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零八章 这么坏的官员不应该留下

大明洪武三十六年。

皇城的钟声敲响了四十五下,皇帝驾崩的消息,传遍了天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朱元璋死了,人都会死,活到了朱元璋的年龄,算得上是喜丧。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最贤者莫过于圣人。”

江西。

一名读书人感慨道。

“何也?”

“历代的贤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可力求尽善尽美,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祥,以不扰民为重,无论是禁奴仆,又或者军户制,都以节省民力为宗旨,非圣人莫属。”

广东。

一名社学的老书生,向孩童们感慨道。

“民可告官,甚至审官,乃本朝所开之先河。”

“自古以来,就算最贤的朝代,也未做到,至多也不过是官审官,百姓莫不能问。”

“圣人专门为老百姓们制定了一个特权,鼓励和允许老百姓,遇到当地父母官不作为,官官相护的情况下,可以由有德老人赴京面奏,以凭保全,形成了律法规定。”

“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皇帝第一次鼓励老百姓直达天听,告冤控官的壮举。”

“在我朝之前,不要说告御状,就算是以民告官,那也要先挨一顿板子,动不动就有性命之虞。”

北平。

“有史以来,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抗争史,利益阶层与百姓阶层的互相进退之路,而我朝圣人打压利益阶层的力度,是历朝之冠也。”

“为了让老百姓们懂法,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圣人规定,天下人,应当家家有本《大诰》。”

“《大诰》中为了照顾不识字的百姓们,配上了大量的图画,哪怕不识字也能看懂,例如《大诰》第五十九条,告诉天下百姓们,如果有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捉拿,任何人不得阻拦,凡是阻拦者,以诛族治罪。”

“《大诰》还告诉百姓们,官员除了不能贪赃枉法,还不能纳妾,辱民等等。”

“因为纳妾了,说明了**高,**高,花销就会高,俸禄不够用,最后就会向百姓们伸手,都是圣人深思熟虑得出的。”

“《大诰》把地方玩忽职守、滥设吏卒、贪赃受贿、科敛害民、侵吞钱粮、酷敛百姓,放卖官差,私役丁夫、妄取扰民,私吞商税、侵没赈济案、卖富差贫者、粮长交结官吏、团局造册、虚出实收、就仓盗卖、巧立名色、妄起科征,飞洒粮差、接受赃私、包揽词讼、吊打细民,豪强劣绅买嘱官吏等等阴私事情,皆说的详细清楚,告诉百姓们其中的手段,以及严厉的惩处。”

“为了鼓励百姓们购买《大诰》,因此规定百姓家中有《大诰》的,遇罪可减轻一等。”

“当天下百姓家家一部《大诰》,人人懂法,加上圣人鼓励民告官,甚至鼓励百姓们亲自捉拿,又有敢官官相护的,同样在《大诰》以诛族治罪种种。”

许多地方传来的动静,是朱高炽没想到的,朱元璋的死亡,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动静。

根据他了解的历史,朱元璋的死,仿佛一切都很平常,甚至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许多人定为残暴,认为朱元璋是有史以来最残暴的君主。

可见到社会的现象,朱高炽忍不住反思起来。

首先。

明朝初期的法律,落实的比较完整,而不是像明中后期,除了多年来的积弊,也有经济的破产,导致各项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所以无论是《大诰》,又或者《大明律》等,执行的是比较严格的。

朱元璋的确经常见各地的粮长与乡老。

其次。

哪怕是清朝最让后世部分人称赞的顺治皇帝,也认为朱元璋是天下最贤明的君主。

反倒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对明太祖的这个制度批评道:黜陡之柄编氓转得而操之,成何政体!

意思就是朱元璋把统驭官员的权力,分给了老百姓,让老百姓有能影响官员赏罚的能力,这样太不成体统了。

乾隆的执政理念和朱元璋是截然相反,乾隆皇帝借用儒家,老百姓就是孙子,官员是儿子,自己是爷爷,就算是儿子不好,也应该是自己这个爷爷去主动管教,作为孙子,怎么可以说父母的坏话,告父母的恶状呢?

乾隆非常厌恶这样“不孝顺”的行为,几次在谕旨中强调祖子孙的治国理念,要老百姓要学会孝忍,不能僭越妄为,彻底扭转了明朝延续下来了几百年的社会风气。

朱高炽从乾清宫回来,宫里忙着朱元璋的丧事。

每个人都很忙,朱高炽也是如此,不过朱棣亲口说了,因为国事繁忙,让朱高炽以国事为重,经过朱棣的口气,朱高炽已经猜到了,朱棣决定亲自出征。

不过皇爷爷刚死,至少要等朱元璋的丧事尘埃落定。

因此。

朱高炽抓紧了与阁内,六部官员们进行战争的商讨,每个官员的脸上很疲劳,又要遵守礼节,参与皇帝的丧事,还要劝进朱棣,乃至国家大事,每个人都忙的马不停蹄。

民间上刚兴起的舆论,立刻因为朱元璋的死亡而戛然而止。

许多的人在伤心。

春风一夜吹遍大地,让大地换了颜色。

“皇太孙殿下请过目。”

兵部尚书金忠捧出一本奏疏,交给宦官转呈给朱高炽。

金忠的才能一向不错。

哪怕是史料也是如此认为,此人无权无势,白身一个,却能从小兵被朱棣提拔为长史府长史,已经说明了一切,在他的打理下,兵部井然有序,成效非凡。

朱高炽翻阅起来。

帖木儿远在万里之外,数十万大军的行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又不像大明,在各地有成熟的管理体系,粮草等物资早已齐备,需要沿途劫掠获得军资,可各地已经被屠戮过了一遍,回来也就没有那么容易。

既然决定了要战,大明可不会客气,抓住这样的机会,先把他的都城拿下,成为明军决战于国门之外的大本营。

获得了地势,也能获得帖木儿汗国的一部分物资。

“经过商议,此次战争的军队人数,应该以骑步各半为好,凑出十万骑兵,十万步军,再召集十万预备兵,二十万的民夫,合计五十万人直接参与。”

委鲁母到俺的干太远了,地方上没有积蓄,需要内地的供应,而铁道也只修建到了委鲁母,离开国境,抵达撒马尔罕城更远。

朱高炽看见了各方面的章程,并没有提出疑义。

在国家政务细致上管理,官员们要比自己更有经验,没有发生靖难之役,大批的官员留了下来,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从国子监中培养的一批成长在新时代的官员,已经涌现出不少的人才。

“诸位辛苦了。”

朱高炽赞许道。

众人连忙拱手,有人道:“一切为了国事。”

无论是帖木儿之事,又或者朱元璋的驾崩,接连的大事发生,却也让思想混乱的社会宁静了下来,人们又凝成了一股绳。

“西北的战争,不能影响到大明的周边。”

“一场战争下来,结果大明在各地的控制却失控了,这非我想要的。”

朱高炽说道。

“皇太孙殿下请看。”

内阁胡广上前一步,他早就有了准备,针对当下的局面,想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朱高炽好奇的打开,看完了神色复杂。

这么坏的人。

跟杨士奇一样的坏,不应该留在国内啊。

杨士奇去了东南亚。

那么胡广呢。

等战事结束了,派去西北呢,又或者派去东亚?

反正国内只能留下好人。

朱高炽摸了摸下巴。

胡广不知道为什么,想要打喷嚏,虽然皇太孙殿下取消了这些礼仪限制,例如大臣失仪的罪名,可胡广也不愿意当众出丑。

到底是谁在盘算自己?

胡广听说打喷嚏的时候,必然有人在想自己,据说是宫里传开的说法。

能想自己的,多半是政治对手。

大明皇帝驾崩。

礼部的官员们出发各方告知各藩国,要求各藩国开始祭奠先皇,并且昭告天下,大明新的皇帝诞生,由先皇指定的继承者朱棣承袭。

今年的年号仍然是洪武,为洪武三十六年,明年开始,大明的年号为永乐,乃永乐元年。

新的年号,以及各样的章程,从大明到天下,都开始受到影响。

需要让藩国的国王和官吏们知道,以后的奏疏,是写给谁的,需要注意什么种种。

高丽国王得知后痛哭。

看得大明官员和宦官感动至极,虽然知道此人是为了巴结大明,可又如何呢,只从心的话,许多事就无法说了,主要看得是行。

无疑。

高丽王国的国王是表现最好的。

使者被高丽国王出城亲自送别离开了汉城,然后一路经过开城、板门店、金川、平山、沙里院、黄州,各地官员的迎接,最后抵达了平壤。

几度被元朝义军红巾军占领过的大城池,最后又成为了高丽北王所在的城池。

李芳远是李成桂的嫡幼子。

最年轻。

比起高丽的国王,他虽然极力宣誓自己的强大,却也立刻悲痛起来,为大明皇帝的驾崩表现的忧伤,并按照礼仪,严格的与使团接触。

“看来这位年轻的北王,打算熬死他的哥哥们。”

“能活也是本事。”

“他的军队规模,不弱于高丽国王,又能与高丽南王叫板,等两位哥哥死了,高丽还有谁是他的对手。”

国力的表现。

大明在藩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各地都有大明商人的身影,平壤城中,由商人们一起组织了欢迎使团到来的活动,因为当下的气氛,并不敢大张旗鼓,一切乐事都停了。

而大使却和李芳远闭门商议。

“大明已经决定远征帖木儿藩国,兴百万大军,荡平一切不服。”

百万这个数字。

李芳远并不太相信。

大明倒是可以做到,但他通过和商人们交谈得到的了解,大明并没有发起在全国的征召,主要还是调动北方的军队,南方的军队并没有动。

大明有五十万陆军,七成的骑兵在北方。

十万海军,有四万以上在海外,国内还有六万,西北的战事,和海军没有什么干系。

皇帝刚死,人心不稳。

京城肯定要留重兵,加上各地的驻兵,乃至保留的紧急支援兵力,二十万却也是大明,没有放弃周边的形势下,能调动的所有力量。

不过就算如此,二十万军队,想想都令人胆寒。

李芳远自己才五万军队,而四哥更有十万军队,加上汉城的军队,看起来也有一二十万之多,不过李芳远很清楚大明的实力。

大明军队的士兵,兵源素质强,待遇好,战斗力强悍。

而他们高丽国的军队,远远不如对方。

大明只抽调的军队,已经可以荡平高丽,毫无悬念。

“上国需要我们藩国出兵吗?”

李芳远问道。

“朝廷商议过,最后否定了。”大使说道。

从朝鲜调兵。

士兵战斗力低下,却要消耗和大明士兵同样多的物资,反而是浪费了国力。

兵部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方阵。

东南亚的战事,调动东南亚的藩国,东亚的战事,调动东亚的藩国,才算是最合适的,否则反而是拖后腿,得不偿失。

“但是朝廷要求高丽三王出兵,参与大明组建的联军,防备倭国的内乱。不光是高丽,大琉球王国与小琉球王国都要参加。”

李芳远恍然大悟。

难怪上国只调动了二十万军队,上国至少还能抽调出五到十万大军才对,原来是用来威逼他们的。

想出这个主意的人,真是怀得很。

可谓是一箭三雕。

调走了高丽的军队,保障了高丽的稳定,让四哥无可奈何,还节省了大明的军队,又加强了对倭国的管控,实在是高明。

“我二哥怎么说?”

他和四哥都没有称呼二哥为国王,仍然兄弟相称。

“高丽国王同意出兵一万,并且负责部分粮草,你们都需要按照国王的规矩办。”大使说道。

看来二哥是死心塌地了。

对于自己的二哥,李芳远从来没有小瞧过,只有四哥当初觉得自己算计天下,一切都控制在他的手里,却没想过,二哥收了那么多养子,其实甘心受人控制之辈。

李芳远采取韬光养晦之策,反正最急的是四哥。

“只要四哥同意出兵,我就答应出兵。”

“我们商议的是,南王出兵三万,你出兵一万。”

“好。”

李芳远痛快的答应。

他有五万兵,却只需要出兵一万,四哥有十万兵,倒是要出兵三万,看来大明的官员们,对四哥很不放心,处处都是针对。

所以大明的计划,李芳远并不抗拒,目前而言,高筑墙,暂称王方为上策。

既获得大明的支持,还能等待时机,最主要的是看。

军队出去跟着大明开开眼,学习大明的作战经验,也算是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又约束了四哥,不让四哥吞并汉城,何乐而不为呢。

昨天在医院忙了一天,带孩子做各项检查,医院里儿科爆满,找床位非常不容易,今日的更新暂时只有一章,晚上能不能加更不太确定,请书友们谅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