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出资占股控制商馆

文书房。

高珍带着王仁,求见小王爷。

“王师傅他们在里间,你们先坐一会。”一名文书客气的起身接待两人。

文书房的人地位高,高珍和王仁都不敢怠慢。

不久。

那名文书端来两杯热茶。

“太客气了,谢谢。”

两人谢过后,高珍脸色自然,一旁的王仁坐立不安。

想到等会要进小王爷的办公室,就觉得紧张。

“没事,不要多想。”

高珍露出笑容。

他是过来人,以前也是这样,不过和小王爷接触多了,小王爷性格和善,就没了这层恐惧。

里间。

关于焦炭炼制厂的事宜,不知不觉众人就沟通了大半个时辰。

该说的都说了,朱高炽想了想,认为还是要自己出马,就算不懂生产,起码能为众人点明方向,节省出大量的试错成本和时间。

“最近的开窑是什么时候?”

“后天。”

王本很快回答到。

“你们做好准备,等开窑的时候,咱要去现场走一趟。”

担心众人多虑,以至耽误生产,朱高炽又交代说:“咱也有些想法,一起去研究下。”

听到这个说法,王本暗暗松了口气。

几人离开文书房,见到返回来的高珍,身边还有一名管事。

王本认识王仁,知道是外柜的管事,主动打了声招呼,小九和李二不认识王仁,向他点了点头。

很开,恢复了安静。

王仁看了看高珍,高珍扫眼了文书,没有起身去催。

那名文书抬起头,看了看四周,想起了什么似的,才轻手轻脚走到里间门前,轻轻地敲了敲门。

“进。”

文书推门进去,很快,在门口探出半个身子,向高珍和王仁招了招手。

王仁“唰”的一下站了起来,刚迈了一步,又退了回来,紧张的看着高珍。

“放松,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高珍交代了王仁一句,领着他进去。

“小王爷。”

“小王爷。”

王仁跟着高珍叫了一声。

“王仁。”

朱高炽抬起头,吐字清晰的叫出名字,脸上满脸的笑意,非常的和善。

和善的有些违和。

毕竟刚十五岁的少年,脸上没有稚嫩,也没有张扬,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去密云的路上,我听高掌柜说起你的事,你对蜂窝煤商会有些不错的想法,看来把这件事交给你,的确令人放心。”

“不敢不敢。”

一向能说会道的王仁,变得有些呆傻。

“坐吧。”

高珍扯了扯王仁,带着他坐向一旁的椅子上。

朱高炽对王仁的印象不错。

上回的关于以钱代役的章程,以及路上高珍说起,关于工厂借本给蜂窝煤作坊主的想法,在朱高炽看来,都是一些很聪明的思路。

王仁手里紧紧的攥着带来的章程,眼皮动了又动,只觉得身上有层束缚。

自己要不要表现的主动些。

会不会惹的小王爷不满。

掌柜的怎么还不说话,等着自己开口吗?

“小王爷,这是我写好的章程。”王仁突然起身走向前,把把手里的本子捧过去。

突兀的动静,不光吓了高珍一跳,连门口的年轻文书都往前走了几步。

回过神来的高珍,恨不得给自己两耳光。

“呵呵。”朱高炽笑了一声,伸手接过王仁手里的册子,王仁不知所措的楞在原地。

不知道是走回去坐下,还是继续站在原地。

册子里写的很详细。

有加入商会的八家蜂窝煤作坊,每个月的产量,工人人数,运作模式,大致的利润等等。

以及往其余州府开设新的蜂窝煤作坊,其中点出小而多的生产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分散建立作坊。

在每个州府都开设蜂窝煤作坊,大的州府,根据地理位置,开设多多家,每个县城开设一家。

全北平近两百州县,预计要开设到五百家蜂窝煤作坊,才能把商道完整的铺设开。

北平两百六二十万人,以五口一户算,为五十余万户。

根据后世的统计,南宋的城市人口,高达百分之二十二,在明朝为百分之十。

五万余户的城市人口,是蜂窝煤的用户主力,除去城市中不适用的群体,加上下级市场的补充,年销售额预计达到六万到八万两银子。

围绕这个新兴的蜂窝煤产业链,形成的作业人员的规模,会突破两千人。

一百斤煤块市场价三分钱,商会从煤矿统购,可以降到两分钱,蜂窝煤一半用煤块,一半用黏土,黏土成本低。

除去人工开支,运输成本,蜂窝煤的净利润将会达到四成。

按照这个章程的计划,如果完成后,比当前蜂窝煤的市场总量,增加了三倍。

朱高炽看完后,脸上露出笑容。

“你忽略了部分的市场。”

高珍和王仁露出疑问的眼神。

“工人也是城市群体。”

朱高炽笑道。

中华重工有几千名工人,等于几千户家庭,加上蜂窝煤的工人,以及矿上的群体。

这就是工业的魅力。

创造消费群体。

农村的消费力虽然不如城市,但是当物美价廉后,也会产生不少的消费力。

农村一样会用火柴,煤油灯,化肥等等工业品。

“我朝的北平,当下底子薄,如果城市人口如宋朝,达到百分之二十,那么蜂窝煤的市场年产值,至少能达到近二十万两,再加上广阔的农村市场,有望突破三十万两。”

“这个目标并不是难事,咱估计五年内就能突破。”朱高炽自信的说道。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城市人口达到了了百分之六十二点八。

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正好符合朱高炽举出的十人案例。

社会十个人,留下三个人种地,七个人投入到其余行业。

怎么缩短这个时间呢?

社会分配。

自己的身份,正好有这个资格分配社会资源。

所以五年内,让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百分之二十,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十,朱高炽认为并不是难事。

唯一能阻碍他的,唯有朱元璋和朱棣。

“这个计划章程没有问题,关于提出的本钱,咱认为是资本的问题,工厂可以出资。”

王仁脸上露出喜色,高珍却不认为这么简单。

果然。

朱高炽又说道:“工厂愿意促进市场的繁荣,舍出部分的利润,但工厂也需要盈利,不能舍本求末。”

“根据出资比例,工厂要占股,不追求最大的利润,但是要对商会的商人,具备一定的控制力。”

当北平的城市人口突破到百分之三十,加上带动的农村经济,只蜂窝煤的市场体量,有望在一百万两银子以上。

那时候的煤炭业,体量更是巨大。

煤炭时代。

朱高炽一定要用尽手段,把煤炭控制在手中,才等于掌握了时代,否则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工厂出资本一万两,提供给各家铺设市场,以每家保底占两成股份为底,上限不超过四成。”

“同时签订契约,约定日后有股份交易,同样的市场价,优先卖给对方。”

“还有具体的考虑,你回头仔细商议,也可以召集各家集思广益,达成双赢的效果。”

工厂内部的蜂窝煤商会会馆。

王仁召集了八家蜂窝煤作坊主,也是北平城最大的八家,人们知道是关于本金的事,不敢马虎,都第一时间赶了过来。

“不着急嘛,等人到齐再说。”

王仁态度坚定,不肯事先透漏,先到的人也没有办法。

众人一边喝着茶,一边闲聊。

等了一个时辰,才算是八个人都到齐了。

“王管事,我们都是熟人了,别将客套,直接说吧。”副馆长郭松提众人说了出来。

王仁笑着答应,没有继续卖关子,拿出了新的章程,比上次的要更加详细。

根据章程里的前景,市场扩大三倍,也就是说明年各家手上的资本会扩大三倍。

郭松看的不一样。

市场扩大了三倍,不代表自己的作坊只扩大三倍,自己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

他看着手里的章程一言不发,没有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别人说什么,他就附和什么。

王仁纳闷的看了眼郭松,好奇的问道:“郭东家怎么了?今天不怎么说话呀。”

“没什么。”

“有工厂占股是好事,我们还巴不得呢。”有商人笑道。

“工厂占股是生意上的事情,你们不要过多的猜测,以免自误啊。”王仁提醒道。

他们重工的人在外面都不敢胡来,怎么会容许合作商打着他们的名头惹是生非。

“岂会如此,王管事误会了。”

这份章程,的确很大方。

出资入股给的很多,而对股份要求的不多,也不要管理权,但是有一定的话语权。

加上背后带来的地位,是非常划算的。

不过人的想法不一而足,有些人连商会都不愿意加入,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在座的八位商人,都是竞争出来的,有胆量和商人,自然是有野心的。

郭松的想法,不少人也有。

有人提议谁也不要打谁的主意,做出共同的约定,各自让出两股给工厂。

见有人戳破了自己的心思,郭松也放弃了这个打算,恢复了热情,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

他的作坊最大,用工人数最多,理应获得大力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