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零八章 高赖子

唐宋传奇 第一百零八章 高赖子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高季兴原名高季昌,后来因避讳李克用之父李国昌,改名高季兴,字贻孙。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便到汴州富户李让家里为奴混口饭吃。

高季兴出身贫寒,可是却喜欢攀亲戚,逢人便说自己是南北朝武力值最高的高敖曹的后人。高季兴脸皮很厚,哪怕自己穷得当裤子,也要拍着胸脯吹嘘八竿子打不着的祖宗。高敖曹虽然没有给这个N代后人留下任何钱财,却给高季兴遗传了英武不凡的俊模样。

李让家财雄势大,奴仆众多,后来先造反后招安的朱温来到汴州。李让觉得朱温奇货可居,积极卖身投靠,认其为父,改名朱友让。朱温与朱友让的关系越来越近,时不时地到他家中转悠,一来二去就瞅见了高季兴。朱温觉得这个奴才不错,很是喜欢,就让朱友让认其为养子,高季兴因此改姓为朱,成为朱温的干孙子。其实朱温只比高季兴大六岁,但在五代乱世,有奶便是娘,干爷爷有权有势有前途,不认白不认。

高季兴开始学习骑射功夫,逐渐由制胜军使升迁为毅勇指挥使。

高季兴有次随朱温出征,到客栈时天还没亮。一个老妪拿着蜡烛在门口迎接,对他十分恭敬。高季兴非常奇怪,老妪道:“我刚才梦到有人敲门,对我说:‘赶快起来,有裂土封王的人来了。’我起来洗刷完毕,刚刚开门你就来了。这不就说明你是那个裂土封王的人嘛,所以不敢怠慢。”高季兴大喜。后来他果然封王。

高季兴非常宠爱妾室张氏,每次出征都把她带在身边。一次兵败,高季兴带着张氏逃跑,黑夜中误入深涧。当时张氏有孕在身,行动迟缓。高季兴怕她连累自己,便趁她熟睡时想引发山崩把她压死。当山快要崩塌时,张氏突然惊起对高季兴道:“我刚才梦到大山崩倒压在我的身上,有个身穿金甲手执戈矛的神人托着大山,我才没有被压死。”高季兴听后,认为张氏怀的孩子肯定不是寻常人,便带着她一起逃生。后来,张氏生下了高从诲。

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人劫持到凤翔投靠李茂贞。

天复二年(902年),朱温发动了一场抢夺皇帝的伐岐之战。没想到李茂贞是个硬点子,死活不肯交出自己捂了很久的“王炸“。朱温打得很苦,却不能攻破李茂贞固守的凤翔城。朱温生怕屯兵坚城之下,一旦打成持久战,不仅喝不到“西凤酒“,还可能丢了自己的老巢汴梁,就打算撤兵。

众将攻城很疲惫,也主张先撤兵,以后寻机再战。这时高季兴站出来说:“现在不应该仓促撤兵,敌军和我们一样疲惫,城破就在旦夕之间。敌方闭门不出,我有办法将他们引出来。”

朱温闻言十分高兴,便让高季兴负责此事。高季兴带着马景去见朱温。马景对朱温说,这次去诱敌,很难活着回来,希望能照顾他的亲属。朱温答应了,马景便来到城门下对李茂贞说道:“岐王,汴梁有变,朱温想跑,前军已经开拔了!“老油条李茂贞瞅着城下的马景颇为不信。可是无论他怎么试探,马景都能从容应答。李茂贞也觉得朱温确实打不下去了,想想自己被人家按在城里当缩头乌龟几近一年,如果敌人撤了还不追上去咬一口肉下来,以后谁还会怎得起自己?而且以后队伍也不好带啊。于是他咬牙命令手下打开城门追歼汴军。马景见状飞快地冲了进去,埋伏在后边的汴军也一举攻进城内,歼灭城内守军九千多人。马景战死,李茂贞无力再守,只好杀掉一些宦官后和朱温讲和,并将唐昭宗送了出来。

朱温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唐昭宗,对于为他出谋划策的干孙子自然少不了赏赐。高季兴因功晋升检校司空,并授“迎銮毅勇功臣“的光荣称号,这些荣誉不值钱,值钱的是代理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做了朱温老家的地方官员,可见朱温对他非常器重。

后来他又随朱温扫平青州,因功升任颍州防御使。

朱温收复荆南后,任命高季兴为荆南留守,从此高季兴便以荆南为根据地,经营起他新的人生。

荆南地狭兵弱,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等到南汉、闽、楚称帝后,高氏对称帝诸国一概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

因为高季兴治理成效显著,朱温正式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朱温在世时高季兴没有什么动作,等朱温一死,后梁走向衰落时,高季兴便有了独立一方的计划。他整顿军队加固城池,又大量征收赋税储备军需,还暗中向吴、蜀称臣,请求他们支持自己。

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荆南地区的人口开始繁衍,生产得以恢复,兵源、财源都得到补充,高季兴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公元915年,高季兴被后梁末帝封为渤海王。

梁震本是四川人,考中进士后流落荆南。高季兴听说后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治理荆南,让他做自己的要职判官。梁震不愿意在荆南这个小政权中做事,又不好当面说出来。他便说不担任任何职务,只以“白衣”的身份帮助高季兴处理政务。高季兴见他愿意帮忙就答应了,称他为前辈。梁震却总是以“前进士”自称,不肯认同于荆南官府。

后唐建立后,李存勖下诏给高季兴,抚慰他的同时要他表明对新朝的态度。有的大臣主张高季兴亲自去洛阳拜见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免他猜忌。

梁震坚决反对:“大王不可入朝。梁朝与唐朝有二十年的世仇,大王是梁朝旧臣,手握强兵占据重镇,如果亲自入朝,恐怕有去无回。”

高季兴听不进去,一心要去,带了三百骑兵到了洛阳。唐庄宗问道:“如今天下还不服从我的,只有吴国和蜀国。蜀道艰难,而江南与淮南仅隔着一条长江。我打算先征江南,你认为如何?”高季兴回答道:“我听说蜀国富裕,得到蜀地可以获得大利益。江南贫困地方狭窄,百姓稀少,就算得到了,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我认为陛下应该先灭蜀国。”唐庄宗本来就想灭蜀,听了高季兴的话十分高兴。

当时李存勖听信大臣的话要将高季兴留下来。郭崇韬阻止说:“天下已经安定,四方诸侯相继奉表称贺,不过来的人都是其子弟和将吏。高季兴亲自来拜见,可见他是真正尊崇陛下的人。陛下不以重礼相待,反而要扣留,那怎么能使更远的人来称臣呢?”李存勖于是命高季兴回江陵。高季兴急忙离去。

高季兴到了襄州,心有余悸地对左右说:“我此行共有二失,我去朝见是一失,他放我走也是一失,朝廷可能正在找人追杀我!”于是扔下辎重连夜出城。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高季兴走后,唐庄宗果然后悔了,密令襄州节度使刘训在中途将其截留囚禁。但密令送到时高季兴已经逃走了。

回到老家,高季兴心惊胆战地对梁震说:“我不听先辈之言,差一点就回不来了。天子很骄横,他凭将士百次血战才得到河南,却竖起手指说“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就像手抄《春秋》一样容易。”轻视功臣,将功劳归于他一人。还有他喜欢狩猎,十多天也不回来,不能及时处理大事,看来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李存勖虽然后悔,但为了笼络高季兴,又封他为南平王,有了王的称号,高季兴便安安稳稳地做起了自在王。

后来唐庄宗果然伐蜀。高季兴暗自笑道:“我骗他的,他竟然真的相信。”

唐师伐蜀时,曾命高季兴充西川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他却作壁上观,按兵不发。蜀地被郭崇韬平定后,魏王李继岌将四十万金帛用船送往洛阳,经过荆南时正好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高季兴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将财物全部抢了过去,还将十多个使者杀死。

明宗李嗣源继位后,高季兴又要几个州归自己管辖,明宗拒绝。他不死心,又厚着脸皮要,明宗只好答应了他,但刺史要由朝廷派遣。明宗向他追查那四十万金帛的下落,高季兴恬不知耻地说:“舟船顺流而下,路途数千里,要知道翻船的原因,去问问水神就知道了。”李嗣源闻言大怒,下诏罢去高季兴的所有官爵,发兵征讨这个赖子,又让蜀兵和湖南兵联合夹攻。高赖子知道打不过,就缩回去固守不出,然后又急忙向吴国求援,吴国派水军支援。

由于雨季粮草接济困难,后唐将士得病很多,李嗣源命令撤兵,高季兴躲过一难。但高季兴最后只剩三个州,他拿这三个州归顺了吴国,吴王封他为秦王。

秦王没当一年,高季兴便一命归西了,终年71岁,其子高从诲继位。

高从诲继位之后,对他的左右僚佐们说:“唐近而吴远,舍弃唐而臣服吴,这不是好方法。”于是就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并同时给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写信,请求他上奏给明宗李嗣源,愿意重新称臣纳贡。李嗣源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

930年三月,高从诲派使者奉呈表章来到吴国,表示高氏祖坟在北方,害怕遭后唐朝廷讨伐,那时吴军会来不及援助他,因此谢绝吴国对他的笼络。吴国派兵进攻南平,但没有能够攻下来。

高从诲性情通达,亲近和礼敬贤士,委任大臣梁震,把他作为兄长看待;梁震常常称呼高从诲为郎君。高从诲有次对梁震说:“我感到自己平生所受的奉养已经过份了。”于是舍弃好玩,阅读经史,省简刑罚,减轻赋税,南平辖境之内得以安定。

梁震说:“先王高季兴待我如同布衣之交一样,把嗣王托付给我。现在嗣王能够自立,可以不使先王遗业坠落。我已年老,不再能侍奉嗣王。”于是坚决请求告退家居。高从诲留不住他,便替他在土洲建筑房子。梁震披着鹤氅,自称荆台隐士,每当到王府去谒见,骑着黄牛直到听事的大厅。高从诲时常到他家里去看望他,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此后高从诲把政务全部托付给孙光宪处理。

却说有一年夏天,无风,日头很毒。

几处起伏蜿蜒的丘陵上,稀疏的草木蔫得抬不起头来,没有一点生气。丘陵外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干裂的地缝中似乎要翻滚出热浪。

身体略胖的高从诲即使在背阴处也是汗流浃背,不得不敞开衣襟。随从拼命地给他扇着扇子。50多名劲装汉子也都热得下了马,东倒西歪地提不起半点精神。战马也蔫耷着耳朵,失去了往日的雄威。

蓦地,远处隐约出现了几个黑影。

是一列马队!

这是楚国去往吴国的使节所率领的马队。车上的货物显然很重,马拉得很吃力。

高从诲眼睛一亮,立刻精神抖擞。他一边招呼着部下,一边兴奋地搭手瞭望。

马队由远及近。高从诲大叫一声,旋风般地第一个冲了出去。

马队中的人没有反抗,因为他们知道反抗也没有用,他们已经猜出领头的响马是谁了。

这已是高从诲第十五次实施习惯性抢劫了。这是他的一个特殊爱好。

但是谁能想到,这个在烈日下当“响马”的人,居然会是堂堂的一国之君!

高从诲有当“响马”找乐子的癖好。有这种另类癖好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尽管先前14次抢劫之后,在各国的责难下,高从诲已经把抢到的东西原物奉还,并且还向各国赔了礼道了歉,但他这次仍旧没能经受住诱惑。冒着酷暑做完第十五次的“买卖”后,他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

高从诲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他的“响马”嗜好了。他专门以掠夺途经本国辖区的各国使节为乐,《五代史》记载:“从诲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一旦他国致书询问或是发兵征讨,他又会忙不迭地将原物奉还,脸上毫无愧疚之色,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南方俗语管这种人叫“赖子”,于是周边诸国都管他叫“高赖子”。因为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别的国家也就见怪不怪了。更雷人的是,周边国家不管谁称帝,他都“所向称臣,盖利其赐予”。

贵为一国之君的高从诲,为何有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当“响马”的嗜好?估计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帝王骨子里都有征服的**。荆南国小力寡,不能与他国抗衡,高从诲的**自然得不到满足,于是就出来客串一下“响马”,威风凛凛地抢劫一番聊以慰藉,也算过过王者之风的瘾。二是内心的一种发泄。高从诲在夹缝中生存,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心中不免压抑,实在憋屈不过了,便通过抢劫的形式以作发泄。

跟其父相比,高从诲的无赖程度更甚,“花样”也更多。除了劫掠南方各国的贡物外,高从诲还向周边强国称臣,以便讨要封赏。在高从诲在位的20年时间里,荆南不仅向中原王朝称藩,而且还对南汉、闽、南吴、后蜀、南唐等僭号称帝的政权大表忠心,甚至一度还给占据过中原的辽国“叫爸爸”,没有半点儿节操。各国都觉得高从诲父子实在太贱了,便送给他们一个“无赖”或“赖子”的绰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