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孟昶之死

唐宋传奇 第一百五十五章 孟昶之死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却说蜀主孟昶正与爱妃花蕊夫人饮酒取乐,突然接到败报,把酒吓醒了一半,忙出金帛募兵,令太子玄喆为统帅,李廷珪、张惠安等为副将,出赴剑门援应前军。玄喆素不习武,但好唱歌,从成都出发时,尚带着好几个美女,好几十个伶人,笙箫管笛,沿途吹唱。并不象行军打仗,倒象是出去迎亲。

丞相李昊入报孟昶道:“不好了!宋帅王全斌已入魏城,不日要到成都了。”

孟昶失声道:“这且奈何?”

李昊道:“宋军入蜀,无人可挡,谅成都亦难保守,不如见机纳土,尚可自全。”

孟昶看着他,一时说不出话来。进而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难以形容的笑容,是苦涩?是自嘲?又或是深入骨髓的悲哀?不,也许是尖锐得像钢针一样伤人的讥讽!

孟昶对变得有些僵硬的李昊摆了摆手,说:“你去办吧,我想起来了,这事你在行”。然后他苦笑着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说完下城,再不回顾。

时光倒流,一切都从头再来了。当年前蜀是怎样灭亡的,现在后蜀就原样再次翻版。就连当初写降书顺表的执笔人都没有变化。

李大宰相回家后,拂纸执笔,文不加点,片刻之间就把孟昶交给他办的事情做完了。降表己成,然后他就难免有些得意了。毕竟时间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其间人世变幻,山河易主,而他并没有老,当年做过的事现在仍然得心应手!

后蜀孟昶与前蜀王衍的投降文本都是由他起草写成。李昊依样画葫芦,降表略云:

先臣受命唐室,建牙蜀川,因时势之变迁,为人心之拥迫。先臣即世,臣方丱年,猥以童昏,谬承余绪。乖以小事大之礼,阙称藩奉国之诚,染习婾安,因循积岁。所以上烦宸算,远发王师,势甚疾雷,功如破竹。顾惟懦卒,焉敢当锋?寻束手以云归,上倾心而俟命。陛下至仁广覆,大德好生,顾臣假息于数年,所望全躯于此日。臣亦自量过咎,待罪以闻!

公元965年2月19日早晨,成都北郊外升仙桥畔,四十年前的一幕再次重现。孟昶身穿白衣,衔玉壁,手牵一只白羊,头上缠着草绳站在桥边。他身后是他的文武百官,这些人身穿孝服,赤足,伏在一口空棺材上放声痛哭。

这就是中国当时出降的国君所应必备的官方“礼仪”,以此来表示自己犯有死罪,听候发落;而他的官员们,是在为他服丧悲痛。

受降的一方,由宋军主帅王全斌代表赵匡胤走了过去,取下玉壁和草绳,把白羊牵走,再把那口棺材烧了,然后当众宣读赦免孟昶的诏书,这一过场才算走完。

据说当天的仪式是在宰相李昊的主持下顺利进行的,双方皆大欢喜,各得所需。李昊回家后,发现家门上多出了一张纸,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他一生为历史所做的最大功绩——世修降表李家!

总计后蜀自孟知祥至孟昶,凡二世,共三十二年。宋太祖接得降表,便简授吕余庆知成都府,并命蜀主孟昶速率家属来京授职。

当年3月,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被宋军押解进京。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孟昶这一年四十七岁了,这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出川,回望蜀乡,家国渺茫,一切都离他越来越远了……

对他稍有安慰的,是远在开封的赵匡胤给他的承诺:“尔既自求于多福,当尽涤其前非。朕不食言,尔无过虑。”

岁月会将拥有变成失去,也会把失去变为拥有。失去是拥有的起点,拥有是失去的理由。据说孟昶与李昊一行三十三人被押赴汴梁时,正是绿柳才黄的时候,路边杜鹃声声:“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实在叫人心碎。

孟昶投降从成都押送到开封时,一路上,蜀国人民护送不绝。从二江到眉州,数万民众拥挤在道路上,痛哭流涕,其中大哭而死的人达到数百人,孟昶也用手遮住面部伤心地痛哭。假如不是真心真意地关心人民的生活,怎么能深入人心到这种程度?老百姓会达到这样的拥护?中国历史上哪一个亡国之君,下台后老百姓曾经这样痛哭过?仔细地分析一下孟昶的生平事迹,他做了许多为人民谋利益的事情,如奖励生产,减轻刑罚,惩治贪官,重视教育事业,使蜀国人民过上了相对幸福的生活,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真心的拥护。蜀国的灭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孟昶造成的。

生死由人,听天由命,孟昶想开了倒也无所谓,但是一路上,熟悉各项投降业务的宰相李昊却时常面无人色,甚至一夕数惊。李昊的脑海里总是会闪现出四十年前的那一幕。

当年王衍举族投降,君臣一共有几千人,出江陵,经襄州,像他们一样向后唐庄宗李存勖投降。很不巧李存勖因为部下叛乱,正要御驾亲征,怕过多的降臣再让局势动荡,于是就下令把“王衍一行”全部处死。当时接旨的是后唐枢密使张居翰,这人实在不忍,趁着诏书上墨迹未干,李存勖又匆匆离开,张居翰马上把诏书靠在殿柱上,将“一行”改为“一家”。仅仅杀了王氏一族了事。

那么赵匡胤会履行诺言吗?当年李存勖也曾经答应王衍全家不死的!

孟昶一行抵达开封郊外时,赵匡胤派出了自己的皇弟晋王赵光义在玉津园慰问;次日,太祖御崇元殿,备礼见昶。昶叩拜毕,由太祖赐坐赐宴,面封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授爵秦国公,所有昶母以下,凡子弟妻妾及官属,均赐赍有差。就是王昭远一班俘虏,也尽行释放。

次日,昶母李氏带着孟昶妻妾入宫拜谢,花蕊夫人当然在列。太祖一一传见,挨到花蕊夫人拜谒,才至座前,便觉有一种香泽扑入鼻中,仔细端详,果然是天姿国色不同凡艳,及折腰下拜,几似迎风杨柳,袅娜轻盈。嗣复听娇语道:“臣妾徐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

这两句虽是普通说话,但出自花蕊夫人口中,偏觉得珠喉宛转,呖呖可听。当下传旨令起,且命与昶母李氏一同旁坐。

据史书记载,花蕊夫人姓徐名慧,原是民间的一名歌姬,因生得风姿秀逸,且擅长吟咏,精工音律而入宫,做了孟昶的贵妃。又因“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别号花蕊夫人。入宫以来,集三千宠爱于一生,独享专宠22年。

花蕊夫人的宫词写得极为出色,如今,我们读到的《全唐诗》中收录了她的一百五十多首宫词,大多华丽明艳、清丽欢快、婉约可喜、诗情画意。如这一首:

三月樱桃乍熟时,

内人相引看红枝。

回头索取黄金弹,

绕树藏身打雀儿。

阳春三月,樱桃初熟的季节,大家邀约赏春,被红枝上的花儿所吸引。一回头,看到了栖息于高树上的雀儿,于是向身边的丫鬟要来了黄金弹,躲到大树后面击打雀儿。此诗静动相宜、色彩斑斓、趣味横生、生动活泼。

太祖对后蜀的这位花蕊夫人早有所闻,见了之后才知其气质风采远胜传闻。为验证花蕊夫人的诗才,赵匡胤当场面试,要她即兴赋诗一首。花蕊夫人脱口吟道: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一首七言绝句,不仅将自己的才艺展示得淋漓尽致,还捎带发泄了一腔亡国之恨,对不作为的男人们,语气中不无揶揄和轻蔑。这一首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令赵匡胤感慨万分,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

初离蜀道心将碎,

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

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

共斗婵娟,

髻学朝天,

今日谁知是谶言。

吟罢,说道这词是当日离开蜀国,途经葭萌关时写的,写在驿站的墙壁上。还说:“当年在成都宫内,蜀主孟昶亲谱‘万里朝天曲’,令我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及李艳娘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来见你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岂不可叹么?”

赵匡胤听了尽管不是很舒服,但对眼前这个才貌俱佳的奇女子还是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昶母请入谒六宫,当有宫娥引导前去,花蕊夫人等也即随往。太祖尚自待着,好一歇见数人出来谢恩告别。太祖呼昶母为国母,并教她随时入宫,不拘形迹,昶母唯唯而退。太祖转着双眸盯住花蕊夫人面上,夫人亦似觉着,瞧了太祖一眼,乃回首出去。为这秋波一转,累得这位英明天子心猿意马,几乎废寝忘餐。无奈罗敷有夫,未便强夺,踌躇了好几天,才想出一个绝计。一夕,召孟昶入宴,饮至夜半,孟昶告归。越宿孟昶患疾,胸间似有食物塞住,不能下咽,迭经医治,终属无效。奄卧数日,竟尔毕命,年四十七岁。太祖废朝五日,居然素服发哀,赠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孟昶为楚王。

从965年孟昶之死,到991年北汉末帝刘继元之死,在26年内,五代十国中投降北宋的9名亡国君王,全部死去。

去世时,他们大多数处于青壮年时期。而北宋的史书,对于他们的死,一概语焉不详。

宋朝在历史上素来有优待降君、绝不赶尽杀绝的好名声,但这些降君们,一个个在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之内死去。

这是否暗含着正统史书中所未触及的隐秘历史呢?

据说,孟昶死前留了个遗表给赵匡胤,里面说:臣之老母,臣之孤遗,仰荷圣恩,夫复何忧!他是希望以这种委婉的言辞,来保全母亲李氏和遗孤。

但是,李氏听闻孟昶已死,不哭,以酒酹地说:“汝不能死社稷,贪生以至今日,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尔。今汝既死,吾何生焉!”随后开始绝食,几天后就死了。

李氏的激烈举动,很有问题。如果孟昶是正常死亡,她不可能采取绝食求死的方式。在大宋国都绝食,很明显是对赵匡胤的无声抗议。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