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八十六章 前蜀阿斗

唐宋传奇 第八十六章 前蜀阿斗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后,与朱温结下深仇的李茂贞一面坚持沿用唐哀帝李柷的天祐年号,以示自己“汉贼不两立“的决心,一面与昔日的冤家李克用化敌为友,共同写就讨朱檄文,声称要兴师问罪。当然面对强势的朱温,李茂贞也就是表示一下态度而已,李克用其实并不信任他,双方的联合不过是抱团取暖。打朱温,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朱老三称帝后,那些军阀大佬们纷纷步其后尘,也过上了皇帝瘾。

不过李茂贞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深知关中残破,早就没有了问鼎天下的本钱,充其量就是个自求多福的封国,皇帝这个帽子太重,绝不能轻易触碰。

于是他只称岐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府设官,而且以其所居为宫殿,其妻称王后,各种仪仗都跟皇帝一样。但是他坚决不称帝,始终为自己留下一条可进可退的后路。

915年邠宁降梁,李茂贞的岐国登时门户大开。李茂贞生怕梁军乘势深入,就趁后梁政权更迭之际,派出刘知俊率军夺回宁州,进围邠州。可是后梁大将霍彦威全力固守,刘开道愣是围攻半年不克。

李茂贞的倒霉事还不止这个,916年,蜀主王建也来分一杯羹,亲率蜀军进击陇州,这让李茂贞很没面子。从前让李克用、朱温吊打也就算了,如今就连“贼王八“也来欺侮自己,还有没有天理啊?

不过李茂贞深耕凤翔、泾原一带长达数十年,根基牢固,虽然遇上些小挫折,最终还是化险为夷。只是他的实际控制区只剩下了七个州,与鼎盛时期势力波及四道十五镇四十五州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戎马一生的李茂贞杀人无数,但却一心礼佛。供奉舍利的凤翔法门寺在唐武宗会昌法难后几经颓废,无人打理。李茂贞坐镇凤翔期间,花了二十多年,修寺宇、建法舍、铸铜炉、造佛塔,对法门寺进行了旷世持久的修复,法门寺重现皇家寺院的繁华,这是唐末以来绝无仅有的。也许,李茂贞是想通过佛法无边来化解自己生处乱世的烦心吧。

公元923年,后唐灭掉后梁,年迈的李茂贞为了讨好李存勖,特意以家人礼(大家都是李唐赐姓)给李存勖写了封信,祝贺他攻入开封。

李存勖定都洛阳后,老谋深算的李茂贞越发心里不安,忙不迭地上表称臣,还让儿子去朝见李存勖。李存勖为了顺利进军蜀中,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决定对他采取怀柔政策,于是以李茂贞是前唐元老为名,对他倍示尊敬,不仅保留了他的前朝旧职,还晋封为秦王。李茂贞宝押对了,心也放宽了,本想安安生生过日子,可惜岁月不饶人,公元924年,就在李茂贞被封为秦王后不久,这位西北王便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九岁,谥曰“忠敬“。

却说王建僭号称帝后,与岐王失和构兵,争战经年将岐兵击退,气焰益张。

王建自视甚高,曾对人说:“吾提三尺剑,化家为国,亲决庶狱,人无枉滥,恭俭畏慎,勤劳慈惠,无一事纵情,无一言伤物,故百官吏民爱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

朱温派卢玭出使蜀国时,落款印文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解释道:“唐朝遣使出使四夷时,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国之印’。如今梁国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将我们当做夷狄对待。”王建大怒,欲杀卢玭。张格劝道:“这只是梁国官员的失误,不要因为这个坏了两国之间的交情。”王建这才作罢。后来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王建派太监李纮前去吊唁,印文便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王衍是王建最小的儿子,上边有十个哥哥,大哥因为身有残疾没有被立为储君,二哥元膺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因为生活安逸,王衍从小也没有什么政治抱负,终日沉溺在游山玩水、花天酒地当中。

王衍长得方面大嘴垂手过膝,侧目能看到耳朵,颇有学问,能写一些虚浮艳丽的诗辞,有“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的名句。

前蜀永平三年(913),元膺死在朝臣内斗的事件中,太子一位立即成了诸多后妃和皇子争抢的焦点。王建因幽王王宗辂的相貌类似自己,而信王王宗杰是诸子中最有才能的,因此想在两人中选择立嗣。但徐贤妃姐妹两得宠,王建又老迈糊涂,徐贤妃、徐淑妃教看相的人上书说王衍的长相最高贵,又婉言劝说宰相张格赞成,于是王衍被立为太子。

当上太子的王衍依旧每天吃喝玩乐,赏花作诗,丝毫不关心朝政大事。王建见王衍不可雕琢,便有了另立老七当太子的打算。王建还没来得及付诸行动,老七就莫名死亡。王建认为老七的死可能跟徐氏姐妹有关,于是弥留之际特地嘱咐权臣王宗弼,再三强调不能让徐氏姐妹的家人掌权。

王衍登基以后,进封宗弼等为王,尊父亲王建为高祖皇帝,生母徐贤妃为皇太后,姨母徐淑妃为皇太妃。王建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徐氏姐妹手握重权卖官鬻爵,自刺史以下,每有一官职出缺,总有好多人争夺,而以出钱最多者得到官职;又在通都大邑设立旅舍店铺,以搜刮民财。

不仅如此,这对姐妹还养有男宠无数,整日跟那些美男子一起缠绵,还为男宠建造宫殿。王衍不但没有阻止母亲和姨母的荒诞行径,自己也专心玩乐,将一切国家大事抛诸脑后。

王宗弼晋封齐王,也纳贿营私擅作威福。王衍毫不过问,镇日里醉酒唱歌靡靡忘倦。

不久王衍册立高氏为皇后,高皇后是前兵部尚书高知言的女儿,为人端正沉静,很不合王衍的心意。内教坊的严旭去民间选拔了二十个良家女子进宫侍寝。王衍见到那些绝色女子后十分高兴,立刻赐封严旭为蓬州刺史。华阳尉张士乔上疏切谏,王衍大怒饬令处斩,还是徐太后当面谕阻始得免诛。士乔十分愤激,竟投水自尽。

未几下诏北巡,及抵阆州,见州民何康女美丽过人,即命侍从强行取来。何女已经许人等待出嫁,蜀主问明底细,乃赍帛百匹赐他夫家,饬令别娶,而何女却占为己有。谁料何女未婚夫闻此急变一恸而亡!

王衍与何氏缱绻一个多月后又味同嚼蜡,正穷极无聊的时候,他在徐太后的母家看见了一位绝世佳人,姿容艳丽仿佛天仙。此女原来是外祖父徐耕的孙女,与王衍是表兄妹。王衍立即将徐女载进后宫,一时间宠冠六宫。

徐太后姊妹因侄女得宠也为欣慰,不过正宫高氏失宠,徐女入宫后更被疏薄,免不得略有怨言,王衍竟将她废去遣令还家。高知言闻变顿时惊仆,好容易灌救转来,还是涕泣涟涟不愿进食,饿了数日竟致死去【何必如此?】。

那徐女不但美艳,并且曲尽柔媚极善奉承。引得这位天子非常爱恋。即使这样,王衍还是欲壑难填,依旧四处猎艳,连手下大臣的媳妇也不放过。宣徽使王承休的妻子严氏长得美艳,王衍非常垂涎她的姿色,便想方设法找了一个借口召她入宫……王承休知道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王衍不会让他“吃亏”,让他做了龙武军都指挥使。夫因妻贵。王承休索性得寸进尺,要求当秦州节度使,王衍自然同意。王承休携妻双双赴任。第二年王衍因为想念严氏,东巡去了秦州。路过梓潼时大风吹塌房屋拔起树木。随行的太史劝王衍说:“这是贪狼风,预示着败军杀将。”王衍一心想念严氏,仍旧冒着大风前进。

当时李存勖已经灭了后梁,前蜀国人都很恐惧。庄宗派遣李严访问前蜀,王衍与李严在上清宫会见,成都的士庶男女,成群结队,夹道欢迎。李严看到前蜀人富物丰,但王衍骄奢淫逸,归国以后便向庄宗献策攻蜀。

却说李存勖赦免旧梁群臣,上柱国大将军李嗣源很是不满。李嗣源上奏一本请斩梁军主帅段凝。虽然段凝献了驸马赵岩的人头,但段凝掘开黄河残害百姓,罪大恶极。李存勖便斩了段凝。

从此后梁降臣个个畏惧李嗣源,最沉不住气的就是张全义。早年他跟随朱温参加黄巢起义,功劳资格位居百官之首。

这日李存勖刚刚退朝,张全义疾步走来伏地高呼万岁。庄宗问道:“张爱卿有何急事?”

张全义道:“臣启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存勖言道:“爱卿但讲无妨,朕恕你无罪。”

张全义道:“臣观万岁久居开封已有月余,陛下莫非要定都于此?”

庄宗问道:“以爱卿之见,这开封之地不可立都吗?”

张全义道“朱梁立都开封,今帝胄之气已尽,万岁定都开封并非祥兆。”

庄宗问道:“爱卿之见,何处可为帝都?”

“洛阳乃帝都也。”张全义道:“人言崤函有帝室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居天下之中,乃九州腹地,山川险固,民风淳朴,可驭四方,陛下何不定都洛阳?”

庄宗一听频频点头,张全义劝道:“自上古大禹王立帝室之邦,已有十朝定都洛阳。今陛下顺承天命荣登大保,岂可再延用朱梁宫室。”

庄宗道:“听爱卿之言,朕确实想迁都洛阳,重兴前唐盛世。奈何中原久经战乱,怎可再劳民伤财?”

张全义笑道:“陛下岂不知那洛阳乃是朱梁王朝龙脉所在,陛下当初相隔黄河之日,朱友贞准备在洛阳行郊祀之礼,祈求上苍护佑。奈何礼祀未行,却留下金银无数,宝器满仓,陛下若是不取,只得终年沉积地下了。”

“哦!”庄宗问道:“竟有此事?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张爱卿明日早朝可奏上一本,迁都若成,爱卿方为头功。”

“为臣遵旨!”张全义满怀欣喜告退回府。

次日早朝,张全义递奏本章,把迁都之利一一道出。不料李嗣源谏道:“陛下,臣以为此时不宜迁都。西蜀王建称帝罪同朱温,今蜀主王衍又失德于民,正值西征良机。臣以为西征两川为重,划地迁都为轻,请陛下三思。”李存勖明白李嗣源向来蔑视后梁旧臣,所以只得敷衍一番,择日再议迁都之事。

却说景进是李存勖喜爱的男艺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长相俊美才艺过人,庄宗视如心腹一般。张全义苦思不得升迁之计,便想通过景进探摸朝中虚实。

这日张全义邀景进到府上叙话,景进欣然而来。张全义命人奉茶,二人边饮边谈,这时一个奴仆端上托盘,上盖红绸。张全义将红绸掀开,一盘金元宝呈现眼前,景进两眼发直。张全义媚笑着说:“这是下官孝敬景先生买茶叶的一点小钱,还望先生笑纳。”

景进兴奋地说:“张大人如此客气,小人鞍前马后定当效力。”

张全义道:“李嗣源对我前梁旧臣刻薄刁难,下官只恐被他参劾治罪。”

景进道:“大人有所不知,李嗣源虽有上将之才,却不懂为官之道,平日刚而不屈。如此一个权大压主、才大欺主、功高震主之人若不早除,后患无穷。”

张全义是官场老手,装作焦虑问道:“下官乃归降之臣,先生亦无官品,你我之力焉能撼动李嗣源?”

景进咧嘴笑道:“我教大人一计,定能管用。”

“愿闻其详。”张全义道。

景进道:“朝中群臣,冯道虽有济世之才,不过是个酸腐书生;豆卢革虽居相位,万岁不过借其名望;朝中掌实政者乃是郭崇韬。”

景进押了一口茶水又道:“郭崇韬平日看似廉洁,内有贪婪之心,只恐别人夺他的权柄,断他的财路。郭崇韬所顾忌者正是李嗣源。”

张全义问:“郭丞相因何顾忌李嗣源?”

景进道:“先皇李克用曾令郭崇韬勘查蜀道,郭崇韬自以为熟悉蜀道。而李嗣源保举李从珂为讨蜀先锋,暗中扶植党羽赚取兵权。郭崇韬与李嗣源争夺讨蜀兵权,所以大人还需同郭丞相商议大事。”

张全义道:“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郭丞相那边下官自会打点,只是万岁面前还望先生美言几句。”

景进奸笑道:“只要大人们将本奏递上,在下定能让水到渠成。”二人言罢哈哈大笑,景进揣着满盘黄金回宫。

张全义当晚便到郭崇韬府上拜访,郭崇韬忙于客厅相见。张全义道:“丞相大人,下官前日在朝上奏请万岁迁都,不知丞相有何高见?”

郭崇韬道:“上柱国李嗣源已作见解,我又何需多言?”

张全义见郭崇韬语气中似有不服,便顺着毛摸:“上柱国句句皆言讨蜀之事,下官以为上柱国非是适宜人选。”

“哦!”郭崇韬问:“张大人以为何人可以挂帅西征?”

张全义道:“下官听说当年先皇曾命相爷为使前往西蜀,且沿途勘察地势,丞相您轻车熟路乃帅才人选。”

郭崇韬赞道:“张大人有此高见,本相十分钦佩。”

张全义面带难色说道:“下官提议迁都,确是为我大唐万代兴盛着想。上柱国着意阻挠,不知什么意思?”

“哼!”郭崇韬冷笑道:“李嗣源在朝中如同王莽、董卓,如今你我同朝为官,当齐心为国除奸以正朝纲。”

“郭丞相真乃伊尹再世,周公复生,张全义愿与大人共举大义。”

郭崇韬道:“张大人言重了,你我之力岂能弹劾得了李嗣源。我刚听说镇州守将李建及病故。我等何不联名请奏万岁,让李嗣源封疆一隅镇守边陲。朝中大小事情不就由你我定夺了。”

张全义笑道:“丞相高见,不知众人如何联名?”

郭崇韬道:“我与豆卢革同居相位,交往甚厚自然联名;张大人若能与袁象先等梁朝旧臣联名保举李嗣源,万岁定然应允。”

不过两日,郭崇韬、豆卢革、张全义、袁象先等二十余位朝中重臣联名上奏李存勖,请调李嗣源镇守镇州。李存勖正在揽阅奏章,伶人景进细声说道:“陛下,赏曲时辰到了,不知何事困扰陛下?”

庄宗道:“这两天朝中大臣保举上柱国李嗣源镇守镇州,朕不知道准奏还是不准奏。”

景进道:“陛下,群臣保奏李嗣源出任镇州,乃是畏惧李嗣源专权朝政。李嗣源阻拦陛下迁都,帝室难归正位;陛下若是不把李嗣源调出,只怕群臣以后只拜上柱国,不拜当朝君,请陛下慎重。”

庄宗道:“爱卿之言有理,汝即代朕草拟诏书,朕要杀杀李嗣源的威风。”

次日早朝,唐主召集群臣会议伐蜀。宣徽使李绍宏保荐李嗣源为帅。郭崇韬奋然道:“契丹方炽,李总管不可调开。”

唐主便问郭崇韬道:“公意果属何人?”

郭崇韬道:“魏王地当储嗣,未立殊功,请授为统帅,俾成威望。”

唐主道:“继岌年幼,何能独往?当更求副帅。”

郭崇韬尚未及答,唐主复道:“朕意属卿,烦卿一行。”

郭崇韬求之不得,便拜称遵谕。乃命魏王李继岌充西川四面行营都统,郭崇韬充西川四面行营招讨使,悉付军事。命太监李从袭为监军,史建瑭为先锋,工部尚书任圜,翰林学士李愚并随魏王出征,参预军机。免去李嗣源太尉之职,改任镇州节度使,加封定唐公;恩准张全义所奏迁都之事。

李嗣源退朝之后越想越气,便将长子李从荣,养子李从珂、女婿石敬瑭,太尉府参军安重诲四人招来。李嗣源道:“今日早朝万岁降旨,加封定唐公,命我出任镇州节度使,又命郭崇韬为讨蜀元帅,并将择日迁都。万岁处处难为于我,恐有大祸将至。”

长子李从荣道:“孩儿之见,定是万岁身边那些伶人加害父亲。”

安重诲却道:“末将要恭喜定唐公了。”

李从荣问道:“参军何出此言?”

安重诲道:“万岁确是中了奸人的调虎离山之计,却不知主公正好金蝉脱壳。”

“哦?”李嗣源问:“愿闻其详,重诲可明言。”

安重诲道:“主公自追随太祖武皇帝,身经百战,有开国之功。古人云:‘处巅者危,势丰者亏。’主公如今功高震主,即使万岁不疑,也有群臣妒嫉。此番出任镇州虽不理朝政,又有重兵在握,能加封‘定唐公’之爵仍不失显贵。至于遣郭崇韬讨蜀,迁都洛阳,成败自有天定,不必强求。”

“重诲之言令我心中烟消云散,传令府上即刻打点,两日后全家迁入镇州。”李嗣源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