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六十七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会遭来天罚的。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关于筑紫岛的筑紫都司展开了商议。

“九州岛原为筑紫岛,前魏时,此岛两大势力狗奴国与邪马台国对峙许久,邪马台国的国王还曾向曹魏王朝请求支持。”

临时的会议场地由粮票银行的总部大楼提供。

大明秉持了传统,民间的楼房盖的起飞,唯独衙门的场所没有太多的修葺,总体上维持了原貌,面对各种大型会议的需求,传统衙门的场地无法满足,只能从外部借用。

这样的要求大明工局各部也很支持,所以六部主导的官方会议,常常安排在各大明工局组织的场地上。

四夷馆的官员,大概五十余岁的年龄,不光会倭国话,还会高丽话,甚至掌握了南洋的几门语言,这些年里衙门经费足够,四夷馆的官吏们也经常出国,了解和学习各国的文化与风俗。

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带来的,也是政治清廉的功效,人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局面。

刘一儒是传统的读书人,在改革前的国子监读书,后来进入礼部工作,这些年来也成为了学者,对外国事物上,特别是倭国与高丽,有非常多的了解。

听到刘一儒的介绍,不少的人感叹,原来倭国与中国的牵扯这么深。

“那后来呢?”

景诚好奇的问道。

大明有几块海外飞地,其中包括原倭国的九州岛,这些年来,因为精力不够,大明在九州岛的治理比较缓慢,更多的是商人们的身影。

随着西部七省的彻底平定,二次的西征结束,让大明有了余力,各大铁道修建工程的启动,也是这个原因,否则大明不可能一下子做许多的事情。

特别是琉球国前两年的混乱,朝廷差点失去在当地的控制,最后以杨文致仕,吴高归国另用,并调走了一批文武,才算是稳定了当地。

所以对于海外飞地的治理,朝廷是很小心的。

刘一儒知道景诚即将上任筑紫都司都督。

大内氏把九州岛割让给大明,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大,幕府因为这件事,得到了倭国更多势力的支持。

为了避免大内氏落败,也是大明没有在九州岛大动干戈的原因之一。

今非昔比,大明现在可以在海外大规模用兵,那么解决九州岛之事纳上了议程,根据朝廷的规划,九州岛恢复原名筑紫,并成为大明的都司。

各个部门以及受到邀请的学者,参与此次的大会,就是把这段时间的沟通了解,进行一个总结,然后呈交给皇帝,做出最后的决定。

刘一儒摇了摇头,叹道:“当时的曹魏皇帝是曹芳,实际掌权人则是曹爽,当时国内局势复杂,曹爽并没有精力顾及,仅仅发出一份诏书给狗奴国。”

刘一儒去过倭国几次,不光与当地的文人和僧人们接触,并搜集了许多的史料,有条有理的说的说道:“狗奴国的国王,虽然收到了曹魏的诏书,但没有回复,可能是没当回事,更大的可能是没搞懂是什么情况。”

“曹爽那边呢,随后又被司马懿搞掉了,所以这份诏书,最终也就无效。”

“但狗奴国最终还是搞不过邪马台国,我从倭国的学者们口中听到,倭国学者们认为,狗奴国的失败者离开九州岛,向本州岛迁徙,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和王权。”

有人笑道:“如此说来倒也是因果循环,狗奴国失败离开了九州岛,却正流倭国,他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征服了九州岛。”

众人说说笑笑,对于倭国的情形有了大致的认知。

“那应该叫狗奴国啊,为何唐朝给他们赐名倭国呢。”

听到疑问,刘一儒解释道:“九州岛上最初兴起的王国是倭奴国,倭奴国和大和国,其实是文化、地理都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

“倭奴国曾接受东汉朝廷印绶,还把岛上的奴隶作为贡品献给东汉王朝,总计是一百六十名。”

“《汉书》说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所谓倭奴国,恐怕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中原印象中的东瀛之人就是倭奴这种形象,因此到隋唐之际,已经统一日本的大和国与中原接触,中原王朝也就把他们称为倭国了。”

众人恍然大悟。

“当时比倭奴国更为强大,可以视作九州岛第一霸主的,则是位于九州岛东北区域的邪马台国,鼎盛时期,曾辖有三十几个小国,其中就包括上面的倭奴国。”

“后来呢,筑紫岛上因为有九个王国的存在,所以被当地人称为九州国,流传至今。”

“倭国经历了南北朝,又经过了大内氏的入侵,以及大内氏和幕府的内战,到现在迫于形势,又把九州岛割据给了我们大明,岛内的形势已经彻底变化。”

“不光有南朝的失败者势力,又有大内氏残余的势力,还有幕府的残余势力,以及原本所封的大名,和本地偏远地区的反抗势力,例如隼人。”

刘一儒介绍道:“隼人是另外的一个民族,与倭国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在唐朝时期,大部分的力量已经败亡,少部分被倭国内部吸收,并没有了反抗力量,并且人数估摸不到两万余人,还分散到贫瘠的山区,不光文化衰败,也没有自己的文字。”

“这倒是个契机,我们可以帮助隼人。”景诚想到了主意。

以夷治夷,对于大明的官员们并不陌生。

国力强盛的时候,有班超这样的伟大功绩,国力衰败的时候,有文官想要用一张嘴搅动林丹汗与后金风云的失败笑话。

如果那时大明的国力强盛,那文官成功了,得来的就是巨大的功绩,后人眼里英雄一般的人物,可是他失败了,嘲讽失败者,并不只是大明的传统。

文华殿。

朱高炽虽然回到了朝廷,却没有参与政事,朱棣也派人来问过,朱高炽以身疲为由休养了起来。

这是他与朱棣的默契。

虽然不亲手治理国事,但是朱高炽并没有完全放手,巡视完全国后,不光解决了地方上不少的事务,也在推动大明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

“有鉴于琉球北中南三都司的稳定,朝廷决定分离一半的军力,加上从两广抽调军队,合计三万士兵,驻守筑紫都司。”

兵部右侍郎杨荣来到文华殿,把皇帝与朝廷的商议结果告诉了朱高炽。

大明的军力,其中陆军规模达到了六十万,海军规模达到了十五万,因为铁道的兴起,各地驻军的数量减少了,常年兵力为四十余万,其中京营高达十五万。

西部七省八万兵,高丽三千兵,塞北塞南三万兵,占城四万兵,老挝宣慰司一万兵

军队的数量早就已经不够了。

但是大明这么多年来,战无不胜,让周边没有人敢反抗,都不是傻子,看得见大明的实力,不会有人不开眼,总体上维持住了。

这样很危险,因为兵力不够的原因,加上朱棣数次的征伐,所以朱高炽在其余的方向很谨慎,以保持稳定开拓为主的形势。

“父皇计划扩兵一百五十万,兵部同意了?”

朱高炽关心的问道。

“回太子殿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其他衙门经过商讨,认为大明的确需要这么多军队,所以支持了皇上。”杨荣恭敬的回答。

朱高炽点了点头,没有太多的意见。

一百五十万规模的军队,光士兵的军费开支,一年就要四千五百万元,那么加上各项军备的军资,合计要两亿多元,这还是建立在海军规模不怎么增加的条件下,否则海军更是消费大户。

虽然军备不同于军饷,并不是每年固定支出,但也是不菲的数目。

法国是陆权国家,二十世纪初,军队数量五十余万,军费开支六亿七千九百多万法郎,按照当时的价值,大概是一亿六千九百多万两白银。

1890年时,德国政府对陆军的拨款达到12100万美元,大概是一亿五千万两白银。

清朝一场战争的赔款高达4.5亿两白银,同期,世界上另外一场战争,布尔战争,这场战争,英国惨胜,军费开销2亿英镑,直接导致了世界霸主易位,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相当于在布尔战争中,英国的直接开销超过26亿两白银。

当然,这二十六亿两白银不等于平时的军费和军备开支,而是一场相比较同时期,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开销。

和平时期,按照一百五十万军队的规模,每年维持的军费大概要接近一个亿,如果遇到战争,根据战争的规模,会有不同的增幅。

这就是朱高炽不愿意轻易打仗的原因。

西方的殖民史,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英法德竞争,早就不再是初期的单一劫掠模式,而是加上了生产力发展的多元模式。

把西方殖民史的初期模式,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就不能正确的认知事物。

以大明的体量,学不来葡萄牙,西班牙的道路,因为大明的周边,并没有可以满足大明开启工业化的利益供应,只能当做锦上添花。

反而是英国中后期,在殖民地的生产发展,才是大明可以借鉴的部分道路。

英国在殖民地建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支撑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柱石,可以让他们在美洲大陆上进行了人种更换。

城市代表了文明和生产力。

工业化的本质,把满足农业以外的人口,集中到城市里,所以美国每周公布的非农人口指标,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包括后世也把城市人口占比提升当做喜报来公布。

高丽的模式,是商人们通过在高丽的发展,虽然这个发展的红利,并没有落到高丽百姓们的身上,反而被极致的剥削,但高丽土地上的经济,的确加入了大明的经济体系,形成了互补的良性循环,在粮食保障的基础上,犹如滚雪球一般的越来越壮大。

现在大明的经济体量,整个倭国农业社会中那多余出来的财富,搜刮了又搜刮,又能为大明带来多少的利益,而且还要维持的开支。

朱高炽忍不住感叹,还得是朱棣。

这些年里朱高炽一直不愿意放开军队的限制,就是担忧的太多,朱棣可没有这么多的顾忌,他感到了需要,直接强硬的要求。

因为朱棣认为大明应该有一百五十万的军队规模,并且也认为大明可以支撑的住。

相比较朱高炽的瞻前顾后,朱棣更加的果断。

现在的大明,人口一亿多,国土面积比欧洲都要大,又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环境,并且走在良性的发展道路,外部没有工业社会竞争对手的环境里。

总量能撑爆历史上的英法德西葡荷等国。

杨荣再汇报了卫所和军队的新改革。

“社会上以大明工局普通为例,一般月工钱为一元八角钱,当下大明士兵的正常军饷为两元五角,大明现有军户四百余万户。”

四百余万户的军户,背后是两千八百多万的人口,以及四亿亩的卫所田,能征召入营的青壮为两百余万,但是这样会破坏卫所的生态。

而且大明当下的移民,以军户为主。

无论是在西部七省,还是在海外飞地,大明会寻找最富裕的土地,分配给愿意留在当地的军人们,通过他们的驻扎,形成新的军户。

加上军户的各项优待和扶持,以及普通士兵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军饷,民间有非常高的成为军户的意愿。

世袭的军户,随着人口的繁衍,也不利于长期的规划。

杨荣解释了一番后,说道:“军户军籍将由嫡长子继承,分家后的子弟转为民户,又或者加入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调派,前往新的土地上扎根,成为新的军户,还有一部分就是加入军队,从军队退伍后,可以获得军户的身份。”

“如何保障嫡长子符合要求呢?”朱高炽问道。

“考核。”

杨荣说道,“嫡长子继承军户时,需要在都司衙门统一考核,成绩合格的才能继承,成绩不合格的重考,或者由别的孩子参加考核,代替嫡长子继承军户。”

军户的考核,当然与学校的考核不一样,只要能骑马,骑术不算差,或者能参加操演,并且不出大错等等,要求不算严格。

简而言之,只要不是不学无术的混子,就能顺利继承父辈传下来的军籍。

朱高炽满意的点头。

从他在北平推动工业化以来,加强军户的地位和待遇一直没有变过,从全社会鄙视军户,到全社会羡慕军户,到如今以军户的利益,诱惑人们迁移到新土地上,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包括县学府学,每年都有毕业生选择加入军户。

农业稳定,工业不稳定。

农场主比普通工人更有诱惑。

军户就是农场主。

这样的制度,朱高炽认为可以保持三十年不出问题,至于三十年后,大明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面对的是新的问题,就不是朱高炽能解决的了。

毕竟那时候自己还在不在都两说。

北方平原多,农机使用条件宽裕,南方不一样,所以军户的比例不如北方。

大明的军户卫所制度新的改革,以及大扩军大编练的时候,京城传来了轰动的消息,离开大明将近十年的曹端回国了。

很多人不知道曹端是谁,但是报纸上连日来都在报道此人。

许多人还就得曹端。

例如曹端的好友姜宾知。

大明的报纸,有的地方是周刊,高丽那边也会有大明的报纸,不过是已经落后的报纸,并不是新日期的,曹端是原路返回的。

他回到了西部七省,又从西部七省进入亦力把里行省,西域行省,在嘉峪关的时候,当地的乡绅们欢迎了曹端。

曹端乘坐火车回到了北平。

北平的国子监,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曹端讲述了他的游历经过,差点被吃人的部落抓住吃了,去过君士坦丁堡,见到过这座宏伟的城池。

与西方的传教士们所接触,因为神秘东方的原因,成为各个王国的座上宾,走访了许多的国家,见到了各色各样的社会。

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天赋,曹端学会了多国语言,能简单的交流,与当地的学者们进行过许多的交流。

“大明是最伟大的。”

“因为大明是帝国。”

曹端坚定的说道。

氏族-部落-王国-帝国,曹端给予了明确的划分。

真主和天主,让各个部落成为了王国,唯独道学让中国成为帝国,西方没有帝国,可能有,但是只在地方的神话故事。

曹端并不相信这些故事,他只相信类似中国的代代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因此总结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知识,以大明的成果为主,再一次推新出了新学。

这个新学和以前的新学有很多的相似。

其实也就是总结。

“以往的学问,是多种多样,经验的积累,不成体系,所以看上去杂乱无章,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其实学问也是有因果的。”

“每个学问都应该能互相证明,例如《九章算术》。”

曹端向每个学者说道。

以前的曹端就是北平国子监最出名的学生,并且是读书社的创办人之一,现在的曹端成为了中心,每个人都来和他进行交流。

“一切的学问,例如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那么相关的数学问题,都由此定义,或者和简单得无法证明的设立,又或者间接地公理等等演绎而出。”

“这就是因果,要么证明它,要么推翻它,得出新的定义,在新的定义上,繁生更多的定义,以此为循环,完整统一的证明。”

曹端的学说,仿佛推开了一条新大门。

北平的学者们犹如看到了大道。

一条学问可以统一的道路。

从割圆术到勾股定理,大量的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且蜂蛹的拜访曹端,希望能和曹端进行学术交流。

北平国子监大张旗鼓的请到了曹端,整个北平国子监都在为曹端服务,从各地赶来的学者们,参与为曹端举办的学术大会。

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角九十度,勾弦角六十度,股弦角三十度。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三,短边和四,长边时,径隅或者弦则为五。

以此为基础,诞生五条定义。

由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凡直角都彼此相等;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二直角的和,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把三角形琢磨出花来后,曹端又提出新的概念。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等量减等量,其差仍相等。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整体大于部分。

北平学术界的轰动,犹如在平静的湖泊丢下了一块石头,让学术界沸腾了起来,学者们都在新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与勾股定理的学问不同,很多学问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之上,当然它也要使用数学和几何学的基础知识。

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弟子推翻了老师的成果。

七妹的儿子贺虎,这位差点被退学的调皮生,阴差阳错下,遇到了他的新邻居,也就是他的怪老师,这位师徒在北平时就分道扬镳。

贺虎走上了新的道路,他当众否决了老师的成果——同一个瓶子的空气,要比同一个瓶子的水的重量要重。

京城国子监里。

贺虎看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工匠们在太子殿下的组织下进行的实验记录,把水抽向山顶,但所有的水泵无法将水提升超过固定的高度,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但是贺虎敏感的发现,这与老师前几年重要的成果有关联,认为这一切都与空气重量有关,提出“无时无刻挤压我们的空气是从各个方向产生作用力,所以我们感受不到这种压力,我们浸泡在空气海洋里生活。”

这个理论惊呆了所有人。

贺虎用改进的抽水机,证明了抽水的固定高度,与抽水机的吸力无关,是因为空气的压力作用,而真空并没有反向的压力。

利用水银做了一个实验展示了空气的压力,之所以采用水银替代水,是因为水银比水重了十三倍,水可以形成三十尺高的水柱,水银则只能形成二点二八尺高的水银柱,这个高度比较好控制。

使用一个三尺长的玻璃管,将其灌满水银。

封死玻璃管底部后倒立过来放入另外一盆水银中,当底部封口去除后,大约半尺高的水银流出了玻璃管,顶部形成空无一物的真空,这个过程中没有空气可以进入。

没有通过抽取过程就获得了真空,他的装置可以悬浮水银,似乎具有可以抵抗重力的神奇特性。

外部的空气在玻璃杯水银表面施加压力,玻璃管顶部真空中没有相应的压力推动水银往下,所以是空气压力托住了悬浮的水银柱。

实际上空气的压力随着高度会改变,或者在一场风暴之前气压也会发生变化,此时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贺虎用汞柱里的毫米来代表大气压的单位,发明了测量压力的计量单位,引发了京城的轰动。

“原来真的有压力。”

人们惊讶的说道。

“空气还能被测量。”人们不敢相信的说道,甚至有人畏惧起来,惊恐的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不该这样乱来,会遭来天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