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四百四十三章 爷慈孙孝好爷孙

辽东。

“恭喜郭长史。”

郭铭从北平回来,几位辽东军官上前恭喜。

郭铭的女儿有了身孕,世子妃之位稳固,郭铭的地位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发的高涨。

辽王被送去了北平,如今的辽东,最高负责人落到了郭铭身上,以长史府的名义监管辽东。

“同喜,同喜。”

郭铭大笑道。

在北平见过了女儿,父亲又被圣人调去了云南,郭铭再无疑虑,彻底站队了朱高炽。

这才是朱高炽真正的天然政治盟友。

真要是比较起来,其实比北平系都还要亲,毕竟北平系的头上,还有个燕王。

“北平的军事改革,诸位已经知道了,多的话不说,辽东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

郭铭笑道。

辽东面对的阻力,要比北平的阻力还要小。

北平有官府,有大量的民户,片井制度的动静大,而辽东只有军户没有民户。

更重要是的辽东的军户还不算多,又没有内地的富裕,方方面面都要比内地的阻力小。

“军制改革对军户有大利,辽东全体军户早已盼望至今,就等着郭长史回来主持。”

辽东明初人口不到百万,统计的是汉人数量,在万历时期的人口,人口增加四百万上下,也有说在四百万到五百万之间。

在册的军户有一二十万户,还有部分隐户的存在。

王真在这段时间里,就是在清查人口,以及辽东的真实土地数量。

“这是辽东修建铁道的计划。”

郭铭从北平回来,王真就拜见了郭铭,开始商议起辽东军改。

“拆除山海关缺口,沿着山海关的铁道,修建辽西铁道,一直修到北镇,再转南到营口,从营口分出南北两条铁道,一条通往金州,一条途径辽阳卫和沈阳卫,最后修建到三万卫。”

明朝数次的大战,奴儿干各部已经归顺大明,一些反抗势力已经被消灭。

加上塞南战争和塞北战争,外部的环境已经变得很宽松,至少二十年内不会诞生问题。

因此辽东这二十年以建设为主,主要的资源用来发展民生。

而现在的辽东,并不是后世的辽东,辽西走廊外的大片土地是控制在辽东手中的。

根据新的规划。

这些地区归于大宁行省,这样辽西和辽左北部,就变成了内地,军事上的压力大大降低。

“在三万卫驻扎一营新军,宽甸和镇江驻扎一营新军,金州驻扎一营新军。”

“整个辽东加上金州,人口有一百零贰万,金州的工人有十二万,阉工十三万,军户合计不到二十万户。”

“考虑辽东军户人口平均少于内地,所以施行大片井制和小片井制并行的方案。”

“辽东本身的军田,以百亩分算下来,只能满足九万军户,金州阉工开垦出的田亩,分配后可以满足一万一千余军户。”

“当分田完成后,金州的阉工将会组织起来,由金州工业指导下,在辽东开垦田亩,加上军户们自己的开发,用明年一年的时间,完成全部军户的改制,落实大片井田亩制度。”

王真的计划很详细,这些年主导发展金州,水平可见增长到了一定的高度。

“王总兵的计划很好,就按照这个计划来办,但是我们辽东,决不允许发生北平串联之事。”郭铭强调道。

“北平发生的事,末将也有听说过,所以我向小王爷写了封申请计划书,辽东卫所军官太多,应该有更多的培训名额,我计划辽东最终获得培训资格的军官名额为两百名。”

民户多,片井制度施行的麻烦也多,需要想办法先把民户吸收入工业。

军户多,片井制度施行的更加容易,直接把军田分下去即可,但是卫所军官是个麻烦。

新军需要的军官并不少,但是后备役军户,不需要这么多军官,而且新军的军官可不是终生制。

当然了。

军官退伍后会有工作安置,并且有相应的级别,这都是后话,但是目前来看,卫所军官的权益受到了重大打击。

“改革的初期,肯定是最困难的时候,只有施行的过程中,顺利的形势下,越是到后期,到的阻力会慢慢变小。”

“并且军事改革并没有全面取消卫所军官,只是剥夺了大部分的权利,在农闲的时分,每年合计有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军户们进行操练。这个变革下,保留了不少的卫所将领,仍然规制于都司衙门。”

王真是北平军民心中的英雄。

第一场新戏就是以王真为模型。

王真的觉悟很高,坚定的说道:“卫所军官,绝对不能成为压迫军户们的大地主阶层,适应的卫所军官要适应,不适应的卫所军官也要适应,这件事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必须服从军令!”

“好,果然是小王爷最信任的人,我对辽东的改制,非常有信心,王总兵放手去做,我全力支持。”

郭铭拍手笑道。

他的女儿是世子妃,如果生下的是儿子,那就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郭铭如何会不支持朱高炽。

辽东的军制,在郭铭和王真,以及其余部分文武官员的支持下,拉开了大幕。

辽东,大宁,开平三个地方,因为各种原因,在军制改革上遇到的阻力不大。

特别是北平行省,除了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真定府之外,其余的北平府,永平府,宣镇府三府已经全面落实,然后是河间府和保定府进展比其余府要快些。

“其实部分卫所武官的不满问题,反而是容易解决的,民户的问题才是最难解决的。”

“对此我有充分的准备,片井制度会成为持久战,通过粮点和工业发展等手段,迫使民户们加入工业重工。”

朱高炽在会议上说道。

其实是变相版的圈地运动。

十一省一地区,各地文武官员,前来北平参加中秋盛典,借着这个机会,朱高炽再一次开动了吹风大会。

通过片井制度。

把人口分配到工业中,同时解决军户问题。

工业爆武器。

军户爆军人。

这是通过圈地运动,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社会,能爆工业海的原因。

但是英国的圈地运动长达四个世纪之久,更被称为赫赫有名的羊吃人。

朱高炽没想过走这条道路,他可活不了四百年。

更有不能完成人口分配问题,未来如何走向新大陆呢,这是明初啊,靠着工业化的威力,七千万大明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均百亩地不成问题。

既然如此,谁愿意去新大陆吃苦呢。

后世可以组建无数的开垦团,因为人均田亩不足,现在的大明可不一样。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打败印加帝国,走上了殖民道路。

到了十九世纪,西方人灭绝土著人口。

这个变化就是从人口发展引申出来的变化。

十六世纪西方人口少,只能走殖民道路,到了十九世纪,西方人口已经大爆发,许多土地就不要土著了。

澳洲的直接种族灭绝行为,就是因为这个历程的改变。

七千万人口的大明,走向西方早期的殖民道路,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河。

而为了不开历史的倒车河,以片井制度为形势的变相圈地运动,就必须推动下去。

如此才能获得进入分配模式的大量人口,施行真正的大海外计划。

朱高炽有这个信心。

因为他还年轻。

姚广孝带来了朱元璋的书信。

“圣人第三次要求小王爷去应天府,小王爷真的不考虑吗?”

随着朱元璋的书信,还有朱棣的书信。

朱棣要求派遣一支北平新军去京城。

“这样的话,应天府看起来要安全了不少。”

“倒也不是绝对,有时候明面上的刀枪不可怕,暗箭才让人防不胜防。”姚广孝提醒道。

“皇爷爷能杀人,我是信的。”朱高炽笑了笑。

“皇爷爷说交给父王一个干干净净的朝廷,我相信皇爷爷能做到,但是目前我的确不适合去应天府。”

“北平的改革,没有我坐镇的话,恐怕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阻碍,必须由我亲自盯着。”

大明太大了。

朱高炽没有信心从全国入手,只有一个个的地区来推动。

“皇爷爷的身体怎么样?”朱高炽更关心这个。

人的思考随着立场的变化而变化。

以前朱高炽很关心朱元璋的身体,现在的朱高炽,同样关心朱元璋的身体。

不过前后的目的不一样。

朱元璋的威望是和平入应天府的朱棣比不上的。

既然如此,朱元璋活得越久,对自己越是有利,朱高炽反而不希望朱元璋身体不好。

“圣人的龙体好坏谁也不敢打听,燕王从来不说,我们更不敢贸然询问。”

姚广孝小声道。

“回信皇爷爷,告诉他我现在还不能去应天府的原因,请皇爷爷养好身体,外面的事情就交给孙儿来做,京城的事情,请他老人家帮忙照看一二。”

其实现在的局面最好。

朱元璋和朱棣坐镇京城,压下南方反对力量,给了自己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在北方的土地上进行改革。

真要是发生一场大明南北战争,朱高炽肯定是有信心赢得胜利,但对于北平的改革却要耽误数年。

“明年夏天前,北平到应天府的铁道会修通,北平的土地改革也会完成,我主动去应天府。”

朱高炽给了承诺。

那时候,朱元璋应该不行了,他带着军队去为朱棣助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