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七百零四章 西边不亮东边亮

东虾夷、西虾夷、渡岛虾夷、渡觉虾夷等获得了大明的物资和武器,成为了幕府的巨大威胁,往日压着打的虾夷人,已经可以时不时坐船入侵到倭国本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复仇。

倭国长期对虾夷人施行的灭绝手段,乃至后世只剩下万余虾夷人,如今虾夷人有了报复的能力,自然不会手软,他们要把世代承受的苦难全部还给倭国人。

面对武器精良,不怕死的虾夷人,足利义嗣苦不堪言,有大明支持的虾夷人和没有大明支持的虾夷人,两者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当年弱小的对手。

“将军,不能再退让了。”

下面的家老提醒道,听到后,足利义嗣说不出话来,脸色还在犹豫之中。

虾夷人凶狠,自己的军队要是与虾夷人作战,哪怕打败了虾夷人也会实力大损,自己本就不多的军队,消耗在虾夷人那边,回头大哥回来了,自己岂不是无力抵抗了。

但是虾夷人最近的劫掠次数,还有深入内地越来越远,都是影响自己判断的局面,太多的将士要报复回去。

最终,足利义嗣做出了决定。

派出了手里的军队打击虾夷人,让虾夷人吃上几场败仗,退回他们的岛屿,不敢再来冒犯倭国本岛。可是幕府的求援信却到了。

足利义嗣等得知前方战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

谁也没想过能轻易的打败大明,这次反击的目的是让明军知难而退,毕竟明军在本土没有补给,一切都需要跨海运输,如此高昂的消耗,哪怕是大明也承担不起的。

“大哥他们是怎么回事,明明说好了要稳妥的。”足利义嗣不满的说道。

“大明的海军。”

下面的人解释道。

无论如何,挽救幕府是足利义嗣必须做的,幕府存在,才能集合倭国的力量,否则哪怕是自己也无能为力,最后只能四分五裂。

“天皇还在大哥的手里吗?”

“大将军撤退的时候,派人接上了天皇。”

足利义嗣松了口气,如果天皇落入明军手里,明军利用天皇的号召力瓦解幕府的反抗,将会起到很大的效果。

不敢再耽误,足利义嗣带上自己的军队南下,至于虾夷人,虾夷人只是小患,等熬过了此劫后,回头再来收拾虾夷人。

倭国本岛北部,军队撤走了。

虾夷人却越来越多。

最受伤的是老百姓,其实他们的土地是虾夷人的祖先的,虾夷人被倭国人常年驱逐,越来越龟缩到北方,乃至到了绝种的地步。

如此仇恨,绝不是什么拉拢分化等讲究手腕的,必然是你死我活的那种,从上到下只追求报复。

东虾夷、西虾夷、渡岛虾夷、渡觉虾夷开始屠戮敌方。

那些有城池的地方,地方上留下来的武士们结团自保,没有城池的地方可就遭殃了,一片又一片村庄被虾夷人灭绝,一个不留。

在东虾夷山本清的带领下,虾夷人第一次攻破了种里城,靠着从明军那里得到的火药,炸塌了土寨。于是利用火药炸开城墙的方法,很快在各路虾夷人手里流传开来。

从劫掠乡间到开始屠戮城池,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后果非常的严重。

不缺少物资和兵器,火药也能从明军源源不断的获得。整个虾夷族不分男女老幼皆加入了这场复仇之战,复仇之心非常的坚定。

哪怕各地倭国的百姓纷纷开始了抵抗,但面对有组织力并且武器更加先进的虾夷军队,哪怕用尽了力气也常常等到的是失败的结局。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虽然虾夷人的伤亡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虾夷人的人数早就大大少于了倭国人,为了此次的复仇,虾夷人也遭受了很大的痛苦。

但是再大的痛苦也没有让虾夷人退缩。

他们是阿伊努人,是当地的原住民。

七户城、三户城、八户城、石川城、大浦城、一座座城市覆灭,代表了虾夷人的胜利,此地复仇完了,开始继续南下,大有一口气杀完所有倭国人的态势。

反观幕府方面,除了让足利义嗣带领军队南下支援外,并且让各地补给粮草和军队,一边派使者去觐见大明皇帝求和。

朱棣当然不会同意,对倭国的使者说道。

“多年以来,大明对于幕府给足了优待,但是幕府囚禁天皇,欺凌虾夷人和琉球人,屡次入侵骚扰狗奴国等等,从来不尊重上朝,把宗藩体系视作儿戏。”

“今年以来更是大举入侵狗奴国,有灭狗奴国的动作,所以我大明才兴兵讨伐不臣,既然天兵天将已至,岂能是你们说和就能和的。”

听到大明皇帝的指责,幕府的使者极力解释。

战场上拿不到的,岂能指望谈判桌上能得到,又不是清朝,注定了幕府的使者失望而归。

得知大明皇帝的态度,幕府方面也不再抱有侥幸。

倭国的地域有八块。

北海道,目前还是虾夷人的地盘,但常年遭受幕府大军的打压。

东北,倭国本岛与北海道隔海相望的地区。然后是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

九州和四国以及北海道是岛屿。

九州已经被狗奴国划分给了大明,改名为筑紫。四国名义上归为狗奴国,其实也落入了大明手中。

倭国本土南端叫做中国,如今是狗奴国的领土,近畿因为战事的原因,落入到了明军手里,幕府的文武退到了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南边是关东,北边是东北。

东北最北端的青森地区遭受虾夷人的屠戮,其余的秋田、山形、岩手、宫城、福岛五地见指望不上幕府大军,为了保命只能自己组织人手对抗。

所以东北地区的物资和青壮指望不上,当地自顾不暇,根本不会理睬幕府的要求,等于如今幕府手里只有中部和关东两块地区。

关东真正发迹的时期,应该算作江户时代。

江户幕府把江户当做自己的治理中心,后来改成东京,成为了后世日本的京都,能有如此的待遇,不光是因为政治原因,包括江户豪杰们的兴起是偶然也是必然。

关东有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地理特征是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以前倭国的人口和文化集中在南部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北扩,其实十五世纪初,关东地区已经具备了飞跃的基础。

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世崛起的江户豪强们统领了幕府,掌握了倭国的政治大权,靠的就是开发后的关东平原,手里有粮哪怕打了败仗也能很快恢复实力。

简而言之。

关东地区有足够支撑幕府的能力,可偏偏幕府方面在关东地区没有足够的威信,凭什么把白花花的粮食送给你幕府啊。

中部地区因为靠近近畿,幕府在当地的影响力很大,倒是比较支持幕府,而关东地区在幕府和京畿没有什么政治权利,并且被人看不起。

为了拉拢关东地区,幕府方面大肆升官以拉拢当地的豪强,基于此,当地的豪强们才痛快的奉送上了钱粮,并且拉出了自家的军队。

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具备大一统的稳定社会环境。

这是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

那么后世的日本也是如此,加强了日本天皇的影响力,各地倒幕,统一了日本的社会环境后,日本成功的进行了工业革命。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

大一统的社会会让社会分工明细,生产力发展更有效率,但是呢,组织力度上的要求很高,如果朝廷经济破产,带来的后果很大。

反观地方割据态势,虽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但是上下限都不大。

这也是为何春秋战国一个诸侯国,长期的进行打仗,并且能坚持到打完了青壮后,还能拉上老弱妇幼,而越是大一统后期的国家,当朝廷经济不行的时候,反而拉不出一支军队出来。

狗奴**队在近畿和都城残暴的行为,让中部和关东地区的大名们只能选择支持幕府,所以遭受了惨败后的幕府,除了重新收集从前方逃回来的溃兵,加上各地大名的支援,重新集结了七八万的大军。

七八万的大军虽然聚在了身边,可是没有统一的号令,士气不一,与当初幕府手里的近二十万大军不可同日而语。

明眼人都知道,以前兵强马壮的二十万幕府军都无法打败明军,更不提如今七八万的杂牌军了,失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没有人认为明军会失败。

从大明学者们到百姓,所有人都认为明军很拿下胜利,包括商人们同样如此认为。

合记举办的交流会上,数百家大小商行参与,六十余岁的张薄比年轻时候低调了很多,记者好奇的问道:“很多商号虽然没有挂名合记的牌子,其实属于合记或者合记的下属商号,是不是所有的地区,海外每一块土地上都有合记的企业?”

张薄笑呵呵的回应说:“我们是大明工局的老朋友,一向充当大明工局的先锋,都是为了大明的发展出力。”

记者没有继续追问,见好就收。

报纸行业的兴盛,以往传统的靠地方上投稿的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报行开始有了自己的记者,专门去收集各行各业的消息。

报纸的重要性,朝廷并不傻,知道关乎舆论,所以对记者的管理也很严格,每名记者都要获得报业的允许,具备了资格才能成为记者。

记者的影响力谁也不敢小觑,哪怕是张薄也不会轻易的得罪。

很多商行都想开办报业,只不过朝廷没有放开,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码头火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各类的小报不少。

比起正规的报纸,这些小报更加的吸引人眼球,里面什么样的内容都有,看得人惊讶无比。

从大明工局出来的管事张薄,这位白手起家的天才,把大明工局的优势学习的淋漓尽致,又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学习到了高丽股行的精髓。

合记早已不是普通的商行,也不是哪一个人的。

涉及到煤铁、海运、造船、粮食、棉花、草药等综合性商业体系,股东牵扯了许多人,合记虽然是张薄创办的,其实已经不属于张薄。

张薄靠着他的能力和威望,仍然被选出来为合记的舵手。

“大明工局在倭国的行为,其实是我们很好的机会。”

国内。

合记举办的交流会规模很大,第二日,小范围的交流开始,不光有合众的代表,还有高丽商团,同时也有一些强装打扮的锦衣卫。

大明律越来越厚,任何机构与个人都不得违背大明律。

对于法律的神圣在太子殿下数十年如一日的灌输下,已经深入人心。

虽然锦衣卫不想错过任何一件事,但也只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做事,而不是任意施行。

闭门会议,锦衣卫也无法进入。

张薄看到老朋友王仁笑呵呵的说道。

有资格参加闭门会议的不多,原来主要是国内的一帮人,如今加入了一些新人,主要是高丽联记商行,高丽联记商行的成就没有人可以否认。

比较起大明工局的打压和鄙视,国内商帮最先伸出了友情之手,双方一拍即合。

“的确如此,诚如你所言,无论是大明工局还是我等商行,都是为大明做贡献,不分先后,既然大明工局想要倭国,我们就让给他嘛。”

都是老狐狸,王仁笑着回应张薄。

大明工局就算体量再大也是有上限的,如果大明开拓脚步小,自然不够大明工局的胃口,可是南洋的发展,乃至倭国的征伐,以及海外飞地的建设,早已超过了大明工局的能力。

大明工局想要全部吃下,除非大明放下发展的脚步,等待大明工局消化完然后再发展。

朝廷不会允许,社会发展也不会允许。

大明工局强硬的态度,没有引起民间商行们的反对,民间商行的确放弃了倭国利益的争夺,反而大举南下,以合记、合众、联记等为代表,大势发展海外绝岛。

除了建设绝岛的基础设施外,并且迁移人员驻守绝岛,参与建设绝岛的工作,勘探当地的煤矿等能源,加快当地的矿业生产,为南洋的铁道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基于此,朱高炽没有反对,也没有道理反对,不过朝廷也开始加强在绝岛的官僚体系,对此民间商行没有在意,皆埋头建设。

大明工局的力量得以延伸,靠着在高丽的行政手段,以及倭国的主导权,当下和未来的利益皆有了保障。而民间商行的势力开始远赴海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