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七十七章 商人们的核心武器

“高丽的大明商人们想要承包一条铁道,高丽总督拒绝了。”杨士奇说道。

朱高炽不置可否。

人的**无止境,利益的诉求,只会越来越多。

“大明工局反应的确慢了些,根据工民联合部的统计,在高丽的工人数量,大概有百万之众,而大明工局只有不到二十万的工人。”

“高丽的大明商行,与国内的模式不同,因为吸取了大明工局的优点,特别是重庆东南部的新吸收的百姓群体,这些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人们,他们对自家商行非常的忠心。”

还有一些话杨士奇没有说。

这些刚刚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百姓,比内地的百姓们更加的野蛮,简而言之,更加的无畏,无畏就不怕死,不怕死就比一般人能打。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野蛮其体魄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没有代差的装备下,野蛮可以打十个。

高丽有蒸汽机,虽然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为主,但其实已经有了初级工业的能力,商人们也不缺乏技术,比起琉球,渤尼等海外的商人,高丽因为独特的因素,那里的商人们已经成长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高丽有煤矿,有铁矿,有平原,有人口,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社会,符合这样条件的地区,就能发展起来工业。

朱高炽盯着舆图。

事物的发展,随着大明带来的贸易频繁,重庆发生的事情,竟然撬动了高丽,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恐怕那些大明商行也没有预料到这么远。

他们只是从利益出发,抢在大明工局前面,吸收了大批的不同的工人群体,随着大半年的变化,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这些没有王化的大明百姓,成为了大明商行手里最忠心的打手,比起内地其他地方的百姓们,这些工人群体心里对朝廷还是有畏惧的。

有了畏惧就能服从朝廷的管理,没有畏惧就不服朝廷的管理。

“让赵安去高丽吧。”

朱高炽说道。

杨士奇愣了愣,这倒是个好主意,可是赵安是武将,如果让赵安担任高丽总督,打破了原有的用人制度,会不会造成新的危机呢,杨士奇有些犹豫。

“让赵安担任全罗都督。”朱高炽知道杨士奇的担忧,直接说道。

杨士奇没有了意见。

高丽北部由高丽总督府压着,高丽南部由赵安镇着,双管齐下,朝廷很快就能稳定局势,让蠢蠢欲动的商人们安静下来。

总督是文官,都督是武官,这套制度在西部七省已经施行了多年,并没有什么问题。

“治理黄河长江,堵不如疏。”朱高炽认为事情并没有彻底解决,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杨士奇听得仔细,太子殿下常常有令人叹服的主意。

“法律的制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大明立国五十载,工业化的发展也进入了第二十五个年头,在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过程中,走上了正轨,犹如已经高速通行的火车。”

“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功,可是在社会巨大的变革下,以及大明的疆域和宗藩体系的扩张中,法律的条文已经落后社会的需求。”

其实大明律这些年来已经变化了不少,特别是关于财产等方面的保护,更有彻底取销国内奴隶制度,全面恢复人格平等种种。

但是近年来,大明遇到地方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经过朱高炽的沉思与总结,其中法律的落后,也有很大的原因。

商人们没有安全感。

除了他们的野心之外,也有不安。

琉球人口稀少,倭国动乱,渤尼等海外之地文明程度太低,皆无法支撑起商人们的野心,唯独高丽不同,这里大有可为。

杨士奇赞同太子殿下的说法,特别是最近听取了京城已经家喻户晓的新学,从南洋归来的杨士奇,猛然发现大明的学问,新学已经成为了主流。

那么新学中,关乎宗藩体系的想法,也为杨士奇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不久后,在内阁的组织下,召集了许多的学者,甚至邀请了不少有名的讼师,以及许多的贤达,关于大明律的扩充,展开了规模巨大的商议。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法的加入,标志着此次大明律商议的重要性。

其中,有人提议减少遗产税,把最高百分之四十五,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征收标准也大大提高,增加了整整三倍,最后被朱高炽亲自出面,强硬的拒绝。

原本可以指示别人出声,但是朱高炽没有这么做,他要用自己的态度告诉一些人,某些红线绝对不会动摇。

不控制资本,最后就是被资本控制。

那么百年后,朱高炽很肯定,自己打造的一切,很快会被资本占据并主导。

人们常常喜欢把矛盾混为一谈。

甲和我有矛盾,我就不和乙玩,因为乙和甲说过话。

老师骂了我,我就不学习报复他。

同样的道理,后世西方的社会人文,并不全是资本带来的,反而是通过了多年的战争与抗争,以及科学水平的发展带来的新高度的生产力才有的。

西葡荷英法在征服新大陆的过程中,源源不断把国内穷人,把一无所有的穷人们输送到新土地上,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奋斗与对抗,铁与血的过程,多少代人的牺牲下,才解决了国内剧烈的矛盾。

只看到后世人的笑,却看不到栽树人的苦与泪,同样是犯了傲慢主意的错误。

在与资本的对抗中,社会不断的进步,通过剧烈的变革,才达到了后世西方的人文环境,这是运气,不是必然。

想要维持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社会,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终极理想国,朱高炽就必须坚持许多事情,其中包括解决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核心问题。

那么控制商人的资本世袭,就是与解决贵族世袭一样重要的手段。

农业社会权利不能世袭。

工业社会资本不能世袭。

前者是土地兼并,后者是生产资料兼并,皆是垄断百姓们,阻碍阶级向上的通道。

每个人都有私心,杨士奇也有私心。

已经走到权利的核心,杨士奇操控着国家的权柄,与他一样在南洋治理多年的黄福,也到了结束在交趾的任期,返回了朝廷。

所以杨士奇提议,高丽的局势很复杂,需要一位贤才。

朱高炽接见了黄福。

历史上的黄福,在永乐朝以太学生出任项城、清源主簿。后迁为金吾前卫经历,以言政受赏识,被擢升为工部右侍郎。

时任工部尚书,安南属明时期,黄福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在安南治理的十九年里,威惠兼行。

离任时,百姓号泣送别。

立朝四十余年,在两京任尚书三十九年,督漕运、议兵屯,老成忠直,刚正廉洁,史称其“操节之正,始终一致”,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人才。

如今的黄福,同样在治理交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交趾到占城的铁道修建的如此顺利,离不开地方的平稳,修建铁道不容易,在地方常常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和挑战,特别是交趾与占城这样的边地。”

朱高炽与黄福在文华殿的花园里,高度认可了黄福的能力。

“臣愧不敢当。”

黄福恭敬的说道。

朱高炽话锋一转,问道:“新学你了解吗?”

“臣回到京城后,听过两场,并且与曹大家讨论些许,略懂皮毛。”黄福回道。

朱高炽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高丽的问题,不光是高丽的问题,也是大明的问题,关于宗藩体系制度的健全,高丽是实验田,需要一个能顾全全局的总理大臣。”

“与高丽总督合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大明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宗藩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最终推广天下。”

黄福明白了太子殿下对自己的安排,虽然是杨士奇对自己的排挤,可换个角度而言,自己做好了这件大事,也是自己宝贵的资历。

自己还年轻,黄福认为自己等得起。

“臣愿意试一试。”

“臣打算通过三年的时间,在高丽摸索出一套符合大明利益和需求的宗藩体系。”

“好。”

朱高炽痛快的笑了起来,“我拭目以待,等着爱卿凯旋而归的那天,介时,我亲自迎接爱卿。”

永乐十三年十月。

朝廷出台了高丽总理大臣,全权负责高丽之事。

高丽的北军被高丽总督府收编多年,高丽的南军也被大明收编两年,高丽中军的武官多半是大明的将领,面对上朝把高丽当做自己的地盘任意打扮,高丽国王李芳果除了私下里抱怨外,并没有办法。

高丽总理大臣黄福,先是觐见了高丽国王,获得了热烈的迎接,随后接见了方方面面的贤达群体,以及高丽的两班阶级。

再北上与高丽总督商谈了一日,取得了一部分的共识,最后南下巡视整个高丽,在全罗道也和新都督赵安商谈了一日。

黄福召集了高丽的各大商行,与他们进行了沟通。

“大明修建铁道二十余年,从奴儿干到马什哈德,全长一万九千余里的铁道,目前西部只修到塔什干,东部只修到刺鲁卫,还有合计五千余里修建中,也是最难的部分。”

“塞北都司,塞南行省各一条铁道,青海的铁道已经在朝廷的规划中。”

“从陕西到云南,从北平到广西。陕西到山东,四川到浙江,云南到老挝,广西到占城,加上这些已经通车的铁道,还有未来的五年内,高丽,奴儿干,西部七省的铁道修建完工时,大明国内的铁道总里程会突破十万里。”

“十万里的铁道,是大明的命脉,关乎大明的国运,任何人与势力,都不要图谋,否则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黄福丑话说在前头,商人们面色复杂。

前有太子殿下,后有新任高丽总理大臣,商人们已经明确的知道朝廷的态度,至少当下没有人敢反对。

见商人们没有人说话,黄福又说道:“朝廷其实很认可诸位的功绩,犹如当初的金州和北平,北平发展的速度,离不开金州的供应。”

“如今也是,大明国内的发展速度始终如一,正是因为高丽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保障了大明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才能一直高度维持下去。”

“所以朝廷不光加强了对大明律的健全,保障了各位的权益,也在政策上给予了各位更多的支持,如高丽煤矿的贸易,避免了高丽低价煤矿对国内的倾销,最后是朝廷承担了之间的差价,让大明工局出血,才满足了诸位矿区内的生产销量。”

“你们有些人可以看成是各取所需,互相得利,无论怎么想,首先应该承认大明社会为诸位带来的好处,没有当下大明社会的存在,你们的商品卖给谁?你们的利益从何而来?”

“只有想通了这个道理,你们才能真心接受,一起为大明社会的发展使劲,才是长远的持久之道,诸位在高丽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来找本部堂。”

黄福前面说的严厉,最后又说了些好话,恩威并施。

敲打了一番,又画了一通大饼。

高丽。

江原道铁原府境内。

卢记矿场。

当地最大的矿场,不光有丰富的煤矿,上层还有优质的铁矿,商人们自己在矿区铺设的简易铁道,成列成列的煤矿被拉上来。

财大气粗的商行,运用了十几座新式抽水蒸汽机日夜抽水,抽出来的地下水运到新挖开的沟渠中排入江河。

辽东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辽西走廊和金州地区,所以铁道也是在辽西的西北部,从金州沿着黄海海岸修建的铁道,连接到镇江堡,由镇江堡进入高丽平安都司以及咸镜道都司。

江原道的铁道开工才一两年,预计还需要一半以上的工期,才能修通连接咸镜道都司的铁道,通过铁道运输到辽东,再有辽东运输回国内。

不过呢,因为距离的原因,铁道运输并没有淘汰海运。

平安道定州周边的铁山,自古以来的矿区,加上黄海道的黄州,由咸镜道以南、江原道的煤矿和原料会通过此处,最后还有忠清道的洪州与泰安、全罗道的全州和长兴。

有专门运输煤矿与铁矿的轮船,日夜不停的来回运输,因为距离的原因,运输的成本并不比铁道高多少,而且时间更快。

所以当下的卢记矿区更看重江原道到西部的铁道修建,当这条铁道修通后,卢记的煤矿运输成本会大幅度的降低,也就是利益的凭空增加。

这个背景里,卢记的东家卢顺义出门的时候,他的马车车轮突然脱离,摔下了进煤矿的山谷下,最后人们只找到了几具被野兽吞噬剩下的残骸。

卢顺义的家人控告吴宏,指责吴宏谋财害命。

卢记是卢顺义与吴宏合伙开办的商行,多年来两人齐心协力,一个出高丽的关系,一个出大明国内的关系,除了是最早的一批商行,也成为了高丽最大的煤场主之一。

吴宏以约定为由,拿出了卢顺义家人不知道的契约,赔付了卢顺义家人五千元钱,从此卢记商行改名为吴记商行,成为了吴宏自己的产业。

卢顺义的家人当然不服气,加上又有指出来,在码头上看到过车夫,因此卢顺义的家人们推测,那几具残骸除了卢顺义是真的,其他都是假冒的。

大明人与高丽人的官司,归属权属于高丽总督府。

这个官司拖来拖去,最后闹到了姜宾知手里,姜宾知没有出面,出面的是总督府的佥事。

“你给个准话,到底是不是你做的?”

佥事好奇的问道。

人们都认为是吴宏派人做的,吴宏苦着脸道:“我岂是无德之人,真要是我做的,天打五雷轰,我不得好死。”

吴宏诅咒发誓。

佥事摇了摇头。

卢记的矿区如果说当下价值上十万元,等火车通车后,没有了运输的限制,以卢记矿区的产量,至少要翻几倍,甚至有人认为价值百万。

这可是下金蛋的母鸡群,几百年的富贵,价值并无法用简单的粮票衡量。

“听说你们二人当初的本金才不到三千元?”

听到佥事的话,吴宏忍不住板起脸。

佥事不在乎吴宏,满脸的感叹。

才十几年的时间,三千元到价值上百万,实在是不可思议,让人眼红,佥事也眼红,不光佥事眼红,总督府上下有不少人眼红。

区区发誓赌咒算个什么,卢顺义死的突然,而吴宏得了利,那不是他做的,人们也认为是他做的。

吴宏无可奈何。

当年他的热气球也是,的确刚开始没有什么价值,军工联合办打发了自己一笔银子,结果呢?热气球成为了军中的常用军备物资。

他们商人太难了。

人人都眼红他们。

自己靠着这笔银子,千辛万苦来到高丽重新开始,好不容易有了眼下的机会,结果各个都旁敲侧击,希望从自己身上分一杯羹。

他们难道就不记得协守兵团的事?才过去了几年,就忘记了后果么。

吴宏气愤的分了出去不少的暗股。

卢家人最后什么也没有捞到,被总督府的官吏们以闹事为由,关的关,罚的罚,驱逐的驱逐,事情告一段落了,卢家人无能为力,告之无门。

铁道终于修建到了吴记商行的周边。

随着铁道的工程,吴记商行的价值,每一日都在上涨,许多的大商人旁敲侧击,询问吴宏有没有招股的意向,吴宏当然不愿意。

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他现在背靠总督府,不把同行们放在眼里。

数十万的阉工和战俘,以及大明铁道工人们的努力下,高丽的铁道修建速度并不慢,至少在当下如此,虽然远远比不上十九世纪的美国。

十九世纪的美国,平均每年修建一万二三千里,最高的一年修建了四万多里路,而大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集合全国之力,也才修建了不到十万里。

不过大明的铁道修建速度也不算慢,新中国成立前,国内铁道总里程也才四万多里。当然,两者的环境不一样,大明是稳定发达的社会,而那时候的中国是战乱社会,所以铁道修建的很慢。

但是人们都知道,随着铁道的速度,当高丽的铁道通车后,南北东西的物资运输瓶颈得到突破,很多的商行资本至少要翻一番。

那些优质的矿区更是最优质的投资方向。

国内无数的商行来到高丽投资,高丽的土地上有了越来越多的探测队,在所有的山区寻找矿场,每找到一处矿区,就会成立一家新的大商行。

不缺钱,不缺人,不缺技术,只缺矿,只缺土地。

有的商行入股高丽的老商行,有的自己成立从零开始,铁道的通车日期越临近,高丽的商业资本越急速增长,甚至又惊动了朝廷。

黄海道的海州,国内的牙行甚至挂牌每个商行对外的售价。

他们把自家商行评估后,那些想要借助这波红利发财的商人们,愿意售卖部分的资本,也有对抗太对贪婪的外部势力的原因。

很多国内商行的东家、掌柜、管事们来到海州后,会第一时间去牙行铺子外观看木牌子上各商行的股价,这些专门进行商行股本贸易的牙行,被外来的商人们称为股行。

但也有许多商行的名称并没有在股行的牌子上,例如吴记商行。

这属于最优质的投资对象,可偏偏这样的商行又不放开股本,让很多内地的大商行馋的流口水,于是委托了一波一波的人,不厌其烦的去说服他们。

大明的国力发展,资本同样在扩充。

百姓们的钱财从一到二,那么商人们的资本则从一到二十。

万元户已经无法给予百姓们震撼,哪怕他们几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形容富人的词语,话本中取而代之的十万元,百万元。

百万元的商行,早已经不是大明的顶级商行,而十万元资本的商行,在大明内地比比皆是。

这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

富可敌国。

大明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商行。

高丽这块海外之地,因为和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原因,以及后来的变化,权利的跌达,多年来的混乱之后,终于发展为资本的乐土。

大明在高丽设置了总督,都督,总理大臣,想要极力的约束这股力量,仍然控制在大明朝廷的手中。

股行的诞生,代表了新的意义。

资本的放大器。

资本的“核武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