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六百一十一章 宗藩天下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六百一十一章 宗藩天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34:54 来源:笔趣阁

沙迷查干的投靠,为大明打开了迷雾,带来了大量帖木儿高层,以及更多的情报,经过整理后送入了京城,朱高炽看到后不得不感慨。

哪怕是要当带路党,普通人也没有资格。

例如后金时期的汉奸洪承畴,他的投降,对于大明和后金的局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此人是政治大佬,熟悉大明上下和朝堂,发挥的作用,远远大过了边地投降的将领和官员们,为后金制定了种种针对大明朝堂短板的方针。

灯下黑。

沙迷查干告诉朱棣,要防备东察合台都司境内,西南一角,哈实哈儿的忽歹达。

此人不显山不露水,看起来只是普通的首领,其实控制了许多的人口,乃至沙迷查干的父亲黑的儿火者,名义上原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实际上还是此人扶持起来的。

朱高炽也想起来了此人。

历史上此人在永乐十四年受封于大明,明朝对此人的记载并不多,可见要么因为太过遥远,要么因为此人一向低调,的确没有重视此人。

此人一边受封于大明,一边和帖木儿眉来眼去,并且晚年亲自去过帖木儿汗国,最终老死在麦地那。

不光是黑的儿火者受此人扶持成为大汗,包括现在的沙迷查干,如果他不是选择了大明,还有大明如果不是成立了东察合台都司。

未来的忽歹达,还会扶持沙迷查干继承其父亲的汗位。

不过呢,沙迷查干和大明的关系深厚,不但帮助大明攻打鬼力赤,还想借着大明的国力,西征帖木儿,在这方面与忽歹达没有保持一致。

“亦力把里虽然被拆分为亦力把里行省和东察合台都司,其实两地的情况很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特别是东察合台都司。”

朱高炽根据脑海里不多的记忆,结合沙迷查干带来的情报说道。

“帖木儿汗国已经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控制,包括察合台汗国分裂东西,西察合台已经消失,成为了帖木儿汗国的核心领域。”

“而东察合台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主要属于传统的蒙古人统治,而像西部地区,主要势力是突厥人,例如忽歹达,他就是突厥人。”

“沙迷查干说的不错,拉拢当地的蒙古人,对抗当地的突厥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否则当地绝对不会心向大明。”

众臣恍然大悟。

原来那里的已经不是蒙古人了。

沙迷查干和忽歹达先后病逝。

他们的后人继续争斗,最后是忽歹达的后人靠着实力胜出,掌握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权,突厥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东察合台都司的主要势力龟缩在阿里玛图城,以阿里玛图为核心,周边建立卫所,离哈实哈儿有上千里的距离,中间还隔着天山。”

兵部的齐泰指着舆图。

金忠前往了西域行省,兵部的主要事务由齐泰打理。

齐泰的才能还是不错的,虽然靖难之役属于输的一方,但是他的建议往往都没有被采纳,反而证明他的建议才是正确的。

此人如果是庸人,也不会被朱元璋看重。

这些年的表现也不错,所以仍然被重用,兵部司务杨荣,也被提拔为侍郎,与齐泰两人合作管理兵部,保证兵部的稳定。

“与帖木儿汗国的战争,既要快,也要稳,五十万军民每日消耗巨大,可带来的威力也大,应该趁此机会,让整个东察合台都司境内的势力归服王化。”

齐泰认真的说道。

东察合台都司,将会是明军西征的大后方,无所的粮草都会堆积在东察合台都司,所以必须要保障东察合台都司的稳定。

“会不会节外生枝?”

杨荣有些担忧。

无论哈实哈儿的忽歹达是什么想法,实力差之下,又隔着上千里,还有天山这样的天险,无论是他敢攻打大明,还是大明去攻打他,都非常的艰难。

一个主张打,一个主张抚。

朱高炽盯着舆图。

肯定是打下来最好。

地图开疆嘛。

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只要能一直稳的住,地图开疆也就成为实际的疆域了,而如果稳不住,别说地图开疆,现在的国土都会变成别人的。

例如巴。

XXXXXX

不反抗?

今日侵吞你一步,他日侵吞你一步,让别人最顺利的吃掉而已。

也别想着人家吸收你,把你当做他们自己的国民。

西方人可不是东方文明。

人家施行的是换种。

以接纳了巴的百姓吗,把侵占巴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国民了吗?

美洲,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如此。

只有儒家才讲究仁义道德,讲究教化的治理理念,认为读了书懂了理就是一体了。

所以大明的地图开疆,朱高炽也没有认为是自欺欺人的手腕。

东察合台都司,实际上的控制范围,的确只有阿拉玛图一带,也就是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因为天山山脉和距离等原因,并不属于大明直接控制。

“把朝廷分析出章程发给父皇,让父皇决定吧。”

无论是打还是抚,需要的是前线将士,朱棣在前线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是根据前线的局势,最快的做出决定,朱高炽非常清楚。

打仗的决定,应该交给朱棣,他才是最适合拿主意的人。

无论朱棣下任何决定,朝廷都会全力以赴。

此时。

帖木儿汗国的都城一带,乃至东北部塔什干,东南部的巴尔赫等地方的军力,主要势力人物等等,已经被朱棣打探的明明白白。

整个地区的兵力,最多不过五万人。

大明不需要出动全部兵马。

而帖木儿已经告知了都城,他和大军东归,可大军的行程不是那么快的,至少也要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就是明军最好的机会。

无数的粮草和物资,运送到了阿里玛图。

几十万的军民,挤满了这个小城,城外满山的军帐。

“忽歹达只派了他的儿子来见朕,看来朕的威望,并不能让他服气啊。”朱棣感慨道。

刚刚抵达阿里玛图,朱棣就下旨,要求忽歹达等首领亲自来拜见自己,忽歹达不来,许多的首领也跟着没有来,对于此人的影响力,朱棣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臣愿意独领一军,剿灭此人。”

朱能说道。

“你去吧。”

朱棣毫不拖泥带水,打仗要么不动,动就要快速。

朱高炽派来的人还未到,朱棣已经做了决定,他亲征的意义就是如此。

朱能是左路大军的总兵官。

朱棣不怕朱能会失败,也相信朱能不会失败,才把重任交给了他。

朱能也不敢大意。

虽然只是偏师,可却是大军的首战,而且看起来哈实哈儿距离遥远,又有天山之隔,威胁不到大明,可大军远征后,此人要是反叛,等于断了明军的后路。

第二日。

朱能带着赵安、蒋贵,蒙古将领火真等,合计两万骑兵出发。

忽歹达辖有两万四千户,十余万人口,户户皆兵,理论上可以凑出两万四千骑,但是考虑生产,两万四千已经是此地的极限。

两万大明骑兵,已经足以荡平。

最艰难的是供给和翻越天山。

请了几名当地的向导,他们一路告诉翻越天山的困难,士兵们上下都做好了准备,可真的开始翻越天山的时候,才知道语言有时候并不足以让人警醒。

虽然还是夏天。

原本是绿意盎然,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山上变成了白色,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向导们也不是熟悉每处的环境,寻找可以通行的道路。

士兵们牵着马,无尽的荒凉与磅礴的自然风光,没有一个士兵有心情赏看,哪怕是山脚下那蜿蜒的河流和翠绿的草地,也无法让士兵们忘记山巅之上的雪峰和冰川。

真是让人奇怪的景象。

十九岁的伍长王大炳,靠在石头上大口喘着粗气,他的战马乖乖的围在他的身旁,为了减轻战马的负担,王大炳把自生三眼火铳背在了身上。

休息了一会。

伙房营的伙夫和民夫们,挑着担子为每处队伍送去热水和肉汤,补充士兵们的体力。

还有战马所吃的精料。

也就是豆料、苜蓿和高粱等带籽混合的草料。

“如果喜妹在,她一定很喜欢。”

王大炳开始想自己的媳妇。

国内行军的时候,乘坐火车不但不累,还能观看一路的风景,去陌生地方的兴奋感,自从进入了东察合台都司,一切又变得辛苦了起来。

连他都如此,其余的士兵更不用提。

队伍不光出现了病患,战马也开始有了问题,民夫同样也大量的生起病来。

“军队所带的草药也不够了。”

大夫找到朱能。

打仗不只是打仗那么简单。

一路万里。

后勤大于一切。

朱能让人通知负责粮食的文官们,拉着将领们一起商议。

“两万人太多了。”

“这么走下去,战还没开始打,军中先伤病了一两成,加上消耗的物资和死去的战马,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本兵决定,集合全军的精锐,本兵亲自带领。”

朱能说道。

“可是改变军事计划,就算打了胜仗,陛下会不会内心不满。”

“我的主意,要是陛下事后责罚,我一力承担。”朱能不相信朱棣会责罚自己,现在的情况,皇帝是一定会理解的。

既然如此,其余人也无话可说。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

最后。

朱能抽掉五千精锐的精锐,包括各队的伍长,王大炳也在其中,一人三马,备齐物资和军火,保障半个月的用度,亲自带领急行军。

图噜噶尔特山口。

普通的一天,牧民们突然看到了一支骑兵,打着明军的旗号,一路秋毫不犯,只扑哈实哈儿。

没有人会想到,有大军会翻越天山。

忽歹达也没有想到。

示警的号角声响起,忽歹达匆忙的组织了本部才千余的青壮,和自己的儿子们骑上战马开始与陌生的敌人作战,这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军队,浑身的精良,一看就不是庸辈。

牧民们拉弓射箭。

对方士兵身上穿戴甲胄,游牧弓的杀伤力不够,除非是专门的重弓手。

“砰砰碰。”

自生三眼火铳,一连三发。

新的研究的连发枪,目前技术上并不成熟,许多工艺达不到要求,所以并没有推行,还在研究之中,至少要等弹簧的技术过关,以及生产力的大进步才能实现。

如此密集的火力,立刻倒下了诸多的牧民骑手。

然后对方又扔出了一连窜的“石头”,然后爆发出了火花,惊天动地的声音,吓的牧民们剩下的马匹失去了控制,反观明军身下的战马却没有受到影响。

除了最开始的拉弓射击,几个回合下来,忽歹达一方完全没有了还手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一方。

马术上明军也不弱。

常年的战术训练,反而配合默契。

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朱能就结束了战斗,包括追歼溃逃的敌军。

“你就是忽歹达?”

明军士兵抓住了一名首领,送到了朱能面前,听到朱能询问,那人却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

“哼。”

朱能没有在意,让士兵们拉出去辨认。

这场战争来的太快。

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忽歹达被灭了,听到消息的人,每个首领都满脸的不可思议,忽歹达家族能在控制东察合台汗国的西南部,手里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被打败不算什么,可是败得如此干净利落,却无法让人想通,到底是谁啊?我们该该怎么办?”

报仇?

谁愿意为忽歹达去报仇。

忽歹达又不是他们的老子。

谁拳头大谁老大而已。

更何况对方如此厉害,疯了才会去报仇,如何自保,要么要带着部落迁移逃遁,才是主流的想法,每个部落首领都在商议。

“难道对方是天兵天将不成?”

“很有可能。”

“他们突然的出现,又如此的厉害。”

“果然是天兵天将。”

收到了使者的通传,其余的首领们才知道,竟然是大明的军队。

这不是天兵天将是什么。

众人不在商议,大家本来是受封大明的土官,不过忽歹达不识趣,他不去,众人也不敢去,毕竟大明离的运,而忽歹达离的近。

如今大明的军队来了,就在众人的身边,而忽歹达又被明军灭了,那老大自然就是大明了。

朱能在交趾呆过两年。

虽然交趾和哈实哈儿情况不一样,倒也有许多借鉴之处。

所以朱能不光会打仗,还会安抚和拉拢地方。

消灭了忽歹达就是最大的立威。

而大明又在此地有法统。

名器都有。

所以朱能召集了首领们,来的会被热情接待,不来的就是敌人。

多数的首领只能硬着头皮前来。

“忽歹达对皇帝陛下不敬,威逼尔等不去觐见皇帝陛下,犯了大逆不道治罪,因此兴兵伐之,尔等当引以为戒,内心保持恭敬。”

朱能不讲客气。

这样的地方,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众人的确很服气。

既然服气,各人就乖乖的前往阿里玛图。

对于那些没有来的首领,朱能不讲儒家的那一套,直接兴兵讨伐,得到的物资和人口,分了一部分给当地的部落,立马获得了支持。

许多的部落主动加入,随着朱能荡平一切。

朱能也很大方。

所有的人口他一个不要,全部分给了跟随他打仗的部落,缴获的物资也是五五开,朱能只需要军队的补给,不贪图其他的利益。

这般大方的将军,谁又不爱他呢。

人们亲切的称呼朱能为天将军。

短短的两三个月,朱能领着数千兵作战千里,手里的人马却越打越多,剿灭了所有不服的部落,越来越多的首领前去拜见朱棣。

先锋大将王真已经抵达俺的干,在俺的干为大本营的到来打下根基。

各部的物资和军队,也在源源不断开赴俺的干。

阿拉木图将会成为内地物资运输到前线的中转站,而俺的干则会成为西征大军的粮草大本营。

金忠月余未见朱棣,亲自押送物资前来禀告诸事。

一路上热闹非凡。

亦力把里许久没有这么繁华过了,仔细算来,还要在千年前的唐朝时期,亦力把里各地和大唐贸易,经济兴盛,人口富足,才有如此的景象。

那时候的亦力把里国家虽然也多,但各自并不兴讨伐,不像如今你方唱罢我登场。

“稳定才是一切啊。”

金忠感叹道。

只有具备了稳定,才能发展生产,有了生产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促进商业的兴盛,最终带来社会的富裕和文明。

还有朱高炽的亲笔信。

信中告诉朱棣由他决定打不打,朱棣忍不住笑了笑,他早就打了,还需要儿子来教他不成,朱能的捷报也已经接连传来。

要是等儿子的主意再来做出决定,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说起朱能,朱棣忍不住笑骂道:“这家伙做事,越来越特立独行。”

如此的作战方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朱能是蒙古人呢,不过就算如此,总算还是比较文明,没有兴屠戮。

“也算是以战养战,不过呢,朱能总兵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金忠跟着笑道。

朱能的战事,为大军开了个好头。

后方的物资稳定,也让大军放心,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既然朱能总兵收拢了那么多人,浪费了也很可惜,但是跟随我们作战的话,我们还要承担物资,又得不偿失,臣有个提议。”

“你说说看。”

朱棣好奇的问道。

“帖木儿汗国太大了,就算打败了对方,也很难直接治理,不如利用这些人。”

金忠根据朱能打下的局面,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我们的作战计划,是首先拿下撒马尔罕,也就是帖木儿的老家,也是帖木儿汗国最稳定的地区,断了帖木儿的根基。”

“然后大军一路向西,止步于布哈拉,坐等帖木儿大军,以逸待劳,首先力求消灭帖木儿和他的主力军队,最后图谋土地。”

“陛下请看。”

金忠指向舆图上,撒马尔罕南部千里之外的喀布尔、白沙瓦地区,说道:“这些地方,可以诱惑哈实哈儿各地的首领去攻打,打下来的土地给他们治理,封他们为当地的国王,归属于大明藩国。”

“约定向大明的税赋,以及其余方面的要求,大明则给予他们保护。”

朱棣沉吟。

金忠的想法的确不错。

大明最大的短板是人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北平行省和应天府,以及浙江行省,乃至金州地区,上海县,广东沿岸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力缺口。

特别是铁道以及大基建的工程计划,围产兴起的产业链,犹如无底洞般的吸收人力。

南下仍然是朝廷的主流想法。

利字当头而已。

那么如何真正的治理中亚,乃至西亚,成为了战争之外的最大难题。

宗藩体系。

认可当地的国王们,让他们尊大明为宗主国,归服王化,学习儒家,受文明教化,稳定地方,互相通商,通过移民来加强大明的影响力。

二十年后,又会是别样的光景。

反之。

就算打败了帖木儿,大明需要迁移多少人口,才能真正的治理地方。

想要恢复亦力把里的生产,都需要要移民上百万人口,何况偌大的中亚与西亚,难道从国内移民千万人口?大明当下暂时付不出这样的代价。

“成立都护府,承认当地国王,分封为大明藩国。”

朱棣采纳了金忠的意见。

十年二十年后在中亚西亚的治理,就是老大朱高炽的责任,现在的自己负责打下来,并且加强大明的影响力,为未来提供条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