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七十五章 司马光砸缸

唐宋传奇 第一百七十五章 司马光砸缸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赵曙晏驾。左右大臣急忙派人召太子赵顼入宫即位,但此时宋英宗的双手忽然又动了一下,守在灵旁的曾公亮担心宋英宗还活着,连忙告知韩琦(时任宰相),要韩琦派人阻止太子进宫。韩琦十分镇静地说:“若先帝复生,即为太上皇,不得阻止太子入宫。”当时身为太子的赵顼被召入宫,临行前对东宫诸人说:“汝等谨守东宫门户,若陛下已选定更佳继承者,我还要回来的!”太子赵顼入宫后,在韩琦等人的拥护下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神宗即位后,尊皇太后曹氏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为皇太后,晋封弟赵灏为昌王,韩琦守司空兼侍中。

虽然曹氏不是赵顼的亲奶奶,赵顼也不是曹氏的亲孙子,但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二月朔日,神宗初御紫宸殿朝见群臣,随即册立元妃向氏为皇后。向氏系故相向敏中曾孙女,父名经,曾为定**留后。治平三年,出嫁颍邸,封安国夫人,至是立为皇后。

却说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当时他的父亲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熟练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

有一件事使司马光闻名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捉迷藏。

有一个小伙伴悄悄地爬上了假山。假山旁边正巧有个大水缸,里面装满了水。

这个小朋友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进大水缸里。

伙伴们一下子慌了,有的跑去找人,有的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啦!”

司马光飞快地绕到假山后面,噌噌几下爬到水缸边,使劲儿伸手去拉水里的小伙伴。可是手臂太短,够不着。同伴们又急又怕,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司马光的脑子里飞快地想着救人的办法,突然,他瞥见地上有一块大石头,司马光顿时有了主意。他飞跑过去,用力搬起地上的大石头,使劲儿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里面的水“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

水缸虽然坏了,不过掉进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

司马光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请姐姐帮忙剥掉胡桃的皮,姐姐弄了半天也没有剥下皮,她就生气地走开了。

一会儿后,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想吃胡桃就过来帮他,舀了一碗开水,把青胡桃放进了水里用开水一泡,皮很容易就被剥了下来。司马光的姐姐进来后看见他在吃胡桃,就问是谁帮他剥的。司马光说:“当然是我自己剥的了,我想了个办法,用开水一泡这皮就剥下来了,你看我聪明吧。”

正好司马光的父亲在外面看到女佣教司马光剥胡桃皮的情景,看到他撒谎便走进屋来,狠狠地训斥他:“你这孩子,怎么能说谎话!”

司马光知道自己错了,立马低头认错。从此他牢记父亲的教诲,诚实做人,不再撒谎了。

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司马光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巨蟒疼得一震,滚到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诚实聪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亲喜爱。每逢出游或者与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他。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也把司马光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光二十岁参加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庆历元年,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故乡夏县。

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赴京之日,僚友们置酒为他饯行。司马光即席赋诗:

“不辞烂醉樽前倒,

明日此欢重得无?

追随不忍轻言别,

回首城楼没晚烟!”

这时的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旧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的《边议》10卷很有见地,司马光予以推荐。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与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被解除节度使之职,贬谪青州知事,司马光向皇帝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庞籍得知司马光为自己辩解,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庞籍与司马光互相支持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司马光任职同知谏院期间,多次向仁宗上书解决继嗣的问题,仁宗觉得司马光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终于立赵曙为皇太子。

司马光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论财利疏》中指出:当今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因为“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盘剥,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建议切实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司马光将自己所得的赏赐全部交给谏院为公使钱。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司马光,说他“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

司马光的故事还有很多,他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么能把人家看不出来的毛病说出来呢。”司马光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诚信,要是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交趾国遣使进贡来一只珍奇异兽,说是麒麟。司马光说:“大家都不知道麒麟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但不是它自己出现的,就算不得吉祥的象征;如果是假的,恐怕还会被远方的夷狄所笑。圣上应该厚赏使者,让他带回去。”

司马光有一个老仆,一直称呼他为“君实秀才”。一次苏轼来到司马光府邸,听到仆人叫“君实秀才”不禁好笑,戏谑道:“你家主人不是秀才,现在已经是宰相了,大家都叫他‘君实相公’呢!”老仆大吃一惊,以后见了司马光,都毕恭毕敬地尊称“君实相公”,司马光跌足长叹:“我家这个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坏了。”

司马光当宰相后日理万机,案头文书堆积如山,其中有不少是旧友来函。这些人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忆旧情,欲勾起司马光的怀旧情结,然后就是叙述个人目前处境如何不好,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继而或暗示或者恬不知耻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马光的提携……司马光对这些来信并不是每函必复,对其中啼饥号寒者有时也给以恰当的接济;对有意进取功名者复函表示鼓励;对厚颜讨官要爵者则置之不理。

司马光也并非全然不念旧情,公余,他也有时忆起故旧,对旧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气的,他是忘不掉的。

这一天,史馆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谈完公事后,司马光问刘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实兄为荐,器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

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又问他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荐你呢?”

“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

“哈哈!这点你就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倒确实不少,如果仅因念旧而荐人,那朝廷里不到处都会有我的旧友?”

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他静待司马光说下去。

司马光果然接着说道:“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那里。我们在一起谈文论史,各抒己见,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还真有些意思。我当时心境不好,你常常宽慰我,鼓励我。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幸事!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过去的泛泛之交,甚至仅见过一面、对答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为名,行要官之实。可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对我一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处。我就是冲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

刘器之听罢,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是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的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要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妈妈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司马光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骂人!”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这样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难道我是鬼吗!”

司马光自己不纳妾,不留恋声色,对同事私通歌妓也很反感。他在出任定武从事时,同僚但凡私幸营妓,都得搞“地下工作”,偷偷摸摸地进行。一次,他听说有同僚在寺庙私会歌妓,就前去“捉奸”。同僚吓得六神无主,叮嘱歌妓越墙逃走。歌妓胆小,不肯跳墙,就匆匆忙忙地钻进和尚的床里。同僚见了司马光,终是害怕,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实情。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

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可司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仁宗在位时。王安石上书论政,长达万言。在此万言书中,陈明他对改革财政的基本原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说自宋开国以来,政府即感财力不足之苦,此皆因缺乏一良好之财政经济政策。此等政策之所以未为人所想到,只因为没有伟大的人与他共谋其事。仁宗皇帝把他的万言书看完就置请高阁了。在随后英宗皇帝当政的短短四年之中,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辞谢不就。因为仁宗无子,仁宗驾崩后他曾奏请免立英宗,因此他心中感觉不安。

后来英宗之子神宗即位,立即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九月又将他拜为翰林。圣命一到,王安石立即拜受官职。但是七个月后才成行。

王安石到达京都不久,司马光就和他在神宗面前争论起来,这时国库空虚,祭天大典时皇帝竟想免去赐与臣子的银两绸缎,这样可以节省一笔钱。王安石认为国库空虚完全是因为朝臣不知道生财之道。司马光反驳说:“你的所谓财政,就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税而已。”王安石道:“不是。善于理财者能使国库充裕而不增加捐税。”司马光说:“多么荒唐!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固定的,这笔财富不是在百姓手中,就是在政府手中。不论你实行什么政策,你就是把百姓手中的钱拿过来一部分交给政府罢了。”好像也有理。

司马光的一生就干了这两件事,一是编写《资治通鉴》,二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王安石痛恨司马光之余,也由衷地说:“司马君实,君子人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小人!

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的问题上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的见解:“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司马光道德才智当代罕见其匹,但他争理不争利。,他和王安石只是在政策上水火不容。当代一个批评家曾说:“王安石必行新政始允为相,司马光必除新政始允为枢密副使。”

有着高度政治敏感的司马光,觉察到了变法的不妥,但具体哪里不妥,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司马光也无法对变法方案作出有力辩驳。终其所述只有“不妥”二字。宋神宗说他无理取闹,他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出走洛阳,有人劝他弹劾王安石,可是我们的司马大人却一口回绝了:王没有任何私心,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