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唐宋传奇 > 第一百零二章 从家奴到皇帝

唐宋传奇 第一百零二章 从家奴到皇帝

作者:洪刘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7:08:57 来源:笔趣阁

南唐亡国之君,一代“词宗”李煜的《虞美人》,既给世人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诗词佳作,更让后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亡国之君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辛酸。

李煜的无奈、屈辱、恐惧……种种难以向他人倾诉的心态跃然纸上,引起后人深深的喟叹和同情。

不过李煜的天下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他爷爷李昪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李煜值得同情,那被他爷爷抢了天下的杨氏子孙谁来同情?难道爷爷抢了人家的东西,两代以后就觉得理所当然是自己的了?怪不得大家都想做皇帝:因为抢到就是赚到!

相传李昪家门前有颗梨树,结一个果子,大如升,李昪父亲与邻里一起剖开食之,发现有赤蛇在果实中,众人大惊。赤蛇游进李昪母亲的床榻下,李昪母亲不久怀孕,生下了他。

李昪原姓潘,小字彭奴,是徐州人(一说浙江湖州吉安人),其父曾为吉安的一名低级官吏,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中,彭奴沦落为孤儿。后来吴国大将李神福攻打杭州,路经湖州时掳获了一些人口,彭奴也在其中。李神福见彭奴清秀乖巧,便将其带回家中收作家奴,并改姓李。

李神通是吴国创始人杨行密的爱将,杨行密经常到他家中,一次无意中见到彭奴,喜欢得不得了,便夺人所爱,收彭奴为养子,改姓杨。

然而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不能容他,一个劲地排挤他。杨行密找到心腹徐温,将彭奴转手给他为养子,并改姓徐。

徐温有六个亲子,依次为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彭奴加入徐家后,便随着“知”字辈,取名徐知诰。

徐知诰天资聪颖,侍奉徐温如父,徐温妻李氏因为与李神通同姓,所以对徐知诰也照顾有加。徐知诰有一次随徐温出行,为一点小事惹得徐温生气,徐温拿起鞭子抽他,撵他走。回家时,徐温发现徐知诰跪拜在门口迎接他。徐温问道:“你怎么还在这里?”徐知诰哭着说:“我一个小孩,离了父母怎么办啊!父亲生气不要我了,我只好回来找母亲,这也是人之常情啊。”徐温于是更加怜爱他。

徐知诰喜欢读书、骑射,立志将来能有作为。十岁时的诗作《咏新竹》中写道:

栖凤枝梢犹软弱,

化龙形状已依稀。

斗转星移,韶光荏苒。徐知诰走出了少年时代以后,很快就出息成一个精明干练的青年,据史书记载,他身长七尺,方额隆准,修上短下,声如洪钟,在同辈子弟中卓尔不群。后由徐温作主,与升州刺史王戎的女儿结为夫妻。

尽管徐知诰已经长大成人,但他对养父养母仍像少年时代那样恭顺孝敬,每日晨昏定时请安。在徐知诰的影响和带动下,性情温顺的王氏对公婆也竭尽孝道。倘遇二老身体不适,他们更是关怀备至。一次徐温患了重病,多日卧床不起,他的六个亲生儿子互相推诿,谁都不愿留在病榻旁守护。只有徐知诰和妻子王氏日以继夜悉心护理,亲自煎汤喂药。时近半年,徐温大病痊愈,王氏却因操劳过度大病卧床,诊治无效身亡。

王氏病故,徐温异常悲痛。论人品和才干,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都不如他。于是徐温又给徐知诰续了家室宋福金。宋氏系江夏人宋韦滔之女,幼年流离于乱兵之中,为王戎收留。后随王戎女儿来到徐知诰身边,王女去世后宋氏便成了继室。

有一次徐府子弟大摆酒宴,按照长幼尊卑依次给徐温拜寿。席间徐温借题发挥,纵论孝道。当着众多亲友的面,不厌其烦地表彰徐知诰的孝行;同时又半是劝诫半是警告,谆谆教诲亲生诸子:“别看徐知诰与汝等不是一奶同胞,但自从他来到我家以后,待我就像生身之父,甚至比对生身之父还亲。汝等切勿与他貌合神离,定要亲如手足,风雨同舟共撑家业。”事后徐温又致书杨行密,夸耀徐知诰德才非凡,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杨行密一听大喜过望。他既为自己有伯乐之识而自豪,又为徐知诰有千里马之才而庆幸。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逢人就讲:“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有人比得上他。”杨行密慧眼识英雄,但他死也不会想到,徐知诰(李昪)和他的儿子李璟,数十年后会做出逼迫杨氏族人**,乃至灭绝杨氏宗门的禽兽恶行来!

徐温是吴国有名的权臣,杨行密在世时,他信誓旦旦,杨行密一死,他就不怎么安分了,没过几年便伙同另一权臣张颢杀死杨行密的继承人杨渥,另立杨渥之弟杨隆演为国君。

杨隆演在位前期,徐温与张颢为了权利打得火热,最终徐温除掉张颢,成为吴国实际主宰者。掌握军政大权后,徐温划出六个州建立齐国,封齐国公,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同时,徐温提拔长子徐知训为执政,自己则迁至金陵,遥控吴国朝政。用养子徐知诰为楼船副使,防遏升州。

后来徐知诰被提拔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使,手中握有重兵。吴天祐十五年(918年)六月,徐知训因为在朝中为非作歹,被副都统朱瑾杀死。徐知诰闻讯后从润州带兵杀入广陵,接管了朝政。此后,徐知诰与徐温一个在广陵主持政务,一个在金陵营建新都,为篡位做准备。

徐知诰认为,吴国自杨行密创建以来,根深蒂固,贸然改朝换代,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为此徐知诰一反徐知训的作为,恭恭敬敬地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非常谦卑地对待士大夫,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谋士,其他流落在境内的士人也都加以任用。徐知诰还经常派人到民间了解疾苦,遇有婚丧匮乏的,便设法予以周济,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尽管徐温身居金陵遥秉大政,但人心大多已归向徐知诰。

杨隆演死后,徐温父子又立杨行密的第四子杨溥为吴王。在徐温、徐知诰的再三劝进下,杨溥称帝,这是徐氏取代杨氏的一个阴招。只有杨溥当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封王,地位才能进一步提升;也只有杨溥当了皇帝,徐氏父子才能逼迫其禅让,通过和平手段堂而皇之地谋朝篡位。

公元927年(顺义七年),徐知诰宴请徐知询,以金钟盛酒,向徐知询劝酒道:“希望弟弟能活一千岁。”徐知询怀疑酒中有毒,便倒出一半给徐知诰道:“我愿意和哥哥各享五百岁。”徐知诰大惊失色一时语塞。

两人僵持不下,你推我让不知所措。这时伶人申渐高抢过两个酒杯一饮而尽,接着端着酒杯离开,两人愕然在堂。事后徐知诰派人送去解药,但为时已晚,申渐高已经头部溃烂而死了。

徐知询心知肚明,此后对徐知诰加倍提防。

公元927年,徐温病逝,时年六十六岁,追封齐王。徐知询被徐知诰控制起来,自此吴国大权落在了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手中。

公元936年,万事俱备的徐知诰终于按捺不住称帝之心了。可是吴帝杨溥正当年,既无过失(傀儡皇帝有个屁过失),又无疾病,徐知诰不想等到杨溥死后再篡位,便决定找几位重量级的代表劝说杨溥让位。

此时经过政治清洗和时间淘汰,当年的杨氏集团原始股东只剩下镇南军节度使李德诚和德胜军节度使周本最有份量,且两人当初都是赵鍠的部下。

周本是个比较纯粹的武将,本来不想掺合,可是架不住家人苦劝,只得硬着头皮担纲劝进大事。

经过多年政治风雨洗礼的李德诚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给使了,他得为自己的家族和部属考虑。在他看来自己和杨家的那点儿恩义,在为杨家效命的岁月里还得差不多了。而且自己不仅是杨家的女婿,也是徐氏的亲家,两头都一样,背着抱着一边沉。因此他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地接受了徐知诰的重托,冲在了劝进队伍的前列。

劝进使团先是到扬州盛赞徐知诰的功德,忽悠杨溥主动效法尧舜,千万不要恋栈毫无意义的傀儡帝位。事已至此,杨溥还能说什么呢?

然后劝进使团又来到金陵,恭请徐知诰接受禅让。徐知诰是个讲究的人,作戏得作全套,明明是自己指使的,还要装模作样地多次拒绝,然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老李同志无疑将自己的戏精天赋发挥到了极致,哭着闹着非要徐知诰接受天命,为天下苍生造福,搞得徐知诰不接受都不行。

老李的戏演过了,徐知诰的谋主宋齐丘看不下去,就对他的儿子李建勋说:“令尊是吴国元勋,怎么能这样没节操呢?“宋齐丘还特意写信给李德诚,劝他不要太心急。

宋齐丘与徐知诰交心多年,断然不会偏袒杨家,他所以劝阻李德诚,主要是觉得演员要按剧本演,不能冒犯自己这个总导演,李德诚抢了他的戏份。

杨溥已成赘瘤,只得推位让国禅位于齐王。徐知诰建太庙社稷,改金陵为江宁府,即皇帝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尊吴王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自称受禅老臣。用宋齐邱、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密使,

徐知诰称帝后,立宋氏为皇后,儿子景通为吴王。

李世民阴魂不散,又有人拜他为祖宗了,徐知诰称帝后,说他是唐太宗的第十八代子孙!改名李昪,国号为唐,立唐高祖唐太宗庙,史称南唐。

这一年李昪五十岁,头发胡子都白了。由潘姓改李姓,由李姓改杨姓,由杨姓改徐姓。又从徐姓改李姓。一个孤儿,四姓家奴,最终熬成了开国皇帝。这份传奇,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

其实后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后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赐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李从珂又是李嗣源养子,他们与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没有关系了!为了当皇帝,石敬塘认德光为父都行,李存勖、李昪拜李渊、李世民为祖宗也未尝不可!

李昪徙让皇帝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杨溥在乘舟南行时百感交集,吟了一首凄惨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

二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榭亦荒凉。

烟迷远岫愁千点,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回首细思量。

李昪自幼生长于金戈铁马之中,亲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每逢想起那烽火连天、尸横遍地的残酷年月,他的耳边就仿佛响起孤儿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诉声。所以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上消散之后,他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

李昪即位之初,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争相上疏谏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时竭力鼓动他拿近邻楚和吴越两国开刀。当他伏案披览这类奏章时,先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继而朱笔批示:“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必要使其肝脑异处,膏涂草野呢?讨伐之议愿勿复言。”从此恪守保境睦邻之策,力戒穷兵黩武之举,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夏天,“素为敌国”的吴越京师大火多日不息,宫室、府库、铠甲、仓廪焚烧殆尽。钱元瓘惊悸而死,年仅十三岁的钱弘佐嗣位,主少国弱,朝野上下六神无主,面对满目废墟不知所措。这时南唐一些武将力主趁火打劫,纷纷请命出兵,扬言“我师晨出,而暮践其庭”。李昪对臣下极力劝阻:“众卿所言何其毒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横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灾睦邻才是圣贤倡导之正道。”因而不仅没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前去吊唁,送去许多礼物,资助吴越治丧度灾重建京城。大臣冯延巳对李昪的这种反常举动困惑不解,背后讥讽他说:“此田舍翁所为,不足以成大事也!”李昪听后一笑了之,也不加罪。

相传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设广席,长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余,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李昪年已五十六岁,未免精力衰颓。方士史守冲献入丹方,照方合药服将下去,起初似觉一振,后来渐致躁急。近臣谓不宜再服,李昪不从。忽然间背中奇痛,突发一疽,李昪不令人知,密召医官诊治,每晨仍强起视朝。无奈疽患愈剧,医治无功,乃召长子李璟入侍,未几弥留,执李璟手与语道:“德昌宫积储兵器金帛约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善交邻国,保全社稷。我试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视此为戒!”

说至此,李昪将李璟的手牵入口中,啮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嘱咐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听命。

当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发丧,先下制命齐王监国,大赦中外。越数日不闻异议,方宣遗诏即皇帝位,改元保大。

凭借机遇与努力,李昪实现了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跨越,践行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念,书写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传奇。作为一国之君,他一贯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安置流民,轻徭薄赋,崇文重教,勤俭节约,爱惜民力,睦邻友好,为他博取了贤明帝王的美誉。

不过李昪软禁杨氏宗室,逼迫他们**,做得也太过分。公元956年,周世宗听说杨氏遭遇,派人前来慰问。南唐国主李璟闻讯后,猜忌心顿起,随即派人将杨氏灭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