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4、 进山

明月出祁连 4、 进山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这年的冬天,整个北方普降大雪,但从十一月下旬接连着几场大雪下来,本来还一直在唠叨着瑞雪兆丰年的老人们也都闭了嘴,脸上写满了忧虑之色。

大雪初晴,气温又骤然下降了十多度,就连厢兵营里的军汉兵也蜷缩在自家的炕头不愿动弹,毕竟厢军配发和冬衣十分单薄,根本无法抵御这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而清水县的各级官吏们却不得不忙碌起来,一方面需要出面赈济和安置辖地里遭受到雪灾的灾民,另一方面还要戒备属地附近归附的羌人和土蕃部落叛乱。

雪灾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影响要比以种田为生的农耕民族大得多,在遭受严重的雪灾后,由于缺少食物储备,四处劫掠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清水县不大,只有四千多户人家,其中有一半还是世代的军户,另外还有八百多户内附的羌人和土蕃人。这些羌人和土蕃人却不归县主薄管辖,而是有专门的蕃官统领,县令张业名义上是这些蕃官的上司,但实际上却管不了这些人的任免和奖惩。

由于石羽从自家商铺里调拨了几车粮食过来,厢兵营里的粮食供应倒也问题不大,营中的存粮已经足够各家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在厢兵营训练之余,几百号兵卒连同家属被李岘组织起来参加各种劳动,大致就是织布、制皮、打铁和制造农具和手工机械。清水县有几处不大的铁矿,不过只有一座小的冶铁炉,每年大概能出产两千多斤的生铁,不过,出产的铁质极差。

那小型的冶铁作坊归太平监所有,石羽通过关系,倒也从那边搞到了几百斤生铁回来。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让手下的人听话,就得先让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李岘并不算太缺钱,毕竟这几年为家里挣了不少,虽说一多半都是归了家里,但是在他的名下也还是有几座庄园的。

问题是由于大雪封路,城里的肉食供应却是十分的短缺。

如果他还想在明年开春之前把手下这些羸弱的厢兵训练得稍微强一些,肉食的供应却是必不可少。毕竟缺少肉食,如果训练的强度稍大一些,大伙的身体是很难承受住。

“李郎君,咱俩干一个?”

高用端起面前的酒碗,一饮而尽,然后将碗倒过来比划着。李岘接任清水县尉后,他手下这帮都头、队官隔三差五的就会聚到他的屋子里来。和感情亲近无关,主要是郎官屋里有酒,有肉,就从没断过。

这么个吃法,仅凭李岘每月五贯九百五十文的俸禄,连一周都撑不过去。

“老贺,光咱自己吃喝也不是办法,得想办法给大伙儿弄点肉回来。这城里因为大雪封路的原因,郑屠的肉铺也都关门好几天了,城外河里的鱼也差不多给捞净了。”李岘看着高用,端起碗了喝了一小口酒,这才说道。

高用抓起酒坛子,先给自己又倒了一满碗殷红的高粱酒,这才想了一下笑道:“郎君说的也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往年这个时候,大伙儿实际上都会挑些精壮的汉子进山打猎,一来弄些皮毛换些银钱,另外得到肉食也能补充营内粮食的短缺。原来大家都这样干,只不过自打郎官上任后,一直忙着在营内训练,把这茬给忘了了呢。”

“打猎?!”李岘眼睛一亮,这倒是个好办法,这年头山林里野兽也多,这六盘山和秦岭深处,还有不少虎豹熊罴等猛兽出没,前世野生动物保护管得严,普通人掏个鸟窝都能判上个十来年,除了听说某些有身份证的人有办法偷猎,自己还真没这个机会。

仿佛知道李岘的心思,一旁的李成摇了摇头,补充道:“除了野兔、山鸡之类的好捉一些,这林子里獐子、麋鹿、羚羊之类的大动物是很难捉到的,每年进山,大伙儿也只能打上几只獐子、盘羊之类的野兽。咱们去的人多,倒是不用担心那山里虎豹之类的猛兽。”

李岘盘算了一下,这才端起酒碗:“好,就这么定了,我这能凑起十一匹马,这两天你们就准备一下,挑上十几个有经验的,还有弓术好的,咱们就进山转上几天!”

……

小陇山算是六盘山和秦岭交汇处的支脉,绵延上千余里,将关中和陇右一分为二,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从关中到秦州的官道实际上是从宝鸡往南绕过陇山,过大散关后,从凤州、成州再通往天水、陇城的。

在秦岭、六盘山中生活着无数的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大型动物是盘羊、岩羊、獐子、马鹿等等,当然,山中的狼群也有不少,虎豹等倒也少见。其中比较值钱的猎物是麝、马鹿和梅花鹿等,这三种动物如果能够活捉养殖,倒也能够卖到十多贯钱。

在山中捕猎是清水县所辖七座堡寨里的军卒们每年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进山打猎并不是一天的事,大概加上来回需要要五、六天的时间,包括武器、捕猎工具、干粮、帐蓬、骡马等物品,有许多准备工作要作。石羽倒是不管这些琐事,都交给高用、李成、张和李贵等人去经办,自己只管最后准备掏钱就好。

仔细检查了一下手里刚从禁军手里淘换到的一把角弓,试着拉动了一下弓弦,感觉自己双臂的力量还是稍微弱了一些。拉开这把一石的反曲弓大约需要八十斤左右的力气,自己大约连续开弓六、七次就会耗光手臂的力量。

宋代的战弓大多都是以青竹为弓胎,压制成型后再粘上牛羊的筋角所制作的角片,用蛇皮或是蚕丝缠绕,在鱼膘胶里浸泡后,最后再刷上两道明漆或是朱漆制作而成。

战弓要比普通的猎弓要重一些,禁军里弓手最低的考核标准就是五斗弓,开八斗弓者为合格,能开一石二斗强弓者为上等,能开一石五斗强弓者为优秀。石羽听说西军中居然还有几位猛人使用超过两石的强弓来作为自己的制式武器。

古代测弓拉力的方法与后世不同,测试时弓弦并没有张紧,所测出的拉力大约为后世数据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一石弓在后世指的是一百二十斤拉力,而在宋代只需要八十斤左右的拉力。

至于开所谓的五石弓和九石弓超级牛人,那些只是传说,存在于小说演义之中,而且那种三石以上拉力的玩意叫强弩,是用脚蹬着来上弦的。本朝禁弩不禁弓,民间能够用弓,但绝不允许持弩,否则视作造反。

弩只允许禁军中配备,而且管理很严格,如同后世对枪支的管理一般,像是厢军或是乡兵、弓箭手等,是绝不允许配弩箭的。

至于李岘本人的射箭水平……那也只能说呵呵了,十几丈之内若是想要射中一头猪,倒也算是能十中七八。

两天以后,李岘一大早就带着三十一名手下,离开县城,沿着清水河谷地,逐渐深入陇山。整支队伍有三十多头牲畜,十一匹驮马,二十匹骡子,由于骡马身上驮着不少的捕猎工具、行李、粮草等物品,只有里面石羽一个人骑在马上,其余的人都是牵着骡马步行。

由于大雪封山,缺少食物,原来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野兽都开始跑到外山。雪地里行军的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一行人沿着河谷往上游走了十几里地,就已经到了晌午时分。

这些人散开来,分成三队在林子里穿梭着,带路的是高用和一名叫郑刚的年青人。这郑刚原本是武功县人,因为犯了事被发配到了秦州做戍兵。他本是猎户出身,射箭的功夫很不错。

中午一行人又聚到一起,找了处背风的河坡开始生火做饭。

大家一上午打到了六只兔子和三只山鸡,另外还有几只本地人称之为咕咕鸡的沙鸡,李岘这一队人碰到了一队大头羊,而李成那一队人则遇到了几只羚羊和一群马鹿,可惜这些野兽在见到有人后跑得飞快,大家只能看着这些大些的猎物身影消失在河边的树林里,望洋兴叹。

李成带着三个人架锅生火,大家都穿着毡靴和厚厚的棉衣,另外每人都穿着一件羊毛皮大衣,就这样坐在雪地里休息,倒也不觉得冷。

陈安和李贵拿出两只野兔和两只咕咕鸡,用砍柴的手斧直接剁成了指头大的肉块,连骨头一起下到了雪水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大铁锅里。猎到的野兽最好是趁着热就把皮剥掉,剥兔子皮时是从嘴部开始,剌开一个大口子后,往下一扽,整张兔皮就会成一个皮桶子被完整地剥了下来。

在野外处理禽类没有拔毛一说,也是要将鸡皮和羽毛一起剥下来,就是可惜了李岘很爱吃的鸡皮了。

野外做饭没那么多讲究,就是把剁成块的兔肉和沙鸡肉混着在大锅里煮着,也没什么佐料。这年头也没有什么高压锅之类的东西,即使是兔肉和鸡肉也需要在锅里煮上半个时辰才能煮熟。

空气里开始弥漫熟肉的香气,李成又往锅里加了两根切好的大葱和几片酸菜帮子,又抓了一大把盐和几把炒面扔到锅里,用大勺搅了一会儿,一大锅肉汤算是做好了。

大家开始拿出自己携带的干粮饼,掰成小块放在碗里,然后舀满肉汤泡着饼子开始吃饭。这干粮饼是由小米粉、高粱面和白面混在一起烙成的,冻的梆硬,连掰起来都费劲。

而盛肉汤的碗则是用生牛皮缝制而成的,透着一股子怪味,但李岘并没有例外,和大伙一样,都是用牛皮碗泡着这混合面饼坐在雪地里大吃起来。

整的特殊待遇多了,人就容易变得生分。

李岘并不想这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