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漠唐 > 第二百零四章 奇袭武城寨

漠唐 第二百零四章 奇袭武城寨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57:15 来源:笔趣阁

渭州,东临秦州,西接兰州,北邻会州,其精华地带便位于发源于秦岭的渭水河谷上,包括最西边的渭源县、中间渭州治所在的襄武县(今陇西县)、陇西县(今文峰镇)、最东边的武城寨(今武山县)。

渭源县、襄武县、陇西县都控制在党项米擒部手里,米擒部在渭州有三万人口,另外还有十二万左右的汉人、吐蕃人,大多数都在上述三县耕种、放牧,渭州以北的黄土高原上也有不少人口,在高原上开垦一些梯田,不过米擒部并没有过多关注他们,他们的核心还是在三县。

五千骑兵,对于渭州来说已经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了,当然了,与穷兵黩武的秦州比较起来就不够看了。

武城寨是渭州境内渭水最东段的一个地方,此处的渭水南边紧挨着大山,无路可走,北边也有一处山体呈南北走向直抵渭水,山体东西两侧都是大片的渭水平原带,武城寨便建在此地,由于此处是关中到河西最主要的驿道必经之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历史上多个朝廷曾在此地设置县治,先后有中陶县、武城县的名字,唐末以来渭州渐渐脱离了朝廷的管辖,至后唐时有一个吐蕃部落控制了此处,并在武城县的原址上建立了木寨,以此为根基,在城寨东西的平原上耕种、放牧,并向后唐政府称臣,后唐政府便在此地设立羁縻州,封这个部落的首领次仁为归义侯,仍用武城寨的名字。

为了叙事方便,以下便称这个部落为次仁部。

次仁部拥有人口一万多,其中八千多是吐蕃人,五千多是汉人,吐蕃人一半在放牧,不过却并没有马匹,以牛羊为主,一半在种地,汉人自然都是农户了,确切地说是农奴,吐蕃人除了少数农奴、牧奴之外,大部分是平民。

次仁拥有一支千人规模的步军,拥有藏刀和长矛。

由于此处较为敏感(谁控制了便扼住了对方的咽喉),秦州的李彝殷、渭州的米擒虎对于次仁这个小势力都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

八月底,李晟基带着杨重贵的第三师、岳军候的陌刀队、姚静的两千弩兵、横刀都、七峰都突然南下,十五日后便抵达会州,稍事停歇后便沿着会州到安定砦(后世安定市)的驿道继续前进。

会州到安定的驿道是沿着黄河的支流祖历河修建的,经过千百年的冲刷,祖历河沿岸一直到安定都是大片的平地,从安定开始,再往南便是到襄武县的驿道,往西则是到兰州的驿道,安定位于两条驿道的交汇之处,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之紧要就不用说了。

李晟基带着大军抵达安定之后便停下来了,安定正在建造新城,目前刚刚出了地面,安定砦里面驻有一个都的步军。

次日,第四师赫连震的金狼旅四千骑也来到了安定砦,这样一来,小小的安定附近便有了两万大军(岳军候的陌刀队在加强了两千薛延陀青壮后有了三千人)。

这下,不仅兰州、渭州震动,秦州的李彝殷也有些不安,他目前虽然有两万大军(从夏州带走一万,到秦州后又招募了陇右各部党项骑兵一万),不过面对李晟基他是一点信心也没有。

李晟基想干什么?

所有人都在猜测,兰州的尚伦钦势单力薄,见李晟基的大军去了安定,既高兴又有些不安,如果燕军准备攻打兰州的话,完全不必绕道安定,因为此前彼等已经控制了秦王川和子城谷地,到兰州城半日即到。

安定紧挨着渭州,还有一条驿道直通襄武,襄武的米擒虎最为惊恐,庞大的燕军可不是像他这样一个只有五千骑的部落所能抗衡的,不过自己一向在燕军与李彝殷之间都保持着中立,上次李彝景北上打劫燕军的商队他也没有参加,按说燕军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啊。

从安定向东还有一条用的比较少的驿道可直抵秦州(州治所在成纪县,今秦安县),从安定出发也可以对秦州用兵,不过就要穿过渭州北部。

米擒虎在襄武紧张地思索对策,李晟基的大军他绝对无法抵挡,虽然他也在后唐政府那里“挂了号”,获得了羁縻州的资格,不过他明白李晟基是不会理会这些的。

如果李晟基真的进攻渭州,自己是向他投降,还是投靠李彝殷?

他可是尝了几十年的土皇帝滋味,无论投向那方,这美好的滋味便一去不复返了,唉,委实难以下决心啊。

虽然难以下决心,他还是对境内的几个重点进行了兵力上的布置,他将下游陇西县的一千骑全部调到襄武县,这样襄武县便有了三千骑兵守卫,另外他在渭源县还有一千骑,鄣县(今漳县)也有一千骑。

渭源县的一千骑主要是守卫他的粮仓,而鄣县的一千骑则是守卫他的牧场。

李彝殷也是头疼不已。如果李晟基大张旗鼓地进攻兰州,按照他与尚伦钦的约定,他会出兵攻打会州或原州,现在好了,李晟基提前发动了,不过却停在安定不动,他如果攻打原州,李晟基就可以攻打秦州。

进退两难啊!

就在各大势力都在彷徨不安时,在李晟基抵达安定的当晚,韩令坤、王审琦的七峰都加上一千薛延陀陌刀兵趁着夜色悄悄从安定出发,在郭靖的带领下向襄武县走去,他们都没骑马,全部是步行。

安定到襄武县除了驿道之外,还有一条小路,实际上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有多条道路可以抵达襄武县,这条小路不过是最隐蔽的一条而已,沿途人烟稀少,正适合行军。

安定到襄武县不到一百五十里路,韩令坤带着这两千人一个急行军,在天亮前便进抵襄武县附近,这样的行军速度,七峰都的山地兵、薛延陀兵都不算什么,不过就惨了领路的郭靖了,幸亏他平日里也勤练武艺,身体素质还算不错,否则绝对会累个半死。

队伍里还有一人,原藏才部的少主王承美,几年后他已经是二十岁的壮汉了,他本来不是七峰都的成员,而是毕业已经两年,在李承基的近卫旅做一名团都的副都虞侯,这次李晟基让他跟着,自然有他特殊的考量。

抵近襄武县附近时,两千人便找了一处山谷地带隐蔽起来修整,修整了两个时辰后,队伍继续出发,这次就不能早走大路了,而是穿过渭水北岸的山体一路蜿蜒向东,路,当然是没有的,不过看着南边的渭水就不会迷路。

这下连王承美也吃不消了,不过七峰都和薛延陀兵却安之若素,但速度毕竟慢下来了,天黑之前也只走了一半的路程。

晚上就在山间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天亮后继续出发,约莫中午时分终于抵达武城寨附近。

修整一个时辰之后,赫连坤带着队伍大模大样来到武城寨前,武城寨里的吐蕃兵早已看见这支队伍了,赶紧禀报了次仁。

所谓城寨,实际上也就是一人多高的栅栏,四角有一丈多高的望楼,次仁霸占此地,由于本部人丁稀少,再好的城池也守不住,东边的李彝殷,西边的米擒虎都能轻易地将他灭了,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外人”才苟活至今,否则此处早已成了双方争夺的战场。

次仁看着眼前这支队伍,眼睛有些花了,彼等从山上下来,既有可能是李彝殷的人,也有可能是米擒虎的人,不过米擒虎没有步军,那多半是李彝殷的人了,想到这里便向外面喊道:“我部向来与李节度交好,你等前来,意欲何为?”

他说的是吐蕃语,党项语与吐蕃语接近,他想着对方一定有人听得懂。

只见大队中前出一人,年约二十,来到望楼附近和次仁叽叽哇哇说了一通。

次仁一听,彼等是大唐过来的,现在要接管此地?

在仔细看这些人的装束,确实与李彝殷的步军不同,这下他犯踌躇了。

“可有凭证?”,此地是大唐的羁縻地,自己又不好明言拒绝。

这时,排在薛延陀陌刀兵后面的是一千七峰都的士兵,他们将手中一石的山地弩斜指向天空,而王承美赶紧退到队伍里面。

“咻咻咻……”,一千只弩箭齐刷刷地射向了木寨,猝不及防之下,站在寨墙上的人,包括次仁在内几乎全部被射倒了,同时一千薛延陀陌刀兵在韩令坤的亲自带领下小跑着奔向木寨。

在弩手的掩护下,陌刀兵很快就接近了木寨,重甲的陌刀兵举起四十斤重的陌刀奋力砍向寨门。

次仁的部队里倒有一些弓箭手,可惜在弩箭的抛射下此时都抬不起头来。

不多时,木制的寨门怦然到底,全副武装的陌刀兵杀了进去。

与重甲重刀的陌刀兵相比,只有一根长矛的吐蕃兵简直太弱小了,一刀下去不是人头落地,便是半片身子,不到小半个时辰,寨子里的士兵全吓到了,纷纷跪地投降,此时,寨子里的一千士兵几乎被消灭了一半,整个大寨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血腥味。

这时王承美又出现了。

说起藏才部,与眼前的次仁部还真有一些渊源。

自朗达玛灭佛以后,几乎所有的吐蕃部落都抛弃了佛教,转而信奉自己的苯教,不过也有漏网之鱼,藏才部和次仁部便是其中唯二的两支——这也是他们远离大的吐蕃部落的原因之一。

王承美一番现身说法后,整个次仁部都投降了,一半是因为陌刀兵那吓人的杀气,一半是因为王承美。

次仁死了,不过他们有了新的法王和城主。

夺取武城寨后,韩令坤立即派郭靖沿着驿道回去报信,同时让王承美调集境内的人手,即刻加高、加厚城寨的防御——加高好说,采用更高的木头便是,加厚就是燕军的老传统了——装满沙土的草袋又隆重登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