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692章 国本

海上升明帝 第692章 国本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6:08 来源:笔趣阁

饭后朱以海回到庄园,提出白塔寺改小学校外,还要兼做社仓。

原先在县乡设有义仓,按亩捐纳义仓粮,每税亩纳两升,义仓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强制交纳的义仓税,不过这些义仓粮入仓后,是官督民管,由地方推举德高望重的士绅组成义仓理事会,管理监督。

义仓粮也专用于免费赈济灾民。

现在朱以海倡议各地再建社仓,又或可以叫保甲仓,社仓为百姓结社自助模式,由朝廷从常平仓借米为仓本,也可以由大户出借,或从官田中拔出一部份官田做为仓本,或以田地出租所得租米为本。

社仓的经营方式有两种,都是官督民管。一种就是贷放式,将社仓粮贷给请米的社民,等粮食丰收时再将米连同息米还仓。贷放收息规则是每石米收二斗息,遇粮食歉收年份,息米减半,遇到大灾荒时,免息。

等到仓本充足,也还可以降低利息。

放贷收息的主要目的,还是使社仓增值,同时更新仓米。除贷放式,社仓也还专用一部份仓米,做平籴,夏收后粮价低时买粮入仓,等冬春粮价高时再放米出仓,可以调节供需,平抑粮价,甚至还能获利增加仓本。

社仓不需要强制捐纳,富人可自愿捐赠,或借粮放贷,通过贷放、平籴的方式,能够增加息米,保证长远。

这属于义仓的补充,一般是以一甲或一保结一个社仓。

按现在制度,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标准一甲是百户,一保则是千户。

以保甲为单位结社建仓,能够提高百姓应对饥荒甚至个人贫困的帮助,就算一石米二斗息,也比高利贷要强的多。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朝廷虽有常平仓,地方也有义仓,但保甲乡民结社,除了可以自助防灾,也可以结社合作。如合作用牛,一起耕种播种,或是联合收割等,以互相帮衬,抢夺农时,又或平时合作修渠灌水,丧葬互助等,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中国以前便有这种立社互助传统,应当发挥。”

朱以海提出应当发扬光大,最好还是一个村分成若干个社,以十户或是几牌为一社,这样社内人员在耕地、收割、打场、脱粒等这些重要的农事环节里就能更好的合作,互帮互助,抢夺农时。也可以共同使用场地,耕牛,一起修建水渠、道路等,在婚丧嫁娶活动中,也可以互相帮助。

合作社可以适当小一些,十家或二三十家结一社,都是一个村里。而社仓可以大些,由几个小社甚至是一甲或一保立一个社仓。

不过这个合作社跟后来中国的合作社与生产队都没关系,现在这社只是有时候互相帮助,而不是搞集体。

这种合作社,本质上是换工、互助,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支。有事情就互相帮助,也不用出钱。

这是邻里守望,是以地缘为基础,以农耕和村落为背景的乡村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百姓农耕,提高效率,甚至还能以此凝聚力量,来对抗乡村里的宗族、士绅的欺压。

尤其是比如此时,大战饥荒之后,很多地方缺牛少马,缺少耕具,水利失修等,就算现在朝廷把一些官田低价变卖给他们,可以分期还款,但百姓缺少牛马耕具等,效率不免低下,这时十户二十户百姓结社互助,把牛马、牛马等集合使用。

就好比孤男和寡女搭伙过日子一样,男的可以干粗活,挑水种田,女的可以煮饭洗衣,是劳力优化。

农闲时,还能一起修水渠,修房子,遇到婚丧嫁娶也一起帮忙,也不需要工钱。

有些大姓宗族,他们有自己的族田、义庄,甚至是族学,族仓等可以帮助救助族人,但普通百姓就没有这种待遇,所以组织大家结祖互助,大有必要。

朝廷虽设保甲,但也只是管理,具体的农业生产、生活等互帮,还是得村民自己。

“常平仓、义仓主要是赈济府县城镇的百姓,乡村还是有所不足,所以咱们建社仓,由常平仓拔仓米,官府划官田做为仓本,以此贷米收息,累积仓本,就能保证长久维持下去,不仅能够储米备荒,也能在平时帮助百姓。”

义仓是按田亩强制缴纳一笔义仓粮,然后也是无偿放赈灾民,平时救济孤寡。

社仓又不同,是有偿的一种借贷,虽然借的只是米,但以后发展下去,也有可能变成信用社,大家集资放贷,既能满足一时不备之需,放贷收息还能赢利赚钱。

当然,这玩意管理起来是个问题。

现阶段只是储米贷米给有困难的社民,倒是符合形势需求的。

“咱们白塔村和白塔盘龙皇庄可以立个社仓,二百户村民可以结十或五个合作社,这社仓的仓本,盘龙庄可以出借一笔粮做为仓本,交由社仓理事会管理,优先对咱们本公社的村民贷放。”

仓本朱以海出,这笔粮一半是借给社仓一半是捐赠。

春放秋收,米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发给请米的贫民,到秋收后收回。

济贫困,抑兼并,保安稳是搞社仓的出发点,其实对于大户们来说,乡里安稳,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也得到保障。

要是遇灾荒饥饿,百姓饿的没办法,这个时候便会吃大户,大家会蜂拥到大户家里要吃的,这种情况根本制止不了,除非实力强劲,有大院或是堡垒,还有护卫刀枪等,这种就是地方土寨坞堡了。

但这种有堡寨的大地主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中小地主是没这个实力的,一旦饥民吃大户,也只能老实的妥协,任由抢掠。

况且,社仓也不要求富户强捐,社仓可以借常平官仓的米出贷,也可以借大户的粮出贷,虽说贷的利不算高,春贷秋收才二分,但保定一方安稳,于他们也大大有利。

站朝廷层面,百姓在急困时能够有这么个渠道救助,就不用变卖田地,甚至典卖妻儿,更不会被逼的铤而走险,既减少动荡,也还能打击豪强地主们趁机放高利贷,甚至是趁机兼并田地。

今年初,朝廷就新开了一家银行,叫常平广惠银行,一听名字就跟北宋王安石他们搞的常平广惠仓有些渊源,这个银行首先是个银行,其次他们有两个特别惠农贷款,叫青苗贷和惠农贷。

百姓要开垦耕田、兴修水渠、买牛买种子等,都可以到这个银行申请贷款,利息很低。是惠农助农的一个好政策,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在常平仓借贷粮食,收成后再还,利息还低。

北宋青苗贷月利二分,据说还要给官吏人情钱,所以可能达到三分左右月利,达到高利贷的红线,固此在北宋时,其实青苗贷也有很多争议,甚至被指害民。

根据规定,分信用等级,最低须贷一贯以上,五等户最多能贷一贯五,一等户最多贷十五贯。

但实际上,出现了抑配情况,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强行贷款给你,实际就是为了收高利。

虽说隋唐时,官方放贷的公廨钱利息高达月息五分甚至八分,也有强制摊派给富人去放贷的做法,但这确实是害民了。

凭白接个贷款背笔利息,坑爹啊。

北宋搞了一千多万贯本钱放贷,一年利息两百多万贯,到熙年六年时,天下六成的农户都被放了青苗贷,总额两千二百多万本,利息四百多万,强行借钱赚利息,所以司马光盯着这点勐烈抨击王安石。

后来甚至出现形势户和官吏勾结,冒领青苗钱,再转拿来放贷给百姓收高利的情况。

本来是个好政策,百姓苦高利贷久矣,青黄不接的时候,被大户豪强趁机高利贷剥削,确实困苦。

朝廷的这个贷,利息仅豪强放贷的一半,利民。

可朝廷最后摊派给不需要的百姓,这就明显加重百姓负担了。

本来青黄不接的时候,勒勒裤腰带勉强能过去,结果突然砸笔贷款,二分的利息,反而过不下去了。

朱以海的这个常平广惠银行,里面的这个青苗贷和广惠贷,都是惠农低息贷款,年息百分之十,月利不到一分,只有八厘三。最关键的是,没有强制摊派这种怪事。

这个利息不高。

朝廷规定是高利贷月利不过三分,所以许多当铺、钱庄放贷,都是直接三分拉满,年利百分之三十六。许多当铺甚至放的还都是短期贷,实际负担更重。

民间不少偷偷放高利贷的,月利五分、八分普遍现象,折合年利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九十六,甚至还要搞点九出十三归这种玩意,还有搞短贷,然后几个月一转票,利滚利的。

一般放贷,京城普遍三分月利,地方两分五。

所以朝廷搞青苗贷、广惠贷这助农贷才月利一分,那是放多少亏多少,朝廷对放贷可是审核非常严格的,必须得防止有非农民套用国家低息助农贷款,甚至套出来再去转放贷牟利。

哪还会强迫摊派。

甚至这个贷既有身份限制,也一样有数额限制的,贷不了太多,也就是救救急。

晚上。

朱以海与两个皇子同睡一榻。

“父皇为何这么关注这些小事,鞑子正要集结关中湖北人马,要在南阳跟我们大战,父皇不是更应当关注这些吗?”

朱以海笑笑,“你们知道何为三农吗?农村农民农业,是为三农也。你们又知道何为战争?”

他自己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面对着两个年轻的儿子不解的眼神,他缓缓道,“战争其实是政治冲突最极端的表现方式,或者说是结果。

我们要搞清主次,是先有政治冲突,当其它途径没法解决这种冲突时,最后爆发战争,所以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延续。

他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何为本质?本质便是本固邦宁,而民为邦本。对朝廷,对这天下来说,农民都是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根本的一环,如果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不能让农民乐业,那就算我们现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击败了鞑子,恢复了两京十三省,但根本不稳,早晚还是要出问题。

也许下一次会再出个张自成,李献忠,又或到时西域的卫拉特的和硕特汗国又或准噶尔趁机打入中原来。

所以对父皇来说,如今的鞑子虽然还占着北京,但实际上他已经不是我们的心腹之患了。我们也许三年,也许五年,早晚能把他们赶出关去,甚至追出关犁庭扫穴。

南阳之战,父皇也并不担忧。

对父皇来说,我们现在已经理顺了军队,恢复了他们的士气,也给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军饷、精良的装备,甚至让他们重新恢复了自信,在战场上我们已经不用太多担忧。

反而是战场之外,才是我们现在要真正面对的困难。

你们这次跟我从登州一路东巡,经过登来青济泰兖,路过这么多府县,也应当看到了不少地方实情。

虽然比几年我初次北伐时好太多了,但百姓们依然生活很困苦。你看今天那位村民,一碗稀粥里撒了点盐,再来点蒸土豆和玉米,他们就非常满足了。

可是他们毫无积蓄,甚至还欠着买地的钱,他们连头牛都没有,用人背犁耕地,他们住的房子也非常简陋,也许一场大雨就会四处漏水。

如果来一场水旱蝗灾,他们可能就得去逃荒,没有半点抵抗承受能力。

我们这一路过来,看着百姓好像还不错,但太脆弱了。

而且就算朝廷在想尽办法给百姓变价卖地给他们,甚至迁走了许多无地的百姓,到其它地方去分田授地,但我们仍要看到,土地仍然大部份集中在少数的地主手里面,佃农、无业的百姓,仍然占据了太多。

其实一个王朝是否兴盛强大,不是看一年税赋多少,也不是看带甲多少万,更不是疆域有多大。

最重要的是要看百姓的负担有多少,尤其是最底层的百姓,看他们是否温饱。假如这些最底层的百姓,这些占据着天下绝大多数的百姓,他们朝不保夕,他们开始逃亡,那么这个王朝,不管外面看着多强大,其实也已经是处于崩溃前兆了。

任何一点意外,比如一场大旱,或是一场大蝗灾引发的饥荒,又或是异族的一次入侵,都可能让他迅速崩溃灭亡。”

秦王朱弘甲听的似懂非懂,“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呢?”

“很难,”朱以海叹声气,“不过难也得做,所能做的也就是降低地丁银这样的农业税,想办法增强百姓防灾避险的能力,尽量让百姓能够有些地成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还有便是给百姓提供更多的赚钱机会,增加他们的收益,让他们的仓里能够多留些余粮,甚至是鼓励百姓移民去那些地广人少的边地,给他们授分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地,

农民就是王朝这艘大船的压舱石。

魏征谏唐太宗时,曾引用荀子·哀公里的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朕听说你们现在读书很用功,但要记住,书要读,更要用心领悟,否则读的再多,也没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