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二十二章 欺负朱高炽

“张德辉死了?”

朱高炽好奇的问道,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此人死的时机,实在是有些微妙,恐怕不少人心中非议,给了许多人很好的借口。

朱高炽甚至想到了日后的史书如何记载。

朱元璋是残暴。

那自己必然是薄凉二字。

“回殿下,根据地方传来的消息,张东家的确过世了。”

“我听人说,他是自杀的。”

朱高炽问道。

张德辉此人,朱高炽还是认可的。

周世丰身体不好,虽然比张德辉年轻许多,可前年已经病逝,没想到张德辉也走了,和周世丰不同,张德辉的死,朱高炽已经猜到是为了什么。

纪纲低着头。

张德辉的确是自杀的。

“唉。”

“何必啊。”

朱高炽感叹。

“殿下不必自责,此人疾病缠身,本就无几日可活,之所以如此,不过是想在大明律关于遗产税法正式公布前,提前把家产遗留给家中子弟。”

纪纲抬起头解释道。

朱高炽理解。

也有这样的事。

有一道政令公布前,许多老人提前死了,喝药的喝药,上吊的上吊。

以张德辉的地位和关系,他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过哪条选择都无法让他放心,最终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可能在他看来是最稳妥的。

总不能后法还去管前事吧。

“张德辉还是了解我的。”朱高炽有些失落。

两人当年合作的愉快,建立了不菲的交情,不论身份,可谓是默契的忘年交。

遗产税法,早不公布,晚不公布,偏偏在这段时间公布,朱高炽的确有考虑张德辉本人的原因。

民间商行势力最大的莫过于煤炭商行。

煤炭商行最大的莫过于张家。

无论是资本还是关系网,张家绝对是翘楚。

如果可以的话,朱高炽会等上几年,等大明更加的稳定,才会来推广遗产税法,不过张德辉的身体,成为了导火索。

此人要是能多活几年,朱高炽说不得也会推迟。

可锦衣卫打探的消息,此人的病情加重,此人死后,就没有适合的“鸡”了,还有哪家比张家更为合适呢。

纪纲重新低下头。

民间的确有太子殿下薄凉的传闻。

张德辉这件事,可以说是多方面促成的,其中也有太子殿下所言,张德辉了解太子,知道这道法令下,最适合的就是张家。

为了保住张家的财产,才有了今日之事。

“张家的遗产,大概有多少?”

“估计八十万元以上,不包括张家手里的商行。”

听到这个数字,朱高炽忍不住摇了摇头。

当下。

大明工局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在十五元每年,不吃不喝也需要五万三千多年,才能攒下这笔不可思议的财富。

如此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继续发展二十年。

这个数字,朱高炽相信会达到十万年,甚至二十万年,三十万年。

资本不受控制,它盈利的速度,将会是犹如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比传统社会中土地兼并,要高效无数倍的手段,两者的扩张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从无到有的资本。

例如后世出名的某公司,只用了二十年,市值超过了人均年收入的十亿倍。

这样的一个商行,他做出的什么决定,能对任何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重新洗牌原来的行业,老百姓是没有任何反抗之力的。

资本不受控制,与权利不受控制的危害,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中国古代一直在打压权力,把权力约束起来。

从世袭封地贵族到世家阀门,从世家阀门到地主乡绅,权利一直在被压缩,包括权贵也是如此,每代的降爵等手段,就是控制权力的方式。

而中国古代从封建社会进入以人为本的社会,并不是自然发展,而是人为抗争直接迈入。

所以人们对打压资本并没有太深的认知。

这方面不如西方。

西方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危害,但是他们喜欢打不过就加入,至于后患,他们更注重当下,在全局上的布局,有些短板。

打压权贵,控制土地兼并,保障人人有田耕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共识。

那么在工业社会中。

控制资本,降低人均财富差距,同样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手段,本质上,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资本社会都是做的一样的事情。

只不过对象不一样,手腕也不一样。

换汤不换药。

“一个国家。”

“诞生之初,常常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开拓,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属于农业发展,虽然也会有土地兼并,但是因为盘子大,所以危害不大。”

“当下也是如此。”

“大明的生产力从推动工业化开始,有了大踏步的进展,工业的发展,虽然资本的成长也很快,可社会经济总量也在发展,所以危害也不大。”

“无论两者有何不同,当土地兼并的速度,超过了社会生产力,又或者资本成长的速度,超过了社会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那么就是老百姓的人均资源变少了。”

“前者是老百姓无地可种,吃不饱饭;后者是百姓越来越困苦,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沦为贫困,乃至吃不饱饭。”

“吃不饱饭的代价,最后带来的就是社会的动乱。”

朱高炽知道。

自己推动的遗产税,因为是全新的改革,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事情,唯独宋朝,有关于旁户之家继承绝户遗产的税收,征税方面比较狭窄,与自己当下推动的遗产税法有巨大的差别。

可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

后世市场经济也只发展了三十年,虽然没有正式的遗产税,实际上已经有了许多潜在的方式,并且也呼之欲出。

大明当下工业发展了十余年。

传统乡绅转变的资本,在发展的效率上,并不比中西方近代的资本家要慢,反而因为大明的庞大和影响力,犹如澳洲没有天敌的兔子。

朱高炽很确定。

自己不能从无到有的把遗产税推动出来。

那么下一代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人,是绝对不会从无到有,下一代多半也没有这样的威望,带来的就是需要经历社会发展的阵痛。

熬了过去,并且加以改进,就会继续发展。

熬不过去。

那么社会的动乱,又会是一场王朝周期的循环而已。

汉朝。

唐朝。

都是周边无敌的存在,在他们的世界里,犹如现在的大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技术在汉朝和唐朝可以散布出去。

大明的技术同样也会散布出去。

英国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决定哪家军阀掌握话语权,才多少年的时间,已经在中国面前已经没有了资格来指手画脚。

为什么东亚被称为怪物房。

为什么中国古代周边的势力能往西边开拓,成为西方人口中的上帝之鞭等等。

因为中国古代的文明强盛辉煌,必然会散播出去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周边势力的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周边的势力经常很强大。

同样的道理,现在的大明有多强大,几十年后的周边势力,同样会强大起来,至少在别的地区眼里是如此。

无论出于国势的考虑,还是以民为本的社会理念。

对于遗产税法。

将会是绝对要推动的事情,对国家和老百姓是利好的消息。

锦衣卫也需要改革。

锦衣卫也是很重要的势力。

朱高炽认真说道。

听完太子殿下的讲解,纪纲心中才有了初步的认知。

原来不只是杀富济贫的粗浅表现。

纪纲叹道:“臣已经明白太子殿下的想法,既然权贵们都要老老实实的接受代代降级,控制权力,难道资本比权贵还要厉害,还能不接受吗?”

“不一定。”

朱高炽忍不住笑了出来。

权贵有时候,还真不如资本好对付。

后世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光是经济的落后,还有其余方面的落后,包括认知上的落后。

西方国家慈善机构大行其道。

很长的一段时间,被人们用来感叹,说西方社会多么仁爱多么如何如何。

后来自身经济发展起来了,许多方面的认知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恍然大悟,什么扯犊子的慈善机构,无非是资本家躲避遗产税的手段而已。

政治家不知道资本家的手腕吗?

他们当然知道。

可是他们已经打不赢资本家了,于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喉舌。

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数百年,通过无数的市民反抗运动和起义,西方的百姓为自己争夺了许多的本该有的待遇,盘子体量大的环境下,西方百姓富裕了很多年。

道德水平的高低,由人们的经济基础决定。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就是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只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明白西方社会的可取之处,以及需要避免的短板,而不是把西方社会的一些民间良好现象,归咎于对方的制度带来的。

这属于本末倒置。

会学错的。

西征军开始回国。

国内则调动部分的军队前往撒马尔罕都司进行换防,内阁和六部官员们,极力推广撒马尔罕地区的好处,希望更多的百姓前往撒马尔罕。

朱高炽召见了陈亨,张玉等人。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负责军户,朱高炽关心各地军户的生活情况。

“还是要多发动军户移民。”

大明的人口年龄数据是不健康的。

新生儿的比例太高。

新生儿虽然能拉动内需,可是无法生产,在大明“有限”的经济生产力下,已经超过了中间的度,成为了大明经济发展的拖累。

需要时间去消化。

如果能顺利的熬到这一代的成长,将会带来更大的生产效率,可如果新生儿的比例没有降低下去,又会是相反的结局。

“北平的军户大片井制度,每户百亩土地,已经有了破产的极限,臣认为应该从北平入手。”

原燕山左卫指挥使,北平行都司指挥使,现五军都督府都督的陈亨说道。

“可是北平的工业化也需要人口,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推动北平军户迁移边地的政策,恐怕很难落实下去,除非强迫的手段。”

房宽忧虑道。

“以工为本,还是以农为本,这并不值得争论,毫无疑问,以农为本,至于北平的工业发展,虽然有巨大的利益,也需要向农业让步。”

朱高炽毫无犹豫的说道。

后世的老鹰以各种迷惑性的口号,半强迫办诱惑的为兔子埋了许多陷阱,兔子基本上都避了过去,其中就有关于农业的陷阱。

朱高炽非常清楚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工业的利益,绝对要为农业让步,而不是农业为工业让步。

“大片井制度。”

“是我提出的一种模式,既增加人均田亩,提升农业人口的收入,也能最大程度的释放农业人口,加入工业发展的浪潮中。”

“最后。”

朱高炽强调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绝对不会动摇的方向。”

“大片井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共存,保证军户们身体的野性,是大明军队的根基,绝对不能被破坏,所以北平的军户必须迁移。”

人与自然共存。

不是人把动物当做宠物养在身边。

而是宽阔的土地上,大片井制度下,军户们活在充满了自然的环境下,知道人性和兽性两者的关系和区别,不会成为“圣母”。

圣母是伟大的。

可有些事被冠上圣母的名义,已经玷污了这个词。

新一代的军户成长了起来。

他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留在当地,那么原本的一百亩土地直接降低了一半,除了收入的下降,他们会开垦周边的土地。

那么自然就消失了,只剩下人的世界。

经济好了。

活在只有人的世界,必定会出现“圣母”,如此有冲击的观念,在具备了的环境下,会让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逐渐的消失。

忘战必危。

朱高炽布置了方向。

武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官员们,在内阁的组织下,进行了许多次的争论。

“五军都督府偏向于家长指定制。”

“兵部偏向于长子继承制。”

黄淮向两边确认。

会议桌双方的官员纷纷点头。

“请徐国公言。”

徐增寿也参加了这次的商讨,黄淮话音刚落,他就急着说道:“长子继承制,那么家长如何保持自己的威望?农村与咱们的环境不同。”

“老人失去了劳动力,需要靠儿子们养活,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能保障老人们的威信,就无法保障他们老年的生活。”

“总不能靠道德吧。”

徐增寿深知人性。

“家长指定制,岂不是鼓励兄弟相残?这条法律下发,恐怕民间和谐的社会风气,立马就变得激烈起来,只怕老人们也不愿意看到。”

“唯独确认长子继承,直接避免了无谓的争斗。”

“不公平。”

“土地留给长子,财物则分给其余的儿子们,鼓励他们迁移去新的地区。”

“还要给长子一家留下必要的财物,总不能一朝陷入贫困吧。”

“财物是老人的,又不是长子一家的。”

不久。

军户也出了章程。

每户军户的子弟成亲后,五年内必须分家,但是土地并不能私下分,只能完整的继承,由已经结婚生子的长子继承。

继承土地的人,需要赡养老人。

如果老人控告儿子不孝,情节严重者可以收回土地归还老人,由老人重新分配。

老人可以把自己的财产,除了居住的房子,其余一切都需要估价,一家人自行商议分配,以三七为原则。

其余子弟。

从军、从商、从工等,也鼓励向各地的卫所报名,由五军都督府归纳后,进行统一的分配,以就近为原则,分配新的土地。

不从军也脱离卫所土地的,五年内失去军籍,自动转为民籍。

许多人能理解。

大户们就是如此保障家业的。

也有人无法理解。

失去军籍的字眼,刺痛了不少人的神经,引发了很多不满。

军籍在有些百姓的眼里是避之不及的,同样在有些百姓的眼里,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保障。

军籍的好处太多了。

除了各项低息贷款,还有农业生产上的免息贷款,乃至分配土地等,卫所片井生活模式的福利,如各卫所的免费报纸,每年的慰问等。

乃至于从军退伍后的工作分配,成为朝廷的吏员,当兵是重要的途径。

例如申请考核巡检丁差的人,前提必须是退役军人。

军户们反对的声音不大。

因为政策的制定,并没有剥夺军户的利益,只不过做了限制,但也同样是保障给军户的子弟们,而不是转移给别人。

加上所做的事,也是为了保障军户制度的良好运行。

各千户所百户所,分别召集自己所里的片长们,读着条例上的解释,条例用的大白话,每项条例的用意也进行了标注。

千户和百户们只需要照着字眼读出来即可。

千户和百户已经取消了世袭。

有些老一代的百户已经病逝,改成了推选制,由当地的军户们推选出来,和明初城市片坊里一样的制度。

千户则有各自地区的片长推选。

千户必须是现任的片长。

所以军户的改革法令,出台的比遗产税法令要晚,针对的对象更广,却不如遗产税法令的动静大。

张德辉的葬礼上。

花圈摆满了街道,驻马石都不够用,马车牲畜挤满了张家门口的巷子,张家从各家借来了更多的佣工,帮忙操持丧事,这些花圈一直延伸到张家的祖坟。

“合记商行到。”

“刘记商行到。”

管家唱到。

北平和全国的大商行,大多派了人来祭奠张德辉。

北平的百姓们啧啧称奇。

多少年没有看到如此的动静,想不到商人能有如此的地步,以前的商人们哪里敢这般的做,到底如今不同以往。

“说起来也怪。”

“现在的官府,仿佛什么都不管。”

“那张家老人过世,到底是商家,却敢办到这样的程度,官府竟然不管。”

有人眼红的说道。

“你才过了几年的好日子?”

“官府管商人,商人犯了法?要不要管你。今日限制商人,明日不就是限制你了?”

有人嘲讽道。

北平布政司。

公房的官吏们也在讨论张家的丧事,实在是规模太大了。

“商人们在试探。”

“试探什么?”

张杰乘坐马车抵达衙门,衙门口的人见布政使来了,纷纷迎上来。

刚刚安定好,还没来得及喝口茶,同僚张贯就闯入,嘴上啧啧称奇,然后莫名其妙的说了句。

张杰闻言,忍不住反问。

张贯回道:“张德辉的长子这些的年来,次次和朝廷唱反调,甚至在报纸上反对过太子殿下的政令,我看啊,此人是欺负太子殿下呢。”

张杰听到张贯的说法,忍不住笑了出来。

“他敢欺负太子?”

“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太子殿下做事向来讲究规矩,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来惩罚外人,那张德辉的长子不就是抓住这一点?”

“倒也有些意思。”

张贯的说法,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竟然有些道理,张杰叹道,此人的辩才,布政司衙门无出其右。

张贯继续说道:“人们说太子薄凉,我看啊,太子要真是薄凉,民间哪里敢有这样的言论。”

“正是太子仁德,民间才敢有批判的声音。”

“是好事,也是坏事。”

“希望不要出事。”

“但愿。”

以往的北平布政司。

燕王父子在的那些年,如今颜钝走了,墨麟也调走了,号称最早追随太子殿下的苏观,这位最初冶铁所大使,八品的小官,也因为贪墨坐牢。

现在的北平布政司左布政使是当年的左参政张杰。

这位原来皇太孙一系的人。

如今成为了坚定的太子系,北平是皇帝和太子发家的地方,张杰不信有人能翻天。

“让人去张家看看。”

张杰想了片刻,不放心的说道。

“让巡检司衙门派些巡检丁差盯着吧。”

巡检司衙门并完全不归属于布政司。

各省府设立巡检总厅衙门,管理行省内的巡检衙门,归属于朝廷兵部管理,行省各州府包括省府,设立巡检司,各县府设立巡检厅,最基层的是巡检所。

巡检衙门保卫地方安宁,同时也有辅助布政司的责任,但职权上并不归属布政司。

不过地方上的默契,巡检衙门还是受控于布政司,所以张杰要调动巡检衙门做事,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巡检衙门得知后,也第一时间安排人手。

一队巡检丁差,远远的立在张家胡同外,仿佛专门来为张家丧事维持秩序似的,不知道的人,更加的感慨,连衙门都这般照顾张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