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七百二十六章 竞争与利益

郑雒在武忠明的陪伴下,把从山东都司领取的堪合提交到了渤尼都司衙门,科坊的主事人佥事得知是山东来的军官,亲自热情的出来打招呼。

双方虽然不在一个部门,级别上也有差距,但是渤尼都司毕竟在海外,对待国内来人,多数人非常的热情,常常会进行交流。

郑雒虽然算不上高级武官,但也是一名把总,无故离开行省,特别是出海,无论什么原因,需要向当地的都司衙门备案。

然后获得山东都司衙门下发的堪合,在渤尼都司签到,然后带着盖有渤尼都司的印泥返回山东时,需要去省府所在的都司衙门校验。

一般情况下不会有问题,也不会有人专门去查,毕竟这么远的距离,不过理论上,渤尼都司日常管理事物,以及各项章程数据等会定期送回国内。

哪怕郑雒作假,并没有真的来到渤尼,那么渤尼都司肯定也是没有郑雒在当地登记的记录,按照章程而言,是可以查出来的。

不过理论上是一回事,实际上又是一回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肯专研,人的创造力无限,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

因为佥事的热情,三人在城里吃了一顿饭。

饭后,武忠明带郑雒返回庄园休息了片刻,下午又带着郑雒游览自己的土地,包括一些林地。

第二日一早,武忠明带上家里的几名长工,装备了长枪、长弓、短铳、鸟铳,以及各类的物资,包括水壶,小刀,长刀等。

骑上了庄园里的马,一人一匹,还有两匹驮马,加上武忠明不到十岁的长子,以及隔壁的几位邻居,一行十余人倒也热闹。

骑马了两个时辰,看了看天色,众人找了一处空阔的地方搭建营地。

武忠明与郑雒还有其余的几位邻居聚在一起聊天,讨论猎物的情况,渤尼有许多的野物,很多国内没有的,当然国内也有很多渤尼没有的。

“天下竟然还有地方没有马,真是不可思议啊。”

郑雒忍不住感叹。

“其实南方也是没有马的。”武忠明隔壁的庄园主,以前也是一名士兵,退出军队前的职位是哨官,这些年开始了读书。

生活上长期富裕了,开始了更高的追求,周边的对联有许多是他写的。

郑雒怀疑道:“你是说两广地区?”

那人点了点头,笑道:“两广地区最早的时候并没有马,但是马是当时主要陆上交通工具,那时候可没有铁道,而两广地区本身并不产马匹,一直到秦始皇派大军到南方,赵佗虽然自立南越国,可对当时南方的生产力发展的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光带去了先进制度和文化等,也带去了丰富的物资,包括中原的马匹。”

听到这个答案,郑雒不知道该信呢还是不信,毕竟两广地区早就有了马,可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马最早来自何处。

“很多物种是通过交流得到了传播,包括现在大明许多的食物来源,很早就有从国外引进的,不光是食物,包括好的工具,知识等等。”

“所以大明能有今日的成就,除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更有与其余地区的频繁交流,不光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获得了文明的汲取,自身文明也得到了更健全的补充。”

“正所谓经济越发达,文明越开放,文明越开放,交流越频繁,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现象,甚至可以反过来说。”那人长篇大论。

刚刚接触此人的郑雒,满脸的不可思议。

不久后,长工们搭建好了帐篷,并把带来的食物一一准备好,武忠明邀请众人聚餐,吃过了一顿丰富的午餐,众人正式踏上了狩猎的过程。

晚上的篝火,食物来源就是下午的收获。

然后野营了一晚,第二日上午,众人开始了返回。

随后武忠明领着郑雒去了渤尼都司最大的城池,也是上回去都司衙门办事的地方,在城里最好的酒店,以及当地人出面陪同,进行了隆重的宴请。

郑雒讲了些与武忠明追随郡王殿下在征途上的故事,当地人也讲了一些本地的趣闻,宴会各方都很愉快,有了长足的交流。

又过了一日,武忠明陪着郑雒去看了看渤尼都司别的地区,那里的庄园主们的生活,并且进行了热情的交流。

如是半个月,郑雒对渤尼都司已经很熟悉了。

不光走了许多的地方,也交了不少的朋友,至少下次自己再来的时候,哪怕武忠明不在,他也能找到可以临时投靠的人。

“真是块宝地啊。”

因为在西部七省多年的军营生活,郑雒积攒了非常多的假期,军队里的假期可以累积,没有清零的说法,所以郑雒的假期非常长。

不过终归是要离开的,郑雒在房间里,与武忠明两人进行了交谈。

庄园主有钱。

这个钱来自于土地,虽然不如工厂,但是几千亩的土地,长工们虽然贫穷,但却足够庄园主一家人的体面生活。

正是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前提——市场需求。

无论西方如何初衷,但是百年如一日,一批又一批的贫民被流放到了新大陆,靠着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双方巨大差异的文明,这些贫民们逐渐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居民点。

这也是英国在新大陆移民人数十几倍于法国的原因。

法国的文明程度的确超过了英国,但也因为如此,法国的百姓总体上比英国要富裕和安宁,没有人愿意离开本土,但是英国不同了。

越穷走的人越多。

特别是当初步的市场建立,发生了羊吃人现象后,英国的百姓更活不下去了,主动去往新大陆是惟一的选择,留下来的只有惨不忍睹的生活。

犹如清朝末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自发的闯关东,为东北的繁荣带去了人口基础。

因为巨大的文明差距,移民建立的居住点,开始有了更广阔的田地,粮食的富裕,开始有了贸易的需求,集市开始兴起。

集市兴起了,城镇慢慢也就建立起来,刺激了更大的经济贸易循环,也辅助了影响力的增加。

没有盔甲技术,没有马匹,冶铁行业都没有的部落文明,如何是封建势力,盔甲武器火器俱全一方的对手呢,完全谈不上。

巨大的新兴市场诞生了,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升级了工业循环体系,形成了质的变化。

简而言之,土地资源多了,地主也多了,地主多了,消费力多了,消费力多了,市场就变大了,市场变大了,工厂就诞生了,工厂诞生了,各行各业扩大化生产遇到的瓶颈就一一被解决,于是工业革命出现了。

这是不变的道理。

包括后世取得的成就,也是这一套的现象而已。

是从世界获得了交流,有了全世界的贸易体系,同样是资源增多了,把世界各地的廉价优质矿石和石油天然气引入,生产各类初级工业品销售世界。

郑雒不懂这些高深的经济理论,但是他走过很多的地方,看到过国内的样子,也看到了西部七省,包括天竺北地区的变化。

从渤尼土地上的变化,郑雒看到了新的气象正在诞生。

这里的人们很富裕。

当然,这个富裕是指武忠明这类的群体,靠着大片井制度,以及海外优化后的大片井制度,培育出了广阔的具备消费能力的消费人口。

渤尼的总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有数十万的庄园主,直接和间接的长工与短工,受到影响的人口至少数百万,含括了渤尼大部分的土著人口。

渤尼都司的管理范围包括原来的苏禄三国,以及南方的文郎马神地区,因为部落的分散,并没有详细的人口数据,如此广阔的面积,人口大概有七八百万。

如果加上西部的苏门答腊岛,旧港宣慰司等地区,整个土著人口大概上千万。

落后的文明制度,无法抗衡大明,加上大明的宗藩体系推广,为海外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长足的作用。

稳定、富饶、法律、制度、文化

一样样经济腾飞的前提都具备了,郑雒认为渤尼都司的发展不会比天竺地区要差,甚至因为更加的空白,说不定发展的会更好,毕竟天竺地区的势力与文化差异太多太杂了。

“如果郡王殿下能分封此地就好了。”

郑雒试探的问道。

“啊?”

武忠明怔了怔,没有反应过来。

郑雒解释道:“你我皆知郡王殿下,不是愿意踏踏实实的性子,受不得拘束,所以多年来不愿意回京,但是呢,人总要面对现实,所以富山王的路子,是郡王殿下最好的方式。”

“西部七省,或者天竺地区呢?”

武忠明内心有些不愿,但他也知道自己算不得什么,西部七省那么大,天竺地区更大,随便挑一块地方,不比渤尼要好多了。

郑雒摇了摇头。

大明朝廷很反感藩王,富山王能成功分封,除了太宗皇帝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为富山王的封地远在海外,又在富山这种对抗大瀛岛残余土著的前线之地。

加上大瀛岛的环境与人文,以及复杂的局势,富山王无法反抗朝廷,只能充当稳定地区的角色。

但是西部七省地区不同,这里与大陆相连,加上地利的环境,与国内的主要交通只能靠着走廊地带,非常容易自立为一国,所以朝廷绝对不会同意在西部七省设立藩王。

西部七省在大明多年来的治理下,已经趋为一体,并不是说地方融为一体,而是文化变得统一,有了大一统的基础,真要是分封藩王在此地,等于埋下日后可能分裂出一个大帝国的雏形。

天竺地区更不可能。

天竺地区土地的富饶程度,让大明工局和民间商行抢破了头,双方在当地激烈的竞争,谁也没有让步,都能看到天竺地区未来的潜力。

北边有正在商议的撒马尔罕到天竺北的铁道计划,东边有南洋大铁道深入天竺南地区的计划,朝廷更不会同意在天竺地区设立藩王。

大瀛岛十年移民计划已经总结,朝廷接下来主要移民方向就是天竺地区。

绝岛的名声很大。

虽然是一个岛,但是陆地面积非常的广阔,听说陆地面积是渤尼的十倍!

而如此巨大面积的岛屿,根据多年的探测,当地部落人口不超过一百万,大概在七十余万。

这是什么?

这是巨大的宝库。

可也正因为面积太过巨大,而人口的确太少,虽然潜力非常巨大,甚至靠着地方上的优势,民间商行竟然能在南洋打败北方的煤矿铁矿等资源,已经是令人震撼的成就了。

但是比较起现在的渤尼,数十万的庄园主,这里才是最好的封地,更为的成熟。

而且绝岛在渤尼的南边,如果郡王能封到此地,岂不是间接挟制了绝岛么。

郑雒没有全盘说出自己的计划,只挑了一些事情来说服武忠明,武忠明思考了片刻,勉强的认可了郑雒的想法。

并不是因为分封的事情,而是因为与郡王的上下关系。

武忠明无法背叛郡王。

因为郡王没有对不起自己。

郑雒离开了渤尼,武忠明良久无言,郡王真的能成功分封到渤尼吗?

农业技术在大明非常的发达,自古以来的优势。

南洋兴起的橡胶庄园,工人们从采选种子、储运、催芽、移栽、抚育及培育砧木,对胶园进行土壤耕整、土壤改良、栽插、补换植、进行施肥、灌溉

与种田一样的方式,大片大片的橡胶园林取代了南洋传统的经济作物。

七岩宣慰司、华欣宣慰司、素可泰都司、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等等,甚至包括吉达藩属国等地区,随处都可以见到橡胶庄园。

这才是南洋商人们在橡胶行业彻底打败大明工局的底气,正如绝岛的商人们打败了大明工局体系下的塞南高丽地区的煤铁矿商人们。

商场如战场,天时地利人和同样缺一不可。

皇帝保障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地方上的资源优势。

土地上更为强势的人际关系。

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大量被吸收的土著长工长期在橡胶庄园工作,每到工作量繁忙起来的季节,橡胶庄园会吸收周边大量的短工进入橡胶庄园采取胶乳。

然后开始对天然鲜胶乳及凝胶进行收集、凝固、压片。

对鲜胶乳进行脱水、造粒、干燥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技术的岗位则使用长工,而管理岗位一定是大明籍的大明人才行,这是工民联合部的划下的底线。

变相对新兴行业的支持。

利润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最大规模的普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相同意了南洋的商人们开始使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的要求。

大明工局的普通工人都已经涨到了每个月两元五角钱。

而全天下,特别是海外地区,有不可计数的只要能吃上饱饭,就能卖命干活的廉价牲口,杜绝大明贸易体系采用非法工人的现象,不光是工民联合部的主要工作,也是大明朝廷防止的事情。

杜绝劣币驱逐良币,也是大明工局对付民间商行的有利口号。

随着橡胶行业的扩张,橡胶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行各业都开始利用起橡胶,不光是橡胶直接诞生的工厂,包括船厂,蒸汽机厂等都开始了涉足橡胶。

橡胶行业每年的激增,直接刺激了大明工局的神经。

第一次在能源竞争上的失败,第二次在新兴工业竞争上的失败,当下的大明工局迫切的要拿下天竺市场。

但是要拿下天竺市场,西部七省的陆地通道优势不如海路,可是南洋上民间商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成为了大明工局在天竺市场扩张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高丽地区、大瀛岛地区毕竟是成熟的地方。

高丽地区为大明工局提供了三十年的增量时代,现在进入了存量时代,发展开始变得缓慢,但是大明工局的体量越来越大,需要的利益更多了。

以高丽地区为鉴,大瀛岛为大明工局提供了十余年的增量时代,下一个十年里,大明工局必须找到新的红利时代,那就是天竺。

“谁掌握了天竺的市场,以天竺的地区资源,谁就能掌握下一个至少五十年的增量红利。”

大明工局大掌柜韩奇,在大明工局体系最高会议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所有人人摩拳擦掌。

人人都感受到了危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