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四十六章 乱世佳人

唐宋传奇 第四十六章 乱世佳人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朱全忠攻占潞州后,城内的晋军将士均随李罕之归降朱全忠,唯李罕之养子李建及为人忠义不愿背主,星夜乘马逃往李克用沁州大营报信。李克用闻李罕之降梁,潞州失守,心中大怒。众将亦束手无策,这时有探马来报,梁军日夜兼程离沁州还有五十里。

大太保李嗣源道:“如今梁军兵临沁州,各路兵马千里难解燃眉之急。孩儿愿率沁州三千驻兵断后。请父王速速撤回晋阳。”李克用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应允。

李克用率兵千余人退往晋阳,并连发六支调令,调兵驰援沁州。李嗣源独率三千兵马在沁水东南岸列阵。李嗣源立于阵前道:“今日我等断后,誓与梁兵决一死战。尔等家有老母幼子者,可趁梁兵未到,速速逃命。”李嗣源见三千将士无人临阵脱逃,抱拳说道:“诸位将士既抱必死之心,嗣源将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即命人将沁水河上木桥拆毁。

木桥拆毁少时,只见朱全忠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李嗣源骂道:“朱三,恨当初没有将你父女一同诛杀。”

提起女儿朱瑶花,朱全忠怒不可遏。李嗣源曾是自己女婿,杀了女儿现在还羞辱他!于是对左右将士呵道:“马步三军,今日必将李嗣源千刀万剐!士兵也全部斩杀,不留一个活口!”有部将陈宣、乔松请战,率三千牙兵杀向李嗣源。李嗣源率兵相迎。李嗣源掌中钢骨亮银枪连挑士卒二十余人。陈宣手中一条镔铁乌油棍挥舞打来,李嗣源横枪一当反枪封喉,将陈宣刺落马下。乔松手中一条骷骨点金锤,一个秋风扫落叶横扫过来,李嗣源立枪招架,被大锤震得两手发麻。但大锤笨重不及李嗣源枪快,乔松亦被挑下战马。再观自己士卒,桥梁被毁,已存必死之心;梁兵依仗势大,各怀侥幸之意,竟被杀得大败。朱全忠见连折两将,一怒之下,令十万将士一拥而上。李嗣源率三千士卒拼死相争。正是:

沁水河畔起恩仇,

血流随波到尽头。

破釜沉舟项羽志,

背水列阵韩信谋。

三千晋兵大战十万梁军,半日杀伤梁兵万余人。李嗣源见左右将士悉数命丧,只得催马沿沁水向北突围。葛从周部将华景、华襄二将率兵千人策马追来,将李嗣源围困其中,李嗣源横枪来战,华氏兄弟三两回合便被刺死。朱全忠见李嗣源连伤数将,怒道:“传令三千弓弩手,将这贼子乱箭穿身!”胡真即率三千弓弩手沿河追射,李嗣源翻身藏于马蹬,扭转丝缰杀回梁军阵中。胡真怕误伤梁兵,慌忙下令弓弩手停止射箭。

朱全忠大怒:“不许停射!传我将令,杀李嗣源者,赏三千邑,封万户侯!”只要能杀死李嗣源,误杀自家士兵也无所谓!梁军得令争相杀向李嗣源。王彦章与其部将孙彦、鞠振等率兵将李嗣源逼至河边,李嗣源怒挑孙彦、鞠振二将。李嗣源杀梁兵上千人,诛将三十六员,所过之处残尸横卧,血流成河。李嗣源身中四弩疲惫难支,王彦章趁机一枪抽中其胸口,李嗣源飞落沁水河内不知所终。三千将士全部战死。

王彦章令人收拾战场,未曾找到李嗣源尸首。王彦章道:“启禀千岁,想那李嗣源或许已经淹死。”朱全忠不见李嗣源尸首心中生气,王彦章未敢再言。朱全忠遂令三军回师潞州。

李克用回至晋阳,调来六路援兵,共计五万余人。但大太保李嗣源生死不明,李克用寝食难安。听说朱全忠已退兵潞州,李克用命李存璋前往沁州寻找李嗣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李存璋在沁州四处打听询问,仅是拣到李嗣源的兵器钢骨亮银枪,至于生死,只怕是凶多吉少。

李克用决心收复潞州。又命二太保李嗣昭为先锋官,兴兵五万杀回潞州。

却说沁水河之战李嗣源并未被王彦章铁枪抽死,也未被河水淹死。原来王彦章这一枪不是刺,而是扫,正巧扫到李嗣源前胸。李嗣源被百斤铁枪这么一抡,身子一下子飞入沁水河中。李嗣源觉得胸口剧痛,一会儿便昏厥过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嗣源才苏醒过来。但他不是在河里,而是在一间破旧的土房里,身上盖着一床粗布被褥,他下意识地摸到身上的贴身衣服一件都没有。李嗣源心想这是什么地方,耳边好像听到有什么动静,转头一看,正有一孩童蹲在地上拿一把破草扇煽着炉火,大概有**岁的年纪。李嗣源想坐起身来,只觉胸口疼痛起不了身。那在炉边煽火的小孩看到李嗣源醒来,便走到跟前问道:“这位大叔,你胸口还痛么?”

李嗣源低头看了一眼,才发现胸口已用布条包扎起来,嗣源略带微笑摇了摇头。问这个小孩:“娃娃,你是何人?这又是何处?”

小孩道:“我姓王,没有名字,附近的人都叫我平山郎。这间土房便是我家。”

李嗣源又问:“平山郎,我怎么会在你家中?”

平山郎道:“你是我娘从水沟里捡回来的。”

“你爹娘是谁,现在何处?”李嗣源又问道。

平山郎道:“我从小没爹,我娘出去刨野菜了。”说完平山郎又去煽火,李嗣源这才明白此家的主人是个寡妇,也没再追问,只是躺在床上回想沁水大战之事。

又过了半个时辰,只闻土房木门响动,一少妇手提菜篮进屋。看这少妇生得白皙,一对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口,杨柳细腰,发髻高盘,扎一竹簪,身着粗布裙,年纪在二十五六岁。这少妇见李嗣源醒来,忙走到旁边问道:“军爷的伤口还痛否?”

李嗣源答道:“多谢大嫂救命之恩,在下永世不忘。敢问嫂嫂贵姓?”

少妇答道:“贫女魏氏,镇州平山人,家夫早故,与平山郎寡居此地。”

李嗣源问道:“此地何处,大嫂又如何救得我?”

魏氏答道:“此地名曰吞龙沟。昨日我在沟边洗衣,见军爷遍身血迹夹在沟中枯木叉中。便将军爷救下。说来你这位军爷真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李嗣源苦笑道:“嫂嫂取笑,我一个败军之将,还提什么大富大贵。”

魏氏道:“军爷落水非比寻常,前日乡邻说梁王兵马正在沁州大战,我料军爷必是从沁州河中被水冲来。”

李嗣源道:“嫂嫂所言不差,末将乃是晋王麾下大太保李嗣源,沁州战败落入水中。”

魏氏道:“原来是李将军,果真是个贵人。沁州城在南,这吞龙沟在北,沁水自古由北向南,将军若不是大富大贵之人,焉能从下游逆流漂到上游。”

李嗣源惊讶地说:“听嫂嫂一说,我逆流漂来倒是奇怪。”

魏氏道:“听老辈人说,这吞龙沟虽是狭窄水浅,但有吞龙不吞人的灵异。若是换了别人早被冲进黄河了。”李嗣源听完意欲离开。魏氏见其伤势未好,劝其留宿一晚。魏氏则与平山郎睡于旁边小屋之中。正是:

寡妇门前是非多,

大义相救沁水河。

吞龙沟内真命主,

顺流未能送黄河。

次日天明,李嗣源伤势有愈,决心回到军中。魏氏道:“将军中伤,上衣都已刮破,如若将军不嫌,就拿家夫生前衣装暂且穿上。”嗣源感魏氏救命之恩,又赠衣装,对魏氏频频道谢。魏氏将李嗣源所着天王铠,用包袱包裹交与嗣源。李嗣源大难不死,临走之前,对魏氏再度拜谢,并言道:“夫人救命之恩,李嗣源回去定取重金答谢。”

魏氏还礼道:“救人危难,非为报也。”李嗣源从衣袋内找出一块佩玉赠与平山郎道:“我身无分文,这佩玉之上有我名号,若遇晋军士卒袭扰,可持此玉,定能保你母子平安无事。”因到处征战,此玉已损一角,背面刻有八字“儿郎军大太保佩玉”。李嗣源告别魏氏母子,准备回晋阳,路上听说晋王出兵南下潞州,李嗣源又转往潞州。晋王见李嗣源死而复归,自然大喜过望。

转过天来,李嗣源持黄金一千两,白银五千两亲往吞龙沟答谢魏氏,可到吞龙沟后才从乡民口中得知魏氏母子已经迁居别处。

却说梁晋交兵一年,晋兵粮草供应不上,士兵对百姓大肆抢掠。石绍雄见百姓遭难,便对李嗣源道:“士兵野蛮至极,大太保为何不予劝诫?”

李嗣源叹道:“数万将士浴血征战,不曾顾惜性命,可辎重吃紧,却无赏赐。纵其抢掠乃是鼓舞军心,令将士心有所盼。”石绍雄无奈点了点头。

两人正在商议之时,忽有士卒来报:“禀告大太保,有一少年手持儿郎军佩玉,要见大太保。”李嗣源心中一凛,急忙言道:“令少年速来见我。”

少顷,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来到大帐。这小孩满面污垢,身着粗布裤褂,脚蹬一双草鞋,手中握着一块玉佩立于帐中。这孩子打量一番周围的将官,最后把目光盯在李嗣源身上,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手捧玉佩说道:“请大太保救我母亲。”

李嗣源令人呈上玉佩,仔细一看已损一角,玉上刻有八字“儿郎军大太保佩玉”,问道:“原来你是平山郎?你母亲现在何处?”

小孩道:“一年前我娘在吞龙沟救下大太保,你走时赠我玉佩。如今我娘被太保士卒抓来充作营妓,所以我持玉而来,求大太保念昔日救命之情放过我娘。”说着嚎啕而哭。

李嗣源几步走到近前,扶起平山郎问道:“魏氏嫂嫂救我于危难永志不忘,我即令人放了你娘。”李嗣源立刻随平山郎去见魏氏。

平山郎领着李嗣源走到晋军一处营帐,对李嗣源说道:“我娘被绑于此营。”李嗣源一脚踹开帐门,只见帐中绑有妇女数人,有两个军卒看守。李嗣源呵退士卒,命人将所有妇女放还。李嗣源将魏氏母子请入中军大帐,躬身谢罪。魏氏道:“当初奴婢救太保之命,而今太保纵兵为祸,放生又有何用?早晚还是被辱。”

李嗣源道:“夫人救命之恩,嗣源何曾忘却。我即严令军纪以绝后患。只是如今诸侯并起,四处征战不休,若送夫人回去,难免日后又遭乱兵骚扰,不如暂居军中以避祸乱。”

魏氏道:“我孤儿寡母,留住军中恐有不便。”

晋王在一旁笑道:“本王观你二人萍水相逢,到有几分缘分。这魏娘子虽已丧夫,却是个美人坯子,嗣源常年行军身边无人侍奉,何不将魏娘子收做妾室,孩子收做义子,保其母子一世太平富贵。”李嗣源与魏氏闻言沉默不语,但左右众人却纷纷撮合道喜,最后成就了这一对乱世佳人。正是:

群雄纷争社稷危,

生灵苦叹流离悲。

孤儿寡母平山窑,

惶恐乱兵几如贼。

荷花盛开垂柳伴,

真龙出世凤凰随。

贤妻可成夫兴旺,

彪炳史册永相随。

李嗣源军中迎娶魏氏,将其子平山郎收做养子,改名李从珂。又令安休休盘查各营,放归掠来的良家女子。

却说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死后,其子王珂与王珙都想上位,结果兄弟反目。王珂不敌,就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立即派李嗣昭率军救援。朱温闻讯同样派出了援军,却被李嗣昭在胡壁堡击败,带队的将领都当了俘虏。

李嗣昭的开门红让李克用很高兴,加封其为检校仆射。王珂为了巩固和李克用的同盟,主动当了李克用的女婿。在他上门迎亲之际,特意将河中的安全托付给年轻的李嗣昭。把地盘和权力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军阀能够如此信任一个外人,这在乱世中简直是一朵奇葩。

天复元年(901),王珂被朱温的军队俘虏,河中各州相继陷落敌手。不久李嗣昭老家汾州的父母官也起兵谋反,与朱温暗通款曲。李嗣昭奉命讨伐,三天内就攻下汾州诛杀叛将。然而梁军大将氏叔琮却将李克用的老巢围了个水泄不通。李克用忧心忡忡,但想不出破敌之策。

危急之时,勿勿回援的李嗣昭担负起了守城重任。他挑选精锐骑兵不分早晚地分头从各门出击梁军营地,左俘右杀,或烧或击,使长途奔袭的梁军疲于奔命。就在梁军防不胜防之际,老天爷也来帮忙了,一连好几天暴雨如注,地面积水横流无法排泄,倒灌入梁军营中;加上山洪暴发道路阻断,很多士兵的双脚长时间泡在水中,肿胀疼痛行走困难,梁军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梁军与晋军僵持数月,互有胜负。参军敬翔道:“今李克用外无援兵,内缺钱粮,此乃天赐良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不如一鼓作气将李克用一举歼灭,以绝后患。”众武将也连声请战。

盛夏之时,梁军三面包围晋阳。李克用兵败如山倒,满面愁容地对众人说道:“幽州刘仁恭背信弃义,以至今日败况。梁王兴兵十万粮草充足。孤拥兵五万,粮草只可坚持月余。孤久思一夜,欲再度迁徙塞北,回至阴山脚下。”

大太保李嗣源道:“父王万万不可回至阴山,我沙陀五十万兵马历尽千辛万苦,千里剿灭黄巢,蒙圣上恩典才有今日之荣。如今只剩下五万将士。孩儿愿同将士们与梁兵决一死战。”

张承业道:“奴才倒有一策,虽无杀戮血腥,但害人不浅,有悖天理。”

李克用问道:“公公有何妙策,快快道来。”

张承业道:“千岁可令城内百姓捕捉活鼠,官家收购,不出半月定可退兵。”李克用与众人虽不解其中缘故,但也只能听他安排。

却说捕鼠告示张榜于晋阳城内,张承业命人以每只一两银子收购,五日之后,百姓献活鼠千余只。李克用疑惑地问道:“公公收如此多的老鼠意欲何为?”

张承业道:“千岁借我五百壮卒,十日之内梁军必退。”李克用只得应允。

一夜忽降大雨,张承业令兵卒每人携两只老鼠与人粪装入同一皮囊之中。趁夜色昏暗小雨未停,这五百士卒潜入梁军各营周围,将皮囊中的人粪与老鼠倒入水洼之中,随后各自离去。

又过几日,梁军各营爆生鼠疫,梁兵发热者即死。军师谢瞳焦急求见朱全忠道:“近日各营之中多有士卒病死,瘟疫四起,十万大军日死千人,当早早退兵已绝后患。”朱全忠听说瘟疫四起束手无策,只得退兵。

退兵之日,朱全忠令军中凡有伤寒之状的士卒不许离开,被老鼠啃过的粮食也被丢弃。张承业见梁军退去,隔数日命令兵卒将梁军伤兵全部烧死,粮草也付之一炬。李克用在晋阳城上看见梁营大火冲天,烧死伤兵万余人,惨叫声不忍卒闻,粮草烧毁不计其数。晋王心中大喜,问张承业:“公公真乃神机妙算,但不知使的何计?”

张承业道:“昔日老奴在宫中,时常带小太监捕鼠。今值盛夏雨露频繁,奴才放活鼠千只散于梁营,使瘟疫大作方使退兵。此计实是出于无奈啊。”

李克用对张承业说道:“公公之才可比管、乐,今梁兵退去,但尚有兵马几十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孤王势单力薄,岂能长久,还望公公教我。”

张承业道:“千岁虽不及朱全忠人多,但漠北诸族却多与千岁交往。今契丹八部首领耶律阿保机兵势强盛,千岁可与之结盟。一来可牵制刘仁恭,二来可保无后顾之忧。”

李克用道:“公公深谋远虑,我手下众将不及。只是我欲与阿保机结盟,又恐其不肯,如之奈何?”

张承业道:“张承业感千岁收留之恩,无以为报。若千岁不嫌奴才这个阉废之人,老奴愿前往漠北说服阿保机。”李克用大喜,遂拜张承业为总监军参与军机,令张承业为使,康令德为副使,率一千人马前往塞北,会盟契丹八部首领耶律阿保机。

张承业走后,李克用命周德威率兵一万人南下收复失地。朱全忠把梁军全部撤回中原,三晋旧将又纷纷归顺晋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