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三三三章炼尸炉三天彻夜未熄(为堂主WSDSY加更2/2)

胜利带来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东林党对朝廷的影响,并没有被削弱。

在历史上,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这一仗把大明最后一块遮羞布给扯下来了,崇祯也急红眼了,把上任以来,内阁大臣换了一个遍,文武百官,罢免了一大批。

利用打击魏忠贤的机会,趁机上来的东林党的众君子们,被直接或间接几乎扫了三分之二,然而,由于全旭的出现,他成了卢象升的人,成了孙承宗的人,他也算是东林党的人。

虽然全旭不承认,不过在侯恂看来他就是,所以,在兵部方面,并没有被影响多少。现在,在这个时候,可以说,东林党成了最大的赢家。

孙承宗以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督师蓟辽,他兼管着辽东、蓟镇、天津、山东登州、莱州等地的军务,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同时,卢象升作为东林党的后起之秀,巡抚辽东,包括原本吃瓜落的钱谦益也进京,顶替周延儒,担任礼部右侍郎。

这才是全旭最忧心的事情,东林党不仅仅没有受到崇祯的清洗,反而更加势大,从中枢将近一半的显官,由东林党获得。

他们能做什么?

当然,全旭不在乎。

他只是在稳坐辽东,观风景。

如果崇祯需要他去关内平叛,他不介意让麾下将领去刷刷战绩。

卢象升与全旭的见面,有些不愉快。

因为卢象升明显感觉到了全旭的变化,在大名府的时候,全旭还有些掩饰,现在是彻底不再掩饰了。

一个工匠,一个贱籍,年收入多达一千两银子。

这可是比朝廷一品大员的俸禄都高,这让卢象升感觉非常不舒服。

明朝的官员俸禄是真低,但是大部分官员可不是清官,李东阳是内阁首辅、太子太师,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可以说已经尊贵到了极点。此外,最重要的是,他的三个儿子都早年夭折,家里人丁很少,应该说养家的负担很轻才对。而且,李东阳并不贪财,只靠工资过日子,他的生活应该也不会很艰难。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李东阳完全没有积蓄,要想过日子,还得通过变卖自己的书画。等到他过世的时候,完全没钱去支撑葬礼的花销,只能通过自己的老同事和门生凑钱来解决。

明朝官员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特别严重,会捞钱的官员,富甲一方,甚至可以说富可敌国,但是穷官,还真比不上全记的一名普通初级二等工匠。

除了工资方面,还有工匠的住宅,虽然说现在的住宅还没有建造完毕,大部分只是一个地基,可是从地基就可以看出问题。

在全家庄镇全旭给工匠们的住宅,没有超出礼制范围,现在他完全不在乎了。全记工匠的住宅区已经规划出来,共分为三等。初级以下工匠不负责住宅,至于初级工,人均宅基地就是一亩地,马马虎虎,还算凑合,不过分。

可是中级工匠,那就是住宅五亩,高级工是十亩以上。

同时,全家军的军衔也公开化,什么列兵、下士、上士,接着就是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直接代替朝廷的总旗(或旗总)、百总或百户,把总或千户,在全家军军中,连称呼都没有。

当然,卢象升想的并不是全旭会反,他认为全旭没有造反的必要,作为武勋新贵,他现在已经是修武伯,又是辽东总兵,身居高位。

卢象升考虑的是,全旭在改革,在做为试点,准备摸索一条适合大明改革的路。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全旭不是进士,无法入阁。

他走的是武官之路,这条路基本上就走到头了。

卢象升思来想去,决定跟全旭交底:“东升,你想要做什么?”

“求活!”

“求活?”

卢象升难以置信:“这么简单?”

“简单吗?”

全旭摇摇头:“我刚刚到大名府的那会,遇到一群流民,他们已经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如果不管他们,他们最先吃的肯定是我,我身上的肉多啊,又白又胖,吃起来,比那些骨瘦如柴的灾民好吃,于是,我带着他们置田,卢大人,你是知道的,那么一点田,要想养活那么多人,根本就办不到,可是我也不想死,我只好把不适合耕作的地方变成良田,把耕地用不了的人手,让他们去做工,比如烧制砖瓦,整个大名府,购买我全记的砖瓦不下七八千万块,当然,还有煤球炉,煤球模具,接着全家庄镇,从无到有,慢慢就繁华了起来,三万多人,将近大名府城一半的人口,我才多少地,总共十五万亩,不及大名府的十分之一,我用了不足十分之一的地,养活了三万多人,厉害吧?我没有少缴一文钱的税,没有饿死一个人相反,他们吃得不错,也穿得不错,现在你在大名府的全家庄镇,看不到一个光屁股的孩子,也看不到一个衣不遮体的百姓!”

“这些肯定不是书上写的,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些东西!”

“卢大人,教你读书的人,其实都是书呆子!”

全旭不客气的道:“他们不知道老百姓过得有多惨,更不知道一碗饭,一碗面条得经过多艰难的劳作才能吃到嘴里,当然,他们也不屑去知道,他们脑子里只有那所谓的圣人之道!”

全旭指着西南方方向:“卢大人,您知道湖广是什么地方吗?那里奉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从读书识字开始,我就知道八个字“经以济世,学以致用。””

全旭苦笑道:“我与茅元仪一样,都喜欢读杂书,读你们不屑读的杂书,比如说《考工录》《农书》、《齐民要求》、《水经注》、《拾遗杂记》、《广汉杂记》等等,这些杂学杂书,有的教人种地,有的教人如何抗旱救灾,有的教人如何炼铁,有的教人如何盖房,如何治水……其实,就算卢大人,您和茅元仪一样,精通杂学,也做不来我做的事情!”

“怎么可能?”

卢象升还没有说话,茅元仪走过来道:“为什么我做不到?我会的东西不比你少!”

“是吗?”

“问题其实出在人的身上!”

全旭笑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三大火药局,拥有工匠上万人,他们他们饥肠辘辘,衣不蔽体,还得受监工的责骂鞭打,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用自己的血汗做事,他们的家人却有饿死之虞,换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想?你还会卖力的干活吗?你还会挖空心思改良火药,改进火器吗?”

卢象升沉吟道:“所以,你以利诱之?”

“不错!”

全旭接着道:“我就是告诉他们,他们的技术非常值钱,做火药的,发明威力更大的火药,他们可以拿到一千两,不对,现在已经改成三千两银子了,还一座五亩地的大宅子,他们肯定会玩命的试验,以求可以发财,改变命运。就像造船也是如此,在永乐年间,大明可以制造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可以远洋万里,可是现在,整个大明连一船大福船都造不出来了,多么可惜?”

茅元仪不再反驳。

这是事实。

卢象升低头深思着。

全旭笑道:“卢大人,你应该庆幸我来了,否则大名府的那些士绅们,肯定无人可用,以前,那些佃户们没有选择,只能麻木的忍受,现在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了,可以给我的工厂做工,一个月挣得比他们种田一年都多,他们也不傻!”

卢象升道:“本府如何做?你何以教我?”

“很简单!”

全旭摆摆手,让沈良材拿过来一张舆图,他指着舆图上面的广宁卫道:“卢大人,你带着天雄军去广宁卫吧,现在开垦荒田已经来不及了,不过,你可以让他们种植苜蓿草,种十万亩苜蓿草,就足够养活十万匹战马。没有粮食,朝廷可以运来一部分,我这边可以提供一部分,今年就可以熬过去了,明年开春,咱们一起垦荒,带着将士们垦荒,种上三年之后,把熟田分给将士们,每个人一百亩,你看看他们还拼不拼命?”

卢象升恍然大悟:“有恒产者有恒心!”

“没错,大明把军户当成野狗养,这样的部队,人数再多有什么用?”

全旭笑道:“全家军将士,阵亡有抚恤,伤了有抚恤银子,他们知道,只要我不死,他们就不会白白牺牲,只要我下令进攻,他们绝对不会后退,因为后退的时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就失去了活着的机会。”

卢象升起身道:“事不宜迟,本府先赶往广宁卫城!”

“恭送卢大人!”

全旭推了推茅元仪道:“你跟我来,我让你看一件好东西!”

就在全旭在向茅元仪介绍新式滑膛炮的时候,京城紫禁城内的炼尸炉,已经连续三天彻夜未熄。

曹化淳坐在一张坐床上,冷眼望着下面跪着的一排宦官:“三,二,一,走!”

随着话音刚刚落,一群雄壮的武职宦官,架着这些如同小鸡子一样的瘦弱宦官,直接向炼尸炉里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