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乞活西晋末 > 第五百九十九回 永嘉四年

乞活西晋末 第五百九十九回 永嘉四年

作者:万载老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29:08 来源:笔趣阁

永嘉四年,受累于粮食危机与大量移民,华兴府对中原诸方保持了隔海相望的绥靖态势。除了攻伐马来半岛的软柿子们,其精力主要放在了内部稳定与养精蓄锐,以筹备次年的进一步开疆拓土。毕竟,两百多万的晋境流人仅有近半被安置到了西州,余下上百万仍以建设兵团形式在华兴各地协助垦荒与基础建设,尚需大片疆域予以长久安置。

至于华兴府的下一目标,内部早有共识,相比大晋泥潭与诸胡强悍,血旗军自当先易后难,攻伐华兴府落足海外伊始便在彼此算计的宿敌,也即朝鲜半岛诸国。如此,华兴府既可移民开发安置剩余流人,转包袱为实力,又可从疆域上层层推进,稳步进据辽东,继而从边角下手,逐一对付诸胡,乃至大晋诸方。

相比华兴府的消化壮大与稳打稳扎,匈奴人则如正史一样,上演了一出内斗大戏。继任刘渊大位的刘和,颇有些权谋远胜军事的毛病,眼高手低,甫一登基便因不满刘渊死前为他安排的军政架构不够集权,由一帮同样眼高手低的近臣谗言蛊惑,挥起屠刀,意欲铲除一众手握重兵的兄弟,收拢兵权。结果,刘和壮志未酬身先死,反被其弟刘聪乘着内部大乱,人心惶惶,对其反戈一击,弑君夺位。

《资治通鉴》有载:“和性猜忌无恩。宗正呼延攸,翼之子也,渊以其无才行,终身不迁官;侍中刘乘,素恶楚王聪;卫尉西昌王锐,耻不预顾命;乃相与谋,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势,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拥十万众屯于近郊,陛下便为寄坐耳。宜早为之计。’和,攸之甥也,深信之。”

“辛巳夜,召安昌王盛、安邑王钦等告之。盛曰:‘...兄弟尚不可信,他人谁足信哉!’攸、锐怒之曰:‘今日之议,理无有二,领军是何言乎!’命左右刃之。盛既死,钦惧曰:‘惟陛下命!’”

“壬午,锐帅马景攻楚王聪于单于台,攸帅永安王安国攻齐王裕于司徒府,乘帅安邑王饮攻鲁王隆,使尚书田密、武卫将军刘璿攻北海王乂。密、璿挟乂斩关归于聪,聪命贯甲以待之。锐知聪有备,驰还,与攸、乘共攻隆、裕。攸、乘疑安国、钦有异志,杀之。是日,斩裕,癸未,斩隆。甲申,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走入南宫,前锋随之。乙酉,杀和于光极西室,收锐、攸、乘,枭首通衢。”

听信谗言、大杀重臣的刘和被推翻,手握重兵的刘聪在一番假意推辞之后,被众人推上匈奴大位,此时距离刘渊病卒还不到一月,尸体都还没正式大葬呢,真叫个尸骨未寒。刘聪这厮其实与刘和一样不是什么好鸟,睡了刘渊遗孀单后之余,也没放过自己的亲哥哥刘恭。“汉主聪自以越次而立,忌其嫡兄恭;因恭寝,穴其壁间,刺而杀之。”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刘聪却有枭雄之姿,甫一夺权上位,一月之后便下令整军南征,将内患随同战火一道引往大晋,而匈奴人可不管私德,只认拳头,只管谁能带领他们征战劫掠,刘聪夺位后的这一英明决策,便如狼群有了新狼王,匈奴人转眼便又上下团结,一致对外。

《资治通鉴》有载:“冬,十月,汉河内王粲、始安王曜及王弥帅众四万寇洛阳,石勒帅骑二万会粲于大阳,败监军裴邈于渑池,遂长驱入洛川。粲出轩辕,掠梁、陈、汝、颍间。

由是,经过一场血腥残酷却直接短暂的继位之争,匈奴汉国这一新兴政权,虽然实力有所折损,却也很快度过了刘渊身死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委实远远胜过内斗不休的大晋。当然,若说这场匈奴内斗最大最深远的不良影响,便是愈加壮大的石勒所部,趁着匈奴汉国的内乱削弱,愈加独立。哪怕刘聪加封抚慰,“以石勒为并州刺史,封汲郡公”,双方也已度过了刘渊时代那种英雄惜英雄的蜜月期...

再说大晋,先赘言一番原本的正史。永嘉四年,不断受到流民叛军与石勒贼军困扰的晋廷中枢,并未借着匈奴歇战得以喘息,到了永嘉四年冬季,面对匈奴汉国的二度南征,已然覆灭在即。西北有匈奴,东北有石勒,东有王弥叛军,南有王如叛军,京师洛阳完全陷入战略包围。

彼时京师孤立无援,内部又无粮无饷,士民饥毙,晋怀帝连连下诏,就差跪下哀求各地军兵前去勤王了,却是无兵援至,而无望的司马越则干脆走人,弃了洛阳与皇帝,率重兵移屯许昌。但令人玩味的是,局势再是败坏,司马越集团也坚决不许晋怀帝迁都跑路,颇给古今世人一种猜疑,那就是他们欲假匈奴之手,铲除这个不听话的傀儡皇帝司马炽!

《资治通鉴》有载:“京师饥困日甚,太傅越遣使以羽檄征天下兵,使入援京师。帝谓使者曰:‘为我语诸征、镇:今日尚可救,后则无及矣!’既而卒无至者。征南将军山简遣督护王万将兵入援,军于涅阳,为王如所败。荆州刺史王澄自将,欲援京师,至沶口,闻简败,众散而还。朝议多欲迁都以避难,王衍以为不可,卖车牛以安众心。”

“太傅越既杀王延等,大失众望;又以胡寇益盛,内不自安,乃戎服入见,请讨石勒,且镇冀兖、豫。帝曰:‘今胡虏侵逼郊畿,人无固志,朝廷社稷,倚赖于公,岂可远出以孤根本!’对曰:‘臣出,幸而破贼,则国威可振,犹愈于坐待困穷也。’”

“十一月,甲戌,越帅甲士四万向许昌,留妃裴氏、世子毘及龙骧将军李恽、右卫将军何伦守卫京师,防察宫省;以潘滔为河南尹,总留事。越表以行台自随,用太尉衍为军司,朝贤素望,悉为佐吏,名将劲卒,咸入其府。于是宫省无复守卫,荒馑日甚,殿内死人交横;盗贼公行,府寺营署,并掘堑自守...”

不过,在本书的这一时空,永嘉四年的大晋却是明显偏离了正史轨道,好生苟延残喘了一把,境况要比正史好上一截,其因正是华兴府去冬今春那场大规模的流人换粮。

得了大笔钱粮,洛阳京畿乃至中原一带便有了坚守城池的底气,更多了吃粮扛枪的军兵。非但司马越借着钱粮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中枢的地位,加强了麾下军力,还有镇南将军山简,豫州刺史逢嵩,以及与司马越不对付的青州都督苟曦、扬州都督周馥、幽州王浚,同样借此加强了兵力,毕竟匈奴人动辄就打到京师,大厦将倾,诸侯们不论是忠是奸,手下都得有兵才行嘛。

晋廷一方因钱粮大增而实力加强,同时,去了流人,匈奴与石勒却是缺了与之呼应的大量流贼叛军,单凭他们的六万大军,即便再是精锐,没有流贼叛军作为攻城炮灰,想要攻克内有余粮,外有援军的洛阳,不说能否得手,便是得手了,损失也非他们所能承受。

故而,匈奴汉国在刘聪篡位之后的第二次南征,也与第一次一样在年底无功而返,仅是南下肆掠一番,赚些便宜便告收场,而非正史般延续至次年,直至攻破洛阳擒获晋怀帝。必须说,纪某人昔年率血旗军浴血抗匈,险死还生,未能改变汗匈格局,反是通过海外的可劲种田,进而为换移民加以回补中原,倒是轻松撬歪了历史车轮...

当然,华兴府流人换粮所能惠及的仅是江河湖海所及之地,大晋西部的局势仍在败坏。且不说小打小闹逐步蚕食的西南巴氐,西北并州的刘琨尤在夹缝中苦苦煎熬。空有丹心却缺米下锅的他,先于晚清千年便祭起了以夷制夷的法宝,试图借援于拓跋鲜卑,与晋廷南北夹击匈奴,结果却如后世大清一样失败,反是肉包子打狗强了拓跋鲜卑,且为之恶了相邻的幽州王浚,这两项也为正史中他的覆灭埋下了因。

《资治通鉴》有载:“刘琨自将讨刘虎及白部,遣使卑辞厚礼说鲜卑拓跋猗卢以请兵。猗卢使其弟弗之子郁律帅骑二万助之,遂破刘虎、白部,屠其营。琨与猗卢结为兄弟,表猗卢为大单于,以代郡封之为代公。时代郡属幽州,王浚不许,遣兵击猗卢,猗卢拒破之。浚由是与琨有隙。”

“猗卢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帅部落万馀家自云中入雁门,从琨求陉北之地。琨不能制,且欲倚之为援,乃徙楼烦、马邑、阴馆、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以其地与猗卢;由是猗卢益盛。琨遣使言于太傅越,请出兵共讨刘聪、石勒;越忌苟曦及豫州刺史冯嵩,恐为后患,不许。琨乃谢猗卢之兵,遣归国。”

比刘琨混得还次的,也是局势比正史还要败坏的,则当属西方关中的征西大将军,军事远逊权谋的南阳王司马模。盖因在中原混不下去的魏复残军,彻底脱离了正史中王弥的轨迹,在民不聊生的关中如鱼得水的肆掠了大半年,更在永嘉四年末,趁着匈奴南下京畿的天时,竟然一举袭破了长安,名义上成了半个关中之主,这也算是纪某人对大晋局势的又一重大“贡献”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