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漠唐 > 第七十七章 围剿

漠唐 第七十七章 围剿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57:15 来源:笔趣阁

又过了十天,张二没有抓到,敌人却又有行动了。

郭威兵败被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河东,加上有几个从山上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太原的溃兵的供述,石敬瑭很快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上千骑?”,八百骑与上千骑规模差不多,溃兵慌乱之下哪儿能看得真切,只好往大了说。

又一打听服饰相貌,还是中原人士,这就奇怪了,不是盘踞银宥一带的李彝殷,难道朝廷又秘密派了一支马军绕过吕梁山到了岚州。

不过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支马军是何人统领,根据隐藏在平定州的细作提供的消息,李晟基在北边还有一支马军,那就是依附李晟基的薛矩!

五千人的丢失让石敬瑭有些抓狂了,加上薛矩、雁门关,虽然人数不多,却像两炳利剑一样高悬在他们头上。

晋安寨损失了几千骑兵后,目前寨里只剩下大约六千骑了,不过他们也造成了太原南大营几乎同等数目的部族骑兵的伤亡,眼下南大营里,尚有耶律德光的两万皮室军,刘知远的五千河东骑兵,还有剩下的不到四千部族骑兵。

近两个月时间,南大营的部族骑兵伤亡也达到了六七千,剩下的三千多死活也不肯出战了。

耶律德光没办法,只好将述律金的五千皮室军堵到了南边那个缺口。

不过一连几天,晋安寨却没有任何要出击的迹象。

耶律德光暗暗松了一口气,部族骑兵的损失他也不想看到,毕竟也是自己大契丹国的军卒。

眼下就是这该死的李晟基了,与石敬瑭、高模翰、刘知远、太相温等人一商量,干脆决定出兵平定州,一举灭了那厮。

考虑到李晟基的狡猾多诈,他们这次决定兵分三路,分别从北路(盂县)、中路(寿阳)、南路(乐平)进发,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占领盂县、平乐县之后南北两路与中路军会师,包围平定州,一举剿灭李晟基。

保险起见,耶律德光决定派重兵围剿,他将西路大营的敌烈部、室韦部一万骑兵一分为二,敌烈部去南边的乐平县,室韦部去北边的盂县,中路他更是派出了太相温的五千皮室军。

石敬瑭在南大营的步军也一分为二,五千人跟着敌烈部去乐平县,五千人跟着室韦部去盂县,至于中路,石敬瑭让景延广亲自出马,出兵一万,包括他的全部三千牙军。

三路大军统一由太相温指挥,景延广副之。

三路大军总共三万五千人,中路更是耶律德光、石敬瑭的精锐,以三万多人对付万把人,其中更有一万五千胡骑,拿下李晟基,十成把握他们不敢说,怎么说都有七八成。

这样一来,西大营就只有一万部族骑兵了,不过西边到晋安寨有十几道壕沟,还有一堵矮墙,敌人也出不来,这一万骑兵做好防范守卫就行了,以一万胡骑的威慑力,李从珂即使从西边派来了援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南边还是重兵云集,计有耶律德光的一万五千皮室军,刘知远的五千河东骑兵,加上还有近四千部族骑兵,两万多骑无论是攻还是守都绰绰有余。

刘知远还建议耶律德光将南边的缺口封起来,却被耶律德光拒绝了,开什么玩笑,堂堂两万多骑,如果是在草原的话,灭掉像敌烈、室韦这样的大部族也足够了,还怕张敬达他们狗急跳墙?

再说了,耶律德光自进驻南大营以来,大小战事都是部族骑兵承担的,自己的皮室军却一直按兵不动,一方面是练兵的需要,自己的骑兵长时间窝着也不行,另外各部族也有意见。

平定州,大雪。

清泰三年(936年)十二月份的第一场大雪终于姗姗来迟,比清泰二年来的稍晚一些。

李晟基双眉紧锁地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对面就是一直呆在平定州的薛文遇。

没想到自己的一步乱棋竟然这么快就遭到敌人的反击,反击力度还这么大。

薛文遇也是沉默不语,他现在钉在平定州,每三天就要发出一匹快马给李从珂禀报,李晟基一步乱棋歼灭了郭威的五千步军后,他也是兴奋异常,不过接下来的敌军几万步骑围攻平定州他却兴奋不起来了。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李晟基的苦心,不过却为时已晚。

他也明白了耶律德光、石敬瑭已将李晟基当成了堪与张敬达匹敌的对手,否则也不会将一半兵马调到平定州来。

他今天又发出了一匹快马,自然将最新的形势写好了让骑士带回去,他虽然对军事不甚了解,但也知道目前李晟基的形势不比张敬达强。

敌人这次是三路大军齐发,步步为营,任你狡诈如狐,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没有用,不过坐以待毙不是李晟基的风格,自从敌军中路的大军刚越过寿阳县,北路的大军刚越过东皇村,南路的大军刚越过洞过水,他很快就明白了敌人的险恶用心。

一天之内,他就半劝说半强迫地将平定州南北两城之外所有的矿户、工户全部迁到北城,三县的农户、盂县、乐平县城的居民也尽量劝说到周边山上或者去承天军避难,不过三县的地域是在太大了,李晟基先前一段时间一切以军事为主,民政方面也只管到县城,所以他虽然派出了横刀都四下通知,也让各县衙委派衙役通知,但最终的结果如何,他也不知晓,只能尽人事听天意了。

敌人各路的人马带兵官是谁他并没有打听出来,也不可能打听出来,但兵种、人数他还是打听出来,由于中路的景延广打出了“景”字大旗,那中路的一万步军就应该是景延广亲领了,还有五千甲胄齐全的契丹骑兵,不用说是契丹的皮室军了。

他很快下令李承训的第九都、周信的第六都镇守北城,以李承训为主将,岳军候的第三都、景文广的第七都镇守南城,以岳军候为主将。

至于战斗力最强的秋悲风第一都、刘承威第五都、李继基三千略有小成的强弩都、姚猛一千五百骑兵,一共七千五百人他准备全部带上,在寿阳到平定县之间的驿道上迎击景延广和契丹的皮室军。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今天终于停了。

雪后的太行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但雪后的天气却异常寒冷。

寿阳至平定的驿道上,一支大军正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半尺多深的积雪艰难地跋涉着,景延广骑着马走在队伍中间,身板却挺得笔直,任凭寒风呼啸着往自己脖子里钻,握着缰绳的手也冻得通红也没理会。

景延广,河南道陕州人,年约四十许,一捋稀疏的花白夹杂的胡子,身材健硕,是石敬瑭的步军都指挥使,与刘知远一起作为河东军中的两员大将,深受石敬瑭的喜爱。

景延广开始是在驻守陕州的后梁朱友诲的部队里任职,后来朱友诲因为谋反引祸上身,景延广为了躲避灾难,就赶忙逃走了。开始在华州将领尹皓手下做属将,不久又到了大将王彦章的部队里,在后梁和后唐黄河岸边的激战中后梁军队大败,景延广身上也几处负伤,最后逃回了后梁首都汴州。

在后梁灭亡后,景延广和其他将领一样被后唐军队收编。等到明宗皇帝李嗣源即位时,汴州的守将朱守殷不听从李嗣源的命令,结果被镇压,景延广也在朱守殷的军队里,因此受到牵连,将要被处死。石敬瑭当时是六军副使,负责处理他们这些人,见到景延广后,石敬瑭非常同情他,于是就秘密地放他出来,不久收入自己的帐下,做了他的属将。

景延广膂力强横,擅长射箭,他的三石硬弓能射穿铁甲,是河东军中第一神箭手。

与刘知远一样,他对石敬瑭依附契丹,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五州非常不满,不过石敬瑭对他有救命之恩,还有知遇之恩,对于他的命令也只能执行。

对于他的对手李晟基他也打听过,加上有细作的密报,对方的实力、作战方式也不陌生,但作为宿将,他还是小心为上,将一万大军分成了三部,五千太原府军突前,三千牙军继之,两千府军看守粮草辎重拖在最后,三军之间的距离隔得很近,就是为了防止李晟基擅长的分割包围。

不过他后面的太相温他却管不了,都是骑兵,又适应这种冷雪天气,却拖在最后,与他的辎重大队之间隔了差不多五里路。

寿阳到平定之间驿道大多建在紧邻绵蔓水的太行山上,一侧是大山,另一侧则是尚未封冻的绵蔓水,驿道狭窄,最多允许两匹马并行通过,现在这积雪天气,一骑通过是最保险的,步军两人并行还是可以的。

景延广在最前面安排了一百骑探路,在这大雪寒冷天气想要打埋伏,成功与否还是两说,自己冻得够呛那是一定的。

他的周围就是三千河东牙军,河东步军的精华所在,全套的细鳞甲、垫着羊皮的铁盔,一千长枪兵、一千刀盾兵、一千弓箭手,全是石敬瑭历年积攒起来的忠勇老兵。

而前面的五千府军装备就差一些,除了胸部有一块牛皮甲遮护外,剩下的就是冬衣了,戴的也是毡帽,勉强能抵御风雪。

辎重大队五里路外,就是太相温亲领的五千皮室军。

太相温,契丹核心部族迭剌部的骁将,今年三十多岁,是耶律德光手里仅次于高模翰、萧翰的大将,一身武勇更是在这二人之上,在萧翰没领狼牙都之前,他就是狼牙都的总管。

与河东府军相比,皮室军的装备就强了许多,牛羊皮制成的袍子,外罩一层鱼鳞甲,铁盔也是罩在羊皮帽子上面,很好地隔开了铁盔那刺骨的寒气。

加上一个个高头大马,一路行军下来一丝疲倦也无,区区半尺深的积雪对动辄几尺深的塞外来说简直是小儿科,寒冷的天气与塞外相比也差了许多,对于他们来说,眼前的天气正合适,正是打仗杀人的好天气。

虽然太相温自恃骁勇,用五千皮室军急袭平定州也不在话下,不过耶律德光临行前对他说的话言犹在耳,他不得不听。

耶律德光在内心深处,自然是以契丹族为核心的皮室军损伤越少越好,部族军略有损伤说实话他真的不在乎,还更方便他的治理。

太相温拖在后面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他也清楚,前面的景延广也是一员骁将,三千牙军更是骁勇善战,一万大军,以李晟基总数才一万多人的军队来说,还要抽出相当的兵力来防守平定州,如何埋伏?被反埋伏才是正理。

再说了,以他骑兵的脚程,区区五里路,转眼就到,他们想伏击景延广的大军还得问他同不同意。

于是太相温带着五千皮室军缓缓地跟在景延广后面,都是一副松弛愉快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