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13、青贮池

明月出祁连 13、青贮池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西军大将刘法在湟河一线的攻势在进入七月后也停止了。由于李察哥率领西夏右厢军及时增援,他没能打下仁多泉城,又退回到了古骨龙谷在那里修复和扩建古骨龙城。朝廷已经把骨古龙城重新改为震武城,并新设立了震武军。

李岘知道,接下来,政和六年的这场战争到现在恐怕就要结束了。

秋天就要来了,秋收过后,陇右的天气就会骤然冷下来,不再是适合用兵的时节。

到时候,恐怕大家就只好是各自回兵,等待来年寻机再战。

新筑的静胜堡城和六角城已经基本完工,筑城的清水厢兵和会州、秦州的两营乡兵就驻扎进了城里新建的营房。大部分的乡军在九月就要遣散回乡,而厢军则会在冬天留下屯住。李岘却准备在遣散的乡兵里招一部分人到自己的庄园里,他现在也缺乏人手。

李家在关川河谷的新庄园也快修好了,只不过人太少,缺乏必要的生气。

李岘准备从秦州和巩州自家的各处庄园抽调一批人手过来,初步的计划是二百家庄户。由于切身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骑兵的重要性,他特地吩咐调来了五十户从羌人和土蕃人部落那里赎回的部奴,他发现这些羌奴已经几乎不怎么会说汉话了,但却是天生的骑兵,他准备从这些人家里招募一些少年,好好地训练他们。

李家修筑庄园的三百多名庄丁大部分被派了出去,沿着河谷两侧林草茂盛的地带在收集过冬的饲草,一部分人则留在庄园里挖坑,于是李家的庄园里就多了十数个长六丈,宽一丈半的大土坑,那些庄户们正在卖力地将坑底和侧壁夯实,并用青石砌成池子。

那些工匠们看样子对这样的活计已经很熟悉了。

被刘仲武派来监修刘家庄园的刘家老五刘铺则一脸迷惑,“你家少爷挖这么多大池子干什么?难道准备养鱼?”他问在一旁陪着他的李贵。

“存青饲草,李家的牲畜在冬天能不掉膘,还有养了那么多猪和鸡鸭,就全指望这东西呢。”李贵犹豫了一下,想到自家少爷的吩咐,还是老实地回答说。

“青饲草?”

“对呀,这青饲草比干草水嫩得多,到了冬天牛羊也爱吃。”李贵说道。

“新鲜的牧草?如何能贮存到冬天不坏?!”刘铺惊讶地张大了嘴。

“当然能,我家少爷胸有万机,这就是他教会的秘法。”李贵一脸的骄傲。

“真的么?能否将制法告诉于我?”

“这个……你得去问我家少爷。”李贵当然不想把秘法示人,这是这个时代人们的习性。

李岘则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不光向刘铺解释了青贮饲草的制备方法,甚至还派出几名工匠来指导刘家的青贮池建造。

刘仲武这老货公器私用,却丝毫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他下令已经驻进会川城的两营乡兵全部出动,一营收集牧草,一营免费替刘家劳作。这老家伙为了向李岘示好,居然还调拨了两都役夫到李家帮忙。

现在李家的庄园里到处凉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牧草:狗尾草、蒲公英、野苜蓿和羊茅草,混杂在一起。由于密封条件不够,现在只能制作成半干的青贮草料,收割回来的这些牧草需要凉晒两、三日才能开始切割。

半干的饲草用铡刀切成只有一寸多长,被添进那些沏好的大池里,每半尺厚还需要用碌碡来回压实,再洒上一遍用米粉和麦麸发酵制成的酸汤,之后再填充,压实……

“青贮草要比干草多保存将近一半的养份,这样同样的草料就能饲养更多的牲畜了。”李岘对前来进行观摩的刘铺说道,他现在已经不用亲自进行指导了,有些庄户甚至比他更有经验,而且也做得更好。他只是开了个头,有许多工序都是这些庄户们自行完善的。

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永远也比那些不识五谷的儒生们强千百倍。

新开的庄园一般刚开始时都是以畜牧为主,其后再慢慢开垦荒地,大概四、五年后,粮食才能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平。

李家庄园的发展速度要快一些,但在今年想开荒种地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五六百只羊和百十头奶牛从清水的李家庄园赶了过来,同时还有七十多头已经喂养了三个多月的半大八眉猪,这些牛羊和肉猪就在已经打过草的河边散养着,看得会川城中一众兵将直流口水。仔细一想,大家自出征以来,四个月的功夫,那些军卒兵才总共只吃过两回肉。

这个年代陇右的气温要比后世低一些,比起北地的气温来,也不算是特别冷。

在后世,兰州一带冬天的最低气温也就是零下十七、八度,很少有过零下二十度的时候。可现在,据李岘估计,冬天的最低气温应该前世稍低一些,不过平均气温也就在零下十四、五度左右,但他到冬季还是喜欢把牲畜放在暖棚里。

这需要大量的柴炭或是煤,而且李岘在冬天也很喜欢烧煤来取暖,这主要是因为省木材。

会川城附近有几座小煤矿,不过每处煤窑的储量都不大,但要维持这一带的生活用煤却也是绰绰有余。

但李岘却知道从靖远城出发,只要向东走不到三十里,就是一座超大型煤矿,后世包括兰州、白银在内几乎整个甘肃南部的工业和生活用煤大部分都出产自于那个叫平川的大型煤矿区。

所以他一直在鼓动着刘仲武东渡祖厉河,一举拿下靖远城和那一大片地盘,把西夏人地举逐出黄河南岸。

在今年的军事行动中,刘法在古骨龙城一役大破李察哥所率领的西夏右厢军,斩首近万,声名大振。与之相对的,刘仲武的表现只能说是用平平来形容。西夏大将梁厄诩所指挥的西夏卓罗和南军司兵马本来就不是夏军主力,只能勉力与宋军周旋。但双方之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刘仲武部所获得的军功有限。但他毕竟把战线成功地推进到了黄河南岸一线,同时构筑威德城、静胜堡城和马连城、六角城四座军事城寨,也能算是有很大的功劳。所以这货丝毫不肯冒险,就这么隔着祖厉河一直与梁厄诩的夏军对峙着。

主要是因为去年在臧底河城的失败让他不敢再出什么意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公平地来说,童贯的整体战略到目前为止还是十分出色的,最少看上去宋军全面占据着很大优势,西夏方面基本上处于全面被动挨打的状态,甚至在横山地区一些重要的战略据点也让种师道所部给占领了。

如果横山一线失守,那么宋军就能居高临下,冲视着西夏人老巢的河套平原,那样的话恐怕用不了几年,西夏就会被大宋灭国。

现在总体的形势相当乐观,大有一举击垮西夏国的架式,但李岘却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再过上十来年,这大宋朝就会开创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统治这个国家的文官集团们为了保全自身,居然打开城门投降,把两位皇帝都送出去成了俘虏。其后为了推缷责任,又把罪过加在了两位皇帝的“昏庸”上。

想到这,李岘确实有一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受,他倒不是很关心那两个成了俘虏的倒霉皇帝,而是出于一种华夏之国陷于夷虏的愤懑。

可是自己一个花钱买来的九品小武官,地位卑微,又能改变了什么?

有时候事情知道的太多反而是一种痛苦。

刘仲武已经上报朝廷准备恢复秦凤路第三将,而且李岘因为修筑静胜堡城、六角城和扩建会川城的功劳,被正式举荐为第三将副将。大宋军制,每将官兵大约在三千人左右,这副将的级别是校尉,算是从八品的军官,等于是升了两级。

只不过老刘和高俅给兵部的报告到现在还没有批复下来,估计有高俅在其中运作,这中间并没有多大问题。

李岘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是很了解,但并不妨碍他弄明白大宋国的军制。这西北边军也是属于禁军编制,一般称之为屯驻禁军,有别于长期驻扎在东京周边的中央禁军。加入边军,也等于是成了体系内的正规军,待遇要比厢军中好的多。

现在李岘管辖的两营清水厢军和陇城厢军对于编入秦凤军第三将表现的很热切,但这对于李岘来说是无所谓,他又不指望这点俸禄过日子。

夏秋之交,天地苍茫,从巩州出来的几群牛羊沿着官川河谷一边放牧,一边游走,陆续抵达了会川城西南的李家庄园。筑城的工程只剩下了一些收尾的活计,李岘现在是完全撒手不管,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了自家庄园的建设方面。

至于未来什么样,他看不清,也不愿想得太多,只是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至少要让跟着自己的人都先能吃上口饱饭。至于跑到那些大人物面前指点江山、纵论天下之类的事情,他也干不来,而且这样做的后果有很大的概率是会被别人看成一个疯子。

他现在已经很耀眼了,至少在整个陇右都很有名,但却不想被人当成一个怪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