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2、 血夜(二)

明月出祁连 2、 血夜(二)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李岘进屋后,种师中勉力支撑着病体,强行坐起身来,向李岘和杨可世交待着后事:“如今山河破碎,天子蒙尘,这关中之地,有赖安国你们勉力支撑,才得以保全。某自壮年始,才随兄从戎,跻身行伍,迄今以有三十余年,自问还算是对得起国家。唯有太原一败,让某以为终身之耻,至今羞愤难抑。还望子侄们能够跟随安国身边,驱逐鞑虏,恢复我汉家河山,也算是雪我前耻,如此,某虽死亦无憾事矣!”

李岘拉着他的手宽慰道:“某已经计划在冬日就起兵收复燕云,种帅好生将养身体,很快就会看到您报仇雪恨的那一天的。”

种师中摇了摇头,又看向病榻旁的种洌、种澈等人道:“你们原来都是立志学文的,在这乱世里,却少了保全的本事,也不知是福是祸。不过有李帅和杨帅他们照顾,老夫也算是以安然而去了。”

他这强忍着病痛,说了这些话,虚弱的身体就已经全是虚汗。种澈用毛巾替他擦着汗道:“阿爹且先歇息片刻吧。”

种师中强自支撑着说道:“我现在已经无药可救,命在旦夕,只是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还请安国能实话实说。”他用双手抓着李岘的右手问道:“你是不是早就预料到了靖康之变,所以才有当日的安排?”

李岘把左手放在膝盖上缓慢地敲击着,并没有立即答话,而是shenyin了一会儿,这才点了点头道:“是,我在去幽州与辽人谈判时就想到了这个可能,只不过当时却无力改变什么。而现在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种师中过了片刻,这才微微吧了口气,对李岘道:“但愿今后你能带着大宋,走向汉唐一样的盛世!”

李岘却起身告辞,站起身来后这才又回头说道:“不是大宋,是华夏!”

说罢,与杨可世两人告辞离开了种府。

是夜,西军老帅种师中病逝,种府上下,人人换成丧服,开始吊祭举哀。

……

长安皇宫侧门外。

太子少师谢克家和国舅朱孝章两人从种府吊唁回来,又向朱皇后和太子报告了情况,两人在皇宫里呆了很长时间,这才刚一起结伴离开了宫城。

此时天色已晚,两人才出了宫城不远,就有人拦下了马车,说是枢相张浚有请。

张浚办公的署衙原来是永兴军转运使署衙,距离皇城不远。来人是张浚的参议赵革,他是临安朝廷所任命的荆襄路招抚使,但那王襄和王禀两人拒不奉命,只能是跟着张浚一起来到了长安。

谢克家和朱孝章的马车跟在赵革的车后,一起进了西路各军招抚使衙门。

马车直接进到了后院,却见张浚和范致虚两人正站在后堂的阶前,恭迎他们的到来。

“怎么样?”几个人进了屋里,不等大家坐好,范致虚便急不可耐地问道。

“本来皇后是怎么也不肯应允的,到最后还是孝章以大宋江山、太子的皇位来劝说,这才勉强答应下来。这李岘乃一世枭雄,早就不把太子府放在眼里,其不臣之意、狼子野心早就昭然若揭,我等这回也是拼命一搏,为大宋国除去这个祸患。”谢克家说道。

朱孝章在坐下后看向张浚:“我们这回可是冒着大风险,你说的那数万兵马可靠么?”

张浚点头说道:“那刘锡被李岘一句话就免了环庆路帅臣,心中怨忿至极。正好环庆路兵马从京西返回,明日屯驻城外。这种师中一死,倒是给了我们一次天赐良机,这不少的西军将领都会进城吊唁,城门处的盘查比往日松懈了不少。”

朱孝章在听后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下说道:“这刘锡手上的兵将可靠么?”

“这倒不用担心,这环庆军与李岘的嫡系不是一路,这些人原来是刘锜带出来的,后来刘锡又接手当了三年环庆路经略,只听刘家的指挥。”张浚故作轻松地笑道,“另外李岘负责粮草运送的后军主帅杨惟忠对李岘也是满心怨气,他原本早就是熙河军副帅,这李岘、翟进等的职位都在其下,而如今眼见那翟进、杨可世甚至是高世宣都成了他的上司,心里头早就有和那刘光世一样,脱离李岘投效朝廷的打算。我把任命其为秦凤路经略的公文和印信给他后,他也默不作声地接受了。虽然他还没有明确表态,但到时候也可以调其部一起入城帮着守城。”

范致虚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李岘和那杨可世两个首恶伏诛,这些贼众群龙无首,我们在坚守长安几天,再公布他们谋反的证据,悬首示众,他手下那些军将自会作鸟兽散。想当年前唐时太宗皇帝秦王府也是没多少人,只是骤起发难,诛除了太子建成和齐王,那太子府的军将也是纷纷溃散归降,这才最终成就了霸业。”

他这就是读书读得有些傻了,李二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作了充分的准备的,只不过史书上是无法真实记录的,所以才刻意将李二发动叛乱写成了被迫行事,匆忙发难的假象。许多人在读史书时都不仔细想想,玄武门之变当天,侯君集和李世民手下最精锐的三千玄甲军在哪里,又干了什么?

那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前名声不显,而在李二当了皇帝后,立刻跻身五大功臣之列,这又是为什么?那些史家故意忽略和隐瞒记载此事,就是为了掩盖李二实际上已经策划叛乱许久,谋划十分周详的事实。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的兵变,没有一个是临时突然起意,仓促发难的!

你真当赵匡胤的黄袍是硬被手下的军将给套到身上的?

人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自认为要比别人聪明一些。

现在,这帮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们,就在谋划和策动着一件“为国除贼”的惊天大事。

大多数人在下定决心做某件事的时候是掺杂着个人感情的,实际上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是无法评判一件事的好坏的。就说这件事是出于公理和大义,亦或是出于个人的野心和私利?!

恐怕是兼而有之吧。

自古成王败寇,成了他们就是大宋国的最大功臣,是匡扶宋室,为国除奸的正面形象。失败了,就是如同野狗一般人人喊打的角色,被丢进历史的角落里,没人愿意提及。...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网”,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