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乞活西晋末 > 第五百七十六回 中原危机

乞活西晋末 第五百七十六回 中原危机

作者:万载老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29:08 来源:笔趣阁

淮颍三岔口冲突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其伤亡总计也就数十淮南军兵外加一艘艨艟,相比孟家堡事件可谓不值一提,便是相比同时期血旗军发生在中原地区的其他大小冲突事件,伤亡也属一般。但是,这一走舸对艨艟的示范战例,一经有心人迅速传开,却令大晋各方对血旗军方兴未艾的声讨骤然降温。

作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在冷兵器时代残喘数百年的重要保障,神火油在晋境内的悍然登场,着实吓尿了横行江河的一应大晋水师,谁都受不了一个照面便船毁人亡的坑瘪战斗,那么,在想出办法反制神火油之前,谁人还愿与血旗水军对垒?谁人又能遏制血旗水军纵横淮水?由是,血旗军陷入中原腹地的勤王之师就不会孤立无援,那么,谁又真愿为了遏制华兴府强自出头,与这样一支后背无虞的强军死磕呢?

继淮南水师之后,第二个捏鼻子被迫承认血旗军水上霸主地位的便是江南水师。三岔口事件后的第三天,之前从南阳调往瀛州暂驻的安海第二军团,在陶飚的率领下,兴冲冲赶到了长江口。浑不知风头已被吕翔抢走的他们,打出搜寻华兴府某艘失踪商船的蹩脚理由,径直闯开沿途水卡,沿江西进挑衅,目标直指江南都督司马睿所驻的建业城。

令陶飚憋闷也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是,司马睿不愧为史上最有涵养也最熊包的开国皇帝,愣是没敢跟血旗军顶牛,其实司马睿一度也想打一架来着,可得知三岔口赌斗实况的江南大族们,却不愿拿赖以自保的水军家底去当燃料啊。

最终,还是顾荣这个华兴府的“无冕国戚”屁颠颠出马,在安海水军抵达建业之前,先一步截住陶飚一番沟通,才止住了安海水军前往建业打脸司马睿的过分行径。当然,就孟家堡事件,司马睿交份态度转变的表奏是必须的。

短短时间,一度就孟家堡事件批判血旗军的地方大员们接连改变态度,如周馥的沉默退缩,如司马睿、裴盾的转为中立,甚至苟青州的倒打一耙。但不论各方说的是什么漂亮话,中心意思都是要求晋廷顾全大局,要求豫州府相忍为国,更是表达了自家不愿无端寻血旗军打生打死的基本诉求,毕竟别个血旗军真是勤王来的,仅是想要掳些泥腿子走人嘛,匈奴围攻洛阳咱们都没出兵呢!

与之相对的,是血旗军的一再增兵,先后分两次,再把近五万的军兵送至豫州,又从所聚移民中征募了数万民兵,一时号称二十万血旗雄师。华兴府这分明是不惜一战,破罐子破摔的流氓态度嘛,可如此一支大军汇集,虎踞中原,能够做什么?下一步又要做什么?弄不好就是又一场中原危机,又一场匈奴攻洛,论烈度绝对更甚!

由是,逼近伊缺血旗大营的晋军悄然退回了洛阳,抵近颍川的乞活军灰溜溜缩回了虎牢,南阳郡兵则无视了血旗军随后的无端入境,各地频频捣乱的乡绅兵匪们也如冬虫般蛰伏了身形,顿令之前还沸沸扬扬动辄擦枪走火的中原转眼便万马齐喑。

不止于此,豫州荆州这两个移民输出大户兼苦主,乃至同样代表司州苦主的晋廷诸公们,此刻皆瞪大眼睛哑然噤声,那些名士贤达们对华兴府的慷慨指斥更是绝迹。毕竟,拳头才是硬道理,士林施压既已不好使,谁都不敢再行刺激血旗军,惹毛了别个不光要移民,而是要打内战咋办?嘿,若将勤王之师逼成了董卓进京,不管日后能否收拾乱子,估计都跟他们这帮现任当权者无关了啊...

十一月二十五,就在中原气氛极度凝滞之际,一份来自安海大将军纪某人的奏折,冠以《安内三策》,姗姗来迟的上达天听,同时也在有心人的故意宣传下迅速广传民间。《安内三策》中,纪某人大谈攘外必先安内,治乱必先治民,所谓乱世生流民,流民扰乱世,必须控制流民,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从而遏制魏复、汲桑之类叛军的生存土壤,才好集中力量一致对外,这也是血旗军被迫增兵中原的根本原因。

以大晋忠臣老成谋国之姿,纪某人提出治民三策如下:第一策,抵制内战,非勾结外胡,非谋朝篡位,大晋各方不得动兵互攻,否则天下共击之;第二策,官府轻徭薄赋,严明法纪,豪强减租减息,体恤民生,杜绝本地百姓转为新的流民;第三策,大力安置外地流人,使其安居乐业,倘若地方力有不歹,可由华兴府迁至海外安生,而流人于海外垦荒收获,税赋可以回补晋境,缓解钱粮压力,变乱为财!

这一份奏折,顿令中原地区的紧张气氛为之一缓,也给晋廷诸公与地方大员们递上了一个体面收场的台阶。毕竟,《安内三策》本身是好的,绝对顺应人心,难以指责,表面道理上诸方都可以接受,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原危机或将就此和气化解。

于是,晋廷就此作出了积极反应,在华兴府驻京使节童崖的恳请与陪同下,东海王派出了麾下要员前往血旗军伊缺大营,以与血旗军督帅祖逖商讨细节。出使者正是刘琨的兄长刘舆,凭其与祖逖的私交莫逆,也可见司马越此番的诚意之足...

伊缺大营,背倚青山,侧凭伊水,扼守山缺,把控着洛阳南下荆州南洋与豫州弋阳的主要通道。这一日,夕阳残红,寒风瑟瑟,枯叶萧萧,南下伊缺的官道上,缓缓驶来一队人马,越过避至道旁的流民,直奔大营而来。

这彪人马中间,是一辆颇为宽大的马车,某一刻,车厢窗帘拉开,露出一张中年人的面庞,瘦削苍白,难掩疲惫,鬓发间更有缕缕白霜,正是刘舆。或因经不得风,他旋即一阵剧烈咳嗽,待得喘息稍定,这才手指道旁三五成群的流民百姓,摇头苦笑道:“竟连京畿百姓都如此携家带口的投奔血旗军,移民海外,朝廷失职,我等无能啊!”

“刘公万莫自责,天灾兵祸,年年欠收,流人更是成千上万,您纵是鞠躬尽瘁,却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若论为政勤勉,不说朝廷上下,便是童某也知首推刘公。这等惨淡光景,理当负咎者大有人在,怎可归罪刘公您啊。”车厢之内,一个年轻的声音传出,满是真诚,出言者正是与刘舆同来的华兴府驻京使节童崖。

三年的在京磨砺,周旋于权贵之间,兼负拉拢探询之责,童崖更显干练,也更具士人风范。不过,对眼前这位风评为“舆犹腻也,近则污人”,且行事狠辣,更在年初帮助司马越清洗朝堂,谋划诛除缪播、王延一众帝党的刘舆,童崖却真心敬重,毕竟刘舆绝对是个全心做事的人,一力维系着东海王的钱粮辎重,也维系着飘摇晋廷的财政。只可惜,结合情报,看情形鞠躬尽瘁的刘舆只怕真的快要死而后已了。

洛阳未败,病指疽卒,时年四十七。追赠骠骑将军。”算时间,刘舆的英年早逝就在明后两年。)

“呵呵,童老弟过誉了,身为人臣,国难至此,又何以推脱...咳咳咳...”刘舆苦笑着答道,禁不住又是一通咳嗽。

“刘公身体有恙,还是莫要开窗了,多加保重呀。歇歇,喝口热茶。”童崖目露不忍,忙起身递过热茶,并示意侍童给刘舆捶背顺气。也就此时,南方传来一阵马蹄轰鸣,风中更已飘来一阵朗笑:“庆孙兄,庆孙兄,小弟迎接来迟,莫要怪罪呀,哈哈...”

来的正是再度返回伊缺坐镇的祖逖,不过军兵却已增至战辅兵两万兼民兵两万,局势未定下他却未敢亲赴洛阳,是以此番倒是他三年多来首次见到刘舆。须知刘舆可是闻鸡起舞好基友刘坤的兄长,过往没少打秋风的交情,祖逖自然见面欣喜。

然而,奔骑近前,甫一见到闻声下车的刘舆,祖逖却是一怔,眼圈都有点红了,他连忙跳下马来,抢步上前扶住刘舆,不无颤音道:“这,这,这,三年未见,兄长何以清减如斯?”

“呵呵,时局多难,未免操心了些,御医嘱托我少些操劳,多些调养,可哪有空闲?这不,匈奴刚走,你血旗军又来了。”刘舆轻捶一把祖逖的肩头,不无打趣道,“倒是你祖士稚,如今手握二十万雄师,痛击胡酋,兵逼洛阳,愈加意气风发了呀。”

“兄长折煞小弟了,我血旗军此番勤王之后,仅为移民,若无天大变故,决计不会挑起大战,兄长尽可放心调养。”祖逖忙出声劝慰,扶着刘舆道,“兄长快快上车吧,外面风寒。”

“无妨,坐了这么久,却也闷了,前方已距营门不远,士稚若是不急,便陪为兄走走吧。”淡淡一笑,刘舆一边缓步前行,一边手指远处营门排队领餐的流民,不无感慨道,“遥想四五年前,在颍川偶遇纪子兴,他还是一名朝不保夕的杂牌将军,甚至担心被人加害,不敢在许昌多呆一刻,孰料短短数年,便能派出雄师,强行将粥棚开到洛阳门口了。”

渐从初见情绪中恢复平静,祖逖也随之喟叹道:“是啊,昔年主公便胸怀大义,有志于扶危济困,如今果能援助四方,却不知何时方能汇集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