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征战洪荒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家天下

征战洪荒 第四百一十五章 家天下

作者:心如磐石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2:36 来源:笔趣阁

东海伏波,万水东流,饕餮之水有了去处,第一件事情完成,治水的第二件事便是收取那九滴归墟之水。

此事杨帆海帮不上忙,孙九阳也没有要他帮忙的意思。归墟之水牵扯到一万多年前的因果,乃是他与东皇太一一起结下。如果东皇太一已经成为过去,这因果自然也是落在他身上。

所谓因果,解铃还须系铃人,孙九阳来此也是早已准备。之所以花了这么多年才来九州,为的就是在炼制宝物。一件是那定海神针,另一件则是收取这归墟之水的九鼎。

九鼎与那定海神针一般,都是用非同一般的东西炼制而成。定海神针乃是不周山,用来镇水,而九鼎则是用天界碎片。

昔日巫妖之战,东皇太一大战巫族大祭司,天界也无法承受两者之威,九重天界仅剩九重天存留,其他的天界则是化成了碎片,落到洪荒各处。

因九重天出现破损,导致天河之水泛滥,圣人女娲炼制五色神石补天,炼制五色神石用的就是天界碎片。

为了让世界恢复安宁,昔日天下强者无不出手相助,将能找到的天界碎片都送到了女娲处。补天之后,剩下许多,则是成全了今日之孙九阳。

天界碎片有着难以想象的因果业力,厚土之德,可承载万物,用来装这归墟之水极为合适。在杨帆海带着禹去放置定海神针之时,孙九阳就自行出手,在九州之上寻找九滴归墟之水,再以九鼎装载。

等杨帆海将禹送回九州之际,九滴归墟之水皆已找到。下了一百多年大雨的九州终于再一次迎来了太阳,晴空万里。

为了帮禹造势,孙九阳将九鼎送与他使用,还传授了不少功法给他,以助其治水,又指引其去青海寻了相柳相鳐相助。有这两个控水大巫出手,治水之事容易了太多。

一切都再次走上正轨,圣皇亦是做出了反应。自南营军变之后,人族一统九州,再无战事,当年跟随公孙轩辕一起打天下的将士纷纷归隐,应龙也是离去。

此次因为洪灾泛滥太久,各处河道尽数堵塞。大雨虽停,但九州内部依然内涝成灾。鉴于此,伏羲圣皇又一次派出应龙来九州相助。

应龙乃是妖族,虽然本是一蚂蟥,但得了真龙之血后,一旦变身妖族模样则是更像一龙族。一身怪力,亦能控水。腾云驾雾,以龙尾做耙,将黄河、长江等各处江河主干一一疏通。

舜帝尽举国之力随禹使用,前后花了三十多年,终于是将这滔天大水成功治理。整个九州归于平静,禹名动天下,暗中看着的杨帆海也是终于松了口气。

舜帝治国有方,如此休养生息几十年,人族逐渐再次兴盛,国力蒸蒸日上。等到一百五十年日期满,又择贤人禅让。

因治水之旷世奇功,禹在九州的影响力已经大的难以形容,世人皆以为舜帝会将帝位传给他,可结果却是出人意料,舜帝圣旨,将帝位传给了他儿子商均。

这般做法,莫说他人,便是杨帆海也嗅到了非同一般的意味,人族似乎已经不再如曾经一般铁板一块了。舜帝此举似乎想要做些什么,又或者说是想要反抗什么。

可惜这番动作并没有太多作用,禹得孙九阳传授,已经不再仅仅是个人族,还成了一个强大的修行者。尤其是手握九鼎,还有相柳相鳐相助,加上应龙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伏羲圣皇的将军,威望之盛,莫说商均了,便是连舜帝自己都很大不及。

知道舜帝将帝位传给了商均后,禹并没有做什么激进动作,只是放下手中之事,到了冀州阳城修养。

商均本以为此事就此安定,可没想到了年末朝觐之时,天下各处大员和将军并没有去郑城,而是去了阳城拜见禹,并尊其做大禹,以示非凡。

不仅仅是官员如此,天下的百姓也都是只说大禹之好,而无人记商均之事。虽无帝位,却已经成了无冕之王。商均叹息无可奈何,也是继承了乾荒之刚烈血性,索性也难得再勾心斗角,不等一百五十年之期到,就直接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得大宝,正式成为华夏新的帝君。消息传开,南巡到了九嶷山的舜帝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不过半年时间,竟是一命归天。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世人嗟叹,得到谷风送来消息的杨帆海也是颇为感叹,不曾想华夏之事竟是开始如此演变。

随着舜帝之死,大禹稳坐华夏帝位,手握九鼎,镇压九州,天下似乎已经安稳。但不知道为何,杨帆海却是感觉此前的帝位纠缠似乎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日后恐怕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以绝强之势,稳坐九州。虽然相鳐、相柳还有应龙都先后告辞离去,但大禹之威势,依然可以令天下无人掠其锋芒,仙族来了九州也不敢造次,哪怕是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到此,也是先去郑城问安方敢行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华夏虽然与曾经的华夏似乎有些不一样,但杨帆海却是很乐意看到。

曾因为借来玄黄玲珑塔为人族安置一片乐土,使得截教和阐教在九州声名大噪。这让杨帆海有种看到了蓬莱的感觉,心中不安。

大禹治水,让截教和阐教的功劳被比了下去,世人之崇拜转移到了他身上。不管他人如何,大禹终归是人族,不是坏事。

大禹治世一百五十年,人族恢复生气,虽然比不得乾荒之时,但已经相差不远。尊王室之规矩,尊贤退位。

他选择的继任者名叫伯益,乃是他昔日治水之时的得力助手,也是颇有威望,传位给他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事情却是没有这么简单,大禹之子名叫启,亦是一个能力超凡之人。虽然其年岁比伯益小了许多,但其运筹帷幄多年,几乎将大禹之下众多重要位置都握在了自己手中。

在民间的威望虽然是比不得伯益,可在官场的威望却是超过了他太多。与伯益只修炼强身健体功法不同的是,启还修炼了许多孙九阳教给大禹的功法,实力相对强大了许多。

在大禹传位给了伯益后半年,启发动了军事政变,将伯益杀死于郑城,其城中属下纷纷投降。华夏的地位第一次没有经过禅让传承到了新的帝俊手中,启登基,甚至更改了国号,定名为夏。

新君登基,天下闻风而动,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为拥立而来,有扈氏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大禹的旧臣,伯益的兄弟,有扈氏无法接受九州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一番痛骂谴责之后,联合拥护伯益的其他旧部一同起兵讨伐启。

双方大军会战于甘,激战三月,启一举击败了有扈氏,天下再无反对声音。华夏更改为夏,从此传于四方。

此举可谓之是对华夏公孙王族之不敬,但公孙轩辕和乾荒等先帝都是不曾出面,而且启也是黄帝之后人,因而再无人反对。

启虽然更改了很多之前王室的规矩,但有一天却是不敢挑战,便是乾荒定下的一百五十年之期。他深深知道自己这个先祖的果断和狠厉,一旦自己破坏,结果怕是被直接抹杀。

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康。这绝非禅让,而是继承,曾经的禅让制度变成了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天下不再是人族的天下,而是成了启后人的天下。

期间孙九阳亲自见了启,责令他不得再将功法传承。

也不知道是公孙轩辕血脉渐渐淡薄,还是因为这家天下之举断了大禹一脉的某些气运。与祖先不同的是,太康的寿命断了许多,甚至没能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就寿终正寝。

太康之后,仲康继位。仲康无能,且体弱多病,当了不过十多年的帝王便病死在床上。其子相继承帝位,时间更短,当了不过几年就死于非命。

相年纪太小,没有儿子,此时他妻子只是怀有身孕,夏朝的传承第一次出现了断绝。

而太康臣子皆是手握重权,谁也不服谁,感觉都是有了问鼎帝位的机会。黄帝血脉之外的帝君,诱惑力实在太大,一时间内乱四起,兵纷不断。

可惜公孙家气运太盛,相的妻子身怀六甲在战乱中逃出郑城,竟是在这兵荒马乱的世界活了下来。隐姓埋名,生下一子,名叫少康。其子长大之后,威武不凡,纠合几个部落相助,打回郑城,斩杀乱臣,成功复国。

少康复国,恢复了启的功业,维护了夏国之正统,夏朝进入了中兴时期。

与先人一般,不到一百年,少康寿终正寝,传位给了予,再传位给槐、芒……在家天下制度之下,帝位有条不紊的传承,虽然期间也发生了一些叛乱和战争,但帝位始终都掌握在启后人手中。

一代接一代,自启开始,传承十七王。

洪荒历一万七千五百年,夏王发寿终正寝,传位于履癸。履癸又名叫桀,夏朝气运终于第一次产生了巨大之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