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水浒之王族霸业 > 第496章 远洋船队

水浒之王族霸业 第496章 远洋船队

作者:爱在心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3:56:13 来源:笔趣阁

“三门湾?你去那里干什么?”

“买点时令海鲜。”

“额…”洪皓都不想揭穿你,在宁海县城,想吃什么淡水鲜、海鲜吃不到?需要跑到码头去?

王伦呵呵呵,“最多两天就回来,离得这么近,心里痒痒。”

洪皓无奈,“好吧好吧,快去快回,别招惹西夷人。”

王伦怎么会告诉洪皓真相呢?去三门湾当然是因为那里有远洋船队,它不是普通的船队,而是去倭岛的船队,去倭岛是为了运硫磺,这种制炸药必需品。黑火药三成份,木炭最易得,硝和硫磺都是朝廷管制品,少量会作为药材出售,大量肯定不通,即便是以医药院的名义。而王伦不说大量吧,千儿八百枚黑雷总该有吧?1

硝的话,土法也能制,需要找好工匠来做,煎之为土硝、芒硝;这个硫磺嘛,倭岛遍地都是,现在天气凉爽,离春暖还有4-5个月,正是订货的好时节,随便拉来几船笑呵呵,燃烧弹都有了!

怀着美梦,当然要去一趟三门湾!

三门湾入海口,三山矗立于海中,巍峨壮阔,俨如三道卫士。每当海上风呼啸,三门湾就如一个大厅,穿堂风迅猛从中吹过,很多过往商船因而遇难。道理和杭州湾差不多,就是浪高风急容易翻船。

唐末期,原经高丽半岛的中倭刀海上航道(北路),改由南路江浙沿海直航倭岛。因为战乱,盛极一时的倭岛遣唐使于837年戛然而止。至宋统一国家稳定,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中倭两国民间交流又慢慢恢复,而有宋超流的造船技术,使得往返于宋倭两地的船队,几乎都是宋人的民间航帮。到了三门湾地界,开创这一盛举的大名鼎鼎周良史(986-1021)谁人不知?船队先后七十多次到达倭岛贸易,改进多项航海仪器技术,不少官营民间造船场都前来求学!

官塘周村,王伦听周老丈唾沫横飞得讲祖先壮举:

“浙东海上多数的商船,能乘载百人、两头尖而高的三桅数帆船,船长约十丈,型宽两丈,肚下有舭龙骨,用橹和桨划行。良史公改造船只,亲自督造使其更加结实耐用,才可以远航数千里到倭岛。”

王伦道:“那么去一趟倭岛需要多久呢?”

“三五条船成队,七天左右就能到达倭岛的值嘉岛和博多港!”

“只要七天?”王伦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刮风下雨会耽搁不少时日吧?海上龙卷风、台风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不知道王伦说的是什么风,但肯定是大风就对了,周老丈自得道:“掌握好季风时节就好,出海就有风险,谁也免不了,经历倭岛的雷电城浪,再看三门湾里这点小风雨又算的了什么!”

王伦叹:“不过想来七天,在一望无垠的海上,也够枯燥的,不比去高丽,方向不好辨别吧?”

“这个也是良史公摸索了校正了好久的水罗盘,再顺应季风,才能安全抵港。”

“水罗盘还能校正?”

周老丈道:“就是那个天然磁铁,指的不是正南,总有一点角度你知道吧?”

王伦道:“磁偏角?这个怎么弄的,我能看看吗?”

“等他们回来,我带你上去看看。”

“倭岛人看到咱们的大船,是什么表情?”

“那还用说,土巴鼠一样的人种,没见过世面!当年良史公推广平衡舵,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是凌波至宝!舵叶总是浸泡在海水中,航行时舵叶持续受到水的压力,易变形和被腐蚀。因此,船舵良史公看重,这是拿着全船人的性命冒险,可他还是坚持己见。船队顺利地进入码头,码头上密匝匝都是等买货的倭人,看见咱们这大船,不用橹桨篙操控船向,左右行进自如,都以为是变戏法唻!”

王伦想象着那时的盛况,赞道:“去了倭岛,良史公他们一定被奉为上宾吧?”

“那可不嘛!咱们良史公是大宋州衙指定的三门湾航帮总纲首总舵!倭人专门建了九州“鸿胪馆”和敦贺的“松原客馆”接待咱们!”

“这一趟下来,赚得可不少哟。”

“还好吧,从吴越王在时,这台州湾就有了航帮,高危险同样带来高收益,可自从有了市舶司,这远洋的买卖不做也罢,近海跑跑算了,还不危险。”

王伦明白市舶司刮骨之狠,航帮人敢怒不敢言,“我看明州的外族商贾不少啊?他们……”

“他们那都是无本买卖,什么香料、象牙、珍珠,遍地都是,只要人采来运来就是钱,市舶司对异族人点头哈腰,媚笑恭敬!再看对自己人的……”

“无耻嘴脸!臭不要脸!崇洋媚外!不得好死!”

周老丈摸摸鼻子:“真是好文采,骂人都这么对仗!”

“嗨!我在明州见了,我说怎么没有异族客商抱怨呢,想想那些瓷器工艺品,本身就价值不菲啊!带回的货物还要敲一笔!”

“可不是嘛!别处不知道,这临海市舶务太黑了,我们家虽出了进士,可这都快一百年了,再也没出过良史公那样的豪杰,慷慨有器度,众皆信服,跟市舶务交好,啥事也能通融方便。”周老丈鼻子一酸,“可惜英年早逝哦~”

“啊?出了什么事?”

“那是在天禧五年(1021)良史公坐的头船发生意外,船沉后,良史公在水中解救出随船的三四位倭岛僧人,后在解救乡人时,被散船板撞击头部,溺水遇难,那一年他才36岁。航帮隐瞒他的死讯,直到七年后,他遗腹子周弁(biàn)长大,其母家人让她改嫁,守志不渝。”

王伦道:“就是这个周弁中进士了吧?”

“嗯,那孩子年幼好学,家里穷困,却不肯接受乡邻救济,其母典卖衣奁供他读书,41岁中了宁海县第一个进士!谁也没想到,大器晚成的周家自此兴盛,七个儿子一个女婿都是进士,县君那话怎么说的来着?一门七进士,连女八登科!”

王伦道:“好人有好报,良史公的福报都现在子孙后代上了,真想去他府上拜访,沾沾进士气也好啊!”

周老丈神色暗淡道:“嗨!周弁做官后,四处迁任,一直就没回来,去年其孙周造去泉州赴任,路过回来一次,元祐八年(1093)其母与周弁葬于江宁府紫金岭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