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下大同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下大同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7 18:18:12 来源:笔趣阁

杨士奇醉了。

他没有喝多少酒,以他的酒量不至于如此大醉。

但是他的确醉了。

当着热情的当地人们的面,他甚至哭了起来。

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百姓,可是这不长久啊,最终是要破碎的,杨士奇非常肯定。

而现在,他多么希望自己不那么聪明,懂得没有那么多。

那就没有现在的伤心了。

“看起来先生酒量不大,大家不要劝先生喝酒了,先生多吃两口菜,歇息的房间已经准备好了,被褥都是洗过没有用的。”

主人家的老者发话了,其余的人不敢再提喝酒。

杨士奇哭着回了房间。

这就是书中的世界啊,儒家的最高境界,世界大同。

他终于看到了。

可他怕。

因为怕这些懂礼的百姓们,最后迎来了悲苦的打击,那又是何等的痛苦。

是的。

一户人家种一百亩地可以,杨士奇不再怀疑。

不但可以种一百亩地,他们还能欢乐的种一百亩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用命来干活。

可是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的田地。

“北平是想把百姓们都培养成地主,可全大明也才七千多户的大地主。”

“那些没有田地的人们,最后又怎么办呢。”

一夜未睡的杨士奇,第二天一早红肿着眼睛,人们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担忧是不是招待不周。

虽然只接触了很短的时间,但是这位外乡人是位有学问的人,百姓们深信不疑。

对于有学问的人,百姓们是很尊重的,哪怕是强盗,许多也会礼遇三分。

“先生来得巧,今天是计划的去粮点交粮的日子,先生有兴趣吗?”

杨士奇点点头。

虽然不知道是粮点是何物,但是顾名思义,应该就是官府收粮税的地方。

“要交多少粮食啊?”

年轻人笑道:“除了留下口粮和种粮,都会交上去嘞。”

杨士奇吓了一跳。

“岂有如此荒唐的税?”

“不是咧。”年轻人连忙摇了摇手:“是去粮点换粮票。”

年轻人仔细解释了一番。

原来如此。

杨士奇在北平见过粮票,许多商家喜欢收粮票,甚至指点过杨士奇去粮票银行兑换粮票。

他知道粮票是宝钞,和宝钞不同的是,百姓们不愿意使用宝钞,而北平的人们愿意使用宝钞。

主人家在把粮食搬到货车上。

院门外停留着一辆牛车,一辆马车,装了整整几十个麻袋,麻袋里装满了粮食。

“一趟运不完,要来回两趟。”

杨士奇主动帮忙搬运,主人家拦不住,笑呵呵的向杨士奇说道。

“这么多粮食送出去,你们不心疼吗?”

“心疼啥?”

“这么多粮食放在家里,又要防潮还要担心鼠蚁,不如早日换成粮票。”

每二十个片井设一处粮点。

在粮点。

门口有好些车辆,都是来送粮食的。

粮点的工作人员会进行抽查,用空心的细钎插入麻袋,带出一些粮食检查,确认质量没有问题就会去称重。

称重完后,有送粮的百姓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点,搬运到粮仓里整齐的堆放。

然后盖了印的单子,农户会画押,一式三份。

一个月后,农户可以靠着单子去粮票银行领取粮票,或者直接存入银行。

“喵。”

粮点的狸花猫,嘴里叼着大老鼠,威风凛凛的看着两脚兽,得意的昂起头。

先民们培育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的狸花猫,是最容易养活,且不骚扰人类居住,更是捕老鼠的好手。

他不适合当宠物,但适合成为人们的帮手。

杨士奇帮忙搬运完,这位陌生人经过介绍,别人都知道是江西来的先生。

每个人都很客气,并向杨士奇行礼。

这位先生有大学问,却还愿意劳动,获得了百姓们最大的尊重。

杨士奇和粮点的工作人员询问。

“粮点不是一直开放的,我们在这里忙完,就会去粮铺工作。”

“岂不是粮商都没了活路?”

“粮商改行了。”

“小王爷说过,粮食是天下根基,必须和能源一样,掌控在官方手中。”

“只要粮食稳定,那么工业发展就可以突飞猛进,不用担心会发生崩盘。”

杨士奇思考这些话,有了更多的问题。

粮点的工作人员连忙红着脸解释:“这些是我们培训的时候学到的话,再深的意思,我也不明白。”

“北平的培训很多呀。”

“是啊,老师们要培训,工人们要培训,商人们也要培训,军人们同样如此,当官的都要培训呢,上面说是达成统一的标准,保持水平线以上。”

……

天下聪明人何其多也。

自从收到了应天府的密信,但是天下自从舆论变了后,不光是商人们招募来了许多南方打工人,还有许多的读书人来北平游学。

古代的读书人并不会在家乡死读书,游学是先民们的传统。

包括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有游学的经历。

游学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的。

许多的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外出。

特别是发达的国家,学生们会有各种集体出游的活动,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见识。

而中国古代,游学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明朝兴起的社学,更是文明繁荣的表象,可惜在清朝消失,一直到太平天国屠光了南方的满城,南方的汉人们才又恢复了古代的传统。

地方的乡绅们开始自发的恢复社学,大量的民间社学,让南方有了不可计数的读书人,才能为进步青年提供了土壤。

正是那些进步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唤醒了这片被征服而陷入沉睡的国度。

三百年的愚昧时期,让后世还债了百年,仍然还在还债。

朱高炽其实是偏向信任密信的内容的,但是他读的历史太多了,不得不防啊。

就如那毛文龙。

至死也没想到袁崇焕会不顾规矩杀了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现在自己掌握了战略主动,才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如何快速把山西发展起来,就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军事建设放缓了脚步。

军工的好处暂缓,可工业化的动力不能消失。

既然军工方面已经指望不上,那就指望教育。

教育部部长张辅来到世子府。

“北平行省至今有新式学校十七所,小学和中学生数量合计三万六千余人。”

“目前全年制学生,最高已经读到中学一年级,明年就会升入中学二年级。”

听完张辅的报告,朱高炽说道:“去年你提议要扩大教育的投资,因为军事方面的考虑,所以没有获得我的通过。”

“应天府的密信你也看过了,所以我考虑暂缓军事建设。”

张辅高兴了。

房宽和陈亨脸色难看了。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脸上转移到另一个脸上。

不过总体上,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很兴奋。

“军事发展肯定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以目前的军事力量来看,优先发展经济建设,更加的迫在眉睫。”

“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连三个人才,在场的人已经明白,小王爷更看重的是学校,而不是府学,州学,县学。

“当然了,府学,州学,县学的兴盛,为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许多可以培养的人才。”

“没有这些学校打下的底子,我们至少需要发展二十年才能培养出足够的教师。”

“接下来,在北平,大宁,开平,金州,陕西都要大兴学校,从府学,州学里招聘更多的合格的老师。”

“教师评级制度,仍然需要严格把关,让符合新式学校标准的人,才能进入学校当老师。”

学校最重要的是老师。

而明初有朱元璋打的底子,无论是民间识字率,还是读书人都有足够的底蕴。

这是朱高炽发展工业化道路,能有不少人才使用的根本原因。

否则光培养教师就需要耗费二十年。

现在的读书人,只需要经过培训,许多可以成为新式学校的教师,保证了教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反倒是建教学楼这些并不算难题,只要资金足够,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属下有个提议。”张辅认真的说道。

“说说看。”

“其实不是属下一个人的想法,新式学校建设多年来,有了许多的好现象,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不少先生认为,当下新式学校的课业太过繁重,并不利于学生们的进步。”

“经过不少人的商议,认为应该减轻专业课程,加强社会课程,并且兴办大学。”

张辅的提议,朱高炽来了兴趣。

大学肯定是要办的。

但是没想到下面的人主动提了出来。

“在中学三年读完后,毕业的孩子们已经十五岁,以社学的名义,流入军队,工厂,学校等,通过社学的考核,最后成为重点培养储备人才。”

“而学校教的内容,有许多并不需要,反而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

“所以建设大学,形成完善的高质量的,更加细化的学科,让那些各方面展露天赋的孩子进入大学。”

“普通的孩子们,则加强社会学科的学习。”

朱高炽迟疑了起来。

简而言之。

小学中学降低专业课,以户外课为主,加强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则培养有天赋的孩子。

事物的两面性,有好处就有坏处。

“这件事情关乎教育根基,需要慎重考虑,可以召集全体学校的先生们,集思广益形成最终的教育理念方案。”

朱高炽不敢乱做主,最后决定让众贤大议。

原来的方案,是把每个孩子当做大学生来培养。

现在提出的方案,则是只把真正有天赋的孩子,低水平专业课下,能自主绽放天赋出来的学生,当做大学生培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