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海上升明帝 > 第500章 心窝一刀

海上升明帝 第500章 心窝一刀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6:08 来源:笔趣阁

六月十九。

河南暴雨,开封府兰阳县,铜瓦厢伏汛洪峰重叠,河堤漫溢过水。

汛期势勐,各路并涨,黄河、沁河、尹洛河同时勐涨、洪峰遭遇,下游河道宣泄不及。

兰阳汛三堡以下四堡以上河段。

高元美带着黄登孝、张于天一行人,悄悄抵达,他们冒着大雨,乘船悄然抵达,熟悉黄河的他很清楚,这一段河堤是无工处所,并不是重点修守的要工地段,既无堰堤,也无坝。

相比要工段大堤宽达十丈底宽四丈堰顶宽三丈,这一段堤顶仅二三丈而已。

而且这一段,过去两年就已经几次出险,多次漫堤。

南风暴发,巨浪掀腾。

黄河洪峰过境,巨浪滔天。

高元美在明朝时就是老河道官员了,简单的查看了一下,就已经确定,就算他们不来挖,这里估计都撑不住。

当然,如果有地方官赶紧带人来护堤,也还是有可能守住,就算漫堤也不致决口。

“真是天助我等,动手吧!”

堤上已经有水漫过,虽然仅是一点点水,却已经很危险了。

张于天披着蓑衣都忍不住想,河工呢,官吏呢,这个时候怎么没有组织壮丁上堤守修?

黄河在河南已经是地上悬河,堤坝年年要修。

但从明末开始,内忧外患加上天灾不断,中原河南更是饱受打击。其次朝廷虽有河道官员,但河工**早就严重,上下官吏串通舞弊,河工开支极大。

那些本来专门管理河道,修河护堤的河道官员们,却把河工当成一个赚钱的渠道,国家年年投入大量钱银治河,结果频频决堤,其实好多都是官吏暗里授意河工故意掘口,以图报销保举。

朝廷每年投入治河的钱,最后十不足一用到河上,其余的都被官吏们上下贪污掉了。

拔多发少,各种贪污克扣,治河工程自然也全是豆腐渣,这样的情况下,平时已经是经常漫堤、小决口等,可如今这种混乱时候,问题已经更加严重了。

去年闯军占据河南,然后清军又来,再然后明军又北伐,多方势力逐鹿中原,闯军败溃,劫掠地方,清军南下,劫掠地方。

清军前线失利,河南又加征钱粮。

河道也彻底无钱修理,本来拔钱下来,好歹还能有一点落实下去,可现在根本无人管了,这河还能好哪去。

“挖!”

高元美挑了一块地方。

他们带来有心腹家丁立即开始挖起来,此时水漫河堤,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加速了河堤崩溃。

迅速挖出一条口子后,高涨的洪水立即迅速的冲涮,越冲越深。

高元美赶紧叫人离开。

“这就行了?”

“马上就要决口了,赶紧走。”

果然,等他们乘上船,驶到不远处,就看到那口子很快就越涮越宽,一丈两丈,七八丈,十几丈,七八十丈·······

此时风狂雨急,河中洪峰叠加,水泄不急,突然涮开的一个口子,立即成了这天上黄河的新出口。

滚滚洪水开始往东北方向冲去,水漫金山。

黄河本来在兰阳是往东南走,经仪封后进入了归德封的考城,再一路经徐州夺淮入海。

可现在,北堤决口,水开始奔腾着往北直隶的大名府长垣奔去,甚至以高元美的专业,一眼就知道,不仅大名府,就是山东曹州府,也将成为黄河大决后的泛区,甚至极有可能黄河再次改道。

本来黄河几千年来就经历数次大改道,在南宋时才夺淮入海的,在以前,都是经山东入海,甚至曾经在河北入海。

这条地上悬河,决堤之后可就很难控制,除非朝廷抢险堵决,重新将黄河约束进河道南下。

但问题是现在河南的情况,朝廷是没余力堵决的,河南地方更没这个能力。

他们连看守这样险段都没人,还指望事后堵决吗?

“走吧,”

这条悬河背河面堤高普遍有一至三丈,有些地方甚至高悬五丈,铜瓦厢这就有四丈多高,这样决口,错失第一时间堵决,后面根本不可能堵的上了。

太平年月,朝廷全力救灾堵决,估计都得是几个月后,洪水过后。

但现在情况,没可能了。

以现在的洪水,估计这口面能冲到**里宽甚至十几里宽,深达三四丈。

所以不到秋后水枯,是很难堵的。

洪水奔腾北泄。

迅速淹及西北的封丘及祥符,然后折向东北,淹及兰阳、考城,并直隶大名的长垣县。

洪水所过之处,尽皆淹没。

中原的平原地形,面对这种大洪水,没有半点抵抗之力。

村庄淹没,只剩下村里的大树剩下一点树梢,房顶都淹没水下,许多房屋直接被冲走了,许多百姓甚至在睡梦中被洪水连家冲走。

几天后,铜瓦厢的决口果然已经达几里宽,洪水在长垣白兰通集以下,分为了两股,一股东入赵王河,过荷泽东、郓城西东北行穿运,另一股向西北行,过长垣县所属小青集折向东走,经宜丰里、由义里、青邱里、海乔里归入东明县境张表屯一带,再北折至东明县雷家庄分为了两段,一股由直隶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与赵王河下注漫水汇流,另一股穿过洪河后继续向东北流,汇聚漆河。

兰阳附近的几条大河,都被夺流。

周边几府,皆成泽国。

而此时,始作俑者的那伙人,却已经乘船返回了曹州府,呆在城中高处看着一片黄海。

水势之大,甚至让张于天、黄登孝都不敢面对。

不过这大水一冲,李化鲸的叛乱,也确实被冲下去了,不管是李化鲸还是榆园军,都被这突然其如的大洪水冲了个措手不及,洪水一到,不管是官吏、豪强还是穷苦百姓,都是一视同仁。

到处是水。

无数地方被淹没,只有少数地方在洪水中成为孤岛,幸存的人们成了洪灾难民,哪还能谈其它。

损失最惨重的是榆园军,原本占据榆园这个大本营,多年的经营,有地下百里通道,结果洪水突然涌来,许多人被淹死,坑道里住的人、存的粮草也都没了。

幸存的人抱着榆树梢逃过一劫,却得面临着吃什么,去哪里的艰难选择。

洪水中,到处都是人和牲畜动物的死尸,泡的发胀。

大水之后必有大疫,然后还有大饥,对于河南河北山东几省的百姓来说,最悲惨的时候已经到来。

此时已经顾不得其它,所有人都要想办法挣扎求生。

千里平原,顿成汪洋。

黄河流经山东八百里,流经二十一州县,决口后,使的三十四个州县受灾,多个县城被淹没。

相比起河南、河北两地,山东受此决口遭受水灾最为严重。

黄河转向东北而流,最终夺大清河出海,这是黄河又一次大改道,还漫冲了多条河流堤坝,甚至把运河堤给冲了。

地上悬河淤积的那些泥沙,倾泄而下,水过之处,留下无数的泥沙,那些良田沃土都被毁。

而此时正是雨水季节,大雨仍在接连下着,上游不断宣泄而下的洪水,使的这场水灾还在不断的扩大,一路向东。

遍及三省,数十州县。

一切都被打断了。

李化鲸也只得乘船水上,马贼丁维丘甚至马都冲没了,乘着木排上了梁山。

黄河大决口,天灾偏又遇上不久前清廷迁淮南的**,淮南的百姓刚被驱赶着到淮北,结果黄河大决口,北边出现千里大灾。

两个碰到一场,惨无人道。

泛区宽达几十里至百余里,长八百里,上千万亩耕地被淹,淹死百姓无数。

而更多的百姓被洪水困饿,勉强逃过一劫,也还要面临接下来的饥荒和疫情。

这将影响三省近数十州县,起码要淹死饿死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

这样的惨剧,却出自一个害怕府城被义军攻占的河道同知的主动决堤。

这样的历史惨事,后来的历史上还发生过一次,在花园口决堤。

当初李自成打开封的时候,也决过黄河堤,但影响没有这次的大,此时恰逢雨季,又遇洪峰相叠,本来水就大,偏远的还是在黄河关键的一处位置,铜瓦厢这里的黄河拐了一个大弯,折向东南流,这一决口,漫向东北,大半个山东受灾。

李自成三打开封,扒开黄河大堤,水冲开封,据说城内三十四万人几死绝,仅存三万余人。

而这次的决口,必将使上千万人受灾。

其实先前的黄河道,也是人为改道的,南宋军队为了阻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扒开黄河大堤,以水挡兵,导致黄河流入泗水,最后夺淮入海。

这次扒堤后,黄河形成了新旧两条河道,并在从黄河到淮河之间到处摆荡。由于这个位置刚好处于南宋与金国的对峙前线,因此宋金双方都无意堵塞决口,以致黄河在整个南宋时期,一直在北方呈现到处泛滥摆荡局面。

后来金朝被蒙古大败,金哀宗在蒙古人的一路追击下,不得不南下逃到开封,随后又逃到距离开封仅仅二百多里远的归德,当时,金兵试图扒开黄河水淹蒙古军队,结果派出去扒堤的部队全军覆没。随后,蒙古军队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将计就计想水淹归德,于是直接扒开了黄河大堤。没想到归德城地势高,黄河水竟然绕城而去,但泛滥的黄河,却给黄泛区造成了巨大伤害。

蒙古人扒开黄河两年后,趁着金朝危亡,南宋军队北上与蒙古人争夺中原。为了阻挡宋朝军队,蒙古人再次人为扒开黄河。这一次地点则选择在了距离开封城北仅仅20多里的寸金淀,这也造成了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谁也想不到,如今明清在中原交战,鞑子地方守官因为惧怕投明的义军,也来了个扒堤放水挡兵,却会造成第六次大改道。

高元美几人也不会想到,他们虽然保住了曹州府不被义军攻占,甚至也确实重创了李化鲸的义军,但此举却等于是给清廷心窝子上狠狠捅了一刀。

本来中原战局就很被动的清廷,丢了江南,糜烂了湖广,弃了淮南,现在山东又淹了,三省十余府四十余州县受灾,七八座城被淹没冲毁。

黄泛区一二百里宽,长达几百里。

河南的运河都冲毁了,灾民上千万。

这不是心窝插刀是什么?

当情况急报来州,朱以海收到消息后都不太敢相信,这要搞一下,中原也彻底糜烂了,鞑子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