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权倾大宋 > 第二零六章 回乡4

权倾大宋 第二零六章 回乡4

作者:王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7:01 来源:笔趣阁

王秀在商水县过的有滋有味,小日子红红火。其实,按照他的本意,真的不想那么早结婚,才二十岁啊!那一世咱还大学没毕业,正是把妹的大好时节。

不过,今生让他很满意,无论是有琴莫言还是文细君,都是绝代铅华,说不好听的话就是祸水级别的纯天然美人,要是放在后世他想都别想。影星级别?别开玩笑了,君不见某星都能刮下一张粉脂人皮。

一个善良却有些刁蛮的夫人,一个伶俐却勾人魂魄的侍妾,齐人之福啊!

朝廷内,针对王秀的阴谋正在进行中。

蔡攸绝不能让王秀在回到公署,他是控制公署不假,但王秀给他的印象太深刻,谁能知道这小子回来,还能玩出什么花招,他和王黼为了公署已经闹翻了,是不能让王秀再来折腾了,办法还是有的。

趁着赵佶嫁女的高兴劲,他上了奏章说公署运行不可缺少正任检详诸房文字不可缺少,王秀既然离职就应该再任命一位,才能不影响公署的正常运行。

赵佶正在高兴头上,也就问了蔡京一句,哪知道蔡京一反常态,对大儿子的奏章表示认同。

“不知还有那个衙门.嗯,中书门下还有哪个职事缺人?”赵官家还不算糊涂。

“各衙门职事不缺.”

“这个就不好办了。”赵佶有些为难,他选了好女婿,却不想把王秀调开。

“王秀缺乏大郡历练,陛下若能放他历练郡县,未来未尝不是可以大用的人才、”

“嗯,卿家认为,王秀放在何处?”

“徐州利国监。”

这厮蔡京最后帮王秀说话,这位老权臣无论怎样算计,从蔡易和钟离秋,还是从政治方面考虑,他还是没有完全抛弃王秀,留下的后手终于发挥了作用,让王秀到蔡耕道手下担任知监事。

这一切都要到明年,王秀仍在商水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王记百货打量生产冰糖,生意那个红火啊!王卿苧正打着主意,把总店挪到东京开封去,家中二老也一块过,在繁华的东京享受几天清福。

可惜的是,王成和谢氏习惯商水的生活,他们一生认识的人都在商水,哪有说走就走的。再说了,李寡妇也住在这,唯一的女儿也跟着走了,孤零零一个人没有照应也不行。

当然,王秀也不主张二老去东京,甚至想让他们去杭州或成都居住,但那也是不现实的,连东京开封也不愿意去,千里之外想都别想。

但他对在开封城再设分店,或是把总店迁过去没有意见,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就算五六年的时间,赚得也比小县城十几年多。

身处事外,再看一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似乎清晰了许多,也看到身处局中看不到的某些事、某些人,有得有失,有利有弊。

无论是银行还是东南海事局,在他眼中几乎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在他不能主导的改良中,尽最大去努力矫正,结果差强人意,就是钟离秋的某些举措,他也无法完全赞同。

一切都还只是一个虚壳,都是徒有虚表的东西,连他理念的最低要求都没达到,充其量只能作为日后改良的构架。

至于蔡攸主导的公署,他连考虑都没有考虑。

近来传来的消息,让他很无奈的是,无论是赵鼎还是其他几路海事局官吏,都对官府组织武装船队和民船共同出海,表现出的兴趣不大。

赵鼎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筹备钱财,准备低息贷给农户,以备农时耕作之用,连钟离秋也持谨慎态度,仅仅对各地商船进行统计归类,大宋远洋水军别说框架搭起来了,连个鸟毛也没有,充其量也就是海岸警备队。

在他今生前世所见所闻中,大宋是最重视对外贸易的朝代,他有点不明白具有革新思想的钟离秋、赵鼎等人,会认识不到海外贸易延伸到海外征伐的重要性。

东南海事局另一项重要职事,几乎没有开展,那就是督造大型远洋武装福船,造船肯定是造了,但进展速度让他极为失望,他无没办法过问。

钟离秋到底在犹豫什么?他百思不得其解,也无法去信询问,关于这一点,他在几年后才明白。

不过,钟离秋和赵鼎绝对是干练的人,他们的施政让朝廷无话可说,皇宋江宁工商银行对东南各军州农户低息贷款,的确保障了农时有效的耕作。已经开始向海商与工场主贷款,明年就可以稳收本利,面对即将滚滚而来的财富,就是连身为皇帝的赵佶,也禁不住大为兴奋。

他也问不了那么多了,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李长昇、刘仁凤、薄章等小子没少向他求教问题,他也一一给作了解释。

清晨,王秀洗刷后,用过早饭,就把你个小子叫到书房,给他们解析问题

李长昇、刘仁凤、封元、景波、薄章、秦敏、高堪、邱云八人,他们各有千秋,一个个精神抖擞

最出众的是刘仁凤和封元,一个是风度翩翩,一副正统人士的文雅;一个是干练果敢,精明剽悍的英爽。但他很看好秦敏,这是一个第一眼,看是极为普通的小子,却有着才智过人的底蕴,别看他不显山不显水,一副心不在焉地笑容,有时眼角滑过的一抹精光,才让你感觉他不为人知的睿智。

“这几日你们把书读的怎样了。嗯。”王秀品了口茶,神色温雅中带有几分严厉。“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先生,这些日子我们开始读浅议政治,有些地方有不少疑问。”刘仁凤学识最渊博,当然想说话。[乡-村-小说-网]的网友上传,(乡)$(村)$(小)$(说)$(网)免费提供阅读,如果你喜欢请告知身边的朋友,谢谢!

“是什么地方,说来听听。”王秀眉头一挑

“士庶议事会所议论国事、定大典、行权利,无论政事大小,都经过议事会通过才能施行。我想士庶议事会是由小民所选,这将置天子和百官于何地,岂不是乱了阴阳乾坤?”刘仁凤眉宇间有些质疑。

王秀满意地笑了笑,他并不太看好刘仁凤,这孩子可能本身出自书香门第,受到的传统教育较深,对他质疑的最多,接受新事物也很慢。

但是,他之所以满意,就在于要这种效果,如果没有人敢大胆提出质疑,才是他最大的失败。

刘仁凤、李长昇等人敢于提出心中疑虑,不绝对苟同于别人的思想,这就说明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让他感叹自己的抉择正确。自己的理想就是从孩童抓起,他们还没有被儒学这个思想魔咒所禁锢,虽然现在他们不算小了,但还是有挽回的可能性,不是说儒学不好,更不是排斥传统,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

“很好、很好,你们年龄不算大,但看得问题很尖锐,都是恰当好处。”王秀微笑着,说道:“士庶议事会并不是无视天子和百官,而百官亦有.”说到这里,他把话锋一转,问道:“天子守国有三分六等,你们有谁知道?”

“上为明而无欲者,国强;明而有欲者,国疲;中为庸而无欲者,国弱;庸而有欲者,国衰。下为暴而无欲者,国残;暴而有欲者,国亡。”李长昇抢着回答,并得意地瞥了眼刘仁凤。

“虽然还没有完整,但也算是面面俱到。你们想想,大宋自艺祖艰难开国,一直善待士人,每三年一次科考,尽选天下读书人入仕,可以说是殿试无落才,我也是经历过的,实在是深有感触。”王秀稍加沉吟,又淡淡地道:

“本朝没有魏晋士族,更没有隋唐门阀,读书人多是庶民出身,就算当今几大官宦世家,也不过是寒门底子,累数世功勋荫福后人,朝廷取士又对世家多有限制。所以,百官出自于民间不假,民入仕者为官更多。阴阳之分,极阳为君、极阴为民,看似两极,实为一体。”

“庶民入官辅天子治民,天子守国有三分六等。天子明而无欲,臣子贤而有能,国强不过数十年。其余的连想也不用想。士庶议事会是广纳民间的智慧,补足大臣见识和精力不足,官吏德行政绩被民众监督,政令实施也被民众监督。”

“士庶太多,意见肯定不会一致,一件事长久议论不决,绝不是好事。”刘仁凤反驳道。

王秀也明白议会制的弊端,他轻轻一叹,道:“也是难为你们了,不明白其中道理也是当然,就是我也没有做深入的研究,不过你们要记在心中,好好读书,今后出世历练慢慢领悟。士庶议事制度,也不是治世的灵丹妙药,民智不开,决不能大范围实行士庶议事,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天,恐怕你我都看不到了。”

王秀说到这里,双目闪过一丝迷茫,思绪不觉又转入一年来的点点滴滴。要是单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还是有可能的,要是振中国千年之运,真的很难啊!

“那就是说,本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是最好的选择。”刘仁凤目光热切。

“是很不错,但还是缺了点关键的东西!”王秀不否认刘仁凤的话,但他并不完全赞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