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三十章 朕不愧于天下

浙江金华府。

东山。

下钩子村。

农忙后,商人们的身影多了起来。

“李家的。”

“周家的。”

“王家的。”

小商贩推来的推车上,装着卷好的丝料,一筐一筐叠放整齐,刚进村,各家的男女就围了过来,商贩不急不忙的,按照以往的规矩,把车上的丝料分给各家。

“今年分的怎么少了些?”

“是啊,比往年少了三成呢。”

妇人们七嘴八舌。

一边说一边挑拣,她们的眼睛和手,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只需要看上两眼,用手摸一摸,就能知道丝料的好坏,不会被劣质品欺骗。

她们要把这些丝料纺织成布料,又被商贩收走,交回给商号,而她们则会得到手工钱。

和北方各地不同。

这里的田地,每家都没有放弃,大多三五或六八亩一户人家。

田地里的收成,成为一家人的口粮和日常所用,而妇人们靠着手工,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导致了浙江地区的一日三餐的习俗。

整个世界很难有这么奢侈的地区。

一日两顿饭都已经是不少地区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何况一日三餐,撒马尔罕地区的百姓们,在明军没有到来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商贩被众多的妇人包围,妇人们穿戴不多,甚至有露着胳膊的女子,不过没有人在意。

小商贩眼睛滴溜溜的看。

看了多少年也看不厌。

“回去看你娘老子去,往哪里看呢。”一名老妇人上前敲了敲小商贩,周围的女子们呵呵笑了起来,丢了脸的小商贩,没意思的摇了摇头。

外面的男子们也傻笑着。

其中一男子,看到母亲打小商贩,嘴上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不久后。

小商贩离开了,各家也带回了各家的“原料”。

村庄恢复了宁静。

日下炊烟起。

老妇人去做饭,儿媳妇脱下了衣裙开始干活,身上只裹着薄薄的布巾,头发也盘了起来,双脚踩着纺织机的踏杆操作,布巾落在两腿之间,随着妇人的动作一晃一晃。

**的上背,因为农活是家里男人去干的,竟然白花花的一片。

双手操作纺织机,摇摇欲坠的裹巾,仿佛下一刻就要滑落的样子,看着回家来的男子,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各家的妇人都在忙。

男人们也不会去串门,玩乐也是在村头。

前段时间刚忙完农活的男子们,被太阳晒的黝黑,露出大门牙吹牛侃大山。

如果历史没有变化。

再过五十年,中华大地彻底恢复元气后,整个世界最畅销的商品,将会在这里源源不断的供应给全世界,包括大明各地。

高度的经济发达,又催生了男女平权等各种先进思想。

“今年少了三成,就怕明年还会少。”

“听说城市里开办的工厂,产量高的很,比我们的还要精细。”

“不可能。”

“咱们这里做的是丝料,和其他的布料不同。”

谈起各类的布料,男人们也头头是道。

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其中最吹嘘的一样技术是珍妮机,珍妮机不是织布机,而是纺纱机,属于手摇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纺出多根纱线。

手摇纺纱机,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是南宋松江府出身的黄道婆,她改进的脚踏式纺纱机,在效率提高的时候,更解放了双手,用脚踩的方式,一个人就能操作完成。

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等的出现,让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从纺纱到织布,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产业。

所以男子们这里虽然只负责织布,可对于其他的行业也很熟悉,并不算陌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终归要去看看才好。”

有男子提议。

去陌生的地方,没有人敢去,主要是舍不得花钱。

道路上出现了一辆马车。

马车经过了村庄。

年轻的周承志,疲惫的靠在车相壁,没有心情下去,继续探访此处的地方,准备结束行程,返回京城。

透过车窗。

看到了祥和的村庄。

周承志内心感叹,工业化浪潮,这个浪潮多么准确的形容词。

人们犹如蝼蚁,哪怕是大富大贵之家也是如此,尽力挣扎于巨浪之中,风平浪静后,每个人重新换了新的位置,而许多的普通人,恐怕事后都没有反应过来。

回去后的周承志,与他的同僚们,交换了各自的调研结论,最后由他们的组长组织起来,形成册子递交上去文华殿的文书房。

册子很快摆在了朱高炽的案台。

这类的册子,将会成为朱高炽了解国家各地的方式之一。

“从大明建立起始,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日异月新,三十年来,各类传统的机器,成为了每户家庭的标配,也就是生产资料。”

“手工纺纱机,手工织布机,成为各家家具的一部分,嫁娶的聘礼和彩礼等,每日里,各家的屋里,回响着咔咔声。”

“如此来看,可谓是江淮地区的黄金时期。”

“这些手工业家庭们,家里有农田,又在家里进行有序的工作,经济的富裕,保持了人们的活跃,因此江淮地区的道德水平略高。”

“他们讲究道德仁义,靠着手工已能让家里生活过得舒适,还有几亩田的收获,身兼两个职业,对于当下时代的他们,的确比外地的百姓们过得要好。”

“不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有缺点。”

“农活上不如别的地区干的精细,相比较而言,马马虎虎,只是将种地当做一种副业,农业产量要少于其他地区。”

“因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居住于城市郊区,或者更远的地方,他们的消费不高,甚至保留了传统农村的自给自足的方式。”

“虽然他们通过生产创造了财富,可财富并没有循环起来,导致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能更加的完善,属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方能真正的刺激当地经济循环。”

“根据调查,他们有一半的人以上,终生没有去过城市里,大多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连周边的村落都没有离开过。”

“唯一对外的需求,是定期进村的摊贩,贩卖一些简单的商品,这样的商业手段,同样刺激不了他们的消费**。”

“但是新的变化即将发生。”

“大量资本在浙江地区的投资,各类使用蒸汽机等新技术的机器,竞争力上远远超过手工作坊家庭们,今年的订单,手工作坊家庭们足足少了四成。”

“不超过五年,这些地区传统的经济模式将会面临破产,大量的人口将会被迫离开土地,去城市中寻找工作,用来养家糊口。”

“这个阶段,需要朝廷和大明工局体系的正视,并且提前准备,以保证平稳过渡,让百姓们改变以往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避免更多的艰难。”

“以下为臣的想法。”

“良善地区的百姓们,他们过得安宁与和祥,当然,也会有染上恶习的单个人,但不能因此否认群体,现在的他们活的有尊严。”

“如果未来的几年,经济危机的局面下,这些原本活着有尊严的人们,将会在巨大的变革中手足无措,狼狈不堪,失去尊严。”

“那么这个地区的文明,也会陷入倒退,不光是当地的损失,也是全大明的损失,同样是臣不愿意看,也不忍看的。”

“资本需要控制,可资本的优势也要利用起来。”

“臣相信以太子殿下的仁德,必不会对百姓们即将面临的苦难而视而不见。”

朱高炽看到此处,无奈的摇了摇头。

什么激将法,戴高帽子种种手段,古代的读书人啊,已经玩出花来了,正着不行,那就反着来,反着来也不行,那在正中藏反,反中藏中,让人防不胜防。

一个地区的产业转型,肯定是痛苦的。

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对工厂主们下任务。

后世西方的工厂主们,不需要承担额外的义务,哪怕到了最坏的时候,申请破产就完了,工厂主拍拍屁股换个地方重新生活。

东方不行。

工厂主们除了原本的工厂,还会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超出工厂实际岗位的需求招收工人,并且指定接收那部分群体等等。

甚至破产,也不是你商人想破产就破产的。

责任不会让你轻易的摆脱。

简而言之。

伱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在后世东方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绝对不会动摇的红线,也是富人为什么喜欢往西方跑的原因之一。

朱高炽把册子交给了内阁。

黄淮等人看完,内心忍不住的感慨。

太子殿下引导的新的治国方式,比起传统方式,更为的先进。

原来的传统。

朝臣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还有身边关系网的吸收情报,做出种种的判断,明朝则是加强了御史在地方的巡视,成为朝廷在地方的耳目,了解地方的形势。

如今有学者们加入的各类社组,在社会各地五花八门的调研,形成的报告,为朝廷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野。

“既然问题是民间商行们带来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利,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所以他们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内阁要与那些商行商议,制定一个章程出来,吸收江淮地区破产作坊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硬性的要求。”

朱高炽吩咐道。

变相的从商人们的钱袋子里掏出利益。

明明只需要十个工人,可当地官府的要求下,必须招收十二个,其中有几个还是当地官府指定的群体,后世有不少的指责。

针对这一现象,商人们的不满能理解,可有的普通人为商人叫屈,就属于搞不清楚状况。

西方各国也有类似的做法,只不过都不如东方的强硬。

毕竟西方的资本家,掌握了权利。

于是内阁黄淮亲自牵头,由工部官员和大明工局的工作人员出面协助,那些在浙江地区开办工厂的商号,并且点名了合记合众等商行。

商人们纷纷叫苦。

朝廷管的越来越细,连他们招工都要管,更过分的是还要分派任务,必须完成招工的数量。

前番的遗产税法,如今的做派,让新兴大商人们非常的不满。

可是谁也不敢挑头反对。

那张家商号的下场,才过去了多久,许多人记忆深刻,那么大的商号,说没就没了,朝廷都没有下场呢,谁敢继续闹事?

再多的不满,也只能藏在心里。

黄淮结束了会议,回去文华殿后,告诉了朱高炽,自己内心的担忧。

朱高炽闻言笑了笑。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虽然大明不至于如此,也是类似的道理。

“我又不是财神爷,当然做不到人人喜欢,你说有些人内心不满,我又何尝不知呢,古人言天下熙熙皆为利也,动了别人的利益,别人还能欢喜,岂不是欺负人么。”

“他们不满我能理解,但只要他们能按照规矩做事,不触犯大明的利益,那么我就保障他们手里的利益,否则损害大明的利益,我就要把他们的利益拿来,弥补大明的利益。”

朱高炽无所谓的说道。

只要掌握了枪杆子,就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如今大明的商人群体,在国内翻不了天。

除了没有这个实力,大明社会风俗,也没有这样的土壤。

古云:飞云飞鸟扬风旗,端午从来竞水嬉。金鼓忽喧人尽望,船梢倒挂小童儿。

扬州。

曲江上。

两岸人山人海。

“咚咚咚咚咚。”

“嘿。”

“嘿。”

“嘿。”

龙舟上的锣鼓敲得连绵不停,汉子们喊着口号,动作化一,每个人拼尽了全力,脸色胀的通红,浪花朵朵,龙舟争先恐后的追赶。

小儿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看得笑嘻嘻的。

妇女们也举着手巾纷纷的摇摆,为自家的龙舟队伍鼓劲。

高台上。

各村的乡老垫着脚,有的意气奋发,也有气得跺脚,旁边的官员笑得合不拢嘴。

江面上还有许多的游船。

大船小船,皆停靠在河道边,为龙舟队伍让开河道。

某处。

拱桥上的人松开手,鸭子从空中落到水上,一声号令,“噗通”“噗通”,络绎不绝的下水声,人们纷纷跳下水捉鸭子。

抢到了鸭子的人就是中了头彩。

不光岸上的人为他欢呼,还有奖品,奖品不丰厚,人们除了追求各热闹外,还希望夺个好彩头。

游船上。

**岁的童子摆着观音,表演金鸡独立。

看得两岸纷纷喝彩。

盐船的水手们,扎着纸龙置于船头船尾,争先恐后地比赛。

整个江淮地区热闹不已。

孩子们笑的小脸蛋红扑扑的,穿梭着各处,从密集的人群中钻来钻去,笑的忘乎所以,童真的笑声,连大人们也被感染了起来。

这一天的人们格外有礼。

往日里一个触碰,又或者一个口角可能引来大打出手,今天都非常的客气和大度。

财大气粗的合记商号。

把写有赏钱数量的赏票放在掏空的鸭蛋里,将空鸭蛋扔到运河中,划龙舟的水手们纷纷下河“抢标”,鸭蛋壳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沉浮不定。

“抢标”的水手不准用手争抢,一定要用嘴将鸭蛋壳咬住,才算“得标”。

运河两岸人山人海的看客们,引发了阵阵的欢呼声。

各大画师画了下来。

各大报纸上也纷纷刊登盛况。

此时。

一支支的队伍,从大明南方各地的火车站,前往了北平。

根据兵部的最新调令。

南方军队要去北方拉练,参与塞南行省和塞北地区一年一度的大操练,许多人担忧,此举会导致许多军士们水土不服,引发大量的伤病。

不过兵部最后仍然拍板。

大夫们也被召集起来,全力以赴的维持军中健康,最后连广东广西的军队也被点名,要求派出精锐参加。

“咔嚓咔嚓。”

两广的士兵们乘坐铁道,从大明南方抵达大明北方,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地区,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城市,每个人都在感叹,大明的广阔。

撒马尔罕地区也很广阔。

可是广阔的撒马尔罕地区,相比较大明内地,可谓是十不如一。一千里的无人区,和一千里的城镇地带,属于两回事。

为了此次的大操练,朝廷进行了很多准备。

北平。

大江南北,五花八门的乡音,让北平的百姓们大开眼界。

北平城的繁华,也让士兵们惊叹。

连京城都比不上的北平,有一条全部由十几层大厦组建的街道,也是北平最发达的地区。

每名士兵有三日的假期。

北平家家商铺爆满。

北平各大剧院和歌舞院,同样一票难求,为了满足需求,各大剧院延长了下工的时间,专门那位士兵们开办了夜场。

一场一场的新戏,有些士兵在自己的家乡看到过,也有不少的士兵没有看到过。

广西的狼兵们也被严厉督告。

狼兵们作战勇猛,可是军纪涣散,也是地方环境使然。

这些年的军改,狼兵们的待遇大大提高,军纪也跟着提高,可毕竟是北平,远在数千里之外,全**队都在此,哪怕是狼兵们的军官也不敢丢脸。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北平城内的铁轨公车里,常常一半以上的乘客是外地士兵。

这个月。

上十万的消费人口,让北平的商贩们赚了不少。

每名士兵年收入十八元。

军中又没有消费的地方,而北平不缺消费的地方,两者各需索取,皆大欢喜。

最终。

大宁城外的空地上。

十万大军列阵,负责人是勋臣炳文,高阳郡王朱高煦等。

最后分为三路。

每路又分为十部,犹如波浪,从东至西,马步结合,携带火器和车载炮,齐头并进,并没有乘坐塞南行省的铁道。

在北平的好日子,一下子沦为了磨练。

日复一日的行军,成为了锻炼士兵们保持坚韧的手腕。

军队安静了下来。

沉默的大军,犹如恐怖的机器。

钢铁洪流滔滔不绝。

贝加尔湖、额尔浑河、阿只里海、扎卜罕河、无边无际的瀚海,处处留下大明军队的身影。

当地和迁移而来的百姓们。

在大明朝廷的组织下,分牧场到户,每家获得了自己的牧区,并且规定了放牧的数量,以免超过当地牧草的生态供应,破坏生态平衡。

与内地经济形成互补,双方生产力得到大发展。

但是这样的生活模式,牧民们需要最为和平的环境,无法抗拒外部的强盗。

每年一度的大操练。

让草原上来来无影去无踪的马贼们销声匿迹,为当地百姓们的生活,提供了安宁,也杜绝了外来的部族侵占当地牧民的草地。

犹如历史上的朵颜三卫。

因为和明朝的关系,双方一直保持着互市,而朵颜三卫也成为大明的熟部,当地的牧民也是其余地区生活最好的一批。

这份宁静。

因为明朝中后期,为了躲避右翼蒙古崛起的俺达汗,左翼蒙古选择了西迁,林丹汗的祖父一代,侵占了朵颜三卫的牧区,并且以朵颜三卫的名义与大明保持互市。

“大雪?”

“是雪啊。”

两广的士兵们撒开腿,忘乎所以的欢呼。

北方的士兵嗤之以鼻。

不就是雪而已,有什么好惊讶的。

阿尔泰山脉。

大操练的终点,士兵们的心情愉悦了起来,总算是结束了几个月来的辛苦。

在南边。

大批的西征军正在踏上归途。

组织大操练的官员武将们,保持着高度的紧张,随时等待调令,只要收到军令,他们立刻整军出发。

南北士兵们打起了雪仗。

他们并不知道朝廷的真正用意。

大明皇帝朱棣。

抵达了嘉峪关。

“万岁!”

“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

士兵们高呼。

朱棣站在高台上,犹如洪武二十四年,他奉父皇之命北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今,他同样为大明开疆万里,达成了丰功伟业。

“朕。”

“不愧于天下。”

朱棣得意的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