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北平不夜城

全体商业大会结束了。

但是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南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社会生产力总量,在南宋时,全方位超过了北方。

哪怕经历了元朝上百年的民族政策,但是并没有完全摧毁这个模式。

相反,因为人口,经济,文化等在北方全方位的倒退,乃至明初的时候,南方的底蕴已经不是北方可以超过。

这是千年以来最大的变化,时代的分水岭,通俗的讲,中原领先的时代结束了。

北平的工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南方的资源和商业模式,哪怕形势比北平工业模式落后,但是多年来的底蕴,如果两者融合,互相支持,那么先不提南方,对北平的工业化发展,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盐商中的代表人物杜松,徽商的代表人物丁英永,乃至南方商人为代表的罗仲恒等。

参加了北平全体商业大会,对北平的商业环境非常满意。

许多的商人,没有在会议结束后离开北平,而是逗留在北平,这些大商人大商团,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在北平互相交流。

杜松是最早投资参与北平,在北平做生意的商人之一,所以他受到许多的邀请。

这无疑是对他威望的提升,杜松很乐意参加这些宴请,成为了后来者最好的请教对象。

“我们做生意的,都知道环境最重要,良好的经商环境,才能让我们顺利的做生意。”

杜松坐在主位左手边第二个位置。

这个位置,按照传统礼仪,是最重要的客人所坐的位置。

邀请人,也就是主人,自然是坐主位,在主人的左边,是最重要的,右边是第二重要的,按照这个顺序延伸下去。

但是为了保证客人的尽兴和周到,主人和客人之间会有陪客。所以主人左手边的第一个位置,具备有招待好客人的责任。

这次宴会的主人,同样是江淮大商人,也是从事盐商,家里还有涉及木材,药草行业,名字叫冯胜之。

“杜东家所言,是老道之言。”四十岁左右的冯胜之,一脸的认可说道。

冯胜之,也就是冯家,可以说是盐商最大的几家之一,人们都很尊敬。

在冯家中,他们收养了很多学徒,并自己培养,学读各类商业书籍,例如《成家宝业》此类。

加上冯家家族庞大,背景深厚,可以说是江淮商人风格的代表类型。

“做生意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具备这三样的地方,才能保障我们商人做生意能成功,否则再多的利润,也不应该轻易的去尝试,不能被利益迷失了双眼,否则容易引起灾祸。”

冯胜之接过杜松的话说道,在场的人们纷纷附和。

这些大道理,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哪怕在后世,有些地方经济的发达,也是因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否则资源再好的地方,没有相匹配的环境,因为被里面的利益所吸引,贸然投资进去后,生意上能成功,但是会在别的方面失败。

在这些地方做生意,生意失败是轻的,重则家破人亡。

所以明明是宝地,充满了机会,可就是没有商人愿意去投资,因为这个宝地不具备经商环境。

“可北平的中华重工不好对付呀。”宴会中,有人提出担忧。

“为什么要顾虑中华重工?”杜松好奇的问道。

那人对杜松的疑问感到纳闷,这还需要问吗?

看见那人的神情,杜松笑了笑,解释道:“中华重工不是传统的商会,你们打交道多了,自然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杜松和中华重工合作很紧密,他的全副身家,除了南方的铺子和渠道外,绝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北平。

中华重工的管事,也请他出面,帮助宣传北平,哪怕为了保持和中华重工的友谊,杜松也不会拒绝。

并且他乐意做这件事,因为能为他带来好处。

“中华重工支持的建设商团,计划的三省铁道,用铁量在七千万斤,一斤铁需要至少五两焦煤,而焦煤需要更多的煤炭。”

“那么光这项生产计划,需要的煤炭至少在六千万斤煤,加上七千万斤的生铁,总价值上千万两银子。”

“而这只是第一期,并且只是一个项目,现在中华重工主导的大建设项目,犹如一块聚宝盆,生生不息。”

杜松极力诱惑道。

人们当然了解过这些项目,但是都不如杜松说的这么明白,在杜松组织的言语下,他们仿佛看到了光。

铁道建设只是一个方面,北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每一个行业都充满了海量的前景。

这其中蕴含的利益,绝对不是一个人,乃至少部分人可以独吞的,那么杜松希望自己能成为主导的角色。

不奢望成为中华重工这样的巨无霸,但是希望像煤炭行业协会那样,联合组成类似的商会。

也是必然的形势,杜松通过北平这些年的变化,心中有所明悟,那么在这趟列车上,杜松自然也期望自己坐在头等厢。

老成稳重的人,还是充满了顾虑:“可是中华重工愿意分割这些肉吗?我看中华重工的胃口可不小。”

杜松解释道:“中华重工的力量虽然强大,并且绝对不会放弃主导工业发展,但是他无法垄断整个社会资源,强求垄断所有资源,反而对工业发展是不利的。”

“中华重工是主导,那么我们则是补充,这是我对最近北平模式总结出来的看法。”

换句话说,中华重工吃掉核心利益,他们吃其余的利益。

看上去仿佛人数众多的大商人不划算,但那是传统的模式,现在北平的工业发展中,这个盘子太大了。

大到了哪怕是边角料,也是不可计量的利益,何况他们所参与的并不是边角料。

无论是煤炭行业还是铁料行业等,都充满了巨大的利益。

“说句实在话,不怕诸位笑话,我还是没看懂这里面的道道,这么大的盘子,中华重工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呢。”

有位大商人,苦恼的说道。

利益太诱惑了,他不愿意放弃,可是没搞明白中华重工用什么来支撑这种模式,他绝对不会下场。

正如他在江淮做生意,借助江淮的资本走南闯北,在许多地方都看到了商机。

但是他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商机,就会去那些地方做生意。

他非常的肯定。

像他这种看到那些地方商机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一个人去做生意,顶多交点银子打通商道罢了。

杜松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因为想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回答。

他自己只能算半懂。

“一个是粮票体系,一个是中华重工的资源分配体系,一个是铁道预期收益的支撑……”

杜松每样都说了点,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上千万两银子的投入,哪怕三省铁道完工,绝对不是短期可以回本的。

除非中华重工主导的建设商团,让出对铁道的掌控权,交给商人们,例如五十年之类的承诺。

可建设商团并没有。

那么用何种方式来支撑回报呢?

在另外一处酒楼。

“想那么多做什么?”丁英永如此说道,“铁道建设是建设商团的资本,我们投资的方向是煤炭行业和铁矿行业,只要建设商团如期结算就不成问题。”

“我投资的方向,还是留在北平。”丁英永说道。

“为什么?陕西和山西那边竞争小,所以成本低,利润更大啊。”有人诚心请教。

“投资北平,利润虽然不如陕西和山西,但是我放心,投资陕西和山西虽然利润更高,但是我不放心。”

“可三地都是建设商团主导,难道有什么区别?”

“中华重工的计划和部门太多了,你们别看我在北平呆了几年,我都搞不清中华重工其中的门道。”

“但是我只盯着一点,那就是中华重工,我相信中华重工在的地方,而那两个地方只有建设商团,而没有中华重工,所以利润再高我也不去。”

“陕西山西的蒸汽机工厂,焦炭炼制厂,铁厂不都是中华重工创办的吗?”

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丁英永回答不上来了。

的确,这些工厂都是中华重工的名头,可不一样啊,他不知道如何解释。

大量的商人和大宗的交易,以及百姓经济水平提升,随着商业的发展。

由长史府出面,联合布政司下达了新的政令。

北平不再宵禁。

中华重工出资,在北平的主道路上建设煤油路灯,各处的城门最先动工。

至于煤油路灯的维护工作,以及采购资金,由布政司从门摊税中划拨资金。

也就是中华重工出建造成本,官府出养护资金,这些资金又流入中华重工。

北平的集市,带动了商业,让官府收到了更多的税收,而这些税收官员们又无法轻易使用。

这些多余的税收,就这么上交给朝廷也不甘心,自然该花的就要花出去。

以北平贸易中心为代表的集市,逐渐发展成为了不夜城。

宋朝的集市水平,很快出现在北平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