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1、 知识很重要

明月出祁连 1、 知识很重要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李岘在接到吏部新的任命书后恨不得狠狠煽上自己几个耳光。

这是大宋政和五年十一月。

在年初与西夏的边境战争刚刚开始后,在秦州知州何常的劝说下,自己一时冲动,为支持宋夏战争,鼓动父亲主动认捐了十五万束饲草,为自己捐个一官半职,也方便今后行事。原本就收了李家不少好处,对李家庄园与土蕃、诸羌进行酒水走私交易睁只眼闭只眼的孙知州直接把李家的“义举”作为秦州富户的代表,上报朝廷进行嘉奖。

这下可好,刚刚花钱通过原熙河路招抚使王厚“保荐”获得兵部武学下舍人资格的李岘作为“大宋爱国富商模范”被当今官家御批破例亲授实官,这吏部批文很快就下来,授李岘正九品保义郎衔,实授清水县尉。

这个结果绝对超出了他的意料,一般而言象他这样的“粟官”绝无实授官职之理,看来现在国库空虚的当今官家为了筹措军费和粮草,也是费尽了心思,准备为天下的富商们树立起了一个“榜样”。

但这绝不是李岘想要的结果。

这年头大宋国重文轻武,连当了宰相的狄青都能一个小小的七品文官直呼“黥面贼”,而可怜的狄大人挨了骂还要给人家赔礼道歉,就因为自己是武夫,人家是书生啊。

李岘也想通过科举,混个文官当当,可这是永远也做不到的空想。

特么的哪个混蛋说是穿越者随便就能考中状元的,你当我李岘不想科举高中啊,问题是根本做不到啊!来来来,请先把“刑赏忠厚之至论”这题目引经据典开解一番,写成一大篇有理有据的文章,请注意,这只是经科考试十道作文题中的一个!

反正李岘是在仔细了解到了一些大宋朝科举取士的基本情况后,直接就绝了心底最后一丝通过科举中第的念想。

这个年头要论读书背书的本事,随便从乡间拎出一个秀才来就比他要强出好几倍。

古代读书人是的学习方式是要把所有读过的东西都在脑瓜里背得滚瓜烂熟,否则你如何能随意地引经据典,虽然这玩意根本没有多大的鸟用。而现代人的学习方法是重在量,注重的是知识的广博。

毕竟后世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用古人的方法去读书,根本不可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本来他这个花钱纳献得来的“粟官”就让人很不服气,驻扎在秦州城的大多数军官都知道,李家十七郎被推荐入东京兵部武学下舍人资格就是买来的,无非就是想在生意场上提升些自家的地位。现在可好,西北战事一开,原来的清水县尉通过东京的门路调回了内地,留下这个十分危险的职缺就很不幸地落到了这位成纪李家偏房目前风头正盛的二少爷头上。

一般情况下,象这样的实缺职务是根本不会落到李岘这样的粟官头上的,另外他年纪太小,又没有父辈在军队里的荫泽,很难服众。

在西北边军里,没有父辈的情谊和恩泽,是很难混出头来的。

但现在正是战时,这样十分危险的边地地方军官角色是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就“恰好”落到了李岘的头上。

“他姥L的,咱怎么不知道这大宋朝到临死不死的时候还会玩了这么一出,与西夏进行过一场大战。看来穿越前学好历史很重要啊,否则不知道啥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挂了!”回到家中的李岘分析着得到的情报,不由抚着额头大声哀叹着。

他已经莫名其妙地穿越到这个世界足足有五年多的时间,唯一的贡献就是让自家的土地里的亩产高了一些,还兴办了几家织布工坊,让这陇西李氏很不起眼的一支偏房慢慢成为了秦州有名的大地主,但还是离跻身于这个社会的士大夫阶层有上一段距离。

李家在陇右本就是望族,天下李氏出陇西,在唐代皇室也算是陇西李氏的一支,宗族内也出过不少名人。而唐末战乱不断,陇西李氏宗族大部分家族成员在唐代末年由陇西郡迁到了秦州,不过有宋以来,地方豪族本就一直受到打压,再加上西北文风不盛,李家在自大宋朝建立以来,只出过一位进士,所以离庙堂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河西、陇右之地在唐末五代尽陷于土蕃手中,其后在太宗年间,西夏崛起,党项人又占据了河西大部分的领土,大宋国自立国后在西北秦岭以西大唐时的河西十八州仅剩下秦州、成州、凤州和阶州可怜的四州之地,作为大唐李氏发祥之地的秦州都成了西北边疆。直至神宗熙宁年间,名臣王韶经略西北,与李宪一起发动“熙河之役”,尽破土蕃及诸羌,尽复河湟之地,拓地二千余里,收抚土蕃、诸羌降部三十余万帐,宋朝的西部边境始拓展到了湟州、西宁州一线,并在陇右与河西之地确立起对西夏的战略优势地位。

自汉朝以来,河西陇右一直是中华帝国历代经营和联系西域的前进基地,这里也一直被视作中原王土。但自中唐以后,这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土蕃、回鹘、诸羌等异族统治,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王国。不过,世代这里生活的民众,依然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汉民,城市和村落间也是胡汉杂居,形成西北特有的民族融和特色。

此时正是冬季,李岘的父亲李振在渭水封冻前亲自自押着一车队李家布坊织出的毛呢和棉布前往京兆府了,没有两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返回。象这种很危险的闹心事他自然也不会告诉母亲知道,娘亲听到他当了官后,反而很高兴,一个劲地夸赞自己的二儿越来越有出息了。

这让李岘感觉有些哭笑不得。

由于吏部公文要求上任日期紧急,李岘在接到任命后的第三天即辞别母亲,带着四名护院家丁,冒着风雪,出了秦州城,骑马沿着清水河,直奔东北边的清水县城。

从成纪到清水,相距八十余里,两地间在清水河北岸,有一条不太宽的官道可以通行,快马两个时辰可至。李岘等人爱惜马力,在路上倒没有急跑,直到半下午时分,才看到前方隐隐约约有一座黑乎乎的城池轮廓。

此时,天上下着零星小雪,刚过冬至,还不到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在看到清水县城后,李岘脚下用力,皮靴磕了一下马腹,座下的枣红马加快步伐,朝着城池方向驰了过去。

外表残破的清水城墙还算是高大厚实,城外的护城壕沟也很完整,在时刻处于草原民族威胁之下的西北边地,城池总会给人带来一种安全的感觉。

清水县城的城门大约有两丈多高,虽然下着雪,还是敞开着的,城头的吊桥上只是偶尔有几个身穿破旧羊皮袄的猎户进出。透过城门,依稀能够看到城内的街道。城头上竖着一杆有些残破的红色大旗,在寒风中猎猎飞舞,其上绣着一个斗大的黑色宋字。

由于今年以来,一直有战事的缘故,守城的军卒对过往行人的盘查要比往日要严格得多,只不过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几个原本应该在城门外站岗的军卒为了避风,缩在了城门内的甬道里在执行公务。

在南门当值的几个军卒在得知李岘是新来的县尉后稍稍有些奇怪,但态度明显客气了很多,但这些守城军卒隶属水洛城的秦凤路西军第三将,并不归县尉指挥。西北边军实际上属于禁军,自然也不会对他一个地方军官毕恭毕敬。不过,那当值的小队长还是派了一个老军卒为他们一行领路,带他去县衙报到。

清水县衙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高门院落,除了大堂外,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堂和后堂之外,还有两个偏院,供县丞和主薄办公之用。另外县衙还有一个后院,以供知县一家居住。

现任的清水知县张业是关中大儒张载的族侄孙,张家也是秦州的大户之一,与李家也经常有生意上的往来。李岘与张业原本就见过几次,只不过并不是很熟悉。

张业走的是科举加推荐的文官正途,而李岘自重生后,了解到在大宋朝想要科举中进士后入仕途,比后世想要考入清华北大还要难道得多,早就绝了通过读书科举入仕的念头。原本他只是想安心做一个富商,埋头赚钱,这买官也是为了提升自家的名声,以方便各地的生意往来。谁知阴差阳错,反而以这么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了个武官。

作为大宋朝的“读书人”,张业和县丞王协、主薄刘泽自然是有些看不起象李岘这样的“粟官”,而且还是个武官。不过大家即是同僚,李家也是秦州大户,大面上总得要说得过去,见面之后自然都是互相说了些没营养的恭维话。

张业原本想先给李岘找一处暂住的宅院,但李岘却坚持要住进军营。

他用很奇怪的眼神看了这位年刚弱冠的富家子半晌,想到这可能是年青人的冲动,等他在军营里吃了苦头,自然就会另寻住处安顿下来。于是他不再说什么,唤来的衙门的吴押司,让他领着李岘自于本城厢军营地上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