书人要是不愿意留下他们也不会为难,毕恭毕敬的送下山去。

万一得罪读书人,别说官府不答应,就是他老娘和老爹这一关也过不去,非用鞋底子抽死他们。

读书人惹不起啊。

这一切,都随着读书人被贴上了标签,比如说后世的专家变成了专家,教授变成了叫兽,这并不是世风日下,也不是人心不古,纯粹是他们自作自受,因为他们为利益集团发声,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因为那些专家和教授有知识、有文化,有声望,于是,信口雌黄,颠倒黑白。

大明虽然尊重知识,可是读书人却把老百姓当成傻瓜来欺骗,当这些违反客观规律的言论,就是一锅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不可否认,大明的读书人不全是坏蛋,还是有不少人有理想,有抱负,也确实是想着修身齐家平天下,可奈何,吃人饭不干人事的太多了。

这个阶级已经被玩坏了,就像后世的专家,现在他们在发声,老百姓已经不认可了,就算是正确的,也会有人来质疑。

因为,无良专家和教授,已经透支了这个群体的公信力。

崇祯的关注点从来没有这些问题上面,他从天津上岸以后,就拉着全旭同车而行。

“辽东人口有三百三十万户,一千四百万人?”

人口就代表着力量,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后世的以色列不是五六百万人,而是六七千万人,那么以色列绝对可以发展成一个超级大国。

可惜,没有人口,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回禀陛下,正是!”

全旭对于这些数据其实早已了然于胸,一千四百万人只是辽东的人口数量,如果算上台湾、琼州府和吕宋,全旭治下的人口将是两千三百万人左右,与同时期的法国人口相当。

崇祯长长叹了口气,他现在不知道怎么了说了。

用他心里的想法,仅仅是打个盹的功夫,辽东已经奇迹般发展了起来,就像建奴在辽东,简直不可思议。

现在的辽东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危害性,可问题是,谁敢保证辽东会不会和建奴一样?

全旭淡淡的笑道:“陛下,你放心,辽东不是建奴,辽东是大明的辽东,前提条件,内阁要给辽东足够的尊重,朝廷需要粮食、钢铁、包括银子,都可以,前提是足够的尊重!”

加入辽东,其实也需要宣誓的。

崇祯三年到崇祯五年,那个时候,加入辽东的誓词:“还是我将忠实地效忠皇帝陛下,以及武威侯的后嗣和继任者,我将切实遵守辽东的法律,履行作为辽东公民的责任。”

然而到了现在,加入辽东的宣誓则变成:“我在这些郑重宣誓,我将支持及捍卫辽东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一切敌人。我将真诚地效忠辽东政务院政府。当侯爷要求时,我愿为保卫辽东拿起武器;当侯爷要求时,我会为政务院政府做非战争性之军事服务;当侯爷要求时,我会在政府官员指挥下为国家做重要工作……”

在后世虽然说宣誓就相当于放屁,可是在这个时代,宣誓,还是有着强大的约束力的。

崇祯又问道:“辽东有三千多座学校吗?”

“应该有吧,具体多少我还真不知道,不过我可以去查!”

全旭自然也没有说实话,辽东虽然名义上是一镇,也就是一千户百姓,必须建立至少一所小学,这只是规定,有的地方一千多户人未必可以建一座学校,可是很多地方,都是四五千户才有一所学校。

多少座学校,并不代表教育质量多少,比如说金州第一小学,作为金州最早的第一座小学,是在崇祯三年的九月份第一届开始招生,学校占地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亩,有四百米标准跑道,有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形体室、标本室、图书室、室内篮球室、喷泉、以及名人馆等等,现在这里拥有八十七个教室,五千六百余名学生,三百零五名教职工。

凭借着辽东金州第一小学的规模,完全可以秒杀大明的国子监,当然这只是一座小学,教育方面的质量是没有办法与国子监相比的,毕竟,等级不一样。

金州城不仅仅有公立小学,现在还有一些私立学校,事实上,辽东对于办学的审核要求并不算苛刻。

不过,辽东也有升学考试,而且还是统一试卷,统一录取成绩。以中学为例,辽东最好的中学并不是金州第一州立中学,反而是辽东大学附属中学。

以去年为例,辽东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共计文科、理科共计八千零五十八人,其中考上辽东大学、辽东工业大学、辽东军事学院、辽东矿业大学、辽东医学院以及辽东党校的共计三千四百六十七人,接近一半。

比起辽东大学附属中学,这个学校的硬件和教室质量实在是太高了,整个学校共有二十二个阅览室,共设计座位三千五百余,图书馆藏书七百八十余万册。

当听到七百八十余万册的时候,崇祯开始又酸了。

不得不承认,与辽东相比,大明的很多地方都落后了。

他其实参观过辽东的造船厂,也看到了火车厂,以及蒸汽机纺织厂,可以肯定未来,辽东一定会把大明远远的甩在后面。

辽东的政治体制问题,让辽东人捐献的兴趣非常大,因为捐献的物资和金钱,可以折税,而且可以还能获得良好的名誉,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在辽东,很多学校,甚至小学都有图书室,有的甚至有了室内篮球馆,辽东的体育运动也非常发达,不少社区,兴建了类似单杠、双扛、等健身器材。

全旭甚至产生了想要在大明举行全民运动会的想法,事实上,除了辽东、台湾、就连吕宋和琼州府的体育训练体系还不完善,其他地方都是荒废状态。

大明的教育,采取是后世,甚至于类似于欧美的精英教育,这种试图以垄断知识的精英教育,是可以培养人才的。

但是,对于辽东这种全民教育,那完全没有可比性。

你怎么比?一个人的天赋再高,再如何刻苦,你敢保证你是一百人里的第一名,一千人呢?一万人呢,一百万人呢?

三百万人呢?

这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得知这个情况,崇祯的心情更加沉重。

大明对比辽东,不仅仅输掉了眼前,还输掉了未来。

大明的勋贵子弟终日沉迷酒宴、宴会、打猎、诗会、青楼的时候,辽东的下一代却在图书馆读书,他们原本都应该拥有美好的明天,却在应该学习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在未来会给他们带来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股毒鸡汤开始出现,说什么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早就业早发展,当然老程就是被误导的那一代人。

那个年代中师、中专比考高中更难,因为少了四年学习时间,可以经过两到三年的中专或中师学习,然后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前,中专还算有点用处,也算有点文凭,可是现在,中专算什么?

考大学,哪怕混得再差,也比中时代的中专强,这就是差距。

大明现在的问题不是一件两件,也不是一点两点,而是全部,国家虽然重视教育,各地官员都把教育列为四大考核指标之一,与税收同级。可问题是,教育的方式开始跑偏了。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事实上大明的科举制度则是选官,只要通过了马上可以成为官员,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可惜,八股文的用处虽然有,但是并不是绝对的,这个时代八股文就像后世的应用文,一个官员的报告写得再好,如果政绩,那也是不行的。

辽东的大学毕业生其实也不是官,而是有了成为官员的资格,还需要工业党校培训,拥有夯实的理论知识,也要精通庶务,你的文章不需要写得太好,但是一定要博学多才。

工业党员,也是一定会成为官员,全旭对于预备官员的管理和考核实在是太严格了。要想成为官员,必须懂法,不需要照本宣科,至少可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也要懂经济,要不然成不了掌印官。

大明是把县官想象得太简单了,在全旭看来,大明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不合格的,当然,工业党出身的官员,会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当然,原则性的错误是不可以犯的,如果是因为能力问题,可以回炉重造,辽东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想成为官员却越来越难。

能在大明官场混得如鱼得水的人,在辽东几乎寸步难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