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七百零六章 大明是什么样的呢

在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一到二年的战争时间里,大明的经济发展并未受到阻碍,反而因为战争的远离,内地得以保持了稳定的秩序。这种有利的环境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的条件,许多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明施行片井制度已经有几十年之久,大明农夫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勤劳、朴实,成为了社会的楷模。

农夫过得很体面,是体面人。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严苛的土地政策,又导致大量的小户农民无奈离开土地涌向城市。

对于这些人来说,加入大明工局是最为理想的职业选择。大明工局的待遇最优,背靠朝廷,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除了大明工局,全国性的大商行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这些商行规模庞大,业务覆盖全国各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许多人通过在大商行工作,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成功。

还有就是小商行,以及常见的去帮助亲人的生意铺子上干活。

爷孙三代人在一家商行办事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随着大明对倭国的战争胜利,全国百姓欢腾无比。

在这个背景下,工民联合部开始发出通告,鼓励百姓们迁移海外,开拓新的天地。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打破这个传统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对于那些愿意冒险、追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人来说,迁移海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海外开创一片新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其实就是能分地,成为庄园主,过上体面的生活。

俗话说叶落归根。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传统是很难打破的,光这四个字就能让人们在死的时候,还想着回到家乡。

但是利益才是永恒的,是人性最迫切的需求。

迁移海外去当庄园主,是世代享福的福报,没有人会拿传统出来喊着反抗,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因为新奇事物的诞生而下意识的抗拒,甚至因为恐惧而远离,到了今日没有人还会拒绝。

加上以前工民联合部编号的名录,第一批五万人口已经开始了集结。

主要以东南沿海的百姓为主,然后逐渐内移。

大明人口虽然急剧增加,可是土地上的人口却没有更密集,除了那些大城市外,乡间的人口反而越来越少了,虽然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可是留下来的人同样过得滋润。

乡间的树木越来越多,荒草也一日长过一日,内地早已不多见的狼竟然都开始出现了身影。

狼是聪明的动物,不会靠近人类的村庄,既然出现了,说明当地有了更多的猎物,什么兔子,山鸡之类的,有时候走道的人也能遇见。

万事有利有弊。

人们偶尔能抓到些野物,可是也遭受野兽的威胁,虽然野兽最大程度的避开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但每年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意外。

安逸多年的社会,反倒是警惕了起来。

那些内地的军户子弟们兴起了像边地军户子弟一样的打猎风,定期约好一众人去周边巡逻打猎,把乡村周边的野兽驱赶走。

乡村里的人口变少了,而大城市的人口却增加了。

城墙也不再修建,修建城墙的力气还不如用来修建公车轨道,修建城墙的民力足够修建一条完整的公车轨道,京城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百万。

根据朱元璋规定的传统,锦衣卫每日会把京城市井之间的消息整理成册送入皇宫,其中包括物价,以便皇帝能了解京城百姓的民情和经济情况,进而做出相应的决定。

两百万人口的京城,史无前例的庞大。

锦衣卫包揽了许多的人材,其中也有招募了从报行兴起的速画师,具备又快又真的画出眼前的事物,朱高炽和内阁大臣等对接完后回到东边的厢房。

不久后儿子朱瞻基也跟了过来,见到父亲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册子。

朱高炽看了些物价,以及民间的消息,视线在最后的角落停留的时间最长,锦衣卫们把好消息自然是大写特写放在最前面,恨不得写满整本,唯独不好的消息只用三言两语描述并放在最后面。

每年会有很多人来到京城找生计,晚上的时候在郊区搭个棚子,一家人在棚子里生活,白日的时候则进城工作,十几二十年下来郊区变成了市区。

原来的市区自然是有规划的,郊区则没有规划,等郊区变成了市区,再来规划的时候,发现早已经无处下手。

这些普通的百姓们能改变自己阶层的非常稀少,但是靠着自己的辛劳和大明的发展,手里有了余钱的还是有不少的。

有些人搬离了无序穷困的棚户区,有些人在原地直接建了个院子,还有些人或者疾病,或者意外,或者好吃懒做,或者沾染了赌瘾,或被偷,或被骗等等仍然住在棚户里。

郊区的棚户区不少,非常的多,不但不容易管理,还容易滋生问题,随着京城的发展,谁也没想到这些原本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竟然扩张到了眼前,乃至到了再也无法忽视的地步。

“儿子认为此事虽小,其实关乎百姓们最在乎的利益,朝廷理应派出大员专责此事,以免下面的人好事办成坏事。”

朱瞻基自作主张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朱高炽没有回答。

是啊,连人人称赞,认为有太子之风的皇孙,眼里也把这件事当做小事,反而那些调离京城的官员霸占官房不走,满朝官员却无人敢出声。

毕竟是十五世纪不是么,已经做到很好了。

朱高炽这么安慰自己。

“你回去后让内阁商议商议。”朱高炽平静道。

朱瞻基没有意外。

印象里父亲好像从来不会因为言论而怪罪别人,所以朱瞻基什么话都敢在父亲面前说,当然不该说的他也不会说,这点理智还是有的。

又过了片刻,朱高炽打开了刑部的奏疏。

“在秦朝的时候,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旁边的人不去帮助会遭受处罚,并且距离上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以百步为限。”

“百步限的不是人心,而是对人心的鼓励,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唐朝时更是有规定,如果有人正在做坏事,旁边有人发现,如果不去制止则会受到惩罚,在人犯逃跑时,道路上的人不制止也要遭受惩罚。”

“近日有案,仓元当街拐卖案,一诉师以凶手手持利器为由不挡可恕,辩为无罪”

朱高炽想起了前世看过一个学者的思想。

后世有个外国学者李约瑟比较出名,他的思想中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是商人,因为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官僚社会。

举例说阿拉伯科学遥遥领先欧洲科学四百年之久,早期的阿拉伯商业非常的发达,同时包括穆罕默德本人对商人也多赞美之词。

可是后来巴格达确立统治,哈里发在巴格达确立统治时,就开始了一项运动,要把管理机构组织得更加完备,以建立一个更加官僚的国家。

这种制度类似于之前存在于波斯的制度。因此,伊斯兰文明以商业文化开始,以彻底的官僚化而告终,所以后面的阿拉伯社会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衰落或许要归因于此。

简而言之,李约瑟或许认为现代科学的出现,与商人的地位有不小的关系。

所以哪怕李约瑟认可十五世纪以前,欧洲在技术上更多得益于中国。虽然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代中国官僚社会肯定比不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但却远胜于欧洲封建社会或之前希腊化时期的奴隶社会。

但是李约瑟也认为古代官僚社会是阻碍现代科学出现的原因之一。

那么结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举例的一切以提升地方百姓经济为指标的等倒是有些相似,所以才有了伟大成就。

可是朱高炽也有些疑惑。

许多学者是以结果而来论导的,那么分析文章开头前,用什么定位,或者用什么当做锚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朱高炽的眼里,清朝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民间社会舆论上,绝对不是可以划上等号的,如果把清朝和明朝视为相同,很多方面是解释不通的。

当然了,明朝无疑是落后的封建官僚社会,弊端非常的多,但并不妨碍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义。

就好像英国发明了抽水用蒸汽机,但是并没有在法国意大利得到传播和普及,当更先进的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法国和意大利很快就仿造普及了出来。

历史上清朝夺天下过于投机,在依靠骑兵以及内应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努尔哈赤却在宁远城战死。而战死的原因就是袁崇焕在宁远城采用的“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

所以,满清从心底里对火器是相当仇恨的。

不过虽然仇恨,又不能不使用。

于是满清又在明朝战俘中大肆启用工匠来制造火器。

由于满清作为新兴的势力,组织力度更要通畅,靠着老奴先杀穷户后杀富户的手段,加上屡次在战胜的丰富战利品,率先熬过了己方的财政危机,财政是要好于明朝,所以工匠在为清朝制造的火器中质量是要好于明朝的。所以,利用火器与骑兵,清朝才能驰骋于关外。

乃至建国后,女真人口基数较小,为了防止各民族叛乱,这是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火器,则是重中之重。由于这种武器,曾经大量杀伤清军。如果火器再发展下去,一旦人民起义,凭借女真八旗骑兵能不能对抗就成了重大问题。

更有“文字狱”的大规模兴起,文人思想被禁锢。

不是说明朝的高层有多么开明,但是明朝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是看得见的,所以文人们的著书立作更为自由。

而传教士也是如此,作为不同于儒家思想的欧洲传教士,在清朝只得允许在京城附近活动。而明朝时,哪怕崇祯皇帝下旨,而传教士仍然改个名字可以随意走访全国。

不同的表现,代表着东西方的交流被中断。

如燧发枪这种先进武器,就只能成为康熙皇帝手里的御用猎枪,反观明朝中期发现了对方的先进武器,已经会把先进武器仿造出来。

而当英国战舰来到清朝沿海的时候,中国的火炮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平甚至还有所倒退。

就算十五六世纪西方率先发展出来自然科学,那么东方为何不能学呢,难道只能别人学习东方,不能东方学习别人,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原因是阻断了交流。

而明朝是不阻断交流的,就算是皇室愚钝想要阻断,以明朝的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哪怕是皇帝也做不到的。

那么回过头来,李约瑟的观点是有争议的。

从朱高炽的角度看,阿拉伯文明的衰败,开端于帖木儿汗国的统一,东方文明的衰败,同样开端于清朝的极致保守。

前者到后世都没有脱离出来,因为沉沦的时间太久。

而东方文明能很快兴起,因为中间有个明朝,保留了东方文明的一丝元气,可明朝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宋朝之上的,先天不足太多,保留了许多积弊,例如承袭元朝的人殉制度。

事物的兴衰必然有因果,有因有果方为自然,不可能凭空出现。

大明发展到了如今,朱高炽想的是让大明接下来如何继续引领文明。

有的文明辉煌靠生产力发展。

有的文明辉煌靠劫掠与毁灭。

东方文明的辉煌向来不是靠毁灭出名。

一个保守和落后的大明,哪怕疆域再强大,在朱高炽的眼里也只是僵虫。

有德者而居之。

小到个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幸福的活着,做一个不危害别人的人,与家人和睦的人,与友邻相处的人,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到江山社稷同样如此。

倭国的毁灭,大明多年来的战争,引起了不少大明学者们的反思,开始了关于大明应该如何引导宗藩体系,肩负天下社稷之责任。

大明的商船越来越远。

发现了很多新土地,甚至跨越了大洋,到了世界的另一头。

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在商人们的诱惑和解释下,或懂或不懂的签署了与大明的宗藩体系约定,大明的名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人们都知道了中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上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