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坞 > 第八十二章 飞来亲事

晋坞 第八十二章 飞来亲事

作者:豆豉炒辣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15:29:30 来源:笔趣阁

杜曾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首先,既然桓景军中并不缺乏粮草,身后又无汉国相侵,那么与之在宛城长期相持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但是,现在立刻撤军,不光是丢了宛城的问题,自己围了两个月的宛城,没能攻克,那么荆州士族不过迫于强力才与他合作,现在眼见他怂了,恐怕又会倒向陶侃。

自己万不能露怯,至少不能不经一战放弃宛城,杜曾经过思考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于是,接下来一连五日,他只是在宛城之下与桓景相持,并未采取进一步行动,只是试探性地小规模进攻新军营垒,面对深沟高栅,杜曾的军队连冲入桓景营中都做不到,当然毫不意外地就被几轮箭雨击退了。望着新军军营高大的木栅,杜曾只能谓然叹息。

当杜曾的注意力全在桓景那一边时,城中的荀崧带领着军民又乘机修复了不少城墙段,宛城暂时转危为安。

而几天下来,桓景也没有闲着,一边继续散播陶侃进军江陵的消息,另一边则派骑兵白日向杜曾营中射箭,晚上四处吹响号角,扰得杜曾手下军士不得安生。

每一次杜曾都派出骑兵拦截,但桓景手下的马匹都是从石勒处还有并州俘获的北方骏马,杜曾骑兵的南方小马本来就体力较差,终究追赶不上,反而徒耗精力,还在追击中被射死不少。

但新军内部也处在惴惴不安之中,背后匈奴人不知道何时会再度南下。而且到了宛城之后,新军补给线已经几乎断绝。与先前征讨并州不同,彼时的新军,尚可通过沁水逆流而上,向上游的端氏城一带运送粮草。这一次隔了伏牛山,襄城、叶县的粮食需要绕过山路才能送达,补给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桓景勉励将士,天天都在向士卒宣传,说南面陶侃已经出兵,不日将克江陵;而杜曾则用匈奴不日南下的希望,来尽力维系住他的部下。

某种意义上,两军都在虎视眈眈盯着对面,看谁先撑不住。

终于,到了第六日,自江陵向杜曾传回消息:陶侃率两万军队,从夏口出发,旦日克武昌,直趋江陵;第五漪屡战屡败,已经龟缩回了江陵城。

听到这个消息,杜曾再也坐不住了。

陶侃发起进攻的消息,他先前以为是谣言,如今却被证实了——怎么会这么巧!

杜曾想要捂住消息,但是太晚了,军队中多是荆州本地人,与信使有熟识者,早就将消息透了出去,一番口口相传之后,自然是捂不住了,逃兵越来越多。

江陵若失,陶侃只要效吕蒙故智,荆州可以传檄而定。而杜曾再怎么狂妄,也知道自己比关羽还是差远了。

他盘算着,第五漪手下兵少,又不知兵,即使江陵城防坚固,也当不得几天。桓景和陶侃,两害相权,只能取其轻罢了。

他突然回忆起探子从桓景营中带回的情报:桓景似乎说过,他此行从洛阳来,要的只是宛城。那么如是分析下来,桓景不过只取一郡之地而已,陶侃才是和自己不死不休的敌手,威胁自然更大。

他赶紧修书一封,送往桓景的营地。开篇恐吓威胁一番后,只说自己有好生之德,会先撤离宛城,待来日再北上进攻司州;桓景若是识相的,现在就带着城中居民北撤,让出宛城。

“杜曾认怂了,但不过缓兵之计耳”,桓景紧紧握住从敌营中传来的信件,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依我之见,他的下一步就该是撤军了!”

“但他营中还未有动静呢!”

陈昭之已经急不可耐,而一旁的慢性子王仲坚看看老战友,又看看上司桓景,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再等等,至少也得给他们时间收拾行囊不是?”

果然,在纠结了两日之后,杜曾的马队方才结成一字长蛇阵,从其营中悄悄撤出,向南面疾驰,这一切桓景透过千里镜都看在眼里。在亲眼看见杜曾军队开始撤离之后,新军军心终于完全安定。

原来杜曾下定决心,先命骑兵快速回援,自己再引军慢慢退还襄阳,以防桓景偷袭。他光靠骑兵就击退过一次陶侃,这一次骑兵加上江陵城的守军,再一次拿陶侃刷战绩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于是骑兵先撤了一日之后,杜曾的步兵主力才趁夜拔营从宛城离去。桓景见到杜曾拔营而去,却并未立刻追击,只是命军队先进入宛城之中休整。

新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宛城之内,沿街散发军中本来就不多的军粮,城中军民相拥于道,都赶来围观。他们面有菜色,但脸上一副劫后余生似的欢悦。

道路尽头府衙前,荀崧长跪不起,桓景见状,赶紧下马,上前将他扶起。

“若非桓刺史南下,全城良贱化作齑粉矣!”

“若非将军尽力守城,司州军马有如何能够顺利救援呢?此亦将军之功也!”桓景温言抚慰道:“何况,若非令爱荀灌冲出重围,会见舍弟,与之前往洛阳报信,我还以为宛城已经陷落了呢!”

听到荀灌的名字,荀崧抬起头来:“灌儿如何了?她怎么没有和你们一道前来?”

桓景闻言,就将自己派遣荀灌前往陶侃处报信的消息,告诉了荀崧。

听闻女儿无恙,荀崧愣了半晌,忽然向前一扑,用双手紧紧箍住桓景的腰:“恕鄙人冒昧,还请求桓刺史一事。”

“但说无妨。”

“刺史于南阳百姓,还有荀某有再生之德。若是此番灌儿得以生还,刺史亦是盛年,还望不以家门为鄙,行关雎之礼,钟鼓乐之!”

若非好好上过语文课,桓景还没法一下意识到“关雎之礼”这个典故——这是要桓景娶荀灌为妻!

桓景脸上闪出一阵飞红。

颍川荀氏是顶级望族,和母亲的太原王氏,“望不以家门为鄙”不过是谦辞罢了,自己配不配得上还是两说。但自己早已有了妻室了。

“荀将军,我已经有妻室了……”桓景面有难色。

“那么”,荀灌咬了咬牙:“还请刺史纳小女为妾。当下乱世,她唯有在刺史治下,我这做父亲的方能心安。”

桓景明白了,这并不是荀崧为了报恩,一时心血来潮之语。而是作为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在乱世保全性命,并且通过与司州联姻,来换取南阳一地的安宁。

然而这个时代,妻和妾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作为名门荀氏出身,荀崧能够纡尊降贵,让女儿嫁给自己做妾,这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但桓景也有自己的顾虑。且不论燕燕那边会怎么想,自己若是接了这门亲事,那么不光南阳的事情,自己必须得管,自己也牢牢和荀家捆绑在了一起。

但自己此行前来,只是为了保证一个安稳的南境,并没有常驻南阳的打算。

而且荀家的门第,到底是正资产还是负资产,并不是一件清晰的事情。

先是荀家族长,晋司空荀藩,将赌注押在他外孙司马邺的小朝廷上,指望靠着这个成为外戚。但后来在入关中的途中,荀藩的势力被驱逐,他自己也死在逃亡的路上。现在荀家家中唯一有军权者,其实只有荀崧一人了。

而荀家在朝中是否有得罪过什么其他势力,还未可知。至少,现在长安主政者,已经无一是荀藩的势力,与荀家的关系,肯定说不上好。而江东的琅琊王,对荀藩当年擅自拥立司马邺,估计尚且耿耿于怀。

想到这里,桓景不禁感叹:这些世家大族的眼光还真是毒辣,难怪这么多代以来,即使仅仅靠着联姻关系,也还能保持权势和地位。

“将军的诚意,我心领了,然而……”

话方才说一半,荀崧抱得愈发紧了,弄得桓景哭笑不得:“桓刺史有什么条件尽管说!荀某愿意肝脑涂地。”

他望望天空,经过仔细思考,心里觉得还是不能过于孟浪,长叹一声后,低头向荀崧说道:

“此事事关重大,而且家中有妻有母,尚需说服,而且令爱过于年幼——总而言之,我会考虑一下……”

听到这句话,荀崧反而眼睛一亮,松开了手,拜伏在地上,磕了两个响头。

原来,在后世,“我会考虑考虑的”这句话,基本就是婉拒的意思。但在这个时代,“吾其图之”,却是有些暧昧的肯定。荀崧见桓景提到妻子母亲,又提到荀灌年幼,还以为桓景有意保护荀灌,不禁大喜过望。

桓景还不知道荀崧以为他几乎要答应了,只是见荀崧松手了,终于舒了一口气,这才走入城中府衙,与众将商议接下来的事宜。

在与荀崧商讨完安民之策后,桓景命桓宣继续安抚城中百姓,自己则与董昭率骑兵出城。

当天晚些时候,呈一字长蛇阵南下的杜曾后卫已经走了一整日,只觉疲惫异常,但杜曾强令他们日夜兼程,也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

突然后军传来一阵骚动。

“什么事情!有谁脖子痒了,想被砍头么?”杜曾大怒,驰马奔向后卫部队。

突然,他停下了马。

“将军,怎么了?”

“快去传令,全军戒备!就地扎营!”

传令兵顺着杜曾的马鞭向北望去,只见天边一大群骑兵,如乌云一般映入眼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