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坞 > 第一章 耕战关中

晋坞 第一章 耕战关中

作者:豆豉炒辣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5:29:30 来源:笔趣阁

永靖元年,或者说按照原时空公元纪年法的318年

长安得知建康城的事变时,新年的第一个月已经过去了一半。

这次事变,向长安送来诏书的依旧是羊曼,除了带来建康城新帝登基的消息之外,又带来了新的加封。在铚侯和雍秦二州刺史之外,还给了桓景一个征西将军的头衔。不过代价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剥夺了桓景的司州刺史之位,转交给王敦的侄子兼养子王应。

当然,桓景先前的这个司州刺史也确实可以说得上名存实亡。毕竟现在桓景在司州的领地也就只有崤函道以西的弘农郡而已。在夺取豫州兖州之后,王敦趁着石勒和桓景各自离开洛阳之际,命王应占领了这块已经没有什么人烟的土地。

不过,桓景不在意这些头衔了。关中和晋室的联系已经淡漠之至,这不只是因为消息不畅,更是因为人心的悄然变化。无论是哪一派,都对建康的朝廷心寒了。

对朝廷反应最为激烈的莫过于是新军中的骑兵,他们中的骨干是先前祖逖借给桓景的燕赵骑兵队,现在由于凉州带来的新马匹,几个月以来,已经扩充到了五千人。由于军官都是先前祖逖的手下,所以骑兵中的将士们每隔一阵就催桓景为祖逖复仇,夺回洛阳。

而出乎桓景意料的是,卞壸、还有凉州的士人和武将,这些看似深受儒家影响的人,按说应该遵从上意,却也对建康朝廷出奇的义愤填膺。他们的出发点,则是因为王敦是篡逆,新立的天子司马焕不合法。尤其是卞壸,他从前在琅琊王府上的同僚们都被王敦屠戮殆尽,怎能不希望立刻报仇。

至于一般的新军将士,本来大多是河北并州的流民和豫州司州的部曲佃农,他们对晋室毫无感情。在每月四份的简报中,殷羡将王敦如何背叛祖逖,乃至进军建康篡逆的事情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这样本来算是中立的新军普通将士,也对当下建康的朝廷同仇敌忾。

从人心上来看,桓景随时可以召集全军东出勤王。之所以没有起兵反抗建康事变之后的新朝廷,不过是没有人力和空闲,又不想做出头鸟罢了——关中的情况并不算太妙。

虽然洛阳一带的粮草大多转移去了关中,这个冬天得以顺利度过。然而开春之后,怎么安置从关东来的百姓,就成了一个难题。

好在这并非不可解决,毕竟关中几经征战,有着大量荒弃的农田,正是缺人手的时候。然而此中调度还是繁复至极,桓景首先解决的,是勘定田亩。

若是在豫兖青徐或者河北并州,因为士族的强势存在,勘定田亩恐怕是一件麻烦而又危险的事情。在原时空,后燕政权的慕容垂临死前遗命慕容宝勘定河北并州的田亩,甚至都还没有做征税的打算,就招致了河北并州士族的强烈反弹,最后在拓跋珪南下之时,纷纷响应代国,后燕几乎因为这一项政策而亡国。

然而在关中却不存在这个问题。连年的征战已经将从前士族的结构打烂,很多当地从前的豪族已经落魄到根本找不到一个中正官,也就谈不上维护中正制;而人口凋零荒地众多的情况下,关中当地仅存的豪族对土地也看得淡了。

加上来到关中的新移民都是经过扫盲的司州豫州民众,所以也算遵守法度,没有和当地人发生太多冲突。而同时新军官吏又都会基本的算术,效率在这个时代已是极高,所以不过两个月就完成了对关中及弘农郡的田亩勘定。

勘定了田亩,桓景终于能在关中的土地上,重建依赖于土地的耕战一体的军府。

桓景自己的中军自然是放在长安京兆郡一带。

而先前桓宣所部所谓平阳军,本来是驻守箕关对付刘聪的部队,现在则安置在郿县、武功一带,改称西军,和西面氐羌众多的略阳、扶风相接,南面与汉中以秦岭相隔。桓宣文武兼备,身段也还能屈能伸,可以和以蒲洪、姚弋仲为首的陇上氐羌军打好交情,为日后攻打盘踞武都阴平的仇池小政权,甚至南下益州做好准备。

先前邓岳的南军在襄城一带依靠河流为北边运送粮草,后来又在潼关为大军转运粮草。现在关中没有什么水网,桓景暂时将他们安置在蓝田一带,接着在王敦南下之后,邓岳又出蓝田关夺取了上洛和商县,直抵武关。于是南军也顺便在蓝田之上洛一带屯田,把守关中的东南通道。

北地郡和冯翊郡扼守河东,先前是防守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刘曜被打残,这两郡也终于稍稍安定下来。李矩的荥阳军在潼关之战及后来的临晋之战中出力颇多,桓景于是将他的部下所谓长安军安置在此地,改称北军,并且与游子远的杂胡氐羌部队合并,形成了一支万余人的庞大部队,为五个军府中人数最多的。

至于先前桓彝部下的所谓襄**,现在所谓东军,境况则最糟糕。这支部队原先安置在河内,是为防守石勒而设的,后来又在洛阳留守。然而为了给入关中的百姓殿后,桓彝和这支军队的骨干——原先洛阳卫戍营的千余将士——都战死在了洛阳,剩下的五千人群龙无首。

这支军队急需重建,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只能由桓景暂时兼管军事调度。而营中杂务,将士却出乎桓景意料,一致推王雍容来管理。原来当初襄**在洛阳留守之时,洛阳的事务就多由母亲来负责,所以先前安置田产、人事组织,调运粮草之类事宜,母亲居然也能无缝衔接过来。

只是这支军队毕竟在潼关至函谷的要地,而王雍容只会简单的守城,根本没有能力指挥大规模的战斗,若是军事上始终处于管理的混乱状态,还真是危险至极。

桓景心里清楚,需要一员大将,可从哪里来呢?

从白云坞出身的王仲坚、陈昭之,都是将才,可是平时桓景都带在中军,所以两人独当一面的经验并不丰富。至于温峤则是顶级的谋士,如果作为将领则反而有决断不够的问题。桓景想来想去,能够作为帅才的竟然是先前在乞活军独立带兵的李头。

李头带着流民从河北来到司州,又从司州撤入关中之后,一直只是负责流民的调度,并未能重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他和自己的部下需要磨合,在新军中的资历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头过去在乞活军中的经历,让桓景对他也有所防备。

所以综合来看,桓景还是暂时接下了对东军的管理,并将中军移至潼关,与东军协防从洛阳方向来的军情。

五军府安置已毕,除了五军府之外,桓景还将骑兵从中军独立出来,并进行了扩编。

此时韩璞带来援助关中的凉州军已经撤回凉州,只是依约留下了万匹凉州战马,如前文所说,靠着一人两马的编制,桓景将从前两千人的燕赵枪骑兵队加上新军中的精锐扩充到五千人,此时先前高肃从河北带回的马种也已经长大,又为五千骑兵提供了除凉州大马外的后备马匹。于是从此新军骑兵不再缺马了。

总体来说,抛开自给自足且不太听调遣的氐羌军不谈,在满员状态下,桓景手下的军队大约有四万五千人左右,这几乎是当下残破的关中能够支撑的极限兵力了。

除了耕和战之外,桓景剩下的还有三个较为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一个是科技上的(考古式)研发、一个是情报机构的设立、一个是与附近势力的商业往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