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权倾大宋 > 第一二一九章 王门子弟的面对面冲突

权倾大宋 第一二一九章 王门子弟的面对面冲突

作者: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4:31 来源:笔趣阁

玉泉山书院是王秀一手创办,那些名满天下的大儒,全都是他聘请,连书本也有半数是王学,可以说没有王秀,绝没有玉泉山书院,现在的研究院还掌控王秀手中,连书院高层也不能全然染指。vodtw

只因,有了钟山书院,王秀放松了对玉泉山各堂斋的关注,让他们去自由发挥,才有了刘仁凤发挥的余地。

费苏是相当看不起刘仁凤,他秉承沈默的路子,大肆吹鼓工商便利,在刘仁凤眼里就是言利之人,又时常公开驳斥玉泉山某些人的论调,忍不住道:“二哥,玉泉山是山长心学,王学奠基所在,天下学问自无出其右。”

这话点了刘仁凤,不要太狂妄了,没有先生也就没有你,更没有玉泉山的辉煌,更何况王门心学依旧占主流。

也是心学是专克理学的学术,良知无善无恶深得人心,虽说也有无法回避的硬伤,甚至本身也有矛盾,却经过王秀联系后世的观点,逐渐加以完善,就算人们还有争论,却并没有引发内部的分裂。

宗良赞赏地看了眼费苏,这厮浑身铜臭,满身的毛病,比时雍还要贪得无厌的家伙,端地是个奸佞之辈,却还是不忘本,是王秀的坚定支持者。

“哎,大家探讨学问,要有海纳百家学说的胸怀,名次倒是次要,此次还有佛道辩论,义利辩论,你们不妨听听。”王秀很重视这次佛道辩论,可以说是预谋已久的,关键是老子化胡,彻底定下道家正统的地位,为他君权天授打下基础。

注意,他定论的是道家而不是道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佛道出自玄门,道以三清为尊,道教却以龙虎为祖廷,不能混为一谈。

刘仁凤对佛道争论不感兴趣,甚至对玉泉山成功胸有成竹,却不明白当此北伐前夕,朝廷并不焦急,反倒是粉饰太平盛世,不由地道:“先生,我有一事不明。

“但说无妨。”王秀淡淡地道。

“天子遇刺养伤,太子监国本是正理,却已经过了半年,却是该让太子入学了。”刘仁凤正色道。

王秀眼中闪过一道厉色,刘仁凤说的委婉,却明白无误地点出,现在应该归政天子,算是触动他的底线,隐约间还有争取政治资本的趋向。

封元眉头紧蹙,冷冷地道:“二哥,过了。”

刘仁凤瞥了眼封元,蹙眉道:“天子居深宫,监国年纪十岁,士民惊疑不定,怎能服人?”

“二哥,天子养病深宫,监国虽是年幼,内有太后,外有两府,天下士民无不赞叹监国,怎能说惊疑不定?”宗良瞪着眼怒视刘仁凤,这厮太过份了,竟然直接质问王秀,端的不为人子,当年怎么就没看出这厮有反骨?

“天尚不明,北伐又有何用?六军将士鼓噪,为谁而战?”刘仁凤毫不避讳地发问,话说的非常直白,更是相当的无礼,这是对王秀****裸地威胁、

“住口,你还不给我退下,丢人现眼。”宗良大怒,几乎要蹦起来骂娘,这厮发展到当面斥责王秀,明显说王秀图谋不轨,居心叵测。

费苏冷冷一笑,平静地道:“二哥身在士林,倒是关心北伐,不如请个副都参军罢了。”这话损人啊!大儒从军本就让人笑话,你请个都参军也就罢了,竟然还是使副。

王秀脸色如常,王门子弟的分歧,他早就洞若观火,刘仁凤的理念和他越来越远,他也是心知肚明,就算刘仁凤无礼,却也是说了现实存在,的确有不少人不满现状,从“王师北伐日,黄袍加身时”的流言,就能看出来。

他似乎没有恼怒,也不在乎这种流言蜚语,自家的天下还有什么可争的?平静地道:“二哥关心国事,不错,士人对国政敛口不言,这才是为政者的悲哀,更是天下的不幸。

然,朝廷军国重事或可问或不可参,军国重事要告知士人,那还能算军国重事吗?”

费苏差点笑出来,这话说的简直是打脸,明白告诉刘仁凤,你没有资格知道军国重事,呵斥人不带有脏字的。

刘仁凤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却又反驳不得,王秀说的是实情,朝廷隐秘事岂能让外人知?那么多年来,他执掌天下牛耳,受到士林的尊重,从未有此尴尬。

可以预见,他已经被在场的同门边缘化,只是并未后悔,他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认定天地存在理字,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服合理的标准,王秀也不例外,尤其和书院中名儒长期交往,他对天理人欲有了认同,决不能是心外无理。

他敏锐地意识到,王秀加平章军国事,权势已经到了顶峰,再走下去除了篡位,还真没有别的路途,这并不以王秀意志为转移,而是身边的人所左右。

李长昇、钟离睿、封元哪个不是当代俊杰,个个是意气风发,岂能甘当中兴之臣?让王秀黄袍加身,自个做个开国功臣,岂不是更好!当年的太祖赵匡胤,不也是被将士黄袍加身吗?

那么多年的思考,他逐渐凝固的思维,也让玉泉山学派斗争越演越烈,可以说是王门内讧,并不牵扯王学学问,而是纯粹的政治思想斗争。

王秀不可置否,刘仁凤执掌玉泉山,以经义、诗赋堂为首的所谓主流,竭力打压研究院和格物、博物,甚至有把旁门左道清除出书院的呼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书院之所以有雄厚财力,能够聘请最优秀讲学,往往是研究院创造的财富,经义诗赋学子被研究院称为穷酸,简直就是天下的废物,长者手脚的非人。

当然,在他的感官中经义诗赋学子,想必另一时空明清时代读书人,也算是思想开放,却离他希望远远不足。

“不要说别的,就是家国重利,那些措大有几人能知?”费苏抓到机会,自然要出口气。

“国之存亡、国之兴衰,存乎义理,浩瀚天下存人之道理,正所谓之天理。。。。”刘仁凤拿出理学道理。

本书来自//.html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