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37、禅位

明月出祁连 37、禅位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作为皇帝的赵佶在金兵开始南侵后,想的最多的并不是怎样积极组织抵抗和建立防线,而是弃城而逃的问题。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他的出逃计划被那些文武百官在竭力阻拦着,那些人绝不会允许他轻弃宗庙社稷而逃。都以为皇帝的权力很大,实际上离开了这些人的支持,他这位官家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一直内心惶惶地被困在内廷。

朝堂上的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主和,另外一派主战。太宰白时中、少宰李邦彦和枢密使童贯这几位手握大权的重臣都主张与金国和谈,无非就是割地赔款之类的,这种事大宋国过去干得多了,也没有什么好丢脸的。而那些主战派都是一些没有什么实权的朝臣或是御史,并不怎么了解前线的情况和禁军的现状,一味喊打喊杀。

赵佶认为主战派这些人中大部分的目的只是为了趁机扳倒现在的重臣们,自己取而代之登上高位而已。

在新年之前大家都过得惶惶恐恐,整天提心吊胆,而且所谓的休息也都没有了。在最近一次朝会上,白时中把宗望大军连陷真定、赵州和邢州、铭州,已经到了离黄河不远的消息报告给了官家,赵佶就打定了主意要准备离开目前危机重重的汴梁。

童贯认为东京无险可以,而且冬天里黄河的冰面上能够通行车马,根本无法阻止金兵过河,他和宇文虚中等在前线逃回来的人一直在策划和鼓动天家“巡狩”。而文臣们大都持反对态度,因为皇帝“出巡”,最依仗的肯定会是禁军,那么童贯的权势必然还会高涨,甚至会凌驾于诸臣之上,谁也不愿意失去目前的地位和手里的权力。

朝中现在争论的并不是怎样抵御金兵,大家的心里都很清楚已经无法阻挡金国人兵临城下,现在讨论的是怎样议和,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区别在于主战派想当寇准,订立另一份“檀渊之盟”,而主和派要学司马光,就像当年司马光把夏州、银州、石州和龙州割让给西夏一般尽数接受金国的条件,以求暂时度过难关。

目前的形势下,实际上这些投降派的主张更具有可行性,而主战派文官们的想法有些太过一厢情愿,不切合实际。

赵佶不想自己身上背负着赔款割地的骂名,他现在犹豫的是不是现在就要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他的本意是想学唐玄宗入蜀一样南逃,避往江南,留下太子在东京“监国”,然后由儿子来替自己背锅,完成与金国人的谈判过程。

问题是这锅也不是那么好甩的,他自己刚刚透露出一点风声,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就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纷纷开始上书,反正大概的意思就是你走可以,但是皇位必须留下来。李纲在奏折上甚至直接明说了,您想做唐玄宗都不成,肃宗皇帝不也一样在灵武被推举为皇帝,还不如直接把皇位禅让给太子,也省得在这多事之秋给朝廷添乱。

赵佶在养心殿里读到厚厚的一沓劝他退位的奏章后差点没被气昏过去,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被大多数文官们给抛弃了,这些人正在用这种方式来向太子来表达效忠。冬日的宫殿里黑沉沉的,御案前和两盏灯笼忽明忽暗,他在御案前呆坐良久,这才吩咐内监传话,召梁师成、白时中、李邦彦、童贯、张邦昌和吴敏到养心殿觐见。

童贯在接到旨意后匆匆赶到了内廷,他突然看到梁师成老迈的身影在他前面进了养心殿,心里吓了一跳。随即他也想明白了,官家这几天就流露出要弃大位的想法,梁师成曾担任过东宫的老师,而且也是太子的有力支持者,看样子官家是彻底下定了决心。

他当初是鼓动皇帝出逃,却不希望官家如此早地让位,现在看来,此事反倒变得难以控制,福祸难知。看见几位重臣依次进了殿内,官家没有说话,大殿里的气氛显得格外沉重。为官家拟旨的吴敏、宇文虚中也表情严肃地侍立一旁,御案上摊开着一张黄绢,很显然官家已经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

赵佶又看了看那已经写好了圣旨的黄绢一眼,这才缓缓说道:“朕已经决定把皇位内禅给皇太子赵桓,着其可即位皇帝,朕以教主称道君皇帝退处龙德宫。诸卿,传旨罢。”

“陛下骤然传位,当加强皇宫的防卫才好。”童贯现在说别的也没用,只能悄悄提醒了一句。

“嗯……何灌不是昨日到了城外了么,令其带着一千人进城在宫外护卫。”赵佶想了想说道,这是他作为皇帝发下的最后一道命令。

这事倒办得很是顺利,眼看着新皇帝就要继位,大家都忙着向太子示好,现在谁也不会再冒险挽留赵佶,否则得罪了新帝,那今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唯有郓王赵楷听到消息后欲前往皇宫,却被守在宫门外的何灌给拦了回去。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太子赵桓就在太和殿上匆匆就位皇帝,不过已经来不及举行什么登基大典了,一切从简。

李岘在从驿路上骑着快马传递消息的驿卒那里得到皇帝禅位,新帝登基的消息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日,此时他的大军才刚刚过了陈仓,在离虢县三十余里的渭河谷地安营扎寨。

冬季的秦陇大道两侧实在是没有什么景致好看,不过在冬天,大道上的积雪在清理和压实后,运送辎重、军械和粮草的车辆行走在上面,反而不像夏天那样颠簸。由于营帐都在后国的辎重车辆上,加上还有五千名运送辎重步行的厢军,大军行动的速度慢得令李岘感到难以忍受。

李岘率领的这支两万余人的大军,实际上真正能用于野外作战的也只有一万二千余人。他的部队装备的马匹数量并不少,作战部队差不多都配有马匹,但这些马匹中一多半都是负重的驮马,真正的骑军只有由杨可世和苗傅、姚炳三人分别统领的八千人。其余部队实际上就是骑马的步兵,应付小的突发情况还可以,真正作战的时候还得下马列阵。

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节省军卒们的体力,除非是数日内自带干粮的短距离作战,否则并不能加快行军速度。

赵桓即位后,开始起用支持他上位的主战派官员,朝廷也发出命令,令驻守各地的厢军派遣部队到汴梁“勤王”。李岘这支大军进入关中后,各地官员倒是提供了不少粮草,虽然他们提供的粮食质量很差,数量也不足,但拿来当做马料倒也凑合,他倒也是来者不拒。

李岘并没有亲自上过战场,但他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倒也并不陌生。战场上并不像后世的电影或是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敌对的双方摆好了阵式才开始作战,而是交战的双方各分成几拨,就在野外成千上万的人互相搅在一起进行一场大混战。

战阵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双方也会使用一些策略,比如抄袭后路,攻击对方的侧翼等等,但最终的胜负大部分时候还是取决于双方主力在正面硬扛,相互厮杀的结果。反正李岘从来没有见过双方大将一对一单挑而士兵们列对观战的场景,当然攻击对方的主将军旗肯定是战场上的首要目的。

在这样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无论是谁,生存的几率都不是很高,当然,李岘也绝不会闲得难受,亲自带着人往前冲的。

李岘的部队最大的特点就是装备很好,首先服装都很整洁厚实,即保暖又舒适,另外普通军卒身上都穿着加了薄钢板的轻棉甲和头盔等护具,每人都配备有一把窄长的腰刀,另外三分之二的步卒都配备的是弓驽,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员装备有作为长兵的陌刀。骑兵的装备基本上是骑弓、腰刀,并没有长兵器,只有杨可世手下的两千重骑兵配备有马槊,整体的装备水平甚至已经远超禁军。

陇右军与大宋国其他地方部队最大的不同是由于这些年来最少食物供给充足,普通军卒的身体强壮,面色看上去都十分健康。实际上古人由于日常都免不了要体力劳作,虽然平均寿命要比现代人少了许多,但如果能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食物,身体的强壮程度要远比现代人想象中要强得多,另外就是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胖子。

大军沿着渭河谷地北侧的官道继续东行,冬天的渭河两岸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千里冰封,四野苍凉。

李岘的心情并不算好,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宋徽宗弃位对于宋军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各地原来已经开始各东京聚集的军队又都停下了脚步,大家都在等待和观望朝廷新的动作和命令,到现在为止,已经没人能够阻止金兵抵达东京城下了。

以开封城的坚固程度,即使坚守一年,金兵都无法将它将行攻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满朝文武都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唯有种师道、何灌等几名主战的将领不停进言,还遭到了朝廷的训斥。

新年刚过,金兵就已经渡过了黄河,而此时的李岘大军才刚刚走到了兴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