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873章 封建

海上升明帝 第873章 封建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6:08 来源:笔趣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祁连河谷,皇帝骑着天丹战马缓缓走过,号称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称的丹噶尔城西。

西门拱海门外,听闻皇帝到来,无数军民自发前来迎接,二十里相迎,不论官将文武,还是屯兵移民,甚至是这里的达玉、玉固尔等蒙古回鹘诸部牧民商人,都自发热情的来迎接。

大明天子的威望,如日中天。

这座丹噶尔城有三百年历史,洪武年间始建,但从西汉设西海郡开始,这里便逐渐是商业、军事等重镇。

丹噶尔是藏语,汉名则是东科尔城,原意是白海螺。

“圣人之威,照耀青海。”年轻的三皇子汉王从北京赶来不久,伴随皇帝身边,看着这场面,尤其是那些牧民的热情尊崇,也是十分感叹。这位汉王殿下也已经十五岁,长的颇似朱以海。

经过这些年的调理锻炼,已经不再是刚回来时的那营养不良的瘦小样,长的也身长高大,稳稳骑在马上,还很有气质。

“统治是门艺术,不是简简单单的打打杀杀就能征服统治的,需要权谋手段,你看到现在这西域大变天,看到这些唐古特、蒙古、回鹘等变的热情好客,并非天然如此。”

汉王弘椮点头,“儿臣明白,就跟女真人一样,以前儿臣见到的女真人都野蛮而又凶残,把我们汉人当猪狗,但今年我随太子殿下回了趟关外,看到的却是那些女真人的恭敬顺服,甚至曾经凶蛮骄悍的建州八旗,如今却多沦为了我皇家少府监的奴隶,他们都是被我们的铳炮征服打趴下的。”

“也是,但也不全是。足够的武力威慑是必须的,但一味的武力威慑也还不够,必须有张有驰,这些年朕除了对建虏和叛回严厉镇压外,对于其它都还是留有很大余地的,不论是海东海西北山野人女真,还是漠北漠西漠南蒙古,甚至是卫藏青康诸部等,也是以招抚为主,与他们联姻、互市,知道为什么吗?”

“拉拢大多数,打击小部份。”汉王答道。

“没错,统治的核心本质就是结盟,不断的结盟,始终拉拢大多数为盟友,分化打击一小撮的对手,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排排坐分果果的游戏,权力就是排坐分果的权力,核心就是于如何分,不能随心所欲,要尽量照顾到多数人利益,让他们支持你的同时,又能尽可能的自己吃到最大甚至最多的果子。”

皇帝对建虏和叛回的严厉打击,是因为他们威胁到核心统治,也占据的是不可半点放弃的陕甘和辽东这一东一西两个最重要的汉地走廊通道的地缘安全要地。

至于塞外漠北,或是西域青康,这些地方现在都属于鞭远莫及之地,朝廷不可能跟汉地一样的统治策略,所以得换上更务实的策略。

“吾皇万岁!”

“万岁!”

“天佑大明!”

路边军民欢呼,山呼万岁。

朱以海挥手向大家致意,也有些享受这样的场面。

他转头对汉王道,“做事不能脱离实际,就算有明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可以抬头望的很远,但也必须脚踏实地才行,否则就是好高骛远,是不切实际,是难以走远的。”

大明王朝用了几百年把云贵高原拿下,虽然在明宣宗之后,已经不再是积极对外拓张的政策,转而保守,但大明还是靠着惯性把云贵高原真实的纳入了帝国统治,让脱离中原几百年的这片地区回归。

虽然在交趾、缅甸没成功,甚至天启崇祯时还丢了山海关外的两辽之地,但那也只是大明当时腐朽了。

“你觉得青海这地方如何?”朱以海问儿子。

“这里挺好,儿臣前些天刚到这时,刚好赶上这里地方官员和东科寺的僧人一起去祭海,儿臣一起参与了这本地风俗,从拱海门西去,越过日月山去青海祭西海神。

过日月山时有些不适,不过几天就适应了。

一座日月山,东边是黄土高原是河湟谷地的农耕区,成片的河谷田地村庄,兴盛热闹的工商城镇,西宁府城更是热闹不输内地。但一过日月山,西面却十分开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青海湖更不愧是西海之称,湖心龙岛上的青海龙驹,更是极优良的千里马。”

汉王挺喜欢这里,他来的季节正好入秋。

初秋的青海湖畔和河湟谷地都是美不胜收,东边河湟谷地八百里农区正是庄稼丰收之时,一片喜悦。

而西边的青海湖畔,牛羊成群,马群奔跑,牧民们在入冬前赶着剪羊毛,把多余的公畜宰杀,甚至是一些小的羔子也直接宰杀掉,到了冬季就算有过冬的牧场,但草料肯定不足,到时公畜、羔子既掉膘还费草料,养上一冬春,可能还不如现在宰杀卖给汉商划算。

这收获的季节里,汉地的商人沿着丝绸古路,奔返两地,川流不息,骆驼、犏牛、牦牛、驮马,不停的驮运着各式茶盐、皮毛往返,海晏、白云、湟源都新设了许多仓库,以及许多初加工皮子、羊毛、牛毛等的场子。

汉王朱弘椮看到的不是遥远偏僻的西北边地,也不是蛮荒凶险,反而是一派繁华的欣欣向荣,勤劳朴实的汉移民,热情好客的游牧民,还有忠诚戍边的将士们。

当然,也有肥美的牛羊肉,结实耐拉回弹好的西宁毛毯、西宁毛呢,牦牛肉干,青海干板鳇皇、湟中蚕豆、湟源陈醋等土特产,可是让他印象深刻的。

“这次叫你来,也是许久没见你了,你也已经加冠成年,朕让你过来,咱爷俩好好处处,也看看这西北风光。”

汉王隐约能猜到皇帝召他来的主要原因,他是今年在北京加冠的,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加冠礼由内阁首辅、首席总理大臣文安之,以及皇家大宗正唐王朱聿键以及留守监国皇太孙朱振烨一起主持见证的。

皇太子北伐征剿建虏,皇帝在他出征前,特颁诏书,册封了皇嫡长孙朱振烨为皇太孙,并让他代替太子留守北京监国。

才一岁多的皇太孙,立的有些早。

但皇太子出人意料的统兵北伐,皇帝立嫡长孙为皇太孙,留守监国,倒也说的过去。

加冠后的汉王,也就紧接着完成了大婚。

汉王妃是由皇帝早就亲自挑选好的,同样来自天子从龙元勋,乃是原内阁大学士沉辰荃之女,也是宁波人。

不过沉辰荃是文臣,与张煌言相比,职位、家世等倒都差不多,但张煌言在军方关系也很强,本身现在也是两广总督,尤其是皇帝还给太子纳的几位太子嫔,更都是顶级文武功勋。

加冠,大婚。

接着便该考虑授封就藩了。

皇帝诸子中年长的也就太子和汉王,其余最大的也才七岁,他们授封就藩还早。

关于太子如何授封就藩这个事情,朝廷现在有不少意见,但明显皇帝早有自己的打算。

直接把汉王召来青海。

“让你就留在青海建藩就封,你可愿意?”

“青海是个好地方,儿臣都听父皇的安排。”

关于皇子分封之事,朱以海考虑了好几年了,蒙古、元朝那种分封制度,是有很大缺陷的,必然导致分裂,中央与藩王不出三代肯定就会有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一统。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章设立的那套宗藩分封制度,主要是分封各地,甚至分封一些在边塞,有多位塞王,有屏藩中央之意,可也有些权势过大,尤其是兵权这块,后来靖难之变也说明了这政策的巨大漏洞风险。

而朱棣自己夺位成功,所以几乎推翻了朱元章的分封制度,收回护卫等,直接让藩王在地方养猪,既限制削夺了藩王们屏藩中央,为国出力的作用,也让国家财政负担巨大,尤其是在中原的那些藩王们,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不断的分封,俸禄压力大,而且还容易侵占军田民田压迫百姓等。

不过朱以海也看到了朱元章的养子沐英的沐氏家族镇守云南近三百年,带来的积极正面的作用,虽说到崇祯时,沐氏占了云南官面上三分之一的田地,多有不法,是个大土司,但在维持大明朝廷中央权威方面,还是非常积极的。

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他既不希望分封的皇子们将来造反,或是他们的子孙造大明的反,也不愿意关在地方养猪。

他也不喜欢唐朝那种把皇子皇孙全关在京城,养在五王院、百孙院那种做法。

思来想去后,朱以海打算让汉王吃点苦,给他安排个边疆之地,划一块封地,给予一些有限的兵权,主要给他地方监察之权。

入城之后,朱以海带着汉王看沙盘。

在日月山的南面,也就是黄河龙羊峡一带的南岸地区,有一个归德所,在明初洪武年间,设立了河州卫,下有归德所等,分兵屯田,归德共有十屯,屯兵都是从江左淮泗地区迁移来的,后来又安置了一些本地土着。

这个归德,便是后世的贵德了,也包括了尖扎、贵南一带,主要就集中在龙羊峡黄河南岸。

历经近三百年,归德依然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江左文化,但也染杂了一些夷风,这里汉藏回皆有,既有孔庙、城皇,也有汉传释教和藏传释教,还有本教寺院,各种寺院多达近百座,有数千僧人,几十座经堂。

既有屯庄农耕,也有部落牧民。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隶属大明的陕西,只不过明末之时,这里也一度失去控制,不过如今恢复正轨。

绍天朝把龙羊峡上下游的东岸、南岸地区,新设了一个河源府,西抵大夏河河州城,南抵西倾山玛曲,后世的玛曲、碌曲、河南、泽库、夏河、同仁、临夏、循化、尖扎、贵德、贵南、同德,全划入这个河源府。

这个河源府与西宁府、西海府,三个府从甘肃省划出,划入青海省,属于朝廷直接管理的。

这个新设的河源府,也包括和硕特固始汗第五子尹勒都齐的封地,他的封地就是在积石山北的黄河河曲两岸。

从龙羊峡到刘家峡,这是黄河较为险要的一段,滩多水急,难通舟船,只能顺河乘羊皮筏子或是放木排而下。

这黄河南岸地区,南高北地,东部多山多河谷,西部则多是高原牧场。

在宣德时,这片地区的南部,由隆务寺夏日仓活拂-隆务囊索代而治之,逐渐形成了了热贡地区的真教合一,万历年间,黄南地区则由南下的蒙古土默特部洪萨巴图尔控制。

等和硕特东进,这里被固始汗第五子尹勒都齐控制着,但热贡隆务寺的夏日仓活拂家族自从明宣宗时受封为国:师起,家族出了五个国:师,万历年间,隆务寺更是直接改宗影响力更大的格鲁派。

现今主持夏日仓噶丹嘉措如今更是被皇帝册封为青海八呼图克图之一,就主管黄海这片地区。

黄南这一大块地区,现在既有和硕特的尹勒都齐诺颜,也有夏日仓呼图克图,又还有土默特一部人马,加上北边贵德、河州一代的明卫所屯兵、移民等,就显得更加复杂。

朱以海现在要把这一大片地区,设为一个朝廷直属府,划归青海省,这里要驻一个御营驻防协镇,一个省巡防营协镇,还要派出知府、县令等。

同时最重要的是,他打算分封汉王到这边来。

朱以海打算在贵德南面的贵南,也就是黄河与西倾山之间的芒拉河畔筑一座新城,驻军、移民,同时分封汉王建藩于此。

贵南比起贵德条件要差些,境内南部是高山连绵、挺拔高耸,是西倾山的一部份,中部是高原滩地,地势平坦开阔,有一片百多万亩的内陆沙漠滩地,沙丘连绵、牧草点点。

黄河及其支流沙沟河、茫拉河切割冲涮形成的台吉和谷地,或宽或窄,相对平坦。

山地、滩地、谷地错落分布是这片地区的地势特点,山地宜牧、谷地宜农,台地可农可牧,依山临河,在这片农牧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很重要。

一位亲王分封镇守,有助于让大明把边界拓展到黄河南岸和西顷山下。

河源府很大,其精华地带河州临夏,东面有积石关、土门关,也有莲花堡、保安堡、起台堡等。

朱以海没把这么大一整个府都给汉王。

“贵德南面这片地区,设贵南县,朕派人在那里筑汉城和汉王宫,到时整个贵南县便都是你封地,民政司法税务这些,朝廷派知县等流官负责,朝廷也另会派御营、屯镇等分营驻防。”

“整个贵南县的土地、牧场、矿山,朕都赐封给你,你招佃或是买奴耕种、放牧皆可,朕免你十年税赋,十年后正常起科征税,可行?”

汉王想也没想就答道,“儿臣都听父皇安排。”

“嗯,民政司法税收这些事情太繁杂,朕交给专人去做,你不用操心,你的汉王府,打理好自己的产业便行,朕允许你们组建一支不超过三千人的非常备的民兵团练,军官由朝廷调派。”

“另外朕给予你监察之权,整个河源府诸县之军民官兵,皆在你监察职权之内。”

南面的河南、泽库县,朱以海划做尹勒都齐诺颜的和硕特自治县。

而新设夏河、同仁、碌曲三县,则划给自吐蕃时代就存在的地方土司卡加六部。

玛曲县则交给在此的土默特部自治。

朱以海把河源府内的几大势力,重新划定界线,分而治之。

尹勒都齐两个县,卡加六部三个县,然后北面诸县都是大明直属,其中分封给汉王一个县。

另外河曲积石山西、南的几地也仍归尹勒都齐,但这几地不隶属河源府。

隆务寺等近百座寺院,原有的属地、属民、牲畜,也都仍归他们所有,朱以海只是加以调整,以这些寺院属地设立寺属的乡镇,仍由他们自治。

“朕派人勘察过,贵南县可开垦耕地达百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达千万亩,放牧几十万头牲畜不成问题,这里也适合种植油菜、青稞等。”

“黄河环绕西北,雪山护右东西,这里是重要古道白兰古道的要冲位置,北承河湟,南联川滇,大有可为。”

“儿臣谢父皇恩封赏赐!”汉王高兴的接旨,并没半分不满,对于曾经受尽苦难折磨的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野心。

皇帝在青海给他划了一个县的封地,直接把这百万亩可耕地,千万亩草场给他,他觉得很满足。

甚至没有治民之权也不以为意。

其实如果可以,他更愿意留在北京,哪怕让他去南京也行,但父亲说希望他能够建藩青海黄河南岸,屏藩朝廷中央,他也就毫无二话。

“将来你的子孙,有才德兼备者,朝廷后来君主,自然也还可继续将他们分封到其它边疆要地,继续建藩镇守,屏藩中央。”

宗藩子孙,有能力的可以学文习武,考科举上战场,立功建业,论功授封建藩,一般能力的也可做个小官,或是去经商,或是就当个清闲的地主。

“朕会从内帑中拔银为你建贵南县汉城和汉王宫,也不会建的太奢侈,其余的就得由你自己努力了,当然,朕还会给你一笔启动发展的银子和一些属员的,将来如何发展,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靠你自己的努力了。”

“朕希望你能够珍惜这块封地,能够维护稳固好他,这里既可发展农耕放牧,也可借由白兰古道的交通便利,发展工商贸易,这是你将来传承子孙的基业,要好好干。”

分封一个县,监察一个府,手里有三千不可越县出府的民兵,非战时不可调动,皇帝对汉王的封地权力还是限制较大,但也给予了一定的权力,以发威宗藩的特殊作用。

他是皇室代表,镇守地方,监视文武,同时也并不直接给予他行政治权和统兵调动的兵权。

而整个河源府,西北边地,各族混杂,几大势力的封地自治,越发考验封王们了,好在有朝廷的御营、屯镇、省营等兵马撑腰,倒也不必太过担忧。

“朕已经召了尹勒都齐诺颜,还有卡加六部土司,以及隆务寺呼图克图,以及土默特珲台吉等一起前来,以后你们就是邻居了,朕已经选了济南知府姚启圣为青海海西道分巡,以后你有事也可以直接找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