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小生活大时代

“咱们的士兵,一个可以打十个。”

把总在营房的玻璃窗户后,看着全营的士兵们,向身旁的佥事骄傲的说道,佥事从大营到各小营传达军令,听到把总的话,并没有觉得不对。

大明战无不胜,已经深入人心。

两伍一什,三什一队,三队一哨,三哨一小营,两小营一大营,三大营一总营,加上其余作战队伍,一总营的规模在三千人上下。

因为高丽的战事威胁降低,为了更好的维持治安,以小营为单位,以高丽三军为辅助,除了控制高丽各个战略要地,也在主要的城池安排了守兵。

黄海道海州。

自从原高丽怀安公,第二代左军节制使李孟宗选择了内附,获封大明忠仁王,让大明又多了一位忠字开头的王爷,这些主动提出内附的藩属国国王或者首领,还有来自渤尼的忠信王、来自苏禄的忠正王等等。

海州是高丽北部地区最大的贸易海口城市,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非常的重要,因为高丽总督的要求下,再次专门设了两小营大明军队,还有三千高丽北军,合计四千余人。

港口以北二十里,是大明的一处营区,营区外,正在修建铁道。

清晨。

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照亮了军营。

士兵们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他们穿着统一的军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们,脸上洋溢着热烈的信念。

在操场上,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进行着各种训练,如跑步、俯卧撑、举重等,他们的动作有力而准确,展现出了这个时代下高超的军事素质。

明军的每日操练并不会很严格,三日一严操,五日一大操,平日则小操。

马定国与同袍们围在一起,有个来自北平军户的军人,正在吹奏着笛子,此时,有名哨官走了过来,说道:“马定国,你家人寄来了书信。”

还没有等哨官说完,马定国已经激动的爬起来,向哨官行了个军礼,等哨官刚刚颔首示意,马定国就一溜烟的跑了。

军营的书吏房,已经挤满了士兵,寻找自己的家书,马定国加入了他们,没有一会儿,马定国双手捧着家里送来的家书回去自己的宿舍。

“老二,你又有个小侄子了,你三弟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咱们老马家又添丁了。”

“伱大哥拍板做主,去银行贷了款,准备在老家修三栋房子,你大哥一栋,你一栋,老三一栋,你寄回家里的钱,用来修建你的房子。”

“你大哥为你相了媳妇,是隔壁村老刘家的幺女子,你小时候应该见过,等你放假回家就为你成亲。”

“你大哥说他老了,等跟你置办好了房子,帮你娶上了媳妇,他就帮不动了,以后就要靠你自己啦,你大哥也难,他家的小子们都成了亲,又有了孩子,你大哥帮扶了这家,又帮扶那家,越发的苍老,像个老头。”

“前几日,你大姐被她男人打了,你大哥带着家里人去骂了她男人一通,她家的公婆还是明事理的,说了许多的好话。”

“其实你大哥不该动手,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大姐还要在人家屋檐下过日子,何苦来哉,只是谁也劝不动你大哥。”

马定国眼睛通红。

大哥比他大十好几岁,头上还有两个大哥,不过早年夭折了,后来四川大改革,军户获得了朝廷扶持,日子越发的好过,家里的粮食多了。

所以有了自己和三弟,长兄如父,这些年来,父亲早已下不了地,都是大哥为他们几个弟弟操持。

马定国从来没有觉得家里在占自己的便宜,半丝这样的念头都没有。每个月高达两元五角的军饷,多数被他寄回了家里,交给了大兄。

马定国想家了。

从四川到山东当兵,又从山东调派到高丽,从十八岁到二十二岁,马定国离开家乡已经四年。

五年的兵制,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退役,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十年,甚至二十年,只有扶不上墙的烂人,才会被军营清退。

一个月六天假,年假二十天。

马定国在军帐积攒了四十天的假期,于是向文书房递交了休假申请,没多久,上面的将领批复了同意。

马定国请了同袍们喝了一顿酒,第二日带上自己的行李离开了军营,在码头购买了船票。

高丽不能向大明收税。

港口由市舶司衙门,海税课司衙门管理,归属于山东布政司。

港口的通关处,丁差们严格检查人们的随身物品。

排的队伍延伸了很长很长,丁差们检查的非常慢,排在后面的马定国有些看不懂。

从早上到中午,队伍才检查了一半。

时不时还有人带着来插队的。

“要票不?”

马定国身边来了个陌生人,大声的问道,没有半丝隐藏的意味,得意的的说道:“只要一角钱可以买到新票,能免检登船,船只可要马上出发了。”

马定国目瞪口呆。

如果在三年前,马定国会看到更加夸张的事情,这还是协守兵团已经解散的情况下。

一封实名检举信,揭开了这里的内幕。

大明施行实名检举信,很早就严格保障举报人的安全和正常生活与工作环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多的人想当个老好人。

他们把制度和规定当做人情,以此来感动自己。

两角钱而已。

出得起钱的人很多,士兵们的军饷每个月就有二元五角,一角钱在现在的时刻,连一角钱都舍不得的人,他们也不懂太多的规矩与社会的运转。

四川地方的举报信送到了省府,省府送到了朝廷,朝廷发往了山东,一直到马定国回到高丽后,又写了第二封的实名举报信,第三封实名举报信。

“这是马定国的幸运,也是大明的幸运。”

京城。

朱高炽拿着这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化的举报信,面色平静的看着都察院、审查司,锦衣卫三部官员。戴德彝去世了,接替他位置的是景清,纪纲也已经病逝,接替他的人是韩昊,还有审查司的陆仲恒等。

早期的时候,一些历史的人物,虽然品性优劣不同,但朱高炽能有个大体的判断,新时代,文武官员们出现了多数的陌生面孔。

每张面孔之下,隐藏的什么样的心,朱高炽看不见。

“三部门还能信吗?”

朱高炽盯着景清。

“太子殿下息怒,臣以性命名声担保,三部门是可信的。”景清硬着头皮说道。

朱高炽平静的神色,终于愤怒了一些,他不怕地方上有问题,最怕的是检察体系出了问题,因为检察体系出了问题,大明就必然开始烂了。

“那为何这封实名举报信兜兜转转了一年,如果不是意外落到我的手里,是不是就没有下文了,你有什么解释?”

“事关高丽,局势复杂,又有前协守兵团遗留的陋习,的确是都察院没有兼顾到的地方,都察院会进行整改,向太子殿下提交满意的答复。”

景清坚定的说道。

另外几人也跟着附和。

朱高炽内心有些不满,他最伤心的是,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个四川的士兵在坚持举报,而没有其他人的举报,说明了什么?

老百姓们缺乏为自己的权利奋争的想法。

诚然,正如景清所言,高丽黄海道有许多的原因,例如距离和局势的原因,管理的太严,会不会导致大明在高丽的组织方面出现问题,又有前协守兵团遗留的,已经形成的恶劣环境。

可是只要大明的百姓们能坚持举报,不选择因为事不关已,觉得对自己不伤大雅就退却,也不会这么多年都没有改变。

要知道自己可是继承朱元璋打造的监督体系,洪武朝的权利下放,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上永乐朝的持续,却还能发生这样的事。

这不是一件小事,背后蕴含了巨大的社会关系现象。

朱高炽要的不是百年辉煌的大明,而是屹立世界不倒的中华文明。

前者,并不需要朱高炽。

因为大明本就是天下第一。

但是朱高炽也只能选择相信官员,事情还是官员们去做,而景清也的确是总体道德高的官员。

都察院与审查司,锦衣卫三部联合执法,开始了第二次全国的纠察运动,此次的对象,扩张到了全大明,包括海外的大明体系。

与以前不同的是,朱高炽在报纸上发表了演讲,痛批黄州的那些大明百姓们,骂他们麻木,骂他们短视。

如此骂人的朱高炽,并没有让老百姓们反感,反而获得了更多老百姓们的支持。

老百姓们是得过且过,并不是傻,知道谁在真心为他们着想。

朝廷出台了一些新的律法。

“出头的椽子先烂。”

“出头的钉子先挨打。”

这类的俗语成为了禁语,任何提倡这些言语的人都将遭受到处罚,制定了法律的规定,人们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这些话说出来,轻者罚款,重者坐牢。

同时,全军发起了赞扬马定国的大会,从军队做起,学习提倡马定国的精神。然后学校里,大剧院,歌舞院先后开动。

那些自诩为聪明人的人,在新一轮的宣传舆论中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都鄙视的对象,没有人再敢再这么说,甚至连表示都不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互助互爱,和谐共处。”

“我为他人,他人为我。”

片井,市坊。

开始了旧的新一轮宣传,卫所的组织下,军户们在卫所的公房里,需要定期学习。

古代很早就有了驿站系统,人们可以往远处的人写信和寄送行礼。而西方要在近代时期,建立的邮差系统是西方一直鼓吹的文明成果。

扬州上官桥下,李记织造厂。

工厂周边的胡同里,一家人办着丧事,死的是一位孤寡的妇人,片坊的坊长违背了妇人的遗愿,还是写了一封吊丧信。

因为要发往海外,所以发信的费用不低,片坊的邻居们共同出钱,让吊丧信顺利的发出。

吊丧信混在各色的书信随着包裹通过驿站,由铁道发送到各地,最后被送到了琼州府。

琼州府是一座海岛,结果收信人已经不在琼州府了,根据打探,得知此人搬去了渤尼都司,考虑此人军人的身份,琼州府的驿站并没有退回黑色信封的吊丧信,而是通过商船送去了渤尼都司。

当地因为有三样香料产地,被商人们称为三宝,随着商人们的贸易,很快热闹了起来,并且成为了集市,当大明的官府抵达后,成立了三宝垄市。

垄断的三样香料贸易。

三宝垄市在渤尼国的东部地区,临近苏禄三国,是这片土地上最繁荣的城市。除了五百名军人外,还有从各地迁移来的军户,常住人口高达六千余人,加上港口贸易的时候,人口会将近万人。

三宝垄市是沿海城市,依靠码头建立。

商人们垄断了香料,请当地的土著们为他们提供香料,互相贸易大明的商品,一块棉布或者一块火石,就能换到很多的香料。

随着大明人越来越多,粮食短缺成为了头等大事。

于是渤尼都司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军户们开垦土地,靠着粮食和商品的吸引力,吸收了很多的土著青壮们,为了保护生产资料,又来了五百名军人。

从零到一,从一到二。

原渤尼王国并不是统一的政权,只是较大的部落,并且没有控制整个大岛,势力范围在大岛的北部沿海富裕地区,还有文郎马神、苏吉丹等大大小小的部落。

但是并不妨碍大明把整个大岛纳入大明的领地,随着渤尼都司的建立,大明的旗帜已经飘扬在土地上。

“叮叮当。”

几名衣不蔽体的土著,用从大明商人手里换来的锤子,不停的敲击斧头的背面,斧头锋利的一面停在石头的表面,随着锤子的击打,一块石砖就分裂出来。

一大块石头,可以分裂出十几块平滑的石砖。

虽然表面粗糙和不一,但是平滑面却很平,在农庄工作的土著们,用这些石砖垒起石头房子,靠在庄园的四周,形成了一个个的村落。

三十六岁的武震梦,早已经从军中退役。

因为杀人的事情,他并没有能从军中升职,在海外兵团服役十年,也厌烦了海外兵团的无序以及混乱,没有信仰的兵团,让武震梦讨厌。

靠着资历和积累的财富,他响应卫所的号召,从琼州府迁移到了渤尼都司,获得了军队的扶持,成了当地的庄园主,有好几百亩的土地,以及一片林子。

“石头的房子虽然坚固,可是太难看了,还不保暖。”

好朋友笑道。

武震梦摇了摇头:“谁不想修建咱们大明的房子,可他们哪里出得起钱,而且三合土,砖头这些东西,渤尼都司本身就少,商人们不愿意贸易这些没有利益的物资。”

海外的大明人不限制武器,也不限制盔甲。

武震梦的家里有一套军中的铠甲,他的身上腰间,有从大明购买的短铳,还有一把军刀,几位周边的农场主一样的打扮。

大家都是从军中退下来的,对武器的使用很娴熟。

看完了土著们搭建房子,几人骑着马离开,回去武震梦的庄子。

庄子里有妇人们准备的食物。

中间是一栋瓦房,因为地面是泥地,没有专门铺设的地面,所以两旁是半悬空的竹楼,又因为天气炎热,他们白日的轨迹多半在竹楼。

与朋友们吃完了饭,下午的时候,武震梦带着孩子们去打猎。

武震梦有三个孩子。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八岁,吵着要去打猎,武震梦没有拒绝,带上两名家里的男仆,一行六人进入了丛林里。

庄园的管理很严格。

一般的庄园里,会有三五户土著家庭,成为庄园主的亲信,然后才是其余的土著,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地方风俗,两名男仆就是来自庄园里的土著家庭,深的武震梦的信任。

因为这些土著家庭的生活,相较于当地土著们更优越,是其余人羡慕的对象,更多的人希望能进入庄园,受到主人的庇护。

为了保持他们更好的生活,与主人形成了紧密的依附关系。

穿着麻褂麻裤骑着马,手里举着长矛,把小主人们保护起来,武震梦一手牵着缰绳,一手举着短铳,警惕的观察丛林里的动静。

最怕的不是野兽,而是毒蛇和毒虫。

武震梦深知,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安生,就要保持太子殿下所提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们这些不喜欢国内风气的退役军人,很喜欢这片土地的生活环境。

没有那么多的约束,也没有那么多的背负,他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也是渤尼都司的要求,因为当地的大明人太少了。

三个孩子兴奋的在丛林里打猎,连带着男仆们也露出笑容。没多久,男仆们的儿子们也自发的找了过来,带回了少爷小姐们的猎物,一行人满载而归。

直到武震梦看到桌子上黑色的吊丧信,以及妻子担忧的眼神,不知道丈夫会如何。

武震梦平静的拿起吊丧信,打开后看完,一直没有说话。

孩子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同寻常,母亲带着他们离开,家里的仆人们也紧张了起来,不敢发出声音,良久,武震梦才离开了屋子。

他骑着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从懂事的时候起,他就是个人嫌狗弃的野种,不过卫所里的军户们,还是没有让他饿死,吃百家饭长大了,少年时随着卫所里的老军户,保护戴德彝御史去北平。

留在了北平,加入了军队,南征北战,在亦力把里打败了鬼力赤汗,然后寻找到母亲,杀了一些人,做了一段时间的牢,又加入了海外兵团。

娶妻,生子,从琼州府迁移到渤尼都司,离扬州越来越远,远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方。

每年,都会往那里寄钱。

武震梦痛恨那里,那里为他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痕,让他日夜做梦都要咬着牙醒来的地方,可是,这么多年来,他又无法放下那里。

她还不老。

自己寄给她的钱收到了吗?还是又被谁欺负了?还是说自己的身体不好?

河流边,林子密布,武震梦看不到太远。

不久后。

武震梦第一次带着家人返回了家乡。

孩子们从轮船下来,踏上大明内地的土地,看着比琼州府都要繁华百倍的大城市,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

扬州。

天下十大繁华之地。

孩子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大酒楼吃饭,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到处都是人,仿佛地里的庄稼似的,陌生的扬州,连武震梦也快认不出来了。

祭拜了母亲,修理了父亲的坟墓,送给了街坊们许多的礼物,又带着孩子们去自己长大的卫所,卫所已经搬迁,只剩下一些遗弃的房子。

等做完了许多事,武震梦带着家人们重新回去渤尼都司。

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去了新的土地上。

当武震梦再次出发的时候,才知道皇帝陛下也要前往南洋了,他们的轮船在大海上遇到了大明的舰队,其中有一艘怪异的巨大战舰。

那艘战船上的夹板,竟然铺设了一层铁板。

孩子们手舞足蹈,为自家的舰队欢呼,舰队上的士兵们,看到大明的商船,也挥了挥手,非常的热情。

回到自家的庄园,已经是第二年。

庄园里一切如旧,几户庄园的仆人,严格遵守武震梦的规矩,还有周围老朋友们的看顾,以及小队士兵的巡逻,并没有让武震梦担忧的地方。

各个庄园里的粮食,保障了渤尼都司的需求,码头上出现了更多的大明军舰,为大明军舰提供需要的补给,除了少数的煤炭外,还能提供粮食酒水等生活物资。

两艘船只继续往南,发现了更多的土地,很多的大岛。

朱棣抵达了南洋,不光带去了军队,也带去了探索,在大明国力的支撑下,开始了军队的向外探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