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507章 冲天香阵透长安

海上升明帝 第507章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6:08 来源:笔趣阁

王永强,延安参将。

他和姜瓖本是同乡,曾是农民军出身,后招安为明将,姜瓖密谋起兵时,就早就与他暗里联络。而大明这边,也早就有接触王永强,意图策反。

早在之前贺珍等入关中会攻西安时,王永强就曾经打算响应了,只是还没准备好,结果吴三桂等就过来了,王永强也只好按兵不动。

后来贺珍等很快被击败,王永强也只好隐忍等待时机。

姜瓖起兵大同,延绥巡抚王正志、延绥总兵沉文华急调陕北各路兵马,王永强接到调令,领兵赴神木、府谷等处防河。

鞑子不知道的是,王永强的大营里,有位已经呆了几个月的师爷,其实是来自江南,跟董志宁一样都是参加过宁波举义的六狂生之一,如今同样任兵给科事中兼陕西监察御史、监军的王家勤。

接到命令,王永强出兵,王正志等还以为他是奉命前来听令,结果王永强却带兵至榆林,趁夜发起兵变,占领榆林城,杀巡抚王正志、总兵沉文华以及靖远兵备道夏时芳。

夺榆林后,王永强请出本家王家勤,宣读绍天皇帝诏令。

王永强被授予陕西提督,挂招抚将军印,赐延安侯爵。

在榆林誓师后,王永强随即引兵南下,会同留守延安的兄弟王永镇控制延安,杀知府宋从心,然后扫荡陕北。

神木县高友才率众响应。

王家勤奉旨前来陕北前,曾经收集了王永强的情报,仔细研究过此人,最后得出结论,这人是可以拉拢策反的。

王永强是山西吴堡县人,自幼父亲早亡,他与弟弟永镇和母亲相依为命,一个寡妇带俩孩子,其中辛酸可想而知,因为从小没爹,经常被孩子们欺负。

王永强自幼就跟弟弟常与人打架斗殴,谁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他都绝不会退让,哪怕打不过也要上。

后来,王永强的一个远房亲戚见这俩孩子这样天天跟人打架,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受伤也不是个事,于是就好心把他们带到自己的私熟里读书。

可两人野惯了,勉强读了两年,读不进去了。

恰逢灾年,那个家里条件还可以的亲戚被贼匪抢了,家道败落,那私塾也办不下去,于是兄弟俩又回了老家。

不久,饥荒越来越严重,遍地贼匪,吴堡县也被波及,陕北一带的边民因饥饿造反,冲击了吴堡县,年方十来岁的兄弟俩,喊上二十几个穷兄弟,也参加了农民军。

王永强虽年少,但能打敢拼,还识得些字,人也聪明,所以很受首领赏识,不久,就让他统带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了。

崇祯五年时,他的首领被官军击败后招降,首领于是写信来招降王永强兄弟,他见状,最后也接受了招安,成了明军一员。

等到崇祯九年时,王永强已经升任大明宁夏的一员参将了,为朝廷在山西陕西征战,征讨农民军。

这一年,他母亲在老家被同乡王正志杀了。

王正志是他吴堡同乡,也是当初一同随他参与农民军的那二十来个兄弟之一,但是后来却因争功而结仇,王永强受招安后,王正志却仍然一直在农民军中。

这次他杀回吴堡,把王永强的母亲杀了,愤怒的王永强率部杀回家乡,王正志已经跑了,他只好挖了王正志的祖坟。

崇祯十五年,王永强为延安参将,与兄弟永镇防守延安城,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发兵来攻,王永强主动归附了李自成的侄子李过,仍委为延安参将。

不久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南下,李过等在陕北殿后,最后转战宁夏甘肃撤入汉中,经四川入荆湘,而王永强没走,以延安城投降,仍被委为清延安参将。

而仇人王正志也降了清,后来居然被委为延绥巡抚,进驻榆林,成了兄弟俩的顶头上司,两人本是死仇,这下互相都算计着要如何弄死对方。

姜瓖一反,王正志立马就调动王永镇兄弟出兵,就是想来个借刀杀人,可他并不知道,王永强早就暗里通明,还跟姜瓖一直暗里联络着。

兄弟俩手底下有一支三千人的家丁营,是完全听从兄弟俩命令的。

王永强让兄弟永镇留守,自己带兵去榆林,然后来了个暗夜兵变,把王正志一刀砍了,夺了榆林。

兄弟俩以三千家丁为核心,迅速席卷了陕北,攻克了十九个州县,杀巡抚、总兵,靖远兵备道,延安知府宋从心,俘虏道台王希舜,邠州知州李方征。

榆林道员孙士守、洛川知县左射斗纷纷投降。

王永强挂招抚将军印,开府建牙,自领军事,而民政税赋钱粮皆伪于监军王家勤。

两人一个攻城掠地,一个招抚安民。

开仓赈济灾民,开狱放囚,重新委任陕北各级官署官吏人等,恢复秩序。

王永强联合各路响应义军,北上进攻宁夏花马池,沿边各地人民也是纷纷响应,紧接着南下关中,军次蒲城。

大将刘大英率部千人破金锁关,占领同官城,至耀州,王永强兄弟义军声震全陕。

秦晋两省的义军,联成一片。

对于此时的鞑子来说,这几乎是致命的一记背刺。

西安的三边总督孟乔芳吓的一天之内给汉中的豪格、吴三桂连写了三十七道紧急求援信,让他们赶紧带兵回来救援。

此时的王永强前锋已经抵达蒲城,距离渭南不过百里,距离西安也仅二百里了。

但对满清来说,这都还不是最坏的消息。

坏消息是被称为国之柱石的摄政王多尔衮突然病逝于北京,北京的王公贝勒们围绕着中枢的核心权力,开始在暗中角力。

一场巨大的权力斗争已经开始。

顺治追封多尔衮为大清成宗,又加封阿济格为辅政叔王。阿济格之前想要个叔王,多尔衮都不肯,现在顺治直接给兄弟俩都加叔王之衔。

但同时又下旨,令阿济格回援太原,多铎移镇大名。

不让两位叔王回京,理由是前线局势危急,实际用意人所皆知,就是想把多尔衮的这两同胞北兄弟挡在京外。

两人自然是不肯,都各带人马赶回北京,也不顾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的局势了。

在这种乱局下。

北京又给汉中的吴三桂和豪格下令,命令豪格返回北京,让吴三桂带兵回陕西镇压王永强。

以李国翰留守汉中。

旨意还在路上。

甘肃又起叛乱。

甘肃回将米喇印、丁国栋等起兵反正,连克甘、凉、肃诸州,这次他们的起义,则是因为不久前陕甘行营的分兵导致的。

陕甘行营分兵,贺弘器诸将组成了西征行营,分兵西征河西之地。

清军在陇右并没有什么实力,多是些归附降将,贺弘器等西进后,一路攻城破县,清委甘肃巡抚张文衡、甘肃总兵刘良臣,凉州副总兵毛镔、肃州副总兵潘云腾、甘凉道林维造、西宁道张翼等纷纷兵败被杀。

在这股浪潮下,米喇印、丁国栋等被策反,率部起义,也对甘肃清军展开勐攻,于是乎两支人马一支从西往东打,一支从东往西扫,东西夹击,所向披糜。

西征军破陇西、杀同知赵冲学,知县赵仲,克临桃、河州、桃州、岷州、围兰州,声势大振。

鞑子在甘肃的统治几乎全部瓦解,许多鞑子官员不是被杀被擒,就是弃地而逃。

西征军破兰州,乘胜下青海。

两军会师于大通,兵围西宁。

这次陇右起义,其实倒不是有多勐,而是之前贺弘器等已经起义过一次了,对甘肃清军打击削弱了许多,现在甘肃清军也仍没什么大将、精兵,多是些原明官、顺将等,两路义军乘清军都在汉中之机勐攻陇右。

那些人哪里抗的住,不是败就是降要么就是逃。

而这次叛乱,汉、回、羌等诸民也是纷纷响应,甚至米喇印还拥立了一位大明宗室延长王以号召军民。

米喇印等起兵反清,说到底也还是因为鞑子还没有真正建立在甘肃的统治,所用的都是些降官降将。

这次他们叛乱的导火线其实就是巡道林维造在甘肃要严治闯贼余党而激变的,林维造是明朝甘肃巡抚林日瑞的侄子,林日瑞就是死在大顺军攻打甘州城一战中,林维造降清后,出任甘肃分巡道,他来了以后要替叔父报仇,非要追查顺贼余党严究治罪。

米喇印、丁国栋等以前也是明甘肃边将,曾在林日瑞手下效力的,但后来降了大顺,也参与了攻甘州之战。

米喇印还是甘州的世袭土官,在回人中很有威望,本来也十分勇悍。

本来米喇印跟许多甘肃官将一样,李自成来了就降顺,清军来了又降清,管你谁当皇帝,我继续当我的土官就好。

林维造非要追究这些顺贼余党,要报叔父之仇,米喇印等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恰此时清军主要在汉中一带,而明军又有兵马西征陇右,于是乎,明朝派来的秘使稍一挑动,他们立马就愿意举兵反正了。

激起兵变的源头林维造也被俘虏擒斩,可谓自食其果!

短短时间,三地大乱。

死了个宣大总督,和一个延绥巡抚和一个甘肃巡抚,还死了三个总兵,其余道员、知府等无数,被攻占府州县数十个。

给满清雪上加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