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73、入川

明月出祁连 73、入川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有时候李岘觉得自己挺没用的,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七、八年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历史的轨迹。自己倾尽全力建成了七、八座规模不小的庄园,五处牧场,也只是为大宋国增加了两万顷耕地和几万只牛羊而已,这些庄园的产出对于整个大宋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李家的呢布工坊每年能出产十几万匹呢布和棉布,但是大宋国的穷人们照样是没有衣服穿,自己的铁工坊差不多每年能出产一千五百吨钢铁,可是许多农民依旧买不起犁铧和锄头。

香水、香皀和玻璃的市场很小,那只是富人们才能使用的东西,官僚们几乎把百姓们所有的消费能力压榨得干干净净,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甚至是十几年或是两代人都在穿着补了又补的缁衣,冬天里甚至没有足够的棉花,只能穿着冬衣御寒。

不过,他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至少陇右的官员和西军的将领们都知道李家的庄园出产颇丰,生活富足,许多人开始到李家的庄园里学习取经,按照李家的模式在自家的田地开推广这种农畜一体化的生产模式。

另外有就水坝和工坊,李家工坊对于水力的应用和生产方式令许多人都羡慕和眼红,李岘倒是很愿意向他们传授经验,另外顺便卖一些机械和水泥之类的产品。整个陇右喜欢修筑水坝的富户越来越多,即使一家的资财不够,也开始学着几家联合起来修筑一座水坝,即能蓄水引水灌溉,又能利用水能建成一座小型的机器工坊。

在李岘的影响下,至少陇右地方的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富足起来,差不多所有的穷人已经能够吃饱饭了。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城里几乎看不到有多少乞丐,即使在冬天,还有工坊能让穷人们继续劳作养家糊口。

现在这种生产方式正沿着渭河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分别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慢慢向外传播着,只要这种生产方式传播到的地方,李岘的名声立刻变得响亮起来。现在至少在陇右、汉中、陕西路和利州路,李岘的名声很大,当然这名声主要是来自他拥有高深的“道术”。

他现在已经被传说成了一位“世外高人”,道法高强,能呼风唤雨,千里之外取人首级。

为了表示自己“世外高人”的态度,李岘决定辞官!

当然,这只是表明自己的一种态度。

主要是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开拓西北的商路和亲自去督建恭州、南平军一带的产业,已经不能让这官职把自己拴死在陇右这一块地方了。

实际上平顶山和舞阳是个发展钢铁工业的好地方,可惜的是李岘自认为没有本事能够在南阳一线抵挡住女真人的铁骑。

除非他现在是皇帝,还有一些扭转局面的可能,可惜的是,他并不是。

现在的官家赵佶,不仅文艺,而且还很自负,一般搞艺术的人都挺狂妄自大,也很固执,听不得别人的规劝,这是通病。

章惇当年反对立端王为帝时说他轻佻,绝对是一针见血。

可惜的是向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终于还是立了个花花公子的端王做皇帝,要说起来大宋之亡,实亡于司马光一党和在背后为他们撑腰的向太后身上。李岘有时都会怀疑,年青有为的哲宗皇帝突然死亡,是不是被向太后一党给害死的。

在后世慈禧为了权力都能把自己的亲儿子给弄死,况且哲宗皇帝还不是向太后亲生的。

在大宋朝,辞官还有一重好处,就是表明了自己没有什么权欲,能让皇帝打消对某人的戒心。当然这种事只能在发生在重臣的身上,至于李岘这种虾米,还根本入不得天家的法眼。另一重好处是名声会暴涨,这也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在大宋辞官或是被贬官的文臣都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架势,只要一重新起用,确实是身价倍增。

这点在李岘身上用不到,因为他是武夫,注定不会有什么朝臣为他说好话的。

但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虚名还是会有一些的。

把大印和辞职信挂在正堂上,李岘也不管朝廷批不批准,立刻动身前往蜀中。陇右实在是太冷了,咱一家先去重庆暖和暖和。等到了重庆,哦现在叫恭州这地方,李岘才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这里天气又阴又冷,房间里还没有取暖的设施,比呆在北方可是难受多了。

赶紧的,先把煤炉给点上,老爷我要取暖!

冒着一场小雨雪,李岘带了人在大山里转了一大圈刚回到离南平军不远的庄园,却听说夔州路经略庞恭孙亲自登门,冻得直流青鼻涕的李岘就这么毫无形象地见到了这位封疆大吏。君子可欺之以方,问题是这位庞恭孙在以后的民间话本里可不是什么君子形象,而是大反派庞籍的孙子。

李岘很难理解象庞籍这样一辈子也没干什么出格事情的宰相怎么在后世脑袋是就被扣上了一顶大奸臣的帽子,这只能怪中国人很喜欢把小说当成历史来看,还有人居然还有凭有据地为小说中的人物考证出了祖屋,成了博物馆。

就比如《水浒传》里的好汉们,后世据说专家们为许多好汉都考据出了出生地和身世背景,也有所谓的“历史学家”在为这些证据背后站台。李岘还真动了心思,派人去巨野泽打听了一下有关宋江盗贼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能拉拢一些“好汉”以后作为自己的帮手。

谁知到宋江等人只是一伙百十多流窜作案的马贼,在年初被张叔夜派了一千来人围剿后投降。张叔夜令人把这些降贼就近押到郓州准备审完后发配充军,结果郓州知州张孝纯认为宋江这一伙人仍有反叛之心,于是下令把这些人全部斩首。可怜这帮在后世中国人心目中的好汉们,就特么的被张孝纯一声令下,脑袋就全都搬了家。

这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梁山好汉?

李岘觉得自己这事办得很蠢,居然也把小说当成了历史。

实际上象庞恭孙这样的世家子弟也很好打交道,你只要让他们意识到了你身上具有一些他们所不会的东西,这些人就会开始拼命拉拢你,绝不会轻易去得罪你。这是大宋国勋贵们的处世之道,舍得在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人身上投资,所以即使是欧阳修和范仲淹这样的人物,也都不免被这些勋贵们用联姻的方式招入了自家囊中。

你当东华门唱名时的榜下捉婿传说那是闹着玩的?不过真正的勋贵们确实也干不出榜下捉婿这么丢人的事来,他们早就在省试前选好了几个有前途的年青人,提前已经开始在人家身上进行投资了,自然不会等进士的名单出来后再匆匆忙忙地开始下手。

“不知庞公到来,李某有失远迎,还请恕罪则个。”李岘进了自家客厅,一边吸着鼻子一边拱手与踞坐在自家正堂里的庞恭孙打着招呼。他现在虽然弃官不做,但士大夫的身份还在,是不用见官磕头的。

庞恭孙翻着白眼,你远迎个P,我都在你家客厅里了,难道还把老夫迎出去不成?

这老货端起茶杯来满脸带笑:“安国你坐,我去你在兴州的铁厂看过了,你是不是也打算在恭州也建一座那样的铁厂?”他倒是不客气,把李家的客厅当成了自己家里,指着身边的太师椅对李岘说道。

原来他是为了铁厂的事专门而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