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三六八章徽商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三六八章徽商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全世界可以生产枪支和火炮的国家有很多,只要是具备近代化工业能力的国家都可以生产,但是能生产子弹十三个,就连拥有航母的印度,其炮弹和子弹都是进口的。

子弹的生产工艺很复杂的,不是后期的加工制造工艺,而是前期的金属冶炼工艺,这可不是一般的军工厂就可以做到的。

像狙击枪子弹,全球目前仅五大国以及日本、德国、捷克以及以色列、加拿大可以做到,但是,技术来源却来自美国。

考虑到这些枪炮研究所的任务本身就够重了,全旭也不好意思继续去剥削他们,于是另外成立了弹药研究所,专门研究弹药。弹药的威力也就那样了,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升,在全旭的重赏之下,也有不怕死的人,变样花样摸索全旭提出的硝化棉。

在欧洲,不知道多少欧洲人正在极力尝试着制造出更具威力的火药,但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没准诺贝尔的祖父的祖父现在都还是单细胞状态呢?

全旭这边没有取得成功属于正常,如果成功了,那才意外。

大明的工匠,最大的问题是不识字,他们的工作经验,全部来自师傅手把手的教导,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们说理论,估计跟造船大师傅李重贵一样,说,他们说不出所以然,做,做可以做出非常符合科学比例的船只,以及拥有良好密水舱的大船。

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立科研体系,很多创新发明都是民间兴趣者搞出来的,那些爱好者完全是心血来潮,想到什么搞什么,并没有完整的科研计划,更不会去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

最最要命的是,大多数跟化学有关的科研成果都派不上用场,没有办法为研究者带来收益,兴头一过,马上被扔到一边,再也无人问津了。

在唐代中国就提炼出了硫酸,但是一千多年过去了,硫酸这一极其重要的东西迟迟没有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那些炼丹士只知道怎么样就能炼出硫酸,却不知道硫酸到底能派什么用场,也没有兴趣去研究,很多潜力巨大的东西就这样与中国擦肩而过了。

当然,还有火药。

中国炼丹术士最早提出火药这个原理和现象要在秦朝,只是记录炼丹术文献中的记载,警告千万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会引起爆炸。

和工匠不同,道士多少都是有文化的,像历史上的著名炼丹专家,他们基本都是儒道兼修,然而,自从秦朝出现火药,直到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

这是一个病态,比如治疗。

全旭召开全体研究所专家会议,开门见山的道:“以后,但凡做试验,研究,必须留下文字资料,比如说,记录下来,今天用了什么东西,怎么做的,效果如何……”

李重贵哭丧着脸道:“大帅,可老朽不识字啊,那些徒弟徒孙,也都不识字!”

李重贵可算是说出来各个研究所的通病,也是所有工匠们的心声。

“这个问题,我来解决!”

全旭让人通知任红桂前来金州卫城开会。

任红桂现如今掌握着全旭手底下识字最多的一批人,这些人负责查验全记名下的各种工厂的生产、出售以及交易账目,也就是一个猴版的监察院二处。

当初李世让贪污,就是被任红桂的人查出来的,事实上,他查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李世让,还有很多人,如果属于内部人员,有问题就是内部处理,只是在管事、掌柜一级内部通报。

“全爷!”

“坐!”

全旭望着任红桂道:“现如今枪炮局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实验记录,这个工作,我准备交给你去做!”

“是!”

任红桂沉吟道:“实验文牍属于保密,不得外传?”

“这是自然!”

全旭想了想道:“我准备在各研究所成立一个书记处,负责记录所有实验资料,规纳统计,不需要用文言文记录,只需要用白话文记录既可,同时……”

说到这里,全旭摇摇头:“就这么办了,文字记录工作人员不足部分,可以是招募,前提条件是,一定要签署保密协议,一旦泄密,将以严惩!”

这其实是一个治标而不治本的工作,为了提升全家军的战斗力,他在军中设立的识字班,全体将士开始读书学习,列为日常考核中的一项。

工匠们也采取这个办法?

全旭摇摇头,很快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工匠的作息与部队不一样,部队可以做到准时化,每天几点起床,几点训练,可以做到令行禁上。

可是工匠们不一样,他们太朴实,太醇厚了。

全旭给工匠们发放一定的田地,住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工匠干起活来,都是没日没夜,抢班加点,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像军队一样,采取每天两个小时的文化课学习。

那就办学校。

想到这里,全旭离开了金州卫城。

如今的金州卫城只是一座工匠大营,用来研发和生产各种枪炮、铠甲和装备,就连普通的高炉或平炉,全部不在城内,而在城外。

全旭让人放出风去,他准备在辽南办理一座可以容纳两千人的大学堂。

与全旭合作过商贾们闻风而动。

没有人是傻子,这是全旭想打秋风,如果他想自己建学院,就像在全家庄镇一样,一声不响,马上建造起来。

现在事情没有影子,就放出风声,那自然是有所求了。一时间,前来拜访全旭的人连绵不绝。

“拜见修武伯,在下徽州歙县程敬贤!”

“徽州,徽商?”

全旭知道徽商,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听闻修武伯欲建学,敬贤家资不厚,没有攒下多少钱,若修武伯不嫌弃,程某愿意投资六万两银子!”

“你确定是投资,而不是捐献?”

全旭知道这个时代的商人,与后世几乎一模一样,喜欢做慈善扬名,比如说在全家庄镇的金梯书院,这座学院虽然是全旭出资建设,后继,几乎没有花什么钱,前往全家庄镇做生意的商贾们,就不约而同的向金梯书院捐钱。

多者三五千两,少则一两百两,甚至几十两银子。也有的捐献什么笔墨纸砚,也有的捐献儒衫、鞋袜,甚至是羊肉、鸡肉等等。

全旭理解他们的做法,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就相当于后世的大V,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拿了商贾的好处,自然会帮助那些商贾说好话。

东林党就是这样起家的,他们背后就江南的地主豪强以及商贾势力,事实上商贾出钱最多,比士绅豪强更多。

程敬贤微微一笑:“若是修武伯让程某捐献,那程某就捐,让程某入股,那程某就入股!”

“辽南大学,预计占地一千五百亩,分为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商务学院、文学院共四院!”

全旭拿着一张从电脑打印出来的效果图,放在程敬贤面前道:“辽南大学将会建成这种规模,你拿六万两银子,占一成股份,如何?”

“一成太少了!”

程敬贤笑道:“辽南地价便宜,即使修武伯以地入股,这一千五百亩地,也不值几个钱,程某六万两银子,至少要占三成股份!”

全旭是一个新兴的势力,拥有着极强的粮食生产能力,海盐生产能力,钢铁生产能力,掌握着一大部分资源,跟着全旭做生意,程敬贤感觉绝对会赚钱。

为此,他从江南的徽州商盟里脱离出来,与其兄程敬宗分家,带着十二万两银子离开了徽州,于三月初抵达了辽南。

此时辽南正在进行春耕,在海州、复州、盖州和金州四州十五县,正在紧张的垦荒置田,由于今年比去年下手早,而且人手比去年多了将近十倍,今年开垦的土地不下一百万亩,以玉米和红薯、土豆的产能,至少可以产出上千万石粮食。

拥有粮食,就意味着拥有一切。

辽南这个地方,今年将会吸引更多人过来,比如说去年抵达的流民,大部分都拥有了自己的家,他们虽然还穿着破衣服,却罕见菜色,显然,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

位于商业区的店铺,也有普通百姓光顾,他们也有不弱的购买力。

“三成太多了!”

全旭摇摇头道:“一成,不能再加了,如果不愿意,你就请自便吧!”

全旭的态度非常强硬。

程敬贤笑道:“修武伯,你要建学校,自然需要老师吧?程某一句话,可以在江南给您找来百八十名秀才,让他们过来担任老师,我要三成股份,其实不多。程某家资经营笔墨纸砚,这部分开支,程某也承担了!”

PS:求票,求推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