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三十三章 养废的小姨

“西征军的将士,有一半自愿留在了当地,许多将领带头,响应朝廷的号召。”

开春。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整理出来章程后,来文华殿向太子殿下呈报。

年关时,皇后一病不起,惊动了所有人。

皇帝也急了起来。

所以国事仍由太子殿下监管,目前的样子,皇帝并没有亲自管理国家的**,仿佛脱手了一般,让朝廷内外的大臣们啧啧称奇。

老朱家父子的确与众不同。

无论是太祖皇帝和先太子,还是当今的皇帝与太子,互相丝毫没有猜忌之心。

朱高炽满意的点点头。

虽然留在当地的将士们,给予了他们许多的优待,可比起国内的环境,他们的确奉献了不少,这就是扛起时代大旗的人们。

他们在撒马尔罕地区散播火种,稳固神州大地的根基,开拓民族的生存空间。

“朝廷不能亏待他们,而且在撒马尔罕地区的治理,也必须要依靠他们,某些方面的要求,可以放宽一些,不能委屈了他们。”

朱高炽认真的说道。

大明有后世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大明没有竞争对手,更没有外部虎视眈眈的打压和针对。

后世的复兴。

可谓是困难重重,哪怕想一想都感到呼吸困难,需要知道,世贸成员国合计一百六十四个,而中国是一百四十三个成员国。

所以大明在处理外部事务上,更加的游刃有余,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做出符合自身最大利益化的安排。

文书房一早就悬挂了舆图。

文书们知道今日的议题,会提前准备工作。

舆图上。

是中亚的几大都司和宣慰司地区。

密密麻麻的黑点,代表了大明军户密集区,主要分布在撒马尔罕周边,布哈拉一带,然后是塔什干地区和巴里黑地区。

最远的马什哈德地区,只有少部分的兵堡。

“尽快恢复当地的生产,解决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否则内地长期供应,不是长久之计,大明工局深挖当地的经济,形成与内地互补的模式。”

朱高炽说道。

新大陆与英国的战争,就是英国的殖民模式,以搜刮为主,剥削新大陆的利益,向本土输血。

这是近代的模式,后世的合作互补模式,证明了无论是效率还是稳定性上,都要优于前者,所以当撒马尔罕地区的经济成为大明的一环后,双方都能得到大发展

这个过程中,经济发达的地区,必然对落后地区形成碾压。

不过大明居中调度,内地和边疆互相弥补,调控资源走向,做出弥补的政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国与国之间则不行。

胡广随朱棣归来。

内阁的黄淮,杨溥等人也在。

朱能和张辅并没有归来,他们二人留在了那边,需要等候一段时间。

朱高炽需要一批懂得经济之道,了解工业化社会治理思路的新官员,所以身边用来用去的,要么是主动去北平学习过的,要么是在京城参与过工业化发展的,称之为新派官员。

胡广听的很认真。

很快自己就要重返撒马尔罕地区。

和内地不一样,大明在撒马尔罕地区设立了总督,实际上管理七大国,只不过当下降级为了都司和宣慰司,还不算境内大小藩国。

如此重要的位置,朱高炽力排众议,设立七省总督,以有经验的文官担任,主要负责治理地方,教化人心。

胡广由朱高炽指定为第一任西疆七省总督。

西疆七省的面积,合起来快要抵得上大半个内地,大小数百城,一两千万人口,如此巨大的责任,胡广内心压力很大,不敢有任何的疏漏,生怕一个不小心留下后患。

为了治理好当地,这几年来,大明派去了上千官吏,仍然供不应求。

“七地面积广阔,人口分散,土地多贫瘠,不利于人口集中,导致经济发展效率低下,问题非常的多,臣认为,想要治理好当地,非二十年功不可。”

胡广诚恳的说道。

这样的话文臣可以说,武将不能说。

二十年。

直接把当地封为对方的领地算了。

“稳定大于一切,臣希望能在当地制定统一的政策,哪怕臣离开后,后继者也能不变政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能彻底教化当地。”

朱高炽没有反对。

稳定是重要的基础。

无论古今中外。

稳定大于一切,并不是政治口号,而是治理国家的首要前提。

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保持了稳定,那么就能有发展,包括南朝鲜的经济大飞跃,根基来自于军政府时期,泰国也是如此。

美国同样如此,永远是那两帮人。

相反。

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不稳定,那么必然导致混乱和倒退。

也是朱高炽最初的目标是南下,而不是西行的原因之一,南方虽然还未开发,可是同样的努力,南方的土地可以集中更多的人口,促进经济的发展。

十分的力气,五六年后,在中亚西亚只能收获三五分,而在东南亚可以收获十几分,甚至二十分。

这是环境和时代造就的。

不过也有好处。

好处就是战略方面,让塞南行省,塞北地区,西域行省,亦力把里行省等地成为了内地,可以降低军事费用,全力以赴的生产。

这几年来,几地的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就是这些红利带来的。

只要没有战乱的风险,不少人愿意迁移当地。

下午。

朱高炽回去了内宫,探望了徐氏。

徐氏已经卧床不起。

朱高炽内心很难过,大明的医学虽然进步的很快,但并没有质的飞跃,徐氏的病情,历史上没有治好,如今的大夫们同样束手无策。

最伤心的是朱棣。

朱棣终于感受到了父亲当年的痛苦。

朱棣从来没有想过,小时候一起长大的妻子,会早早的离自己而去,内心忍不住的懊恼,这些年来,陪伴妻子的时间太少。

在撒马尔罕地区的几年时光,一日未见妻子,终于回来了,却没有想到会有天人之隔。

“父皇。”

朱高炽担忧的叫到。

朱棣满脸的忧愁,抬起头来,竟然老了好几岁的模样,一点也没有往日的威严,反倒是像寻常的老者,朱棣没两年就要五十岁了。

五十知天命。

古代五十岁为分界线,过了五十岁就算是老人。

时间真是公平。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棣正当壮年,意气奋发的藩王,才过去了十五年而已,真是可怕的岁月,哪怕是朱高炽,也忍不住的唏嘘。

三十五和五十,犹如两个时代,可只相差十五年。

十五年。

说长很长,可对于中老年来说,十五年仿佛是眨眼之间,随着人的年岁越长,时间仿佛进入了快车道,眨眼一年就过去了。

朱棣收敛了心神,起身往隔壁走去,朱高炽立马跟上。

在外间。

朱棣坐下后,恢复了面色。

朱高炽上前把文华殿的事情交代了一番。

朱棣沉吟片刻后,说道:“国事由你治理,内外放心,不过呢,撒马尔罕地区七地,实在与众不同,打下来不容易,治理更不容易。”

朱棣担忧的说道:“最怕的是权臣啊。”

朱高炽点点头,一脸的认可。

西疆七地与内地之间,相隔数千里的戈壁,还有雪山阻断。

历史上无论是大明还是帖木儿,其实两者都没有这个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去攻打对方,所以后世的史学家非常的迷茫,不知道帖木儿为什么要东征。

基于此,诞生了很多的猜测。

还有部分学者说其实只是借着东征的名头,实际上对准了钦察之地,也有学者认为,帖木儿最后一次西征结束,国内的矛盾已经掩盖不了,所以借助东征的名义,转移国内的矛盾。

后者的说法有很大的声音,因为帖木儿帝国的确是帖木儿死后,立马分崩离析陷入了内乱。

古代能做到跨越的,唯独唐朝和蒙古。

唐朝跨越西域三十六国,与对面的阿拉伯帝国交战,蒙古则是跨越西域,一路西征。

当然。

两者面对的环境不一样,也不可同日而语。

大明如果不是自己的工业化改革,大大提升了国力,想要解决这个难题,也是非常的艰难的,如今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可环境的因素,当地长期的治理,的确容易造成割据的局面。

特别是七地能做到自给自足的时候,更有了割据的底气。

所以朱高炽要设立总督。

以文官治理。

“儿臣的想法是,大总督以五年为任期,并且需要经过考核,最长不超过十年调回国内,而七地面积太大,军事上则设立五大都督,同样采取流官制。”

云南沐府的世袭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可云南的地理环境与西疆七省不同,真要是仿造云南,恐怕要不了几年,西疆七省就成为了别人的地盘。

这是环境造就的,非常大的可能。

所以朱高炽没打算把云南的模式,照搬到西疆七省。

“只能如此了。”

朱棣知道这样做也有弊端。

不过衡量了利弊后,最好的方案,的确是太子所言,文武并重,流官治理。“那边并不稳定。”

“常言打江山容易,治理江山难,朕在的时候,各地还有不少的反叛势力,得知朕离开,各地的势力已经蠢蠢欲动。”

朱棣指出来。

朱高炽也很认同。

帖木儿从东杀到西,可追随帖木儿的势力,也滚雪球一样的壮大,乃至于帖木儿的子孙,也成为了原势力们的玩偶,或者随意杀之。

创立者帖木儿生前自己都压不住了。

这批势力,当地原势力,各大王国的存在等等,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局势非常的复杂。

正是因为这些复杂因素,导致后世也没有稳定下来。

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朱能和张辅,儿臣相信他们的才能,更何况还有王真、赵安、蒋贵、任礼、刘真、火真、谭渊、李远这批优秀的将领。”

“只要当地文武齐心协力,以大明的国力,必然能压服当地,目前的阶段,仍然以消耗为主。”

朱高炽分析道。

取缔了实权贵族,消除了地方阀门,兴起的乡绅地主阶级,比较起来,更为的原子化,优势在于全国一盘棋,能集中力量。

简而言之。

组织力强,国力发展的越高。

那么以古代的人口优势,拼消耗也能拼过所有的势力,也是古代多数如此的状况。

但是有利有弊。

当积弊日深,朝廷财政破产,组织能力败退,那么朝廷就顾不上地方,而地方的原子化,缺乏贵族世家这样的核心,则无力抵抗周边相较而言,更有组织力的势力。

也是早期古代,为何朝廷破产,地方势力还能碾压周边,可生产力发展深化,文明发展强盛,权利更加的下放后,后期的古代,每当朝廷破产,地方上面对周边势力往往无力对抗的原因。

朱高炽可以在西疆七省恢复旧的制度,给予地方将领更多的权利,形成早期的格局,可危害就是非常容易割据,最后尾大不掉。

其实不怕有问题。

出现问题治理问题即可,最怕的就是无视问题。

一个问题延缓下来,两个问题,三个问题.,当问题扎堆后,问题就无法解决了,成为了国家的导火索。

后世有学者提出,明亡于万历。

思路就是万历时期,数十年的怠政,导致问题集中扎堆了,最终让党争走向不可控,形成了敌我矛盾的死结,双方没有了缓和的余地。

明朝后期不光是经济破产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更可怕的是有你无我的政治内斗。

无论古今中外,这种政治内斗带来的都是最大的危害。

更何况明末本就问题丛生。

所以明是必然要亡的,只是亡的时期,太多的意外和形成的各地无主格局,乃至遗留下来的内斗,实在是让人惊叹,哪怕少一样,也不至于亡了天下。

万历用天下社稷来和官员们赌气,实在是无法理解。

自大。

张居正做的太好了。

一直到辽东的大失败,才让万历慌了,连忙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可这时候太晚了,不光是朝廷的格局,包括他的人生道路也走到了尽头。

天启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从最初的不懂,到看清了派系,搞清楚官员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始崭露头角,可惜他死的太早。

至于崇祯。

他的一生,连官员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清楚,换而言之,根本没弄明白政治应该如何操作,停留在普通人的阶段,例如某种谁行谁就上的朴素认知。

谁行谁上的道理谁都懂,可能落实这一点,并不是知道这句话就行的。

所以朱高炽看来。

皇帝的危害是很大的,因为皇帝是世袭。

可皇帝也不能不存在。

稳定大于一切。

那么如何掌握好其中的度就是关键。

奋七几世余烈。

那么后继者如果不是秦始皇,换成别的庸君,只需要一代就能败亡秦朝。

哪怕是七个明君的成果,也能被一个昏君败亡。

例如明朝的战神皇帝。

直接让如日出升,正当烈阳的大明,从高空跌落,斩半而下,对外扩张全方位的退缩,在世界上的格局大退步,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也比他做的要好。

虚君不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虚君也会有弊端。

但是掌握其中的度,平衡好朝廷格局,才是历史必然的方向,无论本身愿不愿意变。

朱高炽分析了西疆七省的形势,以及他在新疆七省的布局。

朱棣已经明白了儿子的想法。

其实朱棣有些看不懂自己的长子。

长子无论在北平还是京城的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可也放权了许多,儿子到底是被文官洗脑了,又或者有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朱棣不得而知。

只是呢。

朱棣相信自己的长子,并没有猜忌之心。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长子做得很好,朱棣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经想过,自己能不能做到儿子所做到的一切,得出的结论是不行。

治国的才能,朱棣遍观史书,无人能及啊。

有的父亲会打压。

皇家无私情。

不过这一点上,朱元璋不是如此,朱棣也没有要改变的意思,所以不光是因为妻子的病情,还有为天下社稷考虑,朱棣没有要收回太子监国的想法。

环境造就一切。

朱高炽非常满意。

哪怕自己有再多的想法,没有施展的平台,也不过是空想罢了。

也只有洪武朝的太子,和永乐朝的太子可以放手治理国家,真正的监国,明朝中后期不行,历史上的清朝也不行。

向朱棣禀明了近日的章程,朱棣没有意见后,朱高炽离开。

看着长子的背影,朱棣忍不住出神。

儿子太能干了,当父亲的也有压力,朱棣常常想,未来的后人们,会如何评价他们祖孙三人,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呢。

总不能当父亲的跟儿子差距太大吧。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还是朱高炽的父亲朱棣,朱棣思来想去,内心越来越笑不出来。

摇了摇头,朱棣不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重新返回里间,现在他的眼里,只有病榻上的妻子,希望徐氏能好起来,装不下其他。

徐妙锦从徐府来到皇宫。

自从得知皇后生病后,整个徐府都慌了起来,徐妙锦把徐氏当做自己的母亲看待,可以说从小的时候,就是家姐带着自己。

二十八岁的大姑娘,徐府的小姐至今未嫁人,已经传出了诸多的谣言。

有说皇上贪慕小姨子的,还有说徐府小姐和太子有不伦之情的种种,皇家事情永远是民间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越是花边新闻传的越广,挡都挡不住。

徐妙锦并不理睬这些言论,不过很少抛头露面,整日写诗作画,是京城有名的才女。

皇宫里的女官变少了。

原来的御轿也很少使用,除非特殊的场合,主要开始用骡车代替,因为骡子是特别安静的牲口,不会像马容易受到惊吓。

所以徐妙锦来到皇宫后,乘坐起来骡车。

小手掀开帘子的一角,露出一张精致的脸庞,秀丽的刘海下,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仿佛精灵一般的钟秀,露出青春的灵气。

徐家小姐有名的不光是她的才气,还有她的美貌。

如果不是因为徐家门槛太高,人们担心被辱骂自不量力,求亲的门槛早就被各家子弟踏破了,一直到这些年来,风波才渐渐的消停。

毕竟徐家小姐已经二十八岁了。

这个年龄的子弟,基本上已经成家,谁敢提出让徐家小姐做妾?哪怕是续弦也不敢开口。

徐妙锦没有失落,反而松了口气。

每次来皇宫,皇宫都在变化。

有些地方变得荒凉起来,有些地方经过修葺,不光安装了吊灯,还装上了明亮的玻璃,直道上也平铺了整块的石砖,用水泥铺盖。

水泥地面上划了道道浅痕,徐妙锦很好奇,还是遇到了侄儿太子,侄儿太子告诉自己,谁起到加强摩擦力的作用,可以防止打滑。

徐妙锦的大眼睛有些迷茫。

仿佛什么问题都难不住侄儿太子似的,真不知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有什么。

徐妙锦一直无法忘记北平的游春。

那些年北平各家子弟在侄儿太子的组织下,开始了出游的活动,自己和郭彩莲在北平的时候,也参加过两次,格外的与众不同。

仿佛忘记了一切烦恼,他还跟自己讲大道理。

什么人是社会动物,必须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才能心态避免消极,否则关起门来独处,时间越长越消极。

“时间真快呀。”

徐妙锦自言自语,银铃弱弱的声音,听得旁人心都柔了起来。

“太子殿下。”

前方传来的声音,吓得徐妙锦连忙放下窗帘,仿佛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的缩回去,惴惴不安龟缩在角落,还不忘记拢一拢裙子,收拾在一起。

“啊。”

“她来了啊。”

朱高炽骑着马,身后跟着几名宦官。

看见骡车里没有动静,还以为徐妙锦不愿意和人接触,朱高炽看来,这个小姨养废了,年轻的时候反倒是活泼一些,越长大越内向了。

既然如此,朱高炽也不打扰对方的“安宁”,行了礼后,径直的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