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五十一章 高丽残酷老爷在大明待人和睦

文华殿大殿前的石阶宽大而平整,显示出皇家的庄重与威严。石阶两旁立着两只高大的铜狮子,它们威武雄壮,仿佛是皇家的守护神。

四十余岁的徐宁,缓缓的沿着台阶而上。

永乐九年八月。

大明铁道工程部发生了窝案,都察院和锦衣卫,刑部,调查部联合执法,入驻大明铁道工程总部,展开整个的纠察活动,大明铁道工程部人心慌慌。

利益动人心。

那些个官员们如狼似虎,恨不得把大明铁道工程部掀翻,查个底朝天,成为他们升官的政绩。

五十知天命。

徐宁年轻的时候起,受到小王爷的认可,筹办铁道工程部,那时候的的铁道工程部才多少人来着?徐宁有些想不起来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铁道工程部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从铁道工程部分离出来的铁道运营集团,同样是大明的巨无霸。

常年的劳碌与费心,徐宁的头发已经花白。

根据朝廷的规定,铁道工程总部为正三品衙门,所以大掌柜徐宁是朝廷的三品大员,一省的按察使也才三品,布政使为从二品,相当于封疆大吏的级别存在,位高权重。

“徐掌柜来了。”

宦官轻声进来询问道。

朱高炽收回了舆图上的视线,点点头。

官宦连忙退出文华殿,带进来徐宁。

舆图上。

是大明的地图,以及探测的世界地图,与后世的地图有些差距。

舆图上的大明。

整个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属于大明的疆域内。

西至加兹温。

加兹温是后世伊朗的一座城市,位于伊朗的北部,是加兹温省首府,十六世纪萨非王朝的首都,文化历史名城,也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明军的势力范围并没有踏足此地,最远也只抵达过两三千里之外的马什哈德地区。

不过呢。

帖木儿的孙子派了使臣朝贡大明,接受了大明的册封,所以划入了大明的疆域内,成为关系最远的藩国行列。

那么最南。

哪怕不算乖顺的缅甸和暹罗宣慰司,同样属于大明的领土。

历史上永乐朝。

马六甲海峡不光有大明的藩国,还有大明设立的旧港宣慰司,目前的大明,并没有在当地成立旧港宣慰司。

如此巨大的疆域,需要的是治理。

用什么手段才能落实治理。

让中华文明光耀天下呢?

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手段。

西方同样会造假。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的海权先后兴起,过程里有很多的积弊,但不可否认的是,最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几百年的交替发展前行,是值得别的文明学习的。

他们的过程中,具备了许多可以借鉴之处,都是朱高炽宝贵的财富。

朱高炽需要拿出来。

或者结合大明的国情,改变一番后,更好的利用起来。

抛弃对方的糟粕,学习对方的菁华。

哪怕是日本,也是值得重视的。

只有善于学习的民族,才会有伟大的未来。

幸运的是。

中华民族自古善于学习。

历史上有大量从外学习的技术,以及带回来的物种。

蛮、夷、胡、酋长、国王。

古人有准确的划分。

因为后世早期落后世界的原因,中华文明的优势不复存在,所以有些后人敏感的说古人太自大了,不把周边的部落放在眼里。

其实那些值得学习的王国,古人并没有错过。

可是呢。

放眼天下。

大明周边许多的部落,在衰败期的过程里,的确没有多少让大明文人感叹的地方,只有野蛮和落后,极少地方和王国,才能给予中国帮助。

反倒是明朝中后期,那些能跨越万里来到大明的西方人,和当年的大食人一样,有点自己的东西,所以接触到了那些个有才能的西方人,大明文人主动学习的不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交流。

通过大明的组织力,以先期投入的方式,目前施行于撒马尔罕和南洋地区。

可是呢。

遇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

朱高炽看着一脸恭敬的徐宁。

修建铁道是可以拉动经济的基建大工程,不过呢,需要的是钱,钱的背后则是生产力支撑。

能投资一个亿修建铁道,不代表朝廷能真金白银的拿出一个亿。

一个亿的流水,和一个亿的现金是不同的。

“铁道工程部拆分的提议,听说你很支持啊。”

朱高炽笑道。

徐宁听到朱高炽的笑言,重新离开椅子站起身,认真的说道:“铁道工程部的规模和体量,的确应当拆分了,而且目前的规模,铁道工程部的体系,已经无法适应。”

朱高炽明白徐宁的意思。

拆分铁道工程部,朝廷早就有了争议。

铁道工程部正式铁道工人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

哪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的各种铁路工人总数也才二十三万之多。大明的铁路工人,不但是其五倍多,而且年龄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虽然大明铁路工人文盲人数多,教育程度较低,但是铁道工人的年龄段有优势,根据工作种类多种多样,铁路工人的管理部门、工作场所、技术程度和雇用性质,可以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别。

不过与那时候的政府一样,铁道工人同样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但只限于大明铁道工程总部正式工人。

但是呢。

大明疆域太大了。

特别是边疆地区环境,铁路工人在工作中有诸多风险,会遇到行车事变、盗匪抢劫的横行,破坏铁轨的敌对势力,和铁路施工中的风险。

铁道工程部和铁道运营集团,将会获得一定的武力放权。

见徐宁的确是真心实意,朱高炽很满意,把内阁商量出来的,拆分铁道工程部的章程,让人递给了徐宁。

徐宁打开一看。

章程的规划里,铁道工人的数量,将会在两年内,扩充到一百五十万人,五年内达到两百万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分成三大铁道工程部。

国内的铁道工程部,西部七省的铁道工程部,南洋的铁道工程部。

国内的铁道工程部,以当下的铁道工程部为主要构架,西部七省的铁道工程部,以撒马尔罕与亦力把里行省为主要区域,南洋的铁道工程部,则以交趾为主,延伸至老挝、计划通过二十年,修通一条横向的铁道。

钱从何来?

徐宁露出疑问的眼神。

钱不值钱,钱背后的支撑才是一切。

徐宁懂这个道理,太子殿下在北平就已经提出了这个理论,二十年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可正如太子殿下所言,万事有度啊。

徐宁不认为大明当下,有这样的能力。

特别是在西部不稳,南洋也有不稳的环境下,甚至倭国仍然小小规模的战争,虽然在大明的插手下,目前没有扩大的态势。

国家太大了。

每每动兵,牵扯太多。

是啊。

钱从哪里来。

朱高炽望向了案台上一份呆着的报告。

报告里阐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虽然文字描述的不同,可是却与后世的国内学者提出的不谋而合,有些共通之处。

洪武二十五年。

朱高炽在北平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这并不是一个口号。

什么叫以人为本呢。

尊重老百姓。

不把老百姓当草芥。

草芥是什么意思呢,草芥指路边干枯的小草,枯草的一段,古人用来比喻不足珍惜的无价值的东西,可以随意的踩踏和抛弃。

永乐九年。

二十年的时光眨眼而过,第二十一个年头。

乡里的社学,县学已经放暑假。

年少的学生们,回到了老家,农忙时节,孩子们辛苦的在田地里干活。

夏日炎炎。

北方大地上的农业机器已经普及,除了部分的仍然守着家里田亩的小户之外,他们还在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无法具备使用农机的经济条件。

南方的大地上,同样在兴起农业机器,可是因为种植环境的区别,大部分的地方上,也仍然使用人力,不过呢,大型镰刀的农具的价格,让不少的农户可以承担。

才半个月的时间,孩子们晒黑了,掉了几层皮。

不过呢。

每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是个丰年啊。

各所工人子弟学校。

学校的牌坊上,张贴了方框的图案,每块方框上,写了班级的名称,师生们挤满了周边,寻找自己班级的名字,看看安排在哪个地方。

参与社会活动不是口号。

读书不是享乐。

学校有自己的农业机器,从库房里拿出来,分发到班级,保证人人都有。

小小的镰刀。

放在二十年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不但价格低廉,而且老百姓们也用得起了,各家农机厂生产量的提升,已经是日常之用。

很多百姓家甚至不会舍不得分丢弃,两三年会换新的。

新的农具不但更顺手,使用起来也轻松些。

每个班级在教谕的带领下,乘坐公车离开城市,然后踏在郊区的土地上,去往联络好的卫所,与军户伯伯们一起劳作。

孩子们叫苦连天。

农活是很辛苦的。

可是呢,参与劳动是学校的必修课。

从县学就开始的活动,是稳定不变的一课。

北方有些地区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在军户们的指导下使用农业机器。

特别是推镰车。

推镰车有一定的危险,军户们可不敢放手给孩子们使用。

教谕们在现场教育孩子们。

书本上的那些机器,实物是这样的,军户们又是如何使用的。

对学校和先生的尊重,中国人刻在骨子里,哪怕是近代战乱时期,有志向的军阀,也会在自己的地盘内,尊重先生,大肆修建学校,例如山西。

不修葺衙门,而是翻新学校,这个传统流传了上千年。

明朝多贪的贪官,当他回到家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本地的社学投钱。

参与了整整一个月的劳动后,学生们才会返回学校,然后各回各家,渡过自己剩余的暑假。

多半的工人家庭是双职工。

孩子们恢复了体力后,三五成群的在城里玩疯了。

楼房里。

说着蹩脚大明话的男主人,热情的与邻居们打了招呼,傍晚的时分,巷子里不知道是谁,把自己的竹床摆放在墙角。

大树的余荫下,街坊聚集在此。

左边是男人们下棋,打牌,喝茶闲聊的地方,右边是妇人们扇扇子讨论自家孩子的地方。

有闯入妇人群的男子,会被那些说起下流话来,比男人还要粗鲁的妇人们打败。

人们聊着下三路。

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蜻蜓,女孩子们插花,抓布袋,跳房子的游戏。

红色的夕阳,为这方世界提供光明。

那位男主人极力的融入邻居们中。

“你们高丽听说要内附?”

“不知道啊。”

男主人不愿意谈此类的话题。

北王死了,北王的长子承袭了王位,的确有这方面的传闻,不过呢,高丽国王与高丽南王不太愿意,具体的情况,男主人也不知道。

他带着一家人搬来大明已经半年,国内很多消息已经落后。

自家的土地卖给了大明的商人,半放弃了自家在高丽两班阶层的身份。

所以他不缺钱。

邻居们只知道新邻居很有钱,也去此人家里做过客,他家的物件很奢靡,但不知道此人是高丽的勋臣,隐隐推论对方不是普通人。

晚上。

男主人叫来自己的孩子。

他有五个儿子,闺女已经嫁人。

长子留在高丽做官,二子年纪轻轻的病逝,留下了孤儿寡母,也被他带来了大明,三子夭折了,四子加入了大明人在高丽办立的商行,幼子才九岁。

“我已经为你办好了章程,你下个月可以入学。”

男主人严肃的说道,没有在外面的随和。

孩子很怕父亲。

男主人交代了一些事。

他这样的身份,想要让自家子弟入学不容易。

好不容易与邻居们维持好了关系,获得了联保,这是入学的一项条件,以前高丽的时候,他不是这样的,当地的百姓怕他如虎。

为了方便管理自家奴隶和佃户们,被他用来杀鸡儆猴,直接沾染的人命至少一个巴掌。

大明建国时,朱元璋下旨取消了奴隶,但是留了一道口子,指定开国的高级贵族和藩王,以及王室可以使用奴隶,其余的人不允许使用。

隔壁的高丽没有取消。

所以高丽国内有大量的奴隶和隐户。

如果当地的老百姓看到,他们头上的老爷,在大明如此的和蔼,恐怕会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