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水浒之王族霸业 > 第351章 茶大虫

水浒之王族霸业 第351章 茶大虫

作者:爱在心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3:56:13 来源:笔趣阁

朱家村及其附近能吃的活物,被王伦一伙三天吃完了,但所有村人都感恩戴德,因为是三倍市价购买的,百姓们最缺的是什么?现钱!这个,王伦有的是啊!找城郊的大户刘位换的,跟屁虫一样要来巴结王伦,王伦要他修修村里通外的路,刘员外捣蒜答应了。

听闻附近村子附近深受虎豹袭扰,王伦大手一挥,大规模上山捕虎捉蛇!这回杨春出尽了风头,真不愧是秦岭口讨饭吃的主儿,好多猎户都佩服不已,最好的两张虎皮要送给王大官人,这玩意不鞣制不能保存,所以就先放朱家了,以后有机会再拿。王伦让朱武多陪爹娘几天,队伍继续去李忠家显摆,朱武支了发小王惟忠当向导,那意思有心推荐他入伙。

朱武家在定远县城西北,李忠家则在东南长乐镇附近的山上,家里以采茶为生,这里的茶照吕方的话来讲,廉价茶,并不好。他们之前采购的是再往南庐州舒城的茶叶,那里有山茶场。

茶叶是个好东西,由唐兴起至宋全民饮茶,无论富贵贫贱都要饮用,于吐蕃、西夏、辽国来说,油腻腻的冬季,茶叶是重要的调味剂、营养素补充。赵佶朝达到极盛,四川产茶3000万斤,东南诸路7000万斤(广南约几万斤不计入)。

自嘉佑改茶法后,东南实行了40年的通商法,当时很多人看到了通商法的弊端,上书陈议,欧阳修指出,一利五害:大家随便卖,没有走私这么一说了,牢房里没罪犯了;弊端是老百姓破产逃亡自杀、贩茶商人大减、国家无利、茶价高昂、没商人往边境拉粮食了!边军吃啥?

茶叶之所以被宋王朝看重,就是它的天然可再生货币属性!

西军也好,河北军也罢,需要吃粮运粮,官府收粮运粮弊端一直突出,俗话讲就是吃公家的不心疼,贪污**滋生,国家损失巨大,由此需要商人来贩运粮食,国家给付钱币,铜钱缺啊~要不然也不会铸铁钱给西军发饷。但是朝廷没有钱,没有现钱,那就要以物作为支付手段,选什么好呢?两税,收上来的都是粮食布帛;盐,谁稀罕啊?西夏、辽国都有自己产盐;酒利,就靠这点钱发官吏俸禄……于是乎,茶叶:可再生易存储,质量轻而价格高、容易高价卖出,吐蕃西夏辽国都很需要,完美的支付货币,商人青睐踊跃,朝廷一看厚利,那就以茶叶作为支付,奖励商人往边州运粮,获得签收文书,然后再回汴京拿茶引,去东南提茶叶贩卖,即便这样复杂,因为赚钱,茶商都很愿意跑腿。

可是实行多年的茶法,商人勾结边帅都学坏了,虚报数量,质量,价格,弊端丛生。蔡京主政,自然要解决这个问题,把赵佶的口袋装满钱,要不然就滚回钱塘江养老。

蔡京总结了过往:祖宗当然立法禁榷的时候,一年净利320万贯,而诸州的商税不过75万贯。到祥符中岁,收息500万贯,庆历之后胡来,嘉佑直接废了禁榷,商人和农户私下交易,国家无利,一年才得80万贯。

崇宁元年(1102),朝廷恢复禁榷,于产茶州县置场置提举,官收官卖。因四川茶马贸易,所以针对的是东南七路荆湖(南北)、江淮(东西)、两浙、福建设立茶事司,湖南潭州、湖北荆南、淮南扬州、两浙苏杭、江东江宁府、江西洪州,这些算是路级营销中心。淮南的情况比较特殊,山茶广种茶源巨大,所以呢,早年禁榷的时候,也不必要费力把茶运出,直接山上建代销点不就行了?于是蕲州、寿州、光州、舒州、黄州、庐州六地十三山场务重置。常、湖、睦、婺、处、苏、杭、越、衢、台、温各州县级主要产区也有设场。

为集中财富于朝廷,汴京的榷货务只管收钱,发放茶引,地方的茶场负责收、发、核对茶叶,为此设立两员茶事都大提举,往来巡查。

官府的收茶款又是什么呢?度碟、末盐钞、诸色封桩钱(北宋时国家储备金)、以及常平仓剩钱,一共凑了300万贯分发各路。

对于茶农载籍置吏,依样国仓的制度管理。崇宁三年(1104),令五家为保互相监督,禁止茶农与商人私下交易,举报有奖、不报共罚。

商人想要贩茶,先去茶场买引,短引邻近州县销售,长引有规定的销售地。熙宁七年(1074)川茶禁榷后,陕西为专卖地,东南的茶不允许进来,崇宁二年八月重新划区:川茶卖往熙河、秦凤路;东南茶卖往其余四路,三年二月,又加凤翔府东八个县。

崇宁四年(1105),蔡京又发了一波大招:取消禁榷官收官销,直接卖抽税茶引。

政和二年(1112年),蔡京再次细化茶法,茶引太符寺印造,都茶务发卖,自此茶叶专卖形成稳定的体系。在崇宁元年至政和二年的12年间,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改法,和若干细化,期间茶商茶农官吏都被折腾得不轻,茶商损失惨重。好在政和二年九月,形成定制,后来的南宋、元明茶法都有沿用。

商人先要去茶司,买茶引和官方打造的茶笼,再去找茶农购买茶叶,茶农在引上批记,官吏核对、称重、封批、收税,各路各场茶品质不一,抽息不同,但不得超过购茶原价。之后商人就可以上路买卖了。

运输过程中沿途登记,运到之后由当地官吏再次验证,缴纳这一路而来的商税住税,长短引的商税没有固定标准,只规定了最高额,不能超过一倍,确认无误即可发卖,卖也有规矩,买茶人要验看茶引,批记。此间贩卖也是有时限的,引有效期一年,短引一季度。

商人卖完要收回茶引茶笼销帐,如敢私造罚钱300贯,茶笼有大小定制火印熏号,私用茶笼杖八十,擅自改装加罪二等,擅自改写茶引内容徒一年,添加斤重延改日期加二等,即便是水患失火盗贼损失掉了,还要去报官,重新回来购买,违者私贩论处。

都茶官在茶笼盖子内侧张贴封记,列:某场年月日,姓名、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封盖后竹纸外封,不得私拆。若有茶官胆敢受贿耍鬼,验茶官徒一年起,吏人、公人、牙人直接流配一千里。

同样对茶农的监管也细化,不仅实地查产量,还要和往年产量做对比,发现低报茶实色号杖一百。

茶引抽税也变成定数,草茶长引100贯可贩茶1500斤;末茶长引50贯可贩1500斤;30贯可贩卖900斤。末茶短引20贯可贩600斤。政和三年又制小额茶引,草茶10贯贩150斤;末茶10贯300斤。朝廷也同样体谅小茶商,可以由大茶商分销出卖。

经过如此改革,减少了官府参与,精简了人员,茶利从320万贯(不含商税和食茶钱),猛增到400万贯(不含商税和茶农租(课)税)。

而造成的恶果就是,压制住了商人、茶农不要耍诈,官吏这边却以售卖茶引为功劳,打起了歪主意,计口配授,以冲业绩,上等户有的强配十数引,一引花费十几贯,破财者不绝,以至民众言:茶笼茶大虫,伤人如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